TechStar孵化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4:12

#TechStar孵化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13e47a0.png) > > 作者/ David Cohen > > David Cohen是TechStars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他曾经亲自创办过不少公司,功成身退后投身创业孵化工作,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创业梦想。现在是逾100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天使投资人。 大多数玩创业这个游戏的人都有着惊人的工作热情。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没有惊人的工作热情是很难成功的。不过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最优秀的创业者也知道如何停下脚步放松身心。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这让其能成为更强的创业者。 我们在TechStars经常会和那些年轻的初次创业的创始人共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对**持续**工作才能走向成功的神话深信不疑,而我们相信只需要**有效地**工作,这两种观念有着巨大的差异。 要做到有效地工作,就需要偶尔为自己充充电。有些人只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歇一周就能做到这一点。而其他人则可以通过骑骑自行车来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有着很多的形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平衡。 即便是在TechStars项目繁忙的90天时限内,我们都会试着提供这种平衡。我们会组织一些远足活动,找个地方泡吧,甚至晚上出门去Red Rocks露天剧院看场电影。在投资人日的前一天,我们会让这些创始人们放一天假,放松一下。我们还会在临近投资人日时给创始人们找来按摩师,给他们的这种惊喜也已经是出了名了。在TechStars一切都发生得很快,不过这些小事情实际上还会进一步提高生产力。 结局就是,如果没有这种平衡,你迟早会失败的。 ### **发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141e127.png) > > **Scott Cejka 摄** > > 作者/ Brad Feld > > Brad是Foundry集团的常务董事,也是TechStars的创始人之一。 实现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挑战是很多人,特别是创业者所要面对的中心主题。我花了15年,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并且现任妻子几乎离我而去,最终才认识到,搞清楚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现在我可以从容淡定地说,我已经知道了,而且我的生活因此显著地改善了。 当我19岁,还在麻省理工学院上学时,我就开办了第一家公司。我如痴如醉,特别努力地工作,通常都是乐趣十足,几乎总是超负荷。比如承担过多义务,习惯性地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在我24岁时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体型大为改变,按照我一个特别好的朋友的话说,就是从“骨瘦如柴的Brad”变成了FOB(fat older Brad,“又老又胖的Brad”)。 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工作非常成功。我创立的第一家公司Feld Technologies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了。接着我又在创办或融资工作上帮助了很多公司,它们后来均被收购或成功上市。我参与创立了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因为我取得的成就和正在做的工作,我在创业者群体中广为人知,而且深受尊重。 不过,我的生活完全一团糟。周一到周五我都在外漂着,直到周五很晚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整个周末,我的妻子Amy只能面对没精打采的我。我会睡上很久,然后坐在电脑前把一周内没啰嗦完的话讲完,就是我们外出,我也总是显得疲倦而且孤僻。这种疲劳周而复始,每半年我就会彻底崩盘一次。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夏威夷度假,头四天我每天都要睡上20个小时。我睡得太多了,以至于Amy觉得我的身体肯定出了什么问题。我喝酒很多,没有控制住我的体重,感觉身体很难受。我喜欢我的工作,却忽视工了作以外的一切。 在我34岁那年,有一次与朋友们一起度周末时,我完全心不在焉,一心想着(为一家最终失败了的公司)完成一项困难的交易。Amy就对我说:“我受够了。我不是疯了,我只是不想再这样下去了。要么你改,要么我们玩完。” 这让我幡然醒悟!在那个周末剩下的时间里,我们讨论了改变意味着什么。我知道这不是警告。在那个周末之后,我们就制定了一套定义明确的规矩,而这些规矩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随着我不断发现平衡的意义,这些规矩也演变成了习惯,其中包括花点时间外出、生活晚餐、分隔空间、专心致志和沉思。具体如下。 **花点时间外出**。Amy和我每个季度都会花上一整周时间度假(我们会根据这是一年中的哪个季度而将其称为“第X季假期”),这段时间内我们会彻底“消失”。不带手机、不看电子邮件、不用电脑、不接会议电话。不过我的助理知道怎样找到我,以防万一出现什么紧急状况。在那一周,我会彻底远离工作。 **生活晚餐**。每个月的第一天,我们都会雷打不动地进行一项我们称为生活晚餐的活动。我们偶尔会邀请朋友,不过通常都只是我们夫妻俩共进晚餐。我们还有一个互相交换礼物的仪式,交换的礼物既有不值钱或荒唐的(比如“放屁机”),也有昂贵或浪漫的(比如珠宝首饰)。我们会在这个晚上谈论过去的一个月和接下来的一个月,再谈回当前的现实。 **分隔空间**。我们有几套房子,其中包括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山区的房子,以及位于阿拉斯加州荷马城的房子。这两套房子里都有很不错的办公区域,是与房子的其他部分隔开的。我们只在办公区域里接电话,而且由于某种自然因素,我们的手机在博尔德的家中是没法使用的。我们将自己的房子当作远离世俗纷扰的休养所,尽管我们在家时也会做些工作上的事,不过在家的工作场所是和房子其他部分完全隔开的。 **专心致志**。Amy常对我说:“Brad,有点人样吧。”这是个信号,表明我当时有点心不在焉,有事困扰着我,要么就是我累了。不论何时出现心不在焉的状态,只需要这样简单一句便能将我拉回来。 **沉思**。我其实只是比喻性地使用了这个词——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式沉思。在35岁那年,我迷上了马拉松运动,每周花上6到10小时跑步就是我现在的一个沉思方式。我还是个如饥似渴的读者,每周会有10个小时的阅读来延长我的沉思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过也要把一些时间留给自己。 这些习惯让我的生活形成了体系,促进和加强了有益于健康的工作和生活间的平衡。我的工作曾经压倒一切,现在仍是我生活的中心部分。不过,它不再是我唯一的重心了,也不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了。我所发现的平衡帮助我理解了其他事情的价值,这让我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有价值了。 ### **实践你所热爱的事**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14440f5.png) > > **照片由Harmonix/MTV 提供** > > 作者/ Eran Egozy > > Eran是Harmonix Music Systems的创始人之一和CTO,这家公司开发了著名的视频游戏《吉他英雄》(*Guitar Hero*)和《摇滚乐队》(*Rock Band*)。他从2009年起成为了TechStars导师。 我热爱两样事物:音乐和做东西。当我回顾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时,基本上都涉及这两样。6岁那年,父母给我买了乐高积木。11岁时,我开始吹奏黑管。到了15岁,我为自己的Apple IIe电脑编写了一个机器语言程序,用来播放带有六音和弦的数字音乐。我费力地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乐谱中的每个音符用机器代码输入到程序中。这是我第一次将两种热爱的事情结合起来,我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虽然回想起来这是很好理解的。 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完本科和研究生,拿到工程学和音乐的学位之后,我和好友Alex Rigopulos开办了Harmonix。和其他创业者不同的是,我们不是为了创业才开办公司的。我们开办公司是因为我们有着一个使命: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能体验制作音乐的乐趣。开办公司恰好是我们所知道的实现这一使命的唯一方法。Alex搞业务,我搞技术。就像15岁时那样,我再次开发可以制作音乐的软件。 热情一词因经常被滥用而失去了其本意,特别是在和“您的潜能,我们的热情”那样的宣传语扯上关系时。要找到你热爱的事,就是要找到生活中能让你在情感上得到满足的那些事。不要像很多人那样讨厌自己的工作,而要想象自己能够将所热爱的事当成工作来做,甚至能够开办一家公司来做这件事。 Harmonix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1995年到2005年(在《吉他英雄》之前),以及2005年至今。头十年是漫长而困难的。我们在那段时间里筹集了1000万美元的资金,而基本没什么收入。到2004年,我们才刚刚做到盈亏平衡。经常会有人问我,在成功前景如此黯淡的情况下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答案很简单——我打心眼儿里热爱我在做的事!做事就给了我们足够的满足感,所以就不需要业务上的成功来保持我们的热情了。 当《吉他英雄》一炮走红之后,我们被称为一夜成名。这其实是漫长的一 夜——十年磨一剑。不过这10年中,我们每天都在做自己喜爱的事,这种热情让这10年堪称美好的10年。 > Harmonix这种“一夜成名”的成功故事只要一想起就能振奋人心。Eran和Brad是同一联谊会中的兄弟,不过并不相识,因为他们的年纪大约相差10岁。当Eran考虑创办Harmonix时,他想起了Brad是开过公司的,于是就去拜访Brad。Brad立即就表示了对Eran和Alex的支持,并帮助他们公司筹集了第一轮天使融资。这轮融资中的投资人都与Brad关系密切——他的第一个业务伙伴、父亲、父亲的一个朋友、收购Brad第一家公司的两个人以及与Brad一起投资的一些天使投资人。基本上这就是完美的天使联合会——想要支持两位有着惊人愿景的年轻创业者的一群创业者及其友人。 > > 10年过去了。当Brad在波士顿时,他会定期与Eran和Alex小聚。当Eran和Alex向Brad寻求建议时,他时常会提出一些建议。不过大多数和Brad一起为Harmonix投资的天使投资人都和这家公司失去了联系。十年真是段很长的时间。 > > 突然间,《吉他英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论是玩《吉他英雄》,还是成为投资人,都乐在其中,只是个中滋味难以道来。某一天,MTV公司收购了Harmonix。当这笔交易公开时,这些天使投资人都目瞪口呆,因为这种巨大的成功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有些人真的都忘了自己还持有这家公司的股份,而且为他们得到的支票感到震惊。 > > 这一切都是依靠Eran、Alex和他们组建的Harmonix团队的努力才取得的结果。作为意志坚定的创业者,即使Brad和他的伙计们没有出现,Eran和Alex也可能会找到融资的渠道。不过Brad他们出现了,于是事情皆大欢喜,Eran和Alex告诉投资人,无论是那艰难的十年,还是一夜成名后的今天,他们都只是在实践他们所热爱的事而已。 ### **跟随心之所向**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1466577.png) > > **照片由Highway 12 Ventures 提供** > > 作者/ Mark Solon > > Mark是位于爱达荷州博伊西市的Highway 12 Ventures的任事股东。他从2007年起成为了TechStars导师。Highway 12为数家参加TechStars项目的公司投过资,其中包括Everlater和SendGrid。 1993年,我在波士顿南部的一家咖啡店里认识了我的妻子Pam。我这个一直在大城市(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和波士顿)生活的人,对这个在爱达荷州博伊西市的一个小镇长大,有着很多我从未见过的生活情趣的姑娘一见倾心。当我存够买戒指的钱后,就向她求婚了。接下来的七年里,我们从南部的小公寓搬到了邦克山,然后搬到了马布尔黑德,我们在那里购置了一栋临海的、有着150年历史的维多利亚式破旧老屋。她在马布尔黑德的一家很不错的创业公司工作,而我成了一家小型私人股本公司的合伙人。我们在1998年末有了一个女儿,在2000年初又怀了第二个孩子。 我的生活像童话一样。只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心头。每晚我都彻夜难眠,梦想自己住在爱达荷。从我们相识开始,大部分假期时光都是在博伊西度过的,我也很快就喜欢上了爱达荷。在我生命的头35年里,我一直生活在脚下尽是水泥地的环境里,所以每当我们来到她老家,我就感觉像是身处天堂,而每次在回波士顿的飞机上我都会想:“我要是能住在那儿,该多好啊。”我从来没把这些想法告诉过Pam。尽管我们谈论过有一天要搬到太平洋西北区去(她大学毕业后在西雅图工作过5年而且非常喜欢那里),不过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认真谈论过去爱达荷生活的事。但我越来越难以入睡,我晚上会清醒地躺着,想着自己大胆抛弃大城市的生活,冲破所有障碍,去爱达荷山区过简单的生活。不过我们有个一岁大的孩子,而且她还有着8个月的身孕。我知道,如果我不赶快行动起来,那么这想法就永远不会成真了。 2000年4月11日,星期天。那天是Pam的生日,我把她叫醒,然后对她说:“生日快乐,我们搬去博伊西吧。”她看着我,就好像我疯了似的。她问:“那你在博伊西那边准备做什么呢?”我说:“不知道,我们先搬过去再说吧。”那天,我们一整天都在谈论这件事。我们给她住在博伊西的母亲打了电话,告诉她这个想法。到那天晚上,我们都同意了这个想法。24小时之后,我走进我的办公室,然后说我打算搬到爱达荷去。我的搭档Leon(他是俄罗斯人)问我,马萨诸塞州哪有个叫爱达荷的城镇。那周,我们把自己的房子挂牌出售。我先到了博伊西去联系一些业务,而Pam则留在波士顿处理一些剩下的事情。在博伊西的联系工作非常简单。Pam家从她的曾祖父那辈起就在爱达荷生活了,而且博伊西是个小城,她母亲认识当地很多商业大佬,事实证明他们相当好打交道。我还是不清楚该做点什么好,不过随着我结识了越来越多的商界人士,一个想法出现了:“有你这样的背景,为什么不成立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呢?” 我真没有想到这个。我是说,风险投资公司只在波士顿和硅谷那样的地方才有,对吧?接着就是命运(或者按Pam的话说是“相信万物”)开始起作用了。在接下来的几周,我遇到了两个人,他们帮助我坚定了创立爱达荷第一家由机构支持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想法。首先,我遇到了Jim Hawkins。Jim是一位备受尊敬而且特别好沟通的土生土长的爱达荷人,他当时快要从爱达荷州商务署长的位置上退休了,而且也是个创业不倦的成功创业者。在一次很长的会面之后,他对我说:“有你的背景和我的人脉,我们成立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吧。”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认真考虑将创办风险投资公司当做一种职业选择。接着,一个朋友将我介绍给了Matt Harris,他当时正在创办Village Ventures,一家旨在为地区市场内更小规模的基金提供支持的独特的风险投资公司。通过提供后台支持和强有力的基金网络来共享最佳实践,Village Ventures特别适合成为合作伙伴。其余的经历,如他们所说,就是历史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和Jim筹集了2500万美元资金,专门用于给西部落基山区最有前途的高增长公司投资。Phil Reed很早就加入了我们。我们第一支基金还比较成功,这让我们在2006年末又筹集到了7500万美元资金。 有些人觉得Highway 12 Ventures成功了,不过对我来说它仍然像是创业公司。我和TechStars创业者打交道的时间,要比我和那些在大的风险投资公司的同行打交道的时间都多。对我而言,我把我们的第一笔基金视作我们的种子资金,而第二笔基金则是第一轮融资。我也把自己看作一个创业者,就像我们所支持的创业者一样。Highway 12 Ventures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我在TechStars博尔德办公室度过夏日时光时,我的热情和灵感彻底被那些抛开一切来到博尔德追寻梦想的小团队点燃了。我认识了一些伙计,比如Mark O’Sullivan,他的家人留在了加拿大,而且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还有Graphic.ly团队的Kevin Mann,他一直在争取解决移民问题,并把家人和朋友都留在了英国,以利用被TechStars选中的机会。不过我最崇拜的两个人是Everlater团队的Nate和Natty。尽管大学毕业后他们就在华尔街找到了待遇非常不错的工作,并可以借此为跳板找到更好的工作,但这两个儿时玩伴还是放弃了这一切,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环球冒险,因为世界万物在召唤他们。 我是去年夏天认识他们的,这两个年轻人深深地吸引了我。他们没有把放弃舒适的高薪工作当作冒险,对他们来说,不跟着自己的心灵走才是冒险。他们是没有任何负担的年轻单身汉。他们存了一些钱,知道在错综复杂的工作、妻子、孩子以及更重大的责任让生活变得困难得多之前,有机会来认识这个世界。他们相信自己,知道回来后能找到事情做。 这便是真正的神奇之处。他们因缺少工具不能与朋友和家人充分分享他们精彩的旅程经历而感到沮丧,所以就酝酿了在返回美国后开办Everlater的计划。当他们结束了环球冒险之后,搬到了父母家里,自学编程,开办了一家很酷的网站来帮助那些旅行者们更好地与朋友和家人分享旅途经历。这是个梦幻般的产品,而他们正在一起构建一家了不起的企业。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简单:跟着心灵走,好事常会有。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其实很短,所以我相信生活是经不起那些不适合你的职业折腾的。自己开公司其实真的不是冒险,因为我们都知道从根本上来讲,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我笃信,人必须要觉得一切随缘才好。我猜这也是我如此喜欢TechStars的原因,因为我相信所有参加TechStars的公司创始人也都能认同这种观念。 > Mark跟随心之所向来到爱达荷州博伊西的故事吸引了我们,因为这个故事和我们每个人来到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经历是相似的。 > > Brad和他的妻子Amy也曾被困在波士顿。Amy在阿拉斯加长大,而Brad是达拉斯人,所以波士顿不是他们的家。在波士顿寒冷阴沉的日子里,他们讨论了搬到其他地方去生活的想法,不过在波士顿上学并接着成家立业所带来的惯性让他们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他们一直都在谈论这事,而且不管去美国的哪个地方旅行,都会关注一下那个地方是不是适合他们生活。1993年12月的某天他们路过博尔德,那是个天气微凉阳光明媚的日子,他们互相对对方说:“记住这里。”在Brad卖掉他的第一家公司后,向Amy承诺,到他30岁时就离开波士顿。在他还有两个月就满30岁时,Amy告诉他,她要搬到博尔德去了,如果他也想去的话,可以随她一起去。 > > David搬去博尔德则是因为一次比萨晚餐。他和他的两个合伙创始人在亚利桑那州坦佩的一家Pizzeria Uno餐馆吃晚饭,他们开始在餐巾纸上写下城市的名字。那时,他们都居住在不同的城市,不过想要聚在一起,好好地干一番事业。他们打算在全美范围内销售公共安全软件,因而决定找一个方便他们定期去往美国东西海岸的地方。不过,他们也希望居住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在经过一轮轮的否决之后,博尔德成了清单上唯一剩下的城市。 ### **把工作变成娱乐**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148c49c.png) > > 作者/ Howard Lindzon > > Howard是StockTwits的创始人和CEO。他曾是Wallstrip(被CBS收购)的创始人。他打理着一支名为Social Leverage的基金,从2007年起成为了TechStars导师。 我对金融市场充满热情,所以我的很多创业公司都是充满乐趣的。2006年,我开办了Wallstrip,这是一个播客网站,每天都会花3分钟介绍一支了不起的股票。我为趋势而投资,WallStrip的目标就是揭秘那些呈上涨之势的优质股票,并思考个中缘由。我希望WallStrip关注股市,就像Jon Stewart在政治和新闻方面所做的那样。 我相信,如果是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投资,那么就可能发生神奇的事。创业者需要一种工作热情。不管创业公司做什么行业,工作都是无穷无尽的,而且有时会很乏味。这能促进你全面透彻地了解你所处的行业。如果你选择进入一个你充满热情而且深入了解的领域,那么就会对摆在你面前的机会和可能带来利益的产品有更多的了解。你前进路上的阻碍似乎都是可以克服的。你每天的进展都将很容易衡量,而且你会知道何时是在正轨之上。 我确切地知道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就会让Wallstrip获得关注和观众。我们每天都会制作视频并传播视频,我们这个团队疯了似地工作,来完成一项了不起的工作,创建了一个第一批深受欢迎的播客。随着公司业绩的增长和知名度的提升,想要购买我们公司的买家出现了。我们创办Wallstrip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出售它,不过最好的交易总是源自一个良好的投资前提。事情就是这样的。 我一直都知道,Wallstrip是满足不了我的胃口的。尽管这为改变人们看待和讨论市场的方式起了个好头,不过我在这个问题上的工作还没有完成。2008年,我参与创建了Stockwits,利用微博平台Twitter为热爱股票和市场的人们构建了一个稳定的社区。Stockwits非常有趣,不过它也是项异常艰苦的工作。事实上,这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苦的工作。不过我蓄势待发。 现在Stockwits已经有了十来个员工,在Twitter上有一个巨大的社区,我们有自己的微博平台,有了收入,而且在新的股票和市场讨论模式方面也取得了早期的领先。尽管工作特别艰难,但我们的团队有着无数的乐趣。是的,我们是在拼命玩。 > 最伟大的创业者经常会说他们有多喜欢他们所做的事。与此相似的是,一些伟大的运动员在处于职业巅峰时也是快乐无比的。创办公司的过程中会经历磨练,而精通一项运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反复训练。不过当万事俱备之时,就会出现神奇的时刻。在那一刻,工作就是娱乐。而那也是惊人的事情经常会发生的时候。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14c00f2.png) > > **来源:照片由Bill Erickson提供。** > > **2008年Howard Lindzon与参加TechStars项目的创始人展开讨论** ### 从电脑后走出来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1508c09.png) > > 作者/ Seth Levine > > Seth是Foundry集团的常务董事,从2007年起成为了TechStars导师。 在商业世界里,办公室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人们在办公桌后用电脑或电话卖力地工作着,或在会议室里开着会。走出办公室通常意味着去别人的办公室开会,或是去吃顿三句话不离本行的午饭。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尝试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召开会议,事实证明这是非常高效而且特别有乐趣的。 其实,我所尝试的就是在我生活的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山麓地区骑自行车。虽然我通常是和别人一起去的,但也发现,午饭时间一个人去骑车,会对一些几天或者几周都没有取得进展的业务问题突然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和同事外出时,远足或骑行的随意自然是赶上业务进度的完美环境。 我进行午餐骑行和会议的活动,是和参与了2007年TechStars项目的Filtrbox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和CEO Ari Newman一起开始的。这个想法纯粹是从社交角度出发的。Ari是个有名的骑手,而且我们觉得一起外出骑骑车会很有趣。不过我很快意识到,要想在骑行过程中追上他,我必须得让他说话才行。所以我就开始问他一些和他的企业有关的问题,据我所知,这是Ari和其他创业者一样乐于详细谈论的话题。这是对我们在TechStars项目中一起度过的那些更为正式的时光的自然扩展,因为我是Filtrbox在TechStars夏季项目中的导师,而且在他们完成项目并获得机构投资后继续和他们一起工作。这些讨论不仅起到了让Ari慢下来的预期效果,还证实了骑行是谈论公司进展的完美方式。远离办公室,骑车穿梭于博尔德山间,我们能更容易地获得灵感,这是当身体困于Filtrbox的办公室里时没法得到的。 在2008年的TechStars项目中,我负责指导的公司的成员就不爱运动,我们的会议通常都是在更为典型的会议室环境里进行的。不过Ari和我在那个夏天还是会定期去骑车,继续讨论Filtrbox的事。当我开始指导参加2009年TechStars项目的Everlater时,骑自行车成为了我夏日议程上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随着一大群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齐聚博尔德,整个夏天都有了定期的午餐时间骑行活动[这个群体名曰“Geeks on Wheels(骑车的怪人)”,使用Twitter来安排骑行活动]。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所以骑车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与Everlater的创始人Nate Abbott和Natty Zola共事的一项中心内容。Nate、Natty和我每周都会定期骑行一次(有时候一周会骑好几次),尽管我们没有安排一个正式的议程,但每次骑行过程中都会准备好几项主题去讨论。2009年夏天,Everlater由一个想法变成了现实,我们以这种骑行活动的方式解决了企业面临的初期挑战。通常,我们会骑行60到9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可以专注于企业问题而不受打扰。呼吸点新鲜空气有助于带来一些设想。远离办公室,被博尔德山麓的美景所环抱,你的心灵完全清澈透明之时,总会对问题有些新的思考方式。 这些活动除了有上述明显的益处之外,我还发现和Ari、Nate、Natty以及其他人一起骑车也是了解他们个人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友情始于TechStars,孕育在车座上,已经成为我参加TechStars项目所获得的一种巨大乐趣。 现在,当我面对那些特别有挑战的状况时,穿上跑步鞋去远足或是穿上骑行鞋去骑车,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件稀奇事。花一点时间走出办公室所带来的清晰感和洞察力都是无价的。 > 我们不时会听到来自全美国的创业者朋友发出这样的批评声:“在博尔德就没人真的会努力工作,每个人住在那里只是想方便他们去山间骑自行车和滑雪。”不过在听到这样的话时,我们中比较开明的人早已不作反驳,只是傻傻一笑,以免弄出一段愚蠢的争执。 > > 住在博尔德这样的地方,美就美在你和你想要的东西只有几分钟的距离。通勤时间非常短——除非你骑自行车或跑步上班,否则最多只有15分钟,这种情况下,你就不会真的介意骑车或跑步要花多长时间了。从博尔德市中心步行到一些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远足小径也就只要5分钟而已。而且,如果你想去一些世界上最好的度假胜地滑雪的话,那么也不到90分钟的路程。 > > 正如Seth在文章中所说,从电脑后走出来与努力解决问题并不互相排斥。Brad的一个导师Len Fassler在进行一些沉重的对话之前都会说:“我们出去走走吧。”Brad和Len在他们共事的那几年里一起步行了很长距离,一起交谈,享受亲近外部世界的时光,并找到了困扰他们的问题的答案。 > > Seth、Ari、Nate和Natty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将工作和休闲结合起来的方式。而他们作为创业者所取得的成果证明了这样做可以取得多大的成功。 ### **保持健康**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1534dfc.png) > > **照片由ThisWeekIn.com 提供** > > 作者/ Andy Smith > > Andy是DailyBurn的创始人之一和CEO。DailyBurn是首屈一指的健身社交网络,让用户可以追踪健身情况、在线问责和相互激励。DailyBurn在参加了2008年的TechStars项目之后从天使投资人那里筹集到了50万美元,并在2010年被IAC收购了。 在TechStars这样的环境中,要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很多工作。在3个月的时间里,你每周要工作7天,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只是种短期的爆发,不过这几乎总是必要的。开办新公司是一次全力的冲刺,而构建持久的公司是场马拉松,所以你需要在两方面都训练有素。 就像准备任何比赛或运动项目那样,你需要为创办企业时承受巨大的压力准备一副强健的身体。适当的营养、锻炼和休息在高压力的时期里就显得更为重要。下面要说一些在创业初期阶段减轻压力并增大产出的具体技巧。 首先,每周锻炼5到6天。即便是每天20分钟的高强度锻炼(比如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也能减轻压力并提高注意力。尽管我的建议是进行一些诸如Crossfit之类的快速的高强度锻炼,但其实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锻炼! 其次,在大部分时间要合理饮食。你的目标应该是至少有八成时间要健康饮食。最佳的食物是瘦肉、蔬菜、干果和一些水果。去副食店的时候,你只选择新鲜(没有加工过的)食物,不要吃那些标签上列出超过10种配料的食物。如果配料中有你不认识或觉得不属于食物的成分,那么也别吃它。 别忘了睡觉。你应该保证每晚7小时的睡眠。不要痴迷咖啡因。年轻的时候偶尔通宵一下没什么,但不要经常这样。 最后,至少每周一次,回过头来想一想创业蓝图。作为创业者,你可能迷失在日复一日疯狂创办公司的工作中,可能失去生活的大局观。这点也适用于健身,你不要等到有一天肥胖不已、健康不再之时才幡然醒悟——你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是因为没有选择对你最有利的生活方式。健康的你最终会对公司更有利。 > 现在我们都已经身处不惑之年(Brad已经44岁,而David也有42岁了),更明白这点建议。当我们还是20多岁的年轻小伙时,都是坚不可摧的。通宵?没什么大不了。一夜又一夜只睡4小时?管他呢。眼睛充血?不是问题。先来一大盘炸鱼、文蛤和牡蛎,再来上3勺冰淇淋。好吃。 > > 这些多余的体重都是有来源的。我们更容易疲劳了。经常睡上8小时是很舒服的。6杯啤酒听起来太多了,1杯刚刚好。 > > 好好照顾自己。没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155b927.png) > > **一些参与2008年TechStars项目的创业者外出步行锻炼** ### **远离尘嚣**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15a88f3.png) > > 作者/ Amy Batchelor > > Amy是个作家,也是个慈善家。她嫁给了Brad Feld(反正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如果你跟大多数创业者一样,你也是会整天都在工作——星期天、节假日、你的生日都不闲着。这看起来是必须的,因为很多事都要靠你来做,不过事实并不是这样。这是种糟糕的生活方式,而且在整个创业生涯中是不可持续的。你要是一直都埋头苦干,只关注眼前的那些事情,那么就不可能拓宽视角,也没法确保在向正确的目标前进。在工作过程中实现目标驱动,并合理安排休假时间,是实现难以捉摸的工作和生活平衡的重要一步——别搞错了,实现这种平衡也是种巨大的成果。 当你的肾上腺素激增时,你是能完成很多事,不过你的皮质醇水平和其他的应激激素也都在上升。再加上你可能经常缺乏睡眠,这太糟糕了。休息一会儿吧,特别是远离你所有的电子设备,让你的身心都得到恢复,从而使你能再次投身挑战之中。休闲一下,对你的身体、情感和心理都是有好处的。 我和我的丈夫参加了一个远足训练营,在那里,会有人让你通过将每一天分割成工作、休闲和睡觉几个时段,来进行生活平衡的自我评估。这是次非常有启示性的训练。在创业公司的创业模式下,不大可能,也基本没人愿意将每天很好地分为工作、休闲和睡觉这样3个8小时。不过,还是值得尝试一下,在一年过程中绘制时间蓝图,安排出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即便是将工作当作娱乐(这通常是作为创业者的一种偶然结果),定期换换娱乐方式也是很明智的。我和我的丈夫对他的工作有着不同的定义。他经常把工作当成娱乐,而我则把他的工作看成是他没法和我一起娱乐的时间。 几年前,当他几乎让我忍无可忍之时,我们订立了一套规矩,规定我们每季度都要有一整周时间彻底远离尘嚣:不干工作、不打电话、不看电子邮件、不用电子设备——没有例外。每3个月就有一周似乎是很奢侈,特别是在美国文化中,很多人一年都不会歇上两周。不过如果你每周工作70小时,一年要这样工作48周,而不是工作52周,那么也只不过是损失了3640小时中的280小时,或者说是为你自己献出了8%的时间。当你这样看待这个问题时,4周时间根本就不算多。我们最初开始尝试这样做时,远离电子设备的头几天不是那么好过,现在就好多了。我们在过去十来年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远离尘嚣的好习惯,而且因为有了这个经历,所以会更容易让这种不工作的规矩不出多少例外。 远离尘嚣有着特别实在的理由。上路之前总是需要风风火火的赶工、清理办公桌,还需要在最后时刻极度高效地工作。在我离开之前,我总是会清理好我的办公桌,这样我才不会害怕回来,至少是,即便我不愿意离开沙滩,也不会害怕看到我的办公桌。当飞机起飞时间是你的最后期限时,你能完成的工作量是惊人的。 带着一颗清澈透明、充分休息的心灵回到工作之中会带来非常高的生产力,而且你又重新对自己的工作热情满满。作为创业者,你为公司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要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卖力地工作。努力工作,也要健康工作。你可以成为公司里其他充满活力辛勤工作的人的榜样,要以自己的行为告诉他们,虽然每个人的贡献都很重要,但没人是不可或缺的,即便是你也不例外。拥有一个你可以信任的、一个当你不在时也能正常运作的团队是很重要的。为公司建立一套应急体制,即便你不在时也能应对紧急情况,这是一种不错的发展模式。你会很惊讶地发现,那些需要你离开泳池旁的鸡尾酒和丹·布朗小说去接电话的紧急情况是很少会出现的。认识到你的公司在没有你的情况下也能继续运转,就是种很好的自我调节。 决定远离尘嚣的情感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其他琐琐碎碎的原因,和提高效率这样的考虑至少是同样重要的。如果你正在热恋中,那么不定闹钟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没有预约打扰,就能让你记住享受两个人在一起,一起做事、一起闲着的时候。这也能恢复你的伴侣对你的耐心和支持度,并显示出你们的关系对你来说真的很重要,即便是在你创业的过程中。如果你没有这种密切关系,那么去交点朋友也挺好的。和上个世纪一样,在21世纪,有眼神交流、没有键盘输入、充满欢声笑语的社交网络也是很重要的。 *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15d885a.png) 生意场上有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多数创业公司会铩羽而归。即便是那些取得了非凡成就的创业家,也曾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过重重困难,经历过一次次失败。TechStars是个导师制驱动的创业孵化器,它的众多创始人在过去20年间曾工作在多家公司,与各种创业者共事,他们见识过不少在创业过程中一再出现的问题。 在[《他山之石:TechStars孵化器中的创业真经》](http://www.ituring.com.cn/book/896)中,这些富有智慧的创始人指出了初次创业者会遇到的关键问题,参与过TechStars项目的成功创业者也提供了大量的可靠建议。本文节选自[《他山之石:TechStars孵化器中的创业真经》](http://www.ituring.com.cn/book/896)。
';

App开发战壕里的生活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4:10

#App开发战壕里的生活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04a437f.png) > > 作者/Chris Stevens > > Chris是设计师,记者。设计过众多优秀的应用程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iPad版《爱丽丝漫游仙境》。他曾是《每日电讯报》的技术专栏作家,后为《泰晤士报》撰稿。他还是一名插图画家、编剧和电影剪辑师。曾供职于BBC、CNET、EMAP、华纳兄弟和《连线》(Wired)杂志,并以记者的身份获得过《卫报》传媒奖。他著有[《App创富传奇》](http://www.ituring.com.cn/book/947)。 **我一直在吹泡泡,** **美丽的泡泡在空中飘。** **它们飞得那么高,** **眼看就要飞上天。** **但它们有如我的梦想,** **突然间失去光芒破碎了。** 我受邀到伦敦的一个私人俱乐部,见两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说服了亲友投资自己的移动应用创意,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创意可以改变世界。我们在屋顶的泳池旁喝着酒,他们向我描述他们的应用程序。与别人一样,他们先跟我解释了为什么自己的创意很特别、很珍贵,而且必将从App商店的50亿个应用中脱颖而出。我认真听着他们的计划,看着他们展示应用程序的样本。他们都不是程序员,但是其中有一个人是设计师,为应用创作了图形。他们告诉我,截至当时,开发已经花费了1.6万美元,而且应用程序的制作还没有完成。 ### **昂贵的游戏** 对于开发简单的应用程序,他们的这一成本很具有代表性。据估计,iPhone应用的平均制作成本在1.5万美元到5万美元之间,当中不包括市场推广的费用。以《爱丽丝iPad版》的续作《爱丽丝在纽约》为例,这个卧室项目的预算非常低,开发成本大约是2万美元(不包括我的时间成本)。再看看Atomic Antelope与ustwo合作的*Nursery Rhymes with Storytime* ,这是一个工作室项目,由拿薪金的员工负责编码和美术工作,其制作成本超过了6万美元,不包括市场推广费用和我的时间成本。这两个项目都是相对简单的互动电子书。如果要创作Productivity软件或者游戏软件,费用会高出很多。卧室程序员可以自己写代码、自己做设计,因此可以节省很多成本——第一版《爱丽丝》几乎没有花钱,花的只是时间。越来越多没有编程经验的年轻创业者选择雇人帮自己实现iPhone应用创意,这会使得项目的成本非常高。而且不幸的是,他们大多永远无法收回成本。 按照*Communities Dominate Brands*一书的作者汤米·T.阿霍宁(Tomi T. Ahonen)的说法,最悲观的估计是,App商店里中等水平的应用软件每年能为开发者赚682美元。如果这个数字准确(当然很难做到完全准确,因为苹果没有公开详细数据),那么App商店里有一半的开发者每年赚不到682美元。在我看来,这个数字比较靠谱,因为Atomic Antelope早期的应用从推出到现在,每年甚至赚不到这个数目。如果开发者最终赚到了钱,往往是因为他们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收回了过去所有的损失。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04c812e.png) 来源:Atomic Antelope授权使用,©2011年Atomic Antelope **《爱丽丝在纽约》,由本书作者创作。该应用预算极低,制作成本仅为2万美元左右。为节约生产成本,作者的薪水按销售提成** #### **拉开帷幕** 苹果公司公开的有关App商店的一些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阿霍宁利用这些数据得出了关于软件行业很有趣的结论。比如,我们知道,从App商店开张到2010年夏天,应用程序的下载量为50亿次。我们还知道,在这期间,开发者赚得的总金额是9.8亿美元。据估计,所有应用中,下载收费的占14.7%~18%。由此,我们可以推断,iOS开发者每年的平均收入为682美元。 有趣的是,这些数字令开发者感到愤怒。网上论坛里,很多开发者不理解为什么传媒大肆报道的淘金热没有在App商店的现实中得到反映。App百万富翁梦被大肆报道,但是现实中,大家只看到罐头盒里的几百美元,而且那还是在运气好的时候。 “制作高质量的应用程序非常困难,”《奥兰多大陆》的创作者奥利弗·詹姆斯说,“制作一个成功的应用程序更是难上加难。我看到一些很棒的游戏根本没有被人们注意,它们也许能在榜单上昙花一现,但迅即就被每天如潮般的新应用淹没。” 对App商店里屡战屡败的人(包括我自己),不知道应该报以同情,还是耸耸肩走开,承认世界就是如此。许多开发者会优雅地接受失败,有些则感到窒息般地痛苦。但是,做个清醒的比较,可以看看每年好莱坞收到的剧本的数量和实际赚到钱的剧作家的数量,或者提交给出版社的小说的数量和实际盈利的小说的数量。真相是,在任何创意行业,要想取得成功都十分困难,而且大部分的盈利都来自极少量非常成功的作品。每一个《涂鸦跳跃》或者《割绳子》的背后,都倒下了几千个失败者。App商店里留下了许多以灾难告终的超级明星梦,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再说说在那个私人俱乐部里,我与两位大学毕业生在一起,他们跟我解释为什么他们的创意将在App商店引发爆炸性的轰动。他们中的一个总是往卫生间跑,很显然他服用过某种毒品——他双眼无神,有时还凑过身来靠近我,仿佛要告诉我什么秘密似的。 “是的,他们当然不懂,”他说,“但是我们懂。这就是娱乐业。你在一个应用程序上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但却不知道它行还是不行。然后某一天,嗖地一声,舞台的幕布升起,大家要么都在鼓掌欢呼,要么看了看你、然后转身走开。制作移动应用就像娱乐业,你可以排练,但它什么也不能代表。要想百分之百成功,你得会使魔法。”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058f58c.png) 来源:奥利弗·詹姆斯授权使用,©2011年奥利弗·詹姆斯 **《奥兰多大陆》,iPhone平台上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 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描绘了移动应用市场,但另一个毕业生的脸上则浮现出了担忧的表情,他对自己的应用持更乐观的态度,所以对同伴不自信的发言感到很苦恼。就在同伴思考着这个娱乐行业的兴衰时,他似乎坚信他们的游戏将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 **信托基金的幻觉** 一开始,App商店只对业余程序爱好者和设计师具有吸引力,但时至今日,它的魅力已远不限于此。苹果公司市场宣传的目标群体开始把开发移动应用看做投资机会。还记得苹果公司那个著名的Mac对PC的广告吗?当中,扮演Mac和PC的分别是贾斯汀·朗(Justin Long)和约翰·霍奇曼(John Hodgman),前者穿着牛仔裤和T恤衫,后者身着笔挺的西装。不可思议的是,很多把信托基金投资到移动应用开发上的孩子,看上去非常像广告里的Mac人。也许,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演变:如果这些有钱的新潮人士拥有一个iPod、一台iMac和一部iPhone,那么对他们而言,下一步还有什么比找一份iJob更合乎逻辑的呢?“应用开发者”正迅速成为这些迷茫的有钱人现成的时髦身份,正如在互联网泡沫期间经营一个网站一样。问题在于,苹果通常都能兑现它的诺言:如果你购买了iPhone或iPad,你会像大多数用户一样能获得非常满意的体验。所以,你很容易误以为成为一名应用开发者也是苹果公司的一种产品,而且这一产品会让你乐在其中。 成为应用开发者看上去和感觉上就跟所有的苹果体验一样:交付很顺畅,管理很完善。但是最终,开发者必须与现实的市场力量相抗衡,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与残酷的命运之手相抗衡。苹果在App商店营销推广方面的威力引发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后果:对一些人来说,“iPhone游戏开发者”就像手提MacBook Pro笔记本电脑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尽管成功可望而不可及。 **就像ustwo的米尔斯说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用别人的钱进行商业自杀已成了游戏行业的准则。”** ![](image/567a16117bded.png) 来源:苹果公司授权使用,©2011年苹果公司 **App商店开发者注册流程。整个流程就像买一台iPod一样顺畅,但是与其他苹果产品不同的是,满意度取决于你自己的毅力和创造力** #### **进入主流** 在过去的一年中,以《愤怒的小鸟》为动画电影《里约大冒险》制作配套游戏为标志,App商店已经完成了进入流行文化的旅程。App商店已经进入主流,媒体将它视为通往财富与荣誉的道路,它因此吸引了新一批的应用开发者,他们把App商店当做纯粹的金融投资,而不是创意空间。《奥兰多大陆》的创作者西蒙·奥利弗就发现了这一点。 “我觉得App商店吸引了两种人,”奥利弗说,“一种人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另一种则看到了实现创意的机会。显然,这两种人之间经常会有重叠。” #### **程序员成了超级明星** 当一个曾经成功推广过iMac和iPod的公司决定促进独立软件开发的时候,开发者的公众形象就注定要发生永久性的改变。毫不夸张地说,苹果改变了社会对程序员的认可度,促进了极客的崛起。 正如独立应用工作室Runloop的所有者丹尼尔·伍德(Daniel Wood)所说:“苹果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使软件开发变得很酷。几年前,大街上没有人想要软件,也没有人谈论软件。突然间,现在每个人好像都在说:‘你看过这个应用吗?你看过那个应用吗?它可以把你的脸变胖!’人们这样已经有好几年了,这让编程变成了一件很酷的事情。人们称程序员为‘创意开发者’,但它实际上就是指程序员。不知道苹果究竟是怎样完成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确实如此,使编程变得很酷,这大概是苹果玩过的最了不起的“戏法”。过去,在聚会上,人们对程序员同对测量员一样没什么兴趣,但现在,我们突然进入了程序员像是超级明星的时代。 #### **程序员之间的竞争** 就像摇滚乐队之间存在竞争一样,应用开发者间也有竞争。但是,开发者不是在后台展开肉搏战,而是使用更加隐晦的攻击方法。他们使用的战术很多,包括在iTunes里给对手的应用写差评,向苹果公司打小报告,揭发对手违反App商店的规定。还有应用开发者找托儿给自己的应用写好评,营造出远比实际情况美好的假象。 甚至还有更过分的行为。由于采用“欺诈性的购买模式”,越南iPhone开发者Thuat Nguyen的所有应用都被苹果公司踢出了App商店。有人发现,Thuat Nguyen非法侵入了iTunes账户,用偷来的信用卡账号购买自己的应用,使这些应用挤进了排行榜前列。在苹果制止他的行径之前,图书分类的前50名中有40多个都是他的应用。 此外,开发者之间也“掐架”。2009年2月,《拔手指》(*Pull My Finger*)的开发者Air-O-Matic向苹果投诉他的竞争对手InfoMedia(*iFart Mobile*的开发者),说对方“滥用我们的商标”、“在应用中植入对竞争对手的差评和给自己的好评……利用测评文章诋毁竞争对手。” 双方的争端主要围绕“拔手指”(pull my finger)一词的使用。Air-O-Matic坚称他们拥有此词的商标权,但InfoMedia认为这只是一个“常见的描述性词语”,所以他们有权使用。 更激烈的争执是,Air-O-Matic的律师要求5万美元的赔偿,还告诉InfoMedia的律师:“你的客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Air-O-Matic的销量和收益,还导致了现在的法律费用的产生。”在后来的交涉中他又说:“Air-O-Matic不打算直接跟你的客户对话,因为它在财务上遭受了损失。InfoMedia故意使用不正当的商业手段,打压Air-O-Matic当时正处于领先位置的应用。《拔手指》从iPhone应用第一名的位置快速下跌,直接原因就是InfoMedia故意利用‘拔手指’的名称获利,沾了《拔手指》的光。”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05d99ed.png) 来源:Air-O-Matic授权使用,©2011年Air-O-Mati **Air-O-Matic和InfoMedia共同创作的《净化空气》(Clean the Air)。这两家公司曾发生版权纠纷,最终和解,为表和平友好,一起推出了这款应用** 苹果公司拒绝介入,让开发者自行解决问题。采取法律行动的结果就是一份非常可笑的起诉书,最后Air-O-Matic与InfoMedia和解了。与许多类似的争端不同,这次对抗最后和平收场,两家公司还一起推出了一款叫做“净化空气”的免费应用。 最著名的一场纠纷发生在Hottrix(iBeer的制作者)和摩森康胜(著名的啤酒酿造公司,推出过一款类似iBeer的iPint免费应用)之间。 Hottrix的iBeer模拟了喝啤酒的情景。当玩家拿着iPhone朝嘴里倾斜的时候,屏幕上的啤酒就好像倒进了嘴里一样。iBeer是最为成功的iPhone应用之一,但也引发了最激烈的诉讼。当摩森康胜公司推出一款模仿iBeer的iPint应用时,Hottrix的律师站了出来,对摩森康胜提起了1250万美元的诉讼,并且表示:“这只是一个家庭经营的小公司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在iBeer发布后不久,摩森康胜接触了iBeer的程序员史蒂夫·谢拉顿(Steve Sheraton),想请他开发一个类似iBeer的应用,但史蒂夫拒绝了。于是,摩森康胜开始自己制作这样一款程序。与iBeer不同的是,摩森康胜的程序是免费的,因为它主要用来促销公司的Carling啤酒。当这个竞争程序出现在App商店时,谢拉顿非常愤怒。 “随着iPint人气的上升,iBeer的人气开始下降,”起诉书中写道,“因为玩家不用花钱(只需浏览Carling广告)就可以得到与iBeer看似一样的应用,而下载iBeer需要支付2.99美元。” 最后,苹果公司把摩森康胜的iPint从App商店移下了架,iBeer又重新在排行榜上回升。但是,Hottrix的法律纠纷并没有就此结束。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0624f8c.png) 来源:Hottrix授权使用,©2011年Hottrix **由Hottrix制作的iBeer。当巨无霸啤酒公司摩森康胜(Molson Coors)决定克隆Hottrix的这款销量最好的应用并允许用户免费下载时,Hottrix采取了法律行动,并且赢了官司** 糖果巨头好时公司(Hershey)发布了一款模仿Hottrix的*iMilk*的应用,使得情况更加特殊。好时公司的软件与iBeer类似,但模拟的不是啤酒而是牛奶。唯一的问题是,Hottrix销售iMilk应用已经两年了。更令人惊讶的是,好时公司曾经给谢拉顿发过电子邮件,想请他开发这个程序,但谢拉顿拒绝了,所以好时公司决定自己制作。 “我们在2007年创作了iMilk, iMilk是2008年iTunes上最畅销的应用之一。”谢拉顿说,“好时公司曾经给我们发过电子邮件,想买下它,后来他们又在2009年发布了侵权的版本。我们致电好时公司(提出交涉),他们却跑到法院起诉我们……我们的iMilk诞生3年了,好时公司‘自己的’iMilk最近,也就是他们想聘请我们并遭到拒绝之后,才出现。”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0647447.png) 来源:Hottrix授权使用,©2011年Hottrix **好时公司无耻地克隆了Hottrix的*iMilk*,两家公司因此打起了官司** 谢拉顿很快对好时公司提起了1200万美元的反诉,好时公司回应道:“好时公司的《巧克力牛奶iPhone版》(Chocolate Milk iPhone)与Hottrix的应用不同,在我们的应用中,‘牛奶’不能通过倾斜iPhone直接‘喝’(倾斜iPhone是在Hottrix的应用里喝牛奶的唯一方法),而只能用虚拟的吸管来‘喝’。” #### **战争的代价** 谢拉顿的财务状况可以支持他捍卫自己的公司,对抗跨国公司摧毁他的应用的企图。然而,很多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无论你是不是保护软件知识产权的倡导者,山寨软件充斥App商店是当下的现实。许多开发者还发现了一些小阴谋: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利用独立开发领域的创意获利。 ### **邪恶的游戏** 12月,所有iOS开发者都在争夺前十名的位置,因为在假日季,挤进前十名非常关键。圣诞节期间,苹果公司会冻结排行榜,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对开发者来说非常重要。一个应用在排行榜冻结前排在什么位置,整个圣诞期间它都会保持原位。对那些在排行榜冻结前幸运地排在前十名的应用而言,这真是难以置信的恩赐。圣诞节那天,会有几十万人收到iPhone或iPad作为礼物,而当他们打开新iPhone或新iPad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在App商店中排名靠前的应用,并且很可能会掏钱购买。 2010年12月,异常激进的事情发生了。游戏巨头电子艺界突然加强了圣诞假期公司所有游戏的降价促销活动,把70多款游戏的价格降到了0.99美元。面对这样的压力,很多竞争对手也跟着把应用的价格调到了类似的价格。 虽然圣诞节的移动应用狂潮一年才一次,却是开发者全年都面临的问题的一个缩影:不断挑战新低的价格战。如果对开发者而言,制作一款能在App商店上取得成功的应用程序不是那么困难,那么当消费者开始期待0.99美元的应用(尤其是游戏类的应用)可提供十分丰富的功能时,整个行业就开始厮杀了。对于公众对廉价应用所抱有的过高期望,英国作家查理·布鲁克(Charlie Brooker)率先提出了控诉。他在看完App商店里一系列体现公众的“倦怠的权利感”的负面评论之后,提笔写了一篇以此为主题的 文章。 “看看App商店,读一读0.99美元的新游戏下面的评论,”布鲁克在《卫报》上写道,“里面有很多的谩骂。如果是要主动提醒他人不要去买不合格的东西,那么这很好。但是,人们做的不止于此。有时,他们仅仅因为游戏不如他们所愿,没有设置足够多的关卡,便主张要以欺诈罪把开发者关进大牢。我曾经读到一则苛刻的一星差评,评论者忿忿地抱怨这个游戏只能让他娱乐4个小时。” “4个小时?只花了0.99美元?你竟然还怒气冲冲地写了一篇差评?而且还是在你那昂贵的iPhone上?你疯了吗?” 正如布鲁克指出的,公众对0.99美元应用的期望值空前高涨。在这么低的价格基础上,个人开发者或者工作室要想赚回成本,必须让应用获得非常大的销量。可问题是,只有位于排行榜前列的少数应用才可以拥有如此大的销量。 大部分消费者购买应用,都是基于苹果公司在iTunes上的推荐横幅或前十名的榜单。如果应用不能出现在这两个地方,那么销量很难上去。 让App商店里的应用更容易被消费者看到一直是一个难题,苹果公司也在很努力地解决这一问题。过去,前100的排名基于应用的销量,而非销售收入。这就意味着,低价的应用比较占便宜,因为它们很容易取得较高的销量,而价格较高的应用虽然可能收入更高,但由于销量可能不是很高,因此排名不靠前。因为销量是App商店排名的唯一指标,所以许多开发者认为苹果公司实际上是在鼓励0.99美元现象,不鼓励对质优价高的应用进行过多的投资。针对这种反对的声音,苹果公司引入了一个新的排行榜,增加了每个应用类别的“最高收入”(Top Grossing)。然而,为时已晚。 #### **低价** iPhone发布才几个月,0.99美元就成为了消费者心目中iPhone应用程序的默认价格。从此,开发者就一直在与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期望做斗争。独立开发者社区对此纷纷表示不满,其中开发工作室ustwo表达不满的方式很有代表性。ustwo发起了一场运动,旨在阻止App商店沦为0.99美元的“贫民窟”。在公司的网站上,ustwo自豪地宣布:“去你的0.99美元,我宁愿免费也不愿接受这耻辱的价格。”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0673fa2.png) 来源:托马斯·法内提授权使用,©2011年托马斯·法内提 **ustwo的米尔斯,业界最古怪、最坦率的开发者** ustwo的联合创始人米尔斯解释道:“我们的难题是面临着一个虚假的经济体,虽然App商店上应用的下载量已经达到了20亿次,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独立开发者什么都没有赚到,而且很多人实际上是在赔钱。” “0.99美元这一价格点的出现,引发了我们今天看到的App商店里所有的现象。但底线在于,对99%的工作室来说,0.99美元的价格不可能让它们赚到钱——我指的是靠出售应用谋生所需的钱。如果大多数人赚不到钱,那么显然不存在市场,存在的不过是中大奖的幻想。” #### **期望太高** 0.99美元之谜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消费者对0.99美元的应用有这么高的要求?这些人可以甩出几百美元,来购买市场上最贵的手机,却常常给不符合他们期望的0.99美元的应用写可怕的、咒骂性的评语。对于这些比一罐汽水还便宜的应用,人们为什么会报以如此高的期望? 开发者伊恩·伯格特(Ian Bogot)试图在一篇名为“说服力游戏:把99美分还给我”(Persuasive Games: I want my 99¢ back)的文章中解释这种现象。文中,他还宣泄了独立iPhone开发者的愤懑。 > **0.99美元的买家是另一种动物** > > 作为一个开发者,我曾经亲眼目睹过人们对0.99美元应用的高期望。我们发布了一个图书应用。一开始,我们对它的定价是3.99美元,并且还得到了几百个用户的好评。之后,为了提高销量,我们把价格降到了0.99美元。0.99美元的效果马上显现了出来!突然之间,差评开始涌现,大家普遍对这个应用表示厌恶。很多人觉得,这个应用不值0.99美元,甚至要求退款。 对此,我们感到十分震惊。我们把价格提升到了1.99美元,之后差评不再出现。最神奇的是,1.99美元的定价带来的收入同0.99美元的定价带来的一样多。销售收入一样,但差评消失了。虽然,在App商店中,图书市场与游戏市场有所不同,但这个实验揭示了一点,这一点对所有类别的应用都很有启迪作用:刺激购买0.99美元应用的消费者的心理机制明显不同于刺激购买更高价格应用的消费者的心理机制。 “我们习惯把价格非常低的东西看作是可有可无,”伯格特写道,“现在,1美元能买到什么?几乎什么也买不到。一杯咖啡,一包便利贴,一个小培根汉堡,一张彩票——都是即用即扔的东西……我认为,iPhone玩家的困惑其实多于不满。我们到底是该把0.99美元的游戏当做一日游还是豪华游?”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06d1cc1.png) 来源:Atomic Antelope和ustwo授权使用,©2011年Atomic Antelope和ustwo ***Nursery Rhymes with Storytime*。本书作者是这个应用程序的开发团队成员。将这一应用定价为0.99美元时,应用获得的差评如潮。把定价提到3.99美元后,评价变得好多了。很奇怪,花3.99美元购买的消费者更认可这款应用** “显然,定下0.99美元的价格是一种风险,把这个风险用在一杯咖啡上还算值当,”伯格特感叹道,“但用在复杂且价值十倍以上于这个价格的电子游戏上就不值了。”得出这一结论的开发者还有很多,比如丹·格里格斯比(Dan Grigsby)。 “降价意味着降低评级,”格里格斯比说,“评级降低则意味着社会认可度和销量的下降。这是我的理论。” 格里格斯比对开发者皮特·施瓦姆博(Pete Schwamb)说,后者的应用《蟋蟀的歌声》(*Cricket Song*)因为降价而遭遇评级的巨幅下滑。 施瓦姆博称这些低价购买应用的用户“没有投入”。他认为,花更高价钱购买应用的用户会有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们相信自己的钱花得值,使他们更加关注好的方面,以证明自己的决定是对的。因此,他们会给出更好的评价。 这解释了为什么更贵的应用通常能获得更好的评价——这里我们暂时忽略质量等其他因素。但是,这还不能完全解释0.99美元的价格竞赛,也解释不了为什么用户对定价0.99美元的应用这么反感,而当定价是1.99美元时却相对满意。 2011年4月,Epic Games公司[《战争机器》(*Gears of War*)的创作者]的CEO麦克·卡普斯(Mike Capps)告诉Industry Gamers,0.99美元的游戏会让游戏行业走上绝路。他担心,如果游戏行业向iPhone模式发展,那么该行业将难以持续下去。 “Epic公司成立20年来,从来没有对游戏行业未来的发展这么不确定过,”卡普斯说,“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十年甚至五年后,还会有实体零售店吗?有人关心下一代游戏机吗?如果有什么在扼杀这游戏行业的话,那就是0.99美元的应用程序。你怎么还能够出售价值60美元的游戏?” 毋庸置疑,应用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使得本不稳定的市场对想要赚钱的开发者来说更具风险。但是,关于0.99美元应用的崛起还存在另一种说法,虽然像Epic这样的公司并不想听。 #### **谁真正从0.99美元的游戏应用中获利** 这么多的iPhone应用之所以会标价0.99美元,有一个没有说破的原因:它们的开发成本主要是时间,而不是金钱。这些应用由小团队(通常由一两个人组成)制作, 他们在业余时间开发应用,希望能够一鸣惊人。对Epic、电子艺界甚至是ustwo这样中等规模的开发工作室来说,0.99美元的价格不是长久之计,而对于在卧室工作的梦想家们来说,则并非不可持续。 **正如#AltDevBlogADay论坛里的一个人说的:“0.99美元的价位是我们独立开发者的市场,那些大公司却使劲挤进来抢我们的市场。如果他们没能以高价把自己的应用卖出去,就会来欺负独立开发者。”** 像Epic这样的大型软件公司会通过策略性的亏损,来削弱卧室程序员,直到把卧室程序员打压到排行榜的底部,让他们淡出人们的视线。目前,0.99美元经济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为卧室程序员创造了它。对App商店里的大型游戏公司来说,它不一定适用,但是这些公司会一起玩下去,除非独立开发者被迫退出了竞争。并不是每个人都对iOS平台上精致的游戏感到惊奇。 “我们不再能通过足不出户地制作软件来赚钱了?”开发者詹姆斯·波德斯塔(James Podesta)惊骇地问道,“这也只是在我们突然间、史无前例地可以坐在家里创作独立游戏赚钱的今天,才成为了一个问题。它不会成为常态,可能不会像有钱人总有办法让钱生钱那样持久。” 波德斯塔为Codemasters等工作室开发过游戏,在他看来,App商店里主要有两股势力在战斗。第一股是传统游戏公司,它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制作游戏,将游戏定价在5~10美元之间。与这些传统公司竞争的是车库程序员,他们制作低容量的游戏,以0.99~1.99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些游戏,并且希望自己的游戏能病毒式地流行起来,使自己成为百万富翁。 “独立开发已经沦为了博彩系统,”波德斯塔说,“这比以前更加明显,尽管iPhone和iPad的推出所引发的两次淘金热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并误以为独立开发很容易成功。” ### **历史上的特殊时刻** 存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疑问:在标价都是0.99美元的情况下,独立开发者如何与电子艺界等大公司竞争? “我认为,未来几年变化会非常快,”打僵尸游戏《僵尸射击》(*Aftermath*)的独立创作者彼得·帕什利(Peter Pashley)说,“过去的几年里,像我一样的独立程序员一度能干得不错,这是15年来所没有出现过的。” “但是我认为将来在某个价格点上,个人将无法在技术上利用全部的硬件能力。我想象着,由于价格战的原因,有些团队将无法在该价格点上竞争。” “但是,”他满怀希望地补充道,“那些人身怀多种技能,可以独自工作,无需大的团队。所以,在更低的价格上,他们总是有机会成功的。”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074643c.png) 来源:彼得·帕什利授权使用,©2011年彼得·帕什利 **《僵尸射击》,彼得·帕什利的作品。这款游戏看上去像是大工作室制作的,但实际上是个人独立完成的** 《奥兰多大陆》的创作者西蒙·奥利弗可没这么乐观。 “大多数媒体在报道时,只挑选最成功的故事,”奥利弗说,“这让App商店看上去像一个有无限机会和成功保证的地方。无疑,这促成了淘金热效应。然而,那数以千计创作了应用却遭受失败或损失的开发者的故事,媒体从来都不报道。” 2010年冬天,开始有人质疑App百万富翁的神话。“App淘金热已经结束了吗?”行业权威人士道格·戴尔(Doug Dyer)问道。戴尔将现代App百万富翁的故事比成19世纪的加利福尼亚淘金热。 戴尔思索:“移动应用开发是最新版的淘金热吗?我记得在小学的历史课上学过,当世界各地的人群涌向萨特的磨坊和克朗代克时,找到值钱东西的人实际上少之又少。” 由于在App商店里,没有人真正为追求名利而死,戴尔没再做进一步的比喻,但他写道:“我们已经过了抢地盘的阶段。”他最终得出结论:其实App商店的淘金热还没有结束,“绝对没有结束”。 几个月后,Lionhead工作室的开发者彼得·莫利纽克斯(Peter Molyneux)表示,市场上第一批App百万富翁将面临的问题已经形成。 莫利纽克斯告诉*Industry Gamer*:“像《星球大战》或者迪斯尼游戏这类耗资500万美元的iPhone项目的推出将不可避免,而这一旦出现,消费者就会喜欢上它们,他们会说:‘我可以花0.99美元买独立开发的iPhone游戏,还可以花同样的价钱买3A级的iPhone游戏。’” 问题在于,虽然淘金热已经结束的说法被很多人喊了很多次,但没人能确信它是否真的结束了,也没有人知道卧室程序员还能发挥多大的能耐。挤进App商店的公司当然希望看到独立开发者面临财富缩水,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App商店独特的平均主义分配机制。 传统游戏公司和传媒集团组成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它们控制产品的生产和分销。例如,迪斯尼与在同一个影院里售票的独立制片人不存在竞争关系,因为迪斯尼控制着电影的生产和分销。在某种程度上,电影院也被它控制。但是,在新的App商店模式中,分销渠道中的所有公司都是平等的,没有一家公司能够阻止其他公司的努力。从某种程度来说,所有的应用必须在“智力”水平上平等竞争。在软件的世界中,这是我们见过的最接近资本主义乌托邦的零售方式。一些开发者认为,企业巨头也许不可能征服App百万富翁。 “对程序员来说,这是历史上的特殊时刻。”《精灵》(*Spirit*)的创作者马可·马佐里(Marco Mazzoli)说,“我个人认为,开发者如果现在不一试身手,就等于错失良机。App商店最棒之处在于,大多数时候,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精英。” **“和任何竞争激烈的市场一样,App商店也不是完全公平的,但是一般来说,凝聚了热情与思想的应用总会有办法到达消费者的手中。”** “热情与思想”仍然是App百万富翁的秘密武器。对于独立程序员而言,热情是他们抵抗大公司的最后一道防线。传统的出版巨头拥有市场力量和数百万的现金储备,但往往缺乏关键的要素,即创造力和对成功的真正渴望。大公司正不断吞并在移动应用大爆炸中涌现的独立开发英雄,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冒着摧毁创新精神的风险,而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支配了早期的iPhone市场。大公司能否创造《小小翅膀》(*Tiny Wings*)或者《涂鸦跳跃》这样的游戏,还有待观察。最终,也有可能证明大公司令人窒息的规则、谨慎和约束机制将使独立开发者继续取得胜利。 ![](image/567a15aa6aea6.png) 来源:马可·马佐里授权使用,©2011年马可·马佐里 **《精灵》,由马可·马佐里创作。这款游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证明了大工作室之外的个体开发者的创造力** 最好的艺术往往创作于艺术家无需为作品寻找理由的时候。但是,在大公司里,每一步行动都需要理由。独立开发者则只需自己决定,就可以开始行动。不管电子艺界这样的公司在应用领域投入多少资金,App百万富翁仍然拥有自己的优势:创造力。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077f855.png) 来源:安德烈亚斯·伊利格授权使用,©2011年安德烈亚斯·伊利格 **《小小翅膀》,由又一位个体开发者创作的热门游戏。最具创新的iPhone游戏似乎都出自独立程序员之手** ### **小结** 以下是本文的要点: * 即使开发很小的应用,也可能要花费数千美元。相对简单的应用的平均成本在1.5万美元至5万美元之间。如果你自己不是程序员,那么开发费用可能会直线增长。 * 据估计,平均每个应用的年收益不足682美元。虽然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但开发应用确实是一笔风险极大的生意。不过,对少数幸运儿来说,潜在的回报也十分巨大。 * 苹果公司做了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它使程序员变成了一个很酷的职业。开发者不再位于社会食物链的最底层,现在,在聚会上宣布自己是iPhone程序员,是一件很潇洒的事情。 * 奇怪的是,如果你的应用定价为0.99美元,得到的差评很可能会比定价更高时多。最差的评语来自休闲玩家——如果你定价0.99美元,很可能会吸引这些玩家。提高定价,有可能提高应用获得的评价。当然,如果你的应用非常棒或非常差,那定什么价都无关紧要。 * 大公司挤进了应用开发领域,但是在0.99美元的价位上,不知他们是否愿意投入大量开发资源。总之,他们面临的风险相当高,至少现在仍然是小型独立开发者致富的黄金年代。 * 专利蟑螂对独立iPhone开发者提起的诉讼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专利问题导致一些开发者彻底退出了美国App商店。美国的软件专利制度急需改革,但由于大公司大力支持现有的制度,独立开发者的前路充满坎坷。 *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908075eb.png) 苹果公司App商店的应用程序下载量已经超过100亿。如果能够把新颖的创意、强大的功能、独特的设计和出色的市场营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你的应用程序也有机会一鸣惊人。[《App创富传奇》](http://www.ituring.com.cn/book/947)分享了App商店里激动人心的故事,告诉你如何将应用的创意变成滚滚财源。通过大量真实的传奇故事和面对面的访谈,作者带领你深入神奇的App开发世界,让你与那些App富翁和名人们近距离接触。你将一窥这些梦想家成功背后的故事,获悉他们第一手的秘密,了解这些“卧室程序员”是怎样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的。本文节选自[《App创富传奇》](http://www.ituring.com.cn/book/947)。
';

创业公司市场营销终极指南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4:07

#创业公司市场营销终极指南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f91fac4.png) > > 作者/ 蕾妮·沃伦 > > 蕾妮·沃伦(Renee Warren),营销公司Onboardly联合创始人,17岁开始创业。 创业是件激动人心的事,可惜“水到渠成”的理论在这里不太站得住脚。你也许听说过一些一夜暴富的故事,可它们背后一般都隐藏着多年的艰苦努力。简单来说,由于时间、财力、人力等资源都很有限,创业公司的市场营销工作面临着特有的挑战。 你不得不确保每一分投入都经过了仔细规划,无论投入多么渺小,并按照计划得到落实。雪上加霜的是,传统的营销策略有时并不奏效。 “创业公司市场营销”是一门截然不同的学科。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关键之处在于将合适的渠道整合在一起,也就是做好**内容营销和公关**。 那就从头开始吧,以下是创业公司市场营销指南全集。 ### **基础**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f9436a0.png) 开始砌砖之前,要有一个坚实的地基,成功的创业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也遵循同样的道理。在一头扎入营销工作之前,先确保你做完了下面这些事。 #### **选择市场** 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很容易相信他们的产品会风靡全球,毕竟,他们和自己的产品同呼吸、共命运。事实上,只有很小一部分人会对你的产品感兴趣。 如果你试着面向所有人推广自己的创业公司,就会造成时间和金钱的双重浪费。关键是要找到细分之后的目标市场,并对市场份额紧追不放。 该怎样选择市场呢?主要有四个因素需要考虑。 1. **市场规模:**你瞄准的是某一地区的人群吗?只是男性?只是儿童?要确定你的目标市场中有多少潜在顾客。 2. **市场富裕程度:**这一市场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用来购买你的产品? 3. **市场竞争:**该市场是否饱和?也就是说,是否有很多竞争者? 4. **价值主张:**你的价值主张是否足够独特,能从一片嘈杂中脱颖而出? #### **确定关键词** 明确市场后,就可以创建关键词列表了。这份列表主要用于撰写营销博文、运营社交媒体和制作营销主网站。本质上,你是想找到一系列与品牌高度关联的词语或词组。问问自己,如果别人要在谷歌上检索到你的网站,会用什么搜索词呢? 可以从三到五个核心关键词开始,它们应该能完整概括出公司的业务。以Onboardly公司为例,它的核心关键词包括:**顾客获取**、**内容营销**和**创业公关**。应该基于价值主张来选择你的核心关键词。想一想,你为顾客提供了什么呢? > **注意** 核心关键词非常适合用作博客标签。 接下来要扩充核心关键词列表,将更为具体的次要关键词纳入其中。以核心关键词“内容营销”为例,次要关键词可能包括**企业博客**、**博客运营的最佳范例**、**如何进行邮件营销**,等等。 有些关键词已经为你的网站带来了流量,可以用免费工具找出这些词语,再用谷歌的Keyword Tool或Übersuggest进行检测。检测工具找出的最佳关键词面临**较低的竞争度**,却能带来**较高的流量**。换句话说,有很多人在用这些词搜索,得到的结果却很少。 #### **确定成功标准** 每家创业公司对成功的定义各不相同,也许创业公司A的成功是每个月收获500名注册会员,而公司B认为成功是月收入达到50000美元。无论你认为什么是成功,趁早将它严格地确定下来。一定要**写在纸上或告诉全体团队成员**,确保和你共事的每个人都明白你对成功的定义,并准备好为之奋斗。 要始终如一。用来定义成功的可以是注册会员数、收入、利润,或者是你能想到的其他指标,这都无关紧要。真正要紧的地方在于,成功标准应该和实际的增长挂钩(而不是受虚荣心驱使,被虚假的成绩迷惑),且每个月的量度标准应该保持一致。例如,不能第一个月将新增500名注册会员作为成功标准,下个月就换成了月收入达到50000美元。选择一个成功标准之后就要一以贯之。 #### **设定核心度量标准** 不要为了虚假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同样地,不要迷恋于那些只能满足虚荣心的度量标准。埃里克·莱斯将使用这一类标准比作“在成功的戏院里演戏”。尽管这些标准十分诱人,但如果它们只能助长你的自负,那就毫无用处。如果度量标准没有和实际的增长挂钩,意味着你无法了解自己的创业公司正面临巨大的成功还是彻底的失败,而等到你弄清楚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确保使用核心度量标准精确而具体。比如你已经将成功定义为每个月新增500名注册会员,那么就可以根据三次注册提醒后用户的选择来计算转化率。这里的核心思想是,在整个顾客获取漏斗模型中,选择某一操作(例如用户注册、简报订阅、电子书下载),为之设计几项高质量的度量标准。不要试图衡量所有项目,而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上。 > **注意** 现在就记下各项度量标准的基本值,以便确认增长率。 #### **估算转化率** 下一步是确定转化率能带来的价值。以简报订阅为例,假设每个月有100名用户开始订阅简报,如果转化率为20%(即简报订户中有20%会成为付费客户),收益增长率就相当高。而如果转化率接近1%,那么新增的这100名简报订户可能就无关紧要。 先估算(根据历史数据)潜在顾客的转化率,再按相同的方法估算一位顾客的终身价值。如果你知道有多少潜在顾客转化成功,他们又为你的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就能确定达成每项目标(比如订阅简报)的价值有多大。每月从简报中赚取2500美元要比每月获得100位简报新订户更能说明问题。 #### **确定预算** 到头来都是钱的问题。为了你的创业公司,你能在营销策略上花多少钱?要记住,尽管集客式营销的成本比推播式营销要低61%,它也并不是免费的。应该尽早确定下预算,并遵守额度限制。 制定营销预算时,57%的创业公司营销经理不会遵循任何与投资回报率相关的分析。 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计划好如何分配这笔预算。也许到目前为止,博客是你最有力的工具,你希望在这上面投入40%的预算,也可能你想把预算的35%拿来制作一本全新的电子书或者一门线上课程,这些都可以,只要先安排好组织工作再花钱就行(否则可能让人抓狂哦)。 ### **社交媒体**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f9515a6.png) 为了推广内容、影响受众,社交媒体是最常用的途径之一。如果内容推广的计划制定得好,就能吸引潜在顾客来访问你的网站;而如果受众能接触到营销活动的内容,就可能创造出上千位潜在顾客。因此,社交媒体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无价之宝。当然,要想充分利用其中的价值,需要一些技巧。 #### **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网络** 创业公司选择社交媒体网络时常常没什么章法。最常见的错误有两类,一是试图驾驭每一个社交网络,二是试图控制某一个社交网络,仅仅因为竞争对手正在这么做。如果所有的对手都驻扎在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上,那么你也应该进驻这些平台,对吗?也许对,但也许不对。 Facebook、Twitter、LinkedIn、Tumblr、Reddit、Pinterest和新兴的Instagram都属于目前最常用的社交网络,都很适合用来推广内容或者建构社区,但它们各有特色。例如,Facebook通常依赖于已有的顾客,他们喜欢看到视觉效果强烈的内容,比如图片或者视频。Twitter拥有更多喜欢分享链接(如博客链接)的潜在顾客。 社交网络“工作”的方式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对于你分享和上传的内容,各个网络社区有不同的接受、分析和处理方式。一般认为,Reddit是个防范度较高的网络,对发送垃圾信息的人深恶痛绝。和在Twitter上不一样,你不能每天更新了各种信息就完事儿。在Reddit上分享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地对应上你选择的分类。和其他社交网络一样,Reddit需要多花点时间去经营,不能指望跳上平台、发几条广告,别人就会投票支持你发布的所有内容。要关注那些你试图利用的网络和社区,因为它们在社交方面扮演的角色可能并不符合你最初的想法。 > **注意** 要考虑到社交网络本身的目标客户情况。比如Tumblr主要服务于无忧无虑的青年用户,他们喜欢分享具有正能量的段子和有趣的图片。如果这部分人是你的目标客户,就别在LinkedIn上浪费时间了。 #### **确定最佳更新时间** 认为Twitter和Facebook存在完美更新时间的想法是一种误区。如果你的目标受众是青少年,那么在学年中,早上和晚上可能是更新的最好时间。暑假期间呢?那可就大不一样了。社交网络不存在普适的“完美更新时间”,但根据丹·扎雷拉的观点,的确有一些最合适的操作方法。 Facebook: * 周六总是最好的; * 最适合分享内容的时间是美国东部时间午夜零点; * 最佳更新频率是每两天发布一条新内容。 Twitter: * 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五点发布的内容最有可能被转发; * 发布含链接内容的最佳频率是每小时一至四条; * 周二、周三、周四和周末最适合更新; * 为了获得高点击率,东部时间早上六点、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六点是最佳更新时间。 #### **使用关键词列表** 之前创建的关键词列表该派上大用场了,可以用它来最大化你在社交媒体方面取得的成绩。比如,如果你在为一家服务于家庭的线上购物俱乐部(例如MarilynJean)做营销,你就会想确保社交媒体账号上的内容集中于“家庭”和“购物”。 最简单的做法是使用一款像HootSuite那样的社交网络管理工具,以便为你的核心关键词设置搜索信息流。以MarilynJean为例,搜索信息流之一可以是关键词“线上购物俱乐部”,管理工具可以监控所有与该关键词有关的对话并加入其中。更重要的是,MarilynJean可以由此巩固它在网络空间的地位。 > **注意** 投放任何一条线上广告前都要先借助关键词列表来锁定目标。 #### **选出意见领袖并加以利用** 就像上文所说,最好的线上营销技巧之一就是对受众施加影响。要想让你的创业公司对成千上万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花上很长的时间,还不如集中精力,和已经有强大影响力的人物建立联系。 > 78%的社交媒体用户说,品牌账号发布的内容对他们的购买行为具有“较强”或“很强”的影响。 例如,MarilynJean可能会想办法通过Twitter联系上一名明星妈妈。如果这位妈妈喜欢MarilynJean公司提供的家庭产品,并面向她的数千名(如果没有上百万名的话)忠实粉丝发布相关的内容,MarilynJean的粉丝数和访问流量都会大涨。 > **注意** 记者和社区领袖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不要只想着明星,有些明星联系起来会很麻烦。 要先做点市场调研再确定请谁来影响受众。先找出网上的热门博客,再看看谁在为这些博客写文章?博客的主人是谁?在Twitter上搜索你的核心关键词,有哪些人出现在结果里?他们又是谁的粉丝? 记住,粉丝人数多并不一定说明用户影响力大,还要看一看他们的粉丝是不是活跃,以及该用户关注/被关注的比例高低。 #### **建立博客** 建立博客简便易行,只需要下载软件、上传至你的服务器,再按设置说明一步步去做就行了。以WordPress为例,免费,并且提供许多功能强大的插件。插件之一Yoast SEO可以帮助Google等搜索引擎找到你写的内容,并为它排名(其他出色的插件包括Akismet,日历和星标博文)。使用时先安装Yoast,再进行基础设置,如设定文章类别、创建标签等。 一旦博客的后台准备就绪,就要考虑它的外观效果了。页面设计看上去怎样?应该请一位专业设计师来帮你设计博客或者做些小的改进,再请10位朋友来检验设计效果,反馈意见和建议。这样,你可以切身感受到博客审美效果如何。要记得,设计很重要,因为它与用户体验有关,但也不应该不计代价。你的博客是为了在正确的时间、面向正确的受众,发表高质量的内容。博客的设计工作不过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效果。 与此同时,确保你的设计是实用的。问一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 * 如果我后退一步、眯起眼睛,页面上号召用户行动的标识还醒目吗? * 博客有没有提供搜索功能? * 博客有没有提供社交媒体信息推送和分享渠道(如Twitter新鲜事、Facebook插件)? * 有没有提供博客订阅和RSS订阅? * 博客首页有没有特色鲜明的图片? * 是不是每篇博客文章都有分享到社交网络的按钮? > **注意** WordPress不是唯一的博客平台,但使用最为广泛。 ### **创业公司的公关工作**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f962778.png) 在许多创业者的圈子里,公关都一直是个谜。 应该在什么时候向人们介绍你的创业公司?争取早些出现在行业博客中有意义吗?哪些信息可以引发博客作者的共鸣?当公司获得媒体关注之后,如何将影响最大化?又如何将它转化成销售业绩?应不应该聘请一家公关公司来帮忙? 好在这不是个难解之谜。从根本上来说,公关之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部分: * 说什么; * 什么时候说; * 对谁说。 #### **拟出含义丰富的定位陈述** 就像任何一位企业家脑中都应该有一场上乘的电梯行销,存上几篇引人入胜的定位陈述至关重要。造两个句子可能比较容易,但要拟出打动人心的陈述文字是个十足的挑战。 先想好产品是什么,它会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可以把产品想成一个世界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进行市场营销、推销产品时,要记得这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别想着自己在卖产品,想象成你在解决一个问题。最后,想想哪些人会关注你的产品? * 你的产品是什么? * 它会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 * 哪些人会关注产品? 定位陈述就是把以上三个关键因素融合在两句话里,为产品做广告,并将产品推荐给媒体。要想确保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陈述中不仅要说明产品能做什么,还要清晰地传达出它的价值主张。 #### **培养你对创业公司的敏感度** > **“远交近攻。”** > > ——孙子 找出竞争对手的优缺点能帮助你更好地为自己的产品做营销。都是在解决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你的解决方案胜过前人? 要有创新精神,可以电子表格、视觉形象或清单等不同形式来做分析。收集所有与产品和竞争对手相关的信息并加以研究,仔细审视每件产品,找出它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其他产品占据优势,就要从他们没想到的角度去看一看。 你最大的热情也许是“为企鹅搭建一个社交网络”,但要注意,你只有非常短的时间可以当面游说、鼓动写手参与进来,应该集中介绍价值主张中最鲜明的一点或两点(也就是你最受顾客喜爱的地方),并重点突出那些噱头,以评估媒体的兴趣。 #### **找到合适的媒体作者** > **“构建人脉要未雨绸缪。”** > > ——耶利米·欧扬,Altimeter集团合伙人和产业分析师 找出“哪些人会关注产品”不仅对起草定位陈述很重要,对找到合适的媒体写手也很重要。任意一家媒体都拥有一批擅长写故事的作者,但要注意,你需要认真找到那些最适合你的产品的人。尽管很花时间,这一小步永远不能省。 先确定你主要对哪些媒体感兴趣,再搜索和你的产品主题相似或者内容相关的报道,看一看它们的作者是谁。 任何时候都要为你的故事挑选合适的作者。例如,如果你的产品专供iPhone使用,就别请专门报道安卓产品的记者来写稿。 一旦确定想联系哪些作者,就要利用社交媒体去和他们接触,单纯地建立联系而不向他们提任何要求。要在Twitter上为你感兴趣的作者专门建立列表,积极地回复他们并转发他们发布的内容。总之,要和他们做朋友! 和作者建立联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但为之付出努力可以换来出色的报道和今后再次被报道的机会。即使目前派不上用场,也还是应该和记者、作者们建立联系,总有一天,你和你的创业公司会从中受益。 ##### **制作宣传资料袋** 要办一场成功的媒体发布会,关键之处在于要准备一个强大的宣传资料袋。首先,确认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 媒体通告; * 标志和屏幕截图; * 创始人的简历和照片。 所有对产品、对公司和对公司的成功来说重要的信息都应该包括在媒体通告中,其中还要介绍产品会如何改变世界、为什么这些改变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媒体通告是写给关注者看的,也是针对关注者写的。在发布的版本中,推荐语应该出现在标题或第一段的位置。这里很适合用上之前写好的定位陈述。 文中还应该包含公司和创始人的必要背景信息,要写得简明扼要,只要能让读者对产品背后的团队有个大致概念即可。在媒体通告结尾处提供一些关键信息,可以让记者迅速了解公司概况,这些信息应该包括: * 公司名称; * 网站; * Twitter账号; * 首席执行官和创始人; * 上市时间(如果已经上市); * 注册资金额度(如果可以提供)。 要注意有些信息有时效性或较为敏感。有没有正在实施的禁运令?有没有计划上市的时间? 要记得,大多数记者只会粗粗浏览一下媒体通告。如果能写得紧凑而有力,就会有更多机会赢得媒体的报道。 每次都要为媒体提供报道配发的插图,可以将公司标志和包含产品的截屏图案纳入其中。任何能看出产品特色或功能的图片都会帮上大忙。 给每位创始人写一个小传,分别配上单人照。是谁在推动公司发展?他们的观念对公司有什么影响?又怎样铸就了今天的成功?所有可供作者选用的花絮都可以写上。 一条重要经验是,在争取大量媒体关注时,宣传资料袋可以用作终极武器。建议你为联系过的每一位记者建一个专用的Dropbox文件夹或Google云端硬盘,并邀请他们,这样就能轻松实现文件共享。如果他们加入或来访了文件夹,你也能看得到,从而确认该记者对你的公司感兴趣很有可能,一篇新闻报道即将见诸报端。 #### **找记者帮忙** 关键之处在于要先和记者有所接触,再找他们帮忙。事先交流时,你应该提出要求,说明他们可能会对某个故事感兴趣,你可以把相关信息发给他们看。正如上文所说,先建立起关系再提出要求,就不会显得缺乏诚意。这时,记者仍然可能拒绝,但只要继续维护你们之间已有的关系,以后还会有机会说服他们为你写稿。 ### **创作内容**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f9762aa.png) 现在博客建好了,公关工作也全面展开了,是时候全力以赴创作内容了。管理好一个博客以及其他形式的内容,这听上去有点可怕,对不那么出色的写手来说尤其如此。好在,以下简单的四步可以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创业公司在这方面走上正轨。 #### **创建话题列表** 你已经有了一个精美的博客,内容推广策略也已经布置到位,可是还缺了点什么。对,就是内容! 在你投入其中、开始写作之前,先把话题都列出来。为了实现搜索引擎优化,一份完美的话题列表是基于核心关键词写出来的。在写作博客文章时用到核心关键词能让搜索引擎对你的公司建立起信任。首先,围绕每个核心关键词开展头脑风暴,想出10个话题。有可能的话,把关键词用在文章标题里,如果不太自然就不要用了。 有了这30到50个标题,就可以开始构思了。不过,要先把所有这些想法标在日历上。每篇文章什么时候发布?请谁来写?有哪几篇开工了吗?一份博客日历能帮助你追踪每个话题从创意诞生到最终完稿的过程。很多人对甘特图不屑一顾,但它在管理文字编辑进度时能大显身手。还可以试试网上海量的免费模板和电子表格,如Google文档提供的模板90-day calendar,或者参考鲍勃·安格斯提供的免费教程([http://www.bobangus.com/free-editorial-calendar-template/](http://www.bobangus.com/free-editorial-calendar-template/))。 > **注意** 一定要给话题创意注上几句描述。三个月之后,当你要写某篇文章的时候,可能已经不记得论点是什么了。 #### 了解发布内容的类型 > **信息类产品的边际收益最丰厚。如果你能赢得订户,每个月都会有收益入账。** > > ——丹·马泰尔,Clarity.fm公司创始人 除了博客文章之外,要发布的内容主要有四种类型。和社交网络一样,每种形式都各有优缺点,选择时要仔细考虑,始终记得你的目标市场是什么。还要记住,**不要现在就尝试涉足每个领域**。 可选择的有如下内容。 * **电子或指南:**信息产品产量很大,可以拿一本免费电子书换一个姓名和电子邮箱,这样你就得到了一条发展顾客的新线索。因为人们对这本电子书感兴趣,所以你知道他们对你的产品也感兴趣,并且你还拿到了联系方式。接下来要跟进,问问他们觉得电子书怎么样,欢迎他们来和你交谈。 * **网络研讨会:**听到你的声音并和你现场互动可以让顾客(以及潜在顾客)放松下来,网络研讨会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博客上为你的网络研讨会做交叉推广,再安排团队成员在研讨会期间进行Tweet直播,并用上固定的话题标签。等参与者得到好处之后,在研讨会结束前,贴出你的联系方式。像这样在互动中创造出发展顾客的新机会,简便易行。 * **新闻简报:**不管你读到过怎样的评论,邮件营销还远远没有过气。想办法让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订阅到你的新闻简报。不过,不要滥发邮件,如果联系人觉得不堪重负,他就会选择离开。出于相同的考虑,你应该确保每份新闻简报都能让读者受益,而不是仅仅用简报做借口来推广新产品。你可以提供优惠信息、促销通知、业界新闻,或者举办一场比赛,随便什么都可以! * **视频:**如果一幅图片的宣传效果抵得上1000字的宣传语,想象一下视频的价值有多大。为了简明易懂,可以做一段解释性的视频或者拍摄一段介绍视频,再把视频放在公司的网站首页或博客上。你可能会在照相机镜头前怯场,但数据显示,与阅读文字相比,绝大多数人更喜欢观看视频。 #### **客座博客** 客座博客对创业公司而言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想在网络空间赢得声誉,为热门博客撰文会非常有效。其次,如果请一些重量级的人物来为你的公司博客写稿,可以轻松增加博客访问量。 有些热门博客针对的就是你的目标市场,开始时可以先找机会为这一类博客写文章。大多数博客都愿意接受投稿,找一找有没有撰稿人名单。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博主或博客编辑。可以提出先把你写成的初稿用邮件发给他看一看,但要确保文章的质量,保证百分百原创。 等你小有名气之后,就会比较容易请到有影响力的人物来为公司博客写文章。自己创建一个页面作为撰稿人名单,或者主动出击,通过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逐个联系那些有影响的人。选用了别人的文章之后,记得告知作者,以便对方能将文章分享到他的社交网络上。 #### **订阅邮件** 上文已经几次提到了订阅邮件,订阅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留下邮箱地址的访客、新闻简报订户和博客订户。第一类人可能是在下载电子书或类似资源时留下了地址;新闻简报订户显然是一些希望定期了解公司动态的人;博客订户也很容易理解。 最好借助类似MailChimp的工具来管理收集到的邮箱联系人和新闻简报订户。有了这些工具,就能轻松将你精心制作的邮件送到潜在客户手中。对于博客订户,则最好选用Feedburner这样的工具。当你更新博客后,它可以自动在第一时间通知订户。 ### **测试和迭代**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f9879ab.png) 至此,你的营销策略已经全面启动。当然,没有人能一开始就做到最好,总会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这就该让测试和迭代发挥作用了。回想一下之前讨论过的核心度量标准和对成功的定义,要记住这两点。 #### **设置分析工具** 为了衡量公司是否成功,关键之处在于要选用一款出色的分析工具。如果你需要一个最简洁的解决方案,可以试一试谷歌分析(Google Analytics),其中提供了一些基本功能。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弄明白它背后那些稍显复杂的原理了。如果想要更易于使用、功能更强大的产品,可以使用KISSmetrics这样的工具。 由于你选择的解决方案不同,设置分析工具时也会遇到不同的情况。但是,任何工具都会要求你在网页上插入一小段代码,以便开发者追踪访客、了解网站动态。一定要选择那些明确承诺不影响加载速度的分析工具,比如Measurely。有些代码插入后会使来访者不得不等待网站加载完成,这将使跳出率大幅升高。 #### **对照基准值进行衡量** > **“不会衡量就无法成功。”** > > ——彼得·德鲁克,管理咨询师 之前,你已经记下了度量标准的初始值,将它们作为基准供日后参考。最好同时度量每周的增长率和每月的增长率,如果你只是等着按月记录数据,就有可能错过很多。每周结束时,都应该拿核心度量标准的数据和上周的数据进行比较,有一点波动是正常的。每个月结束的时候也要做一样的事,你希望看到的是持续的增长。 如果数据出现了显著的上升或下降,一定要找到原因,比如有一条Tweet被疯狂转发或者某一份新闻简报做砸了。单独找出你当时不同以往的做法,如法炮制或者就此杜绝。不要仅仅测量出数据,要采取行动! ##### **头脑风暴** 能改进你手头的工作很不错,而如果能想出新主意就更好了。只对现有的东西进行迭代和优化是不够的,那些最成功的创业公司总是在尝试创新的想法,可能是举办一场比赛、制作一段滑稽视频、更新一门在线课程,或者选用一个巧妙的角度来进行公关。可选的创意无穷无尽。 很多创新的想法都会失败,但个别几个成功的就会物有所值。永远不要自满!创业公司比拼的就是快速反应、灵活应变和先见之明。 ### **锦囊妙计**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f9972e5.png) 行业专家怎么说?顶尖创业公司怎么做?以下是创业公司的三条最佳营销策略。 #### **提供解决方案** 太多创业公司都把注意力放在问题上,而忽略了解决方案。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公司创始人设计出解决方案就是为了对付问题,最先让创始人动心的正是问题本身。不幸的是,能吸引潜在顾客的却是解决方案。现实中,能解决某一问题(比如生产力低下)的产品可能有数百种。为什么你的产品是最佳选择呢? #### **准备一个能打动人的故事** 讲故事是一种非常管用的营销方法,问问赛斯·高汀就知道了!如果你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把它用上。你是怎么想到现在的解决方案的?起初是不是举步维艰?现在是不是依然坎坷?利用故事可以让你在竞争中显得与众不同。创业公司的营销以顾客为中心,是要和他们建立真正的联系。一个能引发共鸣的故事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 **用尽其极,全力以赴** 你的团队可能是你最强大的营销工具,团队成员对公司的事业怀有一种**传道士**般的热情。要利用好这一点,将他们派到世界各个角落,逢人便讲公司创业的故事。到这里还不算完,当人们对一个热点话题议论纷纷时,就在博客上写篇文章或者制作一段相关的视频。遇到重要节日,就办一场比赛来为节庆气氛助兴。一定要确保你没有放过任何营销手段,不管它们起不起眼。 ### **结论** 创业公司的营销活动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有的公司创意很棒却没成功,其中有些是因为不够重视媒体、缺乏客户意识,也有些输在了策略上。不过,也有些出色的创意成就了亿万美元财富的辉煌。全球的创业者可以放弃寻找营销成功的秘籍了,其实,那不过是内容营销和公关之间一个最理想的结合点而已。 *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f9ab393.png) [《创业的智慧》](http://www.ituring.com.cn/book/1190)是一部创业博客文集,由哈佛商学院教授托马斯·艾森曼(Thomas Eisenmann)历时多年精选汇编而成。艾森曼教授是哈佛商学院阿瑟·洛克(Arthur Rock)创业研究中心和哈佛MBA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主讲的“创业管理”课程是每届900名哈佛商学院MBA学生在校第一年的必修课,他还在麦肯锡做过11年管理咨询师。这部文集涉及创业公司产品管理、组织架构、市场营销、融资上市、业务拓展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位哈佛MBA学生都会认真研读的实战手册。本文节选自[《创业的智慧》](http://www.ituring.com.cn/book/1190)。
';

糟糕的市场契合点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4:05

#糟糕的市场契合点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f115d4a.png) > > 作者/ David Feinleib > >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商业管理硕士,投资人、顾问、连续创业家。Forbes.com投稿人、Speechpad公司CEO、The Big Data Group公司常务董事。曾是微软最年轻的技术专员。先后创立多家公司,其中两家分别被惠普和Keynote Systems收购。2006年加入Mohr Davidom风险投资公司,2009年成为其普通合伙人。作为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他负责的投资额度超过了1亿美元。热爱马拉松运动和拉小提琴。David著有[《创业之殇:初创企业为什么失败》](http://www.ituring.com.cn/book/945)一书。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打造一款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能够有效地避免资金链断裂。这一点似乎显而易见,但大多数创业公司只会长年累月地闭门造车,结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无人问津。对创业者来说,生产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仅浪费宝贵的资金,而且浪费时间。既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又不背离企业生产具有变革意义产品的愿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着实不易。但是,以下几点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招募优秀的团队、募集资金、销售产品。 ### **产品的市场契合点** 许多初创企业始终未能找准产品的市场契合点,然而一旦找准,企业的运营轨迹就会改变。在找准市场契合点之前,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此为中心。在明确了产品的市场契合点之后,企业的任务就是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以适应不断扩大的目标客户群。企业要扩大客户、团队和基础设施的规模。 一些公司,如Facebook和Zynga,在创立之初便抓住了产品的市场契合点,至少给外界的印象如此。而其他公司,如财捷公司(Intuit),则在这条道路上摸索了数年,甚至一度走到破产的边缘。 优秀的企业总是不断寻求更加广阔的市场,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众多初创企业无法找准产品的市场契合点呢? 有些企业过于注重技术研发,忽视了客户的需求反馈。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那些技术出身的创业者身上,他们纯粹是为了产品本身而进行生产。有些企业则害怕遭到拒绝,一旦客户不愿购买其产品,他们便会感到“伤不起”。 还有一部分企业不愿面对调查数据所显示出来的事实。在面对诸如“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吗”、“如果错了,我该如何是好”之类的问题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 无法进入目标市场则是更多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市场需求是显然存在的,产品本身也很有竞争力,但企业就是无法将这些产品递送到目标客户手中。正因如此,许多定位于小市场的企业难逃折戟沉沙的命运。有鉴于此,初创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不在于能否研发出优秀的产品,而在于能否快速有效地进入目标市场。 但最糟糕的莫过于企业在找到产品的市场契合点后却发现目标市场实际上非常狭小。 ### **大市场空间** 定位于狭小市场的企业比那些着眼于大市场的竞争对手更容易遭受失败。 这些企业同样能够盈利,但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有些创业者无意寻求大市场或创建大企业,只想经营一家小型精品店一般的企业,如家庭旅馆或餐馆。 但是在一些成功的高科技企业身上,如苹果、Facebook、谷歌、Salesforce.com等,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市场几乎就是大市场的代名词。占据大市场空间的企业能够凭借规模经济获利。他们可以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客户开发,节省经销成本。简而言之,他们为自己的产品找到了更多的潜在客户。亚马逊和沃尔玛分别成功地对本土书店和零售商店进行了大规模商业化经营。事实一次次证明,同那些寻求小份额市场的企业相比,定位于大市场的企业在竞争中往往处于绝对的主导 地位。 初创企业的首要目标是找到进入大市场的机会,打造出一种能够占领该市场的主导产品。着眼于大市场能够大大降低企业失败的风险。要想抓住大市场准入机会,必须从一开始就将眼光锁定在大市场空间上。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我们还是不断地看到一些企业在创立之初将自身定位于小市场。运营小市场并不比运营大市场简单,而且有时候更加艰难。然而,总是有一些创业者还是会继续瞄准小市场,原因何在? 通常来说,大市场看起来无懈可击。美国艺电(Electronic Arts)公司曾经占据游戏软件市场长达数年,公司市值一度超过170亿美元。然而几年之后,一家新兴的高科技公司Zynga异军突起,占领了游戏市场的一个崭新领域:社交游戏。美国艺电本应是该领域的龙头老大,却出人意料地败下阵来。这是因为该公司未能打破自身传统的运营模式,而Zynga公司的创始人却敏锐地嗅到了市场变革的气息,牢牢地抓住了机会。 美国艺电公司的游戏软件生产成本非常高。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游戏软件发送到各地的零售商店进行售卖,这种陈旧的经销模式极其浪费成本。每次推出新款游戏,公司往往都要花费数千万美元进行市场宣传以吸引消费者。即使是针对现有的游戏,也需要斥巨资以刺激消费者升级到新版本。该公司的多款游戏仅得到为数不多的骨灰级玩家的追捧。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许多风险投资者都从游戏市场抽身而退。他们担心游戏公司的内容创意、市场营销和发行的成本过于高昂。美国艺电公司所面临的竞争都来自于一些颇具规模的对手,如微软和索尼,这些公司都能够承受像美国艺电公司一样高昂的软件开发和发行成本。 ### **勇于革新**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冲浪手,必须找到可供冲浪的滔天巨浪。 Zynga公司的创始人马克•平卡斯(Mark Pincus)意识到,新的社交平台Facebook是投放和销售游戏的绝佳途径。因此,Zynga公司选择了Facebook作为社交游戏产品的初始发布平台。为激励现有的玩家不断发展新的玩家,每款游戏均采用多人参与模式。举例来说,在Zynga公司的《城市小镇》(CityVille)游戏中,玩家要想使自己的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必须邀请朋友加入各种城市机构,如在市政厅中任职。 由于对画面质量要求不高,Zynga公司的游戏开发成本非常低。这些游戏操作相对简单且开始玩时完全免费,于是吸引了大量的玩家。Zynga公司努力减少游戏产品投放的阻力,即产品与潜在用户之间不存在任何障碍。 Zynga公司借用了“分时度假”的概念,让客户可在一天之内以不同的方式消磨时间。现在,人们不必整天盯着肥皂剧,而是可以玩一玩Zynga的游戏,比如建造一座虚拟城市,并且在此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公司还引进了全新的产品投放和货币化模式。游戏本身完全免费,但是玩家要想快速提升游戏等级,就必须购买公司的虚拟商品。虚拟商品并非新的概念,在亚洲已存在了数年。但是,一些对社交游戏持怀疑态度的人却认为,除了亚洲人,没人会接纳虚拟商品。 然而Zynga公司却将虚拟商品作为旗下游戏的核心,使其更加贴近玩家,从而成功地将虚拟物品打造成为游戏主流。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游戏一开始是免费的,玩家会认为在之后的游戏中为虚拟物品花钱也不是什么大问题。Zynga公司还巧妙地利用了社会动力学:游戏里的虚拟物品有助于玩家在朋友圈竞技类游戏的友谊赛中胜出。此外,游戏的整体设计和设置都极具诱惑力,使得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当今世界,许多高科技初创企业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其创始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机会或嗅到了产品变革的气息,利用这些机会开发出了一些产品,引发了更大的革命。Zynga利用Facebook所提供的机会,通过低成本游戏、新的盈利模式和零产品投放阻力在传统游戏领域引发了一场重大革命。以这种方式成功找准产品市场契合点的公司不胜枚举,Zynga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 **优秀的产品,糟糕的市场** 一位天才投资者曾经对我说:“在一个大市场中推销一款不良产品,要比将一款出色的产品投放到一个小市场强得多。”大多数情况下,初创企业都会将目标锁定在小市场上。由于大市场中已经聚集了诸多行业巨头,因此初创企业要想挤进去似乎毫无可能。但实际上,着眼于大市场的企业往往比那些锁定小市场的企业更容易募集资金。 通常,创业者都是领先于时代的。对于那些未经证实的好处,消费者往往不愿意把钱花在上面或为之改变生活习惯。在等待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会遇到资金链断裂的难题;或者他们会试图重头再来,但为时已晚。 R公司是一家综合性企业,它的经营理念非常具有竞争力,但是消费者并不买账。因此该公司CEO提出了重新定位的建议:与其面向目前所在的细分市场销售,不如转战其他细分市场。结果,他的这一建议大大降低了R公司的市场营销成本。新计划实施以后,R公司的业绩有所好转,但在此之前,公司已经烧掉了大笔资金。 如果一家企业拥有一个执行力良好的团队,但产品缺少潜在客户或用户,那么该团队的潜能就会受到限制。许多市场机会并不值得优秀的企业团队去挖掘。相反,那些久久徘徊于不良市场的团队则必须认识到,市场总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产品本身的局限性也会对潜在市场的规模产生影响。举例来说,有些产品需要大规模定制,因此生产准备成本会相应地增加。这就意味着,要获取产品的使用价值,人们必须付出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因此,产品的目标客户便限定在那些愿意为使用产品花费时间和金钱的人群,这一群体的规模可能要比预先设定的整体市场规模小得多。 W公司的一款产品对世界上任何一家网站的所有者都具有强劲的吸引力,但从定制到投入使用需耗时3~6个月。尽管该产品能够为那些愿意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的客户节省上千万美元,但是愿意进行这种先行投资的企业寥寥无几,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的客户也不过1000人左右。 由此而产生的“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非常强烈:行销部门是为大额、长周期交易而设立的。产品设计遵循定制化路线,因此打造一种客户自主服务的模式虽然一直都是企业的目标,但从未上升为首要战略。在销售上,其他企业无法直接凭借技术与W公司竞争,但是他们却凭借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迎头赶上。这些方案也许不如W公司的产品完美,但同样能够解决客户面临的问题。尽管W公司拥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团队,但由于受到产品本身特性的制约,团队的作用受到了实际市场的限制。 ### **结构性问题** 有些市场本身具有结构性问题,这给企业寻找产品的市场契合点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以生命科学研究企业为例,这些企业经常会面临其产品市场所特有的监管障碍,如需经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证。 该类市场往往拥有固定的货币化模式——将自身的努力转化为资本的方式,这些模式企业必须遵循。产品货币化可通过用户或第三方支付来实现。对于靠广告盈利的企业,广告商便可成为第三方。第三方也可以是其他大公司,如为患者支付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商。企业通常会预先假定某些人群会购买其产品,但实际上这些人并不会这么做,这正是初创企业通常会犯的重大错误。 要想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绝非易事,特别是当人们习惯于免费获取某些产品,而企业却试图让他们为这些产品付费时,更是如此。以医疗领域的初创企业为例,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许多企业试图凭借革新性的软件和硬件产品,在医疗和IT的结合点找到市场机会。企业认为消费者会为这些应用买单,但是消费者却习惯于使用雇主所提供的包含所有费用的医疗保险。因此,这些初创企业不仅要努力寻找产品的市场契合点,而且要明白何时引导市场结构的调整。 ### **确定产品的市场契合点** 传奇企业家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k)曾经说过,“田野调查”(get out of the building)是寻找产品市场契合点的最佳方式。用户和消费者无法也无需定义企业的愿景,但是他们可以提供相关的信息。现在,创业者可以走出办公大楼去拜访用户或客户,也可以通过虚拟网络来完成这一任务。 通过网络了解客户非常简单。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产品登录页面,即能够展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页面,通过购买谷歌广告来增加访问量。企业也可以投放测试产品,以推动正式产品销量的增长。 这就是说,企业可以开发一款应用程序,然后将其投放到应用商店,看看是否有用户愿意使用。或者,企业也可与客户展开沟通,选取部分客户试用产品。 总之,如今闭门造车的做法已经完全行不通了。尤其是在软件行业,企业必须不断压缩成本,反复进行产品测试,直到找准产品的市场契合点。 ### **进入目标市场** 出色的市场契合点意味着企业不仅需要打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还要找到有效的产品经销方式。老话常说,薄利多销才是赚钱之道,然而这样的模式并非长久之计。 小企业数量众多,因此往往能发现各式各样的目标市场。但是那些着眼于小市场的初创企业最终会发现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客户不仅购买力弱而且难以发掘。 有些时候,由于受到市场的牵制,企业产品无法接近目标客户。早在苹果公司开发出iPhone手机、谷歌公司开发出安卓系统之前,M公司就已成立并为客户研发出一款革新性的移动产品。然而,该产品必须与无线运营商(如AT&T、威瑞森电信等)的服务绑定才能使用。因此,M公司不仅要为获取应用授权同这些无线运营商展开谈判,而且要不断地对软件进行研发、测试和整合,以便适用于每一家移动电话供应商的手机产品。 数年之后,M公司的软件得到了推广,开始为运营商带来利润。该软件每安装到一部手机上,公司便可获取一定的利润。后来,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运营商不满当初议定的利润分成,于是对M公司的利润设置了上限。尽管M公司的营业额仍维持在上千万美元左右,但是原本利润丰厚的合约现在却设定了限制,公司未来的收益和价值也相应地受到了限制。 M公司几乎走投无路。运营商控制着整个经销渠道,每一个运营商都拥有成上千万的以其他方式难以发掘的用户。对目标市场的选择限制了该公司的发展前景。当被问及下一步打算时,创始人总会这样回答:“我敢肯定的只有一点,就是今后绝不会再做那样的业务。” 当然,有些业界巨头已经拥有固定的经销渠道,同这样的企业合作具有一项巨大的优势:可以利用他们的经销渠道。只要价值分配相对均衡,这种合作模式就可以运作良好:对方依赖你方产品,而你方依赖对方的经销渠道。但是如果你只有一个合作商,或者对方能够找到另外一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那么你就要当心了,因为很快你就会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 **转轨的时机与方式** 改变运营方向始终是企业创始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若过早改变方向,便无从经由时间检验自己的经营理念能否为市场所接受;若拖延太久,则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若过于频繁地改变运营方向,团队和投资者就会怀疑你的领导能力。那么,创始人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时机、引导企业转轨呢? 只有把握时机引导企业进行转轨,才能将创业变成一门艺术而非一门科学,但企业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进行数据分析。大多数创业者都会从论证报告入手,不管能否将观点阐述清楚。他们认为只要创造了条件X,就一定会得到结果Y。但他们的观点往往都不正确。 B公司的创始人认为,通过与小企业签约使之成为公司的客户,然后为其无偿提供服务,公司便能够顺利进入目标市场。结果,那些小企业却要求B公司先拥有数以百万计的产品用户,然后才肯签约。尽管B公司的创始人最终转变了运营方向,但这花了他两年多的时间,在此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他先后换了多个销售和市场主管,但最终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尽管定位于经销渠道成熟的大市场的想法没错,但是产品的投放方式却不奏效。 “数据说明了什么?”这是创业者必须扪心自问的重要问题,诚实地面对数据分析结果更加重要。发现企业的论证报告同实际的数据有所出入时,创业者就应该深入思考企业转轨事宜了。 数据能够让管理层、投资者和董事会间原本艰难的讨论变得简单很多。尽管将沉没成本计入未来经营事项的做法不合乎逻辑,但实际上,在管理层和投资者作决策时,沉没成本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讨论企业转轨的问题可能会情绪激动,极具挑战,但是一旦将此问题置于数据分析的框架下,讨论便会事半功倍。 企业转轨的过程可能异常艰辛,但固守一个不好的市场苟延残喘更加痛苦,而且市场最终会吞噬企业所有的资金,然后将其踢出局。市场需求一旦确立,企业便需对产品进行改良,但是要想准确地把握产品的市场契合点,企业必须针对产品和市场进行彻底变革。 ### **过早积累资本** 过早募集过量资本会增加企业转轨的难度。当企业发展面临拐点,需要大量资金来扩大规模时,大多数投资者更喜欢选择对已见成效的战略进行投资。 有些企业,如硬件制造公司,在摸索产品的市场契合点时便需要募集大量资金。但是,多数企业最好在找到产品的市场契合点并做好大规模投产的准备之后,再大量募集资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过早募集大量资金会缩小而不是扩大企业选择的余地。大多数投资者都希望公司能够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而不是存在手中以备不时之需。事实上,募集过量资金的企业创始人在使用资金时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此外,高额投资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期望。凭借曾任某著名科技企业领导所获得的声望以及当前企业目标市场的规模,E公司创始人为企业募集了数千万美元的资金。由于市场运作良好,他募集到了超出计划一倍之多的资金。他向新的投资人保证,产品销量会实现空前的增长,但由于公司未能找到产品的市场契合点,这一目标始终未能实现。他认为只要加大宣传就可诸事顺利,便忽略了产品本身,不惜重金进行市场营销。结果,资金有去无回。 E公司的竞争对手C公司白手起家却后来居上,在两年内将年收入提高了9倍。最终,C公司成为了市场引领者。 两家公司的做法究竟有何差异?为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C公司的团队专注于产品生产。一旦发现产品受到客户欢迎,公司便斥重金进行市场营销。相反,E公司的创始人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广阔的蓝图,夸下海口之后却忽略了公司的产品根本不为市场所接受这一事实。在耗费了4000万资金之后,公司不得不进行资本调整,并由投资者选出了一位新的CEO,以期扭转公司局面。 ### **行之有效的转轨策略** 许多成功的企业最初以某项业务起家,但为获取成功,后来不得不改变目标市场。微软公司最初以生产软件开发工具发家,后来却抓住机会与IBM公司合作,将DOS操作系统软件与IBM当时新推出的个人电脑捆绑销售。实际上,该软件的第一个版本是由微软从另一家企业取得授权之后进行销售的。 支付公司PayPal最初是为支持掌中宝(Palm Pilots)支付系统而创立的,但是直到涉及电子邮件支付业务,创新性地为易趣的网络交易提供业务支持后,公司才大获成功。 财捷集团创建于1983年,但数年之后才步入大规模盈利的轨道。随着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和Windows 3.0系统的投放,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此之前,财捷集团曾一度濒临破产。 在上述3个例子中,尽管每一家企业都坚持其愿景,但无不进行了转轨,紧跟时代潮流,抓住了眼前的大好时机。 ### **小结** 产品的市场契合点难以捕捉,却是初创企业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定位于大市场的企业往往会将定位于小市场的企业打败,市场没选好会将原本前途光明的初创企业彻底毁掉。 失败的原因: * 定位于小市场; * 没有正视数据分析结果; * 长期坚持错误的论证结果; * 为进入目标市场花费过多资金; * 未抓住变革的机会。 成功的秘诀: * 寻求大市场; * 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 确定产品市场契合点后引导企业转轨; * 有效接近目标市场; * 看准大势,抓住机遇。 *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f1666e8.png) [《创业之殇》](http://www.ituring.com.cn/book/945)全面分析了创业公司在创立之初普遍面临的各种问题,探讨了苹果、谷歌和Facebook等企业的成功秘诀,总结了其他创业公司失败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新晋创业者迅速熟悉创业环境,找到绝处逢生的方法,从而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书为广大风投资本支持的企业和自力更生的企业指明了一条成功之路,是创业者必备的参考指南。本文节选自[《创业之殇》](http://www.ituring.com.cn/book/945)。
';

红杉资本Roelof Botha:谁是下一个十亿美元公司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4:02

#红杉资本Roelof Botha:谁是下一个十亿美元公司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eb001bd.png) > > 作者/ Tarang Shah > > Tarang Shah长期从事风险投资工作。在软银资本工作期间,他协助将5000万美元的资金投向了各个创业公司。他评估过1000多家创业公司,并担任过十多家创业公司的董事和顾问。当前,他在一家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担任技术创新经理和移动支付/商务专家,用自己开发的风险投资模型对创业公司进行风险评估。Tarang Shah著有[《风投的选择:谁是下一个十亿美元级公司》](http://www.ituring.com.cn/book/899)。 > **Roelof Botha**是红杉资本合伙人,从事金融服务、云计算、生物信息学、消费互联网和消费移动等领域的投资。2003年加入红杉资本前,他担任过PayPal的首席财务官和麦肯锡咨询师。 > > 通过讨论红杉资本对YouTube、AdMob、Green Dot和Dropbox的投资,Roelof展示了对独特创业者及其创业公司特征的深刻见解。凭借成功的运营和创业经验,Roelof能够发现有前途的点子,我对这一点情有独钟。 **Tarang Shah:**打造价值十亿美元的创业公司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Roelof Botha:**要获得巨大成功,有赖于众多因素形成的合力。有时候,外人看到的是顺风顺水,而你却行走在生死边缘,稍有差池,就会导致天壤之别。在任何情况下,技能和运气缺一不可。 创业公司要获得成功,关键是动机要纯。最成功的企业家的初衷都旨在解决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即一个让自己感到沮丧的问题。卓越公司的创始人都不是为了赚钱,他们最初并非要打造一家价值十亿美元的公司。 只要想想创业者为获得成功需要做出的牺牲和经历的磨难,就能明白仅仅为了赚钱并不足以促使他们去创业。如果我是创业者,就不会只为赚钱去创业,而是真的感兴趣才会去做。 AdMob(该公司已被谷歌收购,我的合伙人Jim Goetz是其董事会成员)的创始人Omar Hamoui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Omar曾是一位移动应用开发者,令他沮丧的是,他无法通过销售广告支撑其事业。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决定打造一个移动广告交易平台,最初针对的主要是移动开发新手。我们最初与AdMob合作时,Omar还是光杆司令,他在沃顿商学院攻读学位之余运营该公司。他创建这家公司并未想过要卖10亿美元,而只想解决自己面临的一个问题。 现在,为打造成功的企业,他必须招募合适的人才,而最初招募的10~15位雇员将对企业DNA产生重大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我的合伙人Bryan Schreier投资的Dropbox,其创业灵感来自创始人个人遭遇的挫折。当时,创始人Drew Houston和Arash Ferdowsi在麻省理工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他们厌烦了带着闪存驱动器往返于宿舍和机房之间。有时候,复制的文件可能不一致或他们忘了带闪存驱动器,结果导致无法获得所需的文档。他们自问:世界上有多台设备的人越来越多,为何没有一种通用的文件系统,让人无需考虑“这台机器上都有哪些文档呢?”我认为他们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公司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拥有数千万消费者。现在他们的重点是将其打造成一家成功的大型企业。 **Shah:**创业公司和创业者吸引你给他们投资的是什么呢? **Botha:**我们专心倾听创始人清晰而巧妙地描述其面临的挫折及其为消除这种痛苦而提供的卓越解决方案。如果其故事可信且价值主张令人信服,他们就能牢牢地吸引我们。 接下来,我们关注市场机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原因之一是你必须具备有准备的头脑。我们竭尽全力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假设有人找到我说:“我刚与EC2的创始人见过面,他们正在打造一家云计算基础设施公司,旨在为企业提供专用云。你想与我们一起投资吗?”如果我说自己对该领域一无所知,需要花3个月时间来了解,就会与Chris和Willem失之交臂。等到3个月后,一切就都晚了。 这就是我们花大量精力与业内人士交流、了解行业动态、发现值得关注的机会的原因。如果自己不能理解问题,就不可能有制订解决方案的洞察力。这就是创业者的独特之处——他们具备洞察力。我们花大量时间做准备,确保创业公司出现时能够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Shah:** Xoom吸引你的是什么? **Botha:**很多人移居国外,需要将钱寄回家。传统的转账代理服务市场容量达150亿美元。7年前我们见到了Xoom的创始人Kevin Hartz,他的创新理念是通过网络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问自己:这种方式能够赢得部分市场吗?其价值主张是什么?通过网络转账更便宜、更快捷、更方便吗?通过询问这些问题及其他一些重要的问题,我们非常认同凯文的点子。 **Shah:**你能与我们分享一下如何发现YouTube这个难得的机会的吗? **Botha:**这里要澄清一下,发现在线视频是个难得机会的是YouTube的创始人查德·赫利、陈士骏和乔德·卡林。时机对任何商业决策来说都至关重要。想想苹果公司的Newton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iPhone和Palm的前身。在Newton以失败收场的十几年后,这两个产品大获成功。这说明重要的是时机,而不是点子好不好。 在YouTube之前,视频曾昙花一现(如随RealPlayer的推出而流行),但从未获得巨大成功。那么,是什么因素让YouTube获得了成功呢?红杉资本早在2004和2005年就开始研究相关的理念了,我们一直关注美国的宽带普及情况:家里有宽带连接的美国消费者占到多大比例时,将到达临界点?这将开启通向哪些新服务的大门? 我们关注日本和韩国市场,如购物网站的变化。这些网站的网页最初只有3张小型的商品照片,后来增加到了15张大照片,这都是拜高速连接所赐。我们还密切关注浏览器技术的发展动态。YouTube面世前,用户无法在浏览器中播放视频,而让用户下载插件太麻烦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关注技术和消费者的发展趋势。我们倾听制造手持设备部件的半导体公司的心声(它们让消费者能够轻松地拍摄照片和视频)。当时新出现了博客、照片分享服务(如Flickr)和点评网站,人们想通过文字和图片表达自我,下一步自然就是视频。虽然如此,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YouTube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重要的是,YouTube的价值主张和产品都非常出色。我首次使用该网站时上传了几段视频。也就是几分钟的工夫,我就将它们发布出去了,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了链接。这些视频多年来一直沉睡在我的硬盘中,现在终于有人欣赏了。当时,有些视频网站要求用户下载其客户端。即使是那些基于浏览器的视频网站,其产品也无法与YouTube媲美。 我很幸运,在PayPal工作期间认识了YouTube的联合创始人。我知道他们有多优秀,且极具吸引人才的魅力。被谷歌收购时,YouTube只有55名雇员,以如此少的人手完成如此多的任务堪称奇迹。这是由于他们在招募优秀人才方面做得非常好。当时,这些创始人都还默默无闻,但经历了我们在PayPal做对的一些事情,并从一些错误中吸取了教训。 **Shah:**诸如Xoom、谷歌和YouTube等创业公司凭什么触动了市场的神经,得以呈几何级数增长,变成了“飞轮”? **Botha:**最重要的可变因素有两个:市场规模和价值主张的优秀程度。任何增长最初都呈几何级数,但随后会因市场饱和而变得平缓。如果市场容量只有2亿美元,即使变成飞轮,成长速度从20%提高到60%或70%后,也将因市场饱和而停滞不前、逐渐消失。而市场越大,跑道就越长,只要找准了需求,就能呈几何级数增长并持续很长时间。如果业务每年都翻一番,三四年后就能成为重要的大公司。这是飞轮效应的关键要素。 另一个因素是价值主张的优秀程度,即是否需要推销。如果产品和服务需要推销,就说明其价值主张不够优秀。如果创业公司的产品正是消费者想购买的,其解决方案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与其合作将激动人心。Dropbox拥有数百万客户,却没有为获取客户花过一分钱。客户从亲朋好友那里得知Dropbox,并通过文件夹共享和文件分发了解其产品。谷歌当初通过几家代理商获取了客户。一旦发现了谷歌,你就再也别无所求,因为它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强了。 能够发现这种独特的市场容量和价值主张组合,并据此创业的企业家有其独特之处。YouTube面世前,查德和陈士骏还默默无闻;而谷歌推出之前,拉里和谢尔盖也只是无名小卒。这些公司大多由草根阶层创立,他们渴求成功,渴望证明自己。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再次创业的少之又少。 成功的企业家还能够准确地阐释公司发展的路线图,描述了随着时间推移要实现的目标。对于仅拥有6个月的计划且届时计划也确实完成了的公司,我们通常不会与之合作。 **Shah:**随着公司从种子期进入早期成长期和扩张期,创始人的角色将如何变化? **Botha:**在不同的阶段,创始人的角色也不同。有时候,创始人想急流勇退,因为公司拥有一定规模后,他们对自己能否继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把握。能够白手起家的人凤毛麟角,但有些人就喜欢这样,他们宁愿一生创业四五次,也不想创办一家公司后再花20年去打造它。 当然,很多成功企业的创始人都与公司一起成长:陈士骏和查德就一直掌管着YouTube,谢尔盖和拉里还在运营谷歌,Omar始终是AdMob的掌门人,PayPal的创业团队亦如此。然而,在打造价值十亿美元公司的过程中,必须招募大量的优秀雇员。这与创始人的领袖气质休戚相关。一流的人才不想给二流的老板打工,而即使你是一流老板,如果不能将创新的价值主张传达给10~15位一流雇员,也将在打造企业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Green Dot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种法则,我的合伙人Michael Moritz是这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它在去年上市了。过去7年,公司创始人Steve Streit有长足的进步,具备领导价值20亿美元公司的能力。他的创业灵感来自卧室的牌桌。他能够走到今天,凭借的是创造力、领袖气质、勤奋和招兵买马的能力,但仅凭这些特质并非总能掌管复杂的大型组织。Steve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团队,其中一些成员负责运营细节。与此同时,他本人也有很大改变,能够在关注运营细节的同时不影响创造力,即提出新商业点子或产品革新方案的能力。 与此相反,雅虎联合创始人大卫·费罗仍负责公司的技术方面。他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不想做企业掌门人。他潜心于底层软件开发方面的细节。钱对他来说无所谓,我还记得他变得相当富有后,董事会曾敦促他买辆新车——他当时开的那辆车又旧又不安全,让董事会担心不已。 **Shah:**就创业而言,年龄真的很重要吗? **Botha:**很多大型科技公司确实是由年轻人创立的。面向消费者的公司通常由非常年轻的人创立,原因之一是年轻人通常没有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果你只有18岁,就不会有20年来拿着遥控器在客厅看电视的经历;如果你会从YouTube和Hulu上下载不错的视频,就会乐意用笔记本或平板电脑看电视节目;如果你不是听着黑胶唱片和CD长大的,就很容易接受MP3(现在是智能手机)带来的新行为模式。 就像音乐才能一样,技术技能的习得几乎不受年龄限制。一方面,这无疑是年轻人能够打造出颠覆性出色公司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有些三四十岁的人也能轻松创业,很多出色公司的创始人都已过不惑之年。Netflix、Green Dot和Isilon的创始人都不是20多岁的年轻人。阅历丰富者可能创立不同类型的公司,而不是面向消费者的。例如,VMWare创始人的年龄都在40岁上下,他们要么是计算机教授,要么是行业老手。打造这样的公司不需要了解消费者口味等细枝末节。 面向消费者的公司的第一批拥趸通常是年轻人,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Facebook用户的平均年龄在不断攀升。如果一家公司深受十八九岁的年轻人青睐,其创始人可能更接近于十八九岁,而不是已届知天命之年。YouTube、Twitter和Facebook都是由20岁左右的年轻人创立的,他们深知年轻人面临的问题。 **Shah:**真知灼见。前面你说过,最初招募的10~15位员工决定了公司的DNA。你期望这些员工有什么样的特质? **Botha:**关键特质是渴望为顾客解决问题。这是发自内心的激情,而不是“因为公司将值10亿美元,搭上这趟便车就能致富”。我们寻找那些经常有点子冒出来的人,那些争取机会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本能反应是“不能那样做,我们以前尝试过,行不通”,就不应招入公司。想想吧,世界各地的人们每天面临多少挫折,但大多数人遭遇挫折时只是耸耸肩,他们懒得采取任何措施,也不在乎。而拥有优秀DNA的人遇到问题时会卷起袖子,尝试解决它们。能这样做的人都是非常特别的。 优秀的创业者还必须有激情、有干劲。风险投资让我激动的一点是,有机会倾听对其商业点子充满激情的人的心声。你能够感觉到他们的激情。这些人无疑非常聪明,而且有干劲,渴望接受挑战,渴望改变世界,使之变得更加美好。这种特质能鼓舞人心,让人激动万分。 **Shah:**创业公司处于什么境地时,便能确定它无药可救了? **Botha:**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最初的预设有关。有时候预设会变,有时候市场会消失。公司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生死攸关。例如,Pure Digital创立时,手机摄像头还未风生水起。2002年,红杉资本决定与Jonathan Kaplan和Pure Digital携手。当时,一次性相机的市场非常庞大,用户在度假期间购买一次性相机,拍摄后自动冲洗出照片。而Pure Digital旨在将这个过程数字化,并回收硬件。但两三年后,带摄像头的手机无处不在,给一次性相机带来了灭顶之灾,最初的预设不再成立了。 事已至此,轻松的选择是举手投降,但Jonathan注意到了YouTube的崛起,并发现大部分消费者使用便携式摄像机时都有令人气馁的经历。他发现了市场机会,决定转向视频。这是一次艰难的决策,但Jonathan充满激情,并清晰地描述了公司新的发展方向。最终,Pure Digital每年销售的数码摄像机比整个行业销售的高端便携式摄像机总量都多。 **Shah:**进行这样的转型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 **Botha:**当公司想要转型时,我们会仔细考虑以创始人为首的整个团队。在这里要表明一点,大部分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有所转型。我们投资的公司中,没有一家在一两年后还完全按最初设计的方向前进的。公司可能向左转10度,也可能向右转15度,总是需要做细微的调整。 问题在于,你会因市场变化而发展新业务吗?如果变化非常剧烈,存活下去的几率就很低。以前积累的DNA会不会变成负担?这些问题极难回答,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们尽可能严格地按规定做出决策。 我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对市场机会是否有清晰的描述、需要做多大程度的转变以及团队是否有迎接机会的合适DNA。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原本做企业市场的公司想转型,以更多地关注消费者,却没有适合完成这种转型的团队。为追逐这种机会,这些公司应大量更换团队成员吗?这样做与其说是变革,不如说是组建一家新公司。相比于销售产品的公司,运营服务性公司需要的DNA大不相同。 很多公司步履维艰时,去找过桥贷款,再试图募集小额新增资金,就是不愿直面艰难的决策。在我看来,这真是大错特错。如果现有资金只能维持6个月,而且没有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那么就必须在3个月内找到出路。 **Shah:**即使各项指标非常好,也需要整整6个月才能融到资。 **Botha:**我就经历过这样的情形。有家公司业务发展得很不错,每年的营业收入有两三百万美元,但我和公司创始人都认为,要想获得不错的独立融资,这还不够。最终,这家公司在现金耗尽前三四个月被收购。如果收购方看到你的现金还可维持大半年,你就能获得更高的退出价值。倘若等到最后一刻,你能得到的就不会太多。知道何时应作出这些艰难决策很重要,但其重要性却被人们低估了。 **Shah:**如果公司运营良好,就能获得满意的收购价格。决定将公司出售还是继续发展壮大时,应考虑哪些关键因素? **Botha:**所幸的是,与红杉资本合作的创始人都不是只想赚快钱的人,用史蒂夫·乔布斯的话说,他们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我们倾向于“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我们投资的每家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公司的股份,如果一直持有到现在,则与风险投资阶段结束就抛出相比,获利要丰厚得多。当然,确实有不少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后每况愈下,但即使将这些公司也算进来,平均获利也要高,因为长期向好者占多数。雅虎发展壮大了,谷歌也在走上坡路。这并非说我们不审慎,但我认为大家都倾向于长期持有,因为人们过高地估计了技术变更的短期影响,同时过低地估计了其长期影响。而长期效应就是这么神奇! **Shah:**在你的投资组合中,数不胜数的案例证明了这一点。 **Botha:**想想私募投资吧,它与对冲基金投资和公募基金投资有天壤之别,你可利用市场心理和短期错配获利,因为你可以退出。风险投资没有这样幸运,不能拿将持续流行3年,随后销声匿迹的时尚做赌注。显然,我们必须坚持长期持有策略。 决定与创始人合作后,接下来就是一次长途旅行。要等到公司上市或被收购,可能需要3年、5年,甚至10年,谁知道呢?将近10年前,我们就投资了Green Dot。这家公司现在上市了,但我们还有人担任其董事。如果认为其业务只是昙花一现,我们就不会这样做,而会在认为公司价值最高(如我们投资5年)时抛出。但我们等了7年,迎来了首次公开募股。我们喜欢长期持有。 **Shah:**在你看来,当前的投资领域是什么样的? **Botha:**在美国,大多数创业公司都没有使用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对于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无论是移动网络还是PC,我喜欢的一点是进入门槛很低。现在,你可以稳定运营一家小规模的公司,建立网站,通过谷歌、Facebook或苹果公司做市场营销。你可建立小型软件开发公司,创建移动应用程序并通过Android市场或苹果应用商店进行销售。很多公司只有10~15名雇员,他们销售两三款小众应用程序,营业收入却高达两三百万美元。这些公司相当出色,公司雇员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顾客喜欢他们的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投资人应该向他们投资。 创业并非一定要依赖于风险投资。人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不断解决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拜技术所赐。20年前,企业必须是庞然大物。而现在你可依赖于合作伙伴和其他关系来开展业务。由于技术、通信和商务的发展,企业的平均规模越来越小,在我看来,这棒极了。 *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eb1df8c.png) [《风投的选择》](http://www.ituring.com.cn/book/899)作者采访了投资界最杰出的风险投资人,如Roelof Botha、Mike Maples、Randy Komisar等,讲述了他们发现前途无量的市场、产品和创业者的经历,并针对YouTube、Zappos、Twitter、Starent、Facebook和Groupon等世界知名公司的融资和管理提出了真知灼见。本文节选自[《风投的选择》](http://www.ituring.com.cn/book/899)。
';

在高科技行业,只有失败者采用“业界最佳实践”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4:00

#在高科技行业,只有失败者采用“业界最佳实践”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e4ec83d.png) > > 作者/ Paul Graham > > Lisp专家,世界上首个互联网应用程序Viaweb开发人之一。创建的Viaweb公司后被雅虎收购,改名为Yahoo!Store。2005年创办Y Combinator,开创了天使投资新模式,被《福布斯》杂志喻为“撼动硅谷的人”。目前为止其公司扶持的创业公司已有250余家,成功的超过80%。Graham是当之无愧的“硅谷创业之父”。其个人网站是[http://www.paulgraham.com](http://www.paulgraham.com/)。 软件业有一场永不停息的战斗,书生气的开发者与官僚主义的经理之间总是发生冲突。大家应该都看过漫画《呆伯特》,熟悉里面那个发型高耸的经理。我想,技术行业的大部分人对这个角色都过目难忘,因为在他们的公司里就有这个角色的原型。 那些经理奇迹般地同时具备了两种很常见但很难结合在一起的特点:(a)对技术一无所知;(b)对技术有强烈的个人观点。 举例来说,假设你需要写一个软件。你的经理根本不懂这个软件的运作机制,也不知道各种编程语言有什么区别。但是,他竟然明确要求你一定要使用某一种语言进行开发。没错,他就是要求你一定要用Java语言。 为什么他会提出这种要求?让我们看看他脑袋里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无非就是,Java是业界的标准。我知道肯定如此,因为媒体对此有铺天盖地的报道。既然它是标准,那么使用它就不会错。另外,这也意味着人才市场上肯定有无数Java程序员,即使现在为我打工的这批人都辞职了(真奇怪,这种事情总是不断发生),我也能够轻易地找到替代者。 嗯,这听起来也不无道理。但是,它的前提是一个没有说出口的假设,而这个假设实际上是错的。你的经理相信所有编程语言的功能都差不多,可以互相替代。如果这种想法是对的,那么他要求你用Java编程就很合理了。反正编程语言之间没有区别,那么就用大家都在用的那种语言吧。 但是,编程语言是不一样的。就算不探讨各种语言之间的具体区别,我也能向你证明这一点。回到1992年,如果你问经理使用什么语言开发软件。他会像今天一样毫不迟疑地回答说C++。如果所有编程语言都一样,为什么答案变了?进一步说,为什么Java语言的设计者要如此麻烦地去创造一种新语言呢? 一般来说,如果你动手创造一种新语言,那是因为你觉得它在某些方面会优于现有的语言。Java语言之父詹姆斯·戈斯林在第一份《Java白皮书》中说得很清楚,之所以要设计Java,就是想解决C++的一些弱点。所以结论就是,各种编程语言的编程能力是不相同的。如果你接受你的经理的假设,然后一路追溯到Java语言的源头,就会得到与他的假设完全不同的结果。 到底谁对?戈斯林还是你的经理?结果当然是意料之中的,戈斯林是正确的。某些情况下,一些语言就是比另一些语言更出色。可是这样一说又导致了另外的问题。C++不适合解决某些难题,所以Java才被设计出来。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Java,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C++呢?会不会某些情况下其他语言比它们更合适呢? 一旦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它非常棘手。如果你的经理被迫去想这个问题,当他看到它的复杂性时,脑袋恐怕都会爆炸。如果所有语言真的都一样,那么他只需选择一种看上去获得大部分人拥戴的语言就可以了,因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流行风尚,而不是技术问题,所以即使像你的经理这样对技术无知的人也有可能轻松得到正确答案。但是,如果语言各有不同,你的经理就会突然发现,有两个互相关联的方程,他必须找到一个能够同时满足两个方程的最佳解,而最要命的却是他对此根本一无所知。第一个方程是找到(相对于要解决的问题)能够适用20年左右的最佳语言,第二个方程是(为这种语言)找到合适的程序员、函数库的机会有多大。如果假定所有语言都不同,就会遇到这种苦苦求解的情况,所以难怪你的经理不愿意接受这个假设了。 认为所有语言都一样的看法的缺点是自欺欺人,但是优点是可以使许多事情变得很简单。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它被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它是一个**令人舒服**的想法。 大家都觉得Java一定有过人之处,因为它是一种很酷的新兴编程语言。但是真的如此吗?如果你站在远处观察编程语言的世界,似乎Java就是最新的东西。(如果你站得足够远,那么你看到的所有东西就是Sun公司出钱制作的大型霓虹广告牌。)但是,如果你靠近观察这个世界,就会发现不同的人对“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黑客圈子里,Perl被公认比Java酷得多。黑客社区网站Slashdot就是用Perl开发的。我估计你不可能看到黑客愿意使用Java的JSP技术开发网站。可是,还有一种更新的语言叫做Python,它的使用者往往看不起Perl。另一些人则认为Ruby语言是取代Python的最佳选择。 当你按照Java、Perl、Python、Ruby这样的顺序观察这些语言,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结果。至少,如果你是一个Lisp黑客,你就看得出来,排在越后面的语言越像Lisp。Python语言模仿Lisp,甚至把许多Lisp黑客认为属于设计错误的功能也一起模仿了。至于Ruby语言,如果回到1975年,你声称它是一种有着自己句法的Lisp方言,没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编程语言现在的发展不过刚刚赶上1958年Lisp语言的水平。 ### **朝着数学的方法发展** 1958年,约翰·麦卡锡第一个提出了Lisp语言。我认为,当前最流行的编程语言不过只是实现了他在1958年的想法而已。 这怎么可能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是日新月异吗?1958年的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还不如今天的电子表,而体积却大得像冰箱。那时的技术怎么可能超过今天的水平呢?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e513d67.png) **图1 IBM 704,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1956年** 让我告诉你原因。这是因为设计者本来没打算把Lisp设计成编程语言,至少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编程语言。我们今天所说的编程语言指的是用来告诉计算机怎么做的一种工具。麦卡锡最后确实有意开发这种意义上的编程语言,但是实际上他做出来的Lisp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东西,语言的基础是他的一种理论演算,他想用更简洁的方式定义图灵机。正如他后来所说: > Lisp比图灵机表达起来更简洁。证明这一点的一种方法就是写一个Lisp通用函数,证明它比图灵机的一般性描述更短、更易懂。这个Lisp函数就是eval……它用来计算Lisp表达式的值……。编写eval函数需要发明一种表示法,能够把Lisp函数表示成Lisp数据。设计这种写法完全是为了满足论文写作的需要。(我)根本没有想过用它来编写Lisp程序并在计算机上运行。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e535355.png) **图2 书呆子之王约翰 · 麦卡锡** 1958年年底,麦卡锡的一个学生史蒂夫·拉塞尔看到了eval函数的定义,意识到如果把它翻译成机器语言,就可以把Lisp解释器做出来。 这在当时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事。麦卡锡后来回忆: > 拉塞尔对我说:“我想把eval编成程序……”我告诉他,别把理论和实践混淆,eval只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做计算的。但是他执意要做,并且还真的做出来了。就是说,他把我论文中的eval编译成了[IBM] 704计算机的机器码,修正了bug,然后对外宣布做出了Lisp语言的一种解释器,这倒没有说错,确实如此。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Lisp语言就基本上是它现在的样子了…… 这样一下子,就在几个星期之内,麦卡锡发现他的理论演算变成了一种实际的编程语言,而且出乎意料地强大。 由此也就得出了20世纪50年代的编程语言到现在还没有过时的原因。简单说,因为这种语言本质上不是一种技术,而是数学。数学是不会过时的。你不应该把Lisp语言与50年代的硬件联系在一起,而是应该把它与快速排序(Quicksort)算法进行类比。这种算法是1960年提出的,至今仍然是最快的通用排序方法。 Fortran语言也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并且一直使用至今。它代表了语言设计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向。Lisp语言是无意中从纯理论发展为编程语言的,而Fortran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编程语言设计出来的。但是,今天我们把Lisp看成高级语言,而把Fortran看成一种相当低层次的语言。 1956年Fortran刚诞生的时候,叫做Fortran I,与今天的Fortran语言差别极大。Fortran I实际上是汇编语言加上数学,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今天的汇编语言强大。比如,它没有子例程,只有分支跳转结构(branch)。今天的Fortran语言可以说更接近Lisp而不是Fortran I。 Lisp和Fortran代表了编程语言发展的两大方向。前者的基础是数学,后者的基础是硬件架构。从那时起,这两大方向一直在互相靠拢。Lisp语言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就很强大,接下来的二十年它提高了运行速度。而那些所谓的主流语言把更快的运行速度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然后再用四十多年的时间一步步变得更强大。直到今天,最高级的主流语言也只是刚刚接近Lisp的水平。虽然已经很接近了,但还是没有Lisp那样强大。 ### **为什么Lisp语言很特别** Lisp语言诞生的时候就包含了9种新思想。其中一些我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另一些则刚刚在其他高级语言中出现,至今还有2种是Lisp独有的。按照被大众接受的程度,这9种思想依次如下排列。 1\. 条件结构(即if-then-else结构)。现在大家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Fortran I就没有这个结构,它只有基于底层机器指令的goto结构。 2\. 函数也是一种数据类型。在Lisp语言中,函数与整数或字符串一样,也属于数据类型的一种。它有自己的字面表示形式(literal representation),能够存储在变量中,也能当作参数传递。一种数据类型应该有的功能,它都有。 3\. 递归。Lisp是第一种支持递归函数的高级语言。 4\. 变量的动态类型。在Lisp语言中,所有变量实际上都是指针,所指向的值有类型之分,而变量本身没有。复制变量就相当于复制指针,而不是复制它们指向的数据。 5\. 垃圾回收机制。 6\. 程序由表达式组成。Lisp程序是一些表达式树的集合,每个表达式都返回一个值。这与Fortran和大多数后来的语言都截然不同,它们的程序由表达式和语句组成。 区分表达式和语句在Fortran I中是很自然的,因为它不支持语句嵌套。所以,如果你需要用数学式子计算一个值,那就只有用表达式返回这个值,没有其他语法结构可用,否则就无法处理这个值。 后来,新的编程语言支持块结构,这种限制当然也就不存在了。但是为时已晚,表达式和语句的区分已经根深蒂固。它从Fortran扩散到Algol语言,接着又扩散到它们两者的后继语言。 7\. 符号类型。符号实际上是一种指针,指向存储在散列表中的字符串。所以,比较两个符号是否相等,只要看它们的指针是否一样就行了,不用逐个字符地比较。 8\. 代码使用符号和常量组成的树形表示法。 9\. 无论什么时候,整个语言都是可用的。Lisp并不真正区分读取期、编译期和运行期。你可以在读取期编译或运行代码,也可以在编译期读取或运行代码,还可以在运行期读取或者编译代码。 在读取期运行代码,使得用户可以重新调整(reprogram)Lisp的语法;在编译期运行代码,则是Lisp宏的工作基础;在运行期编译代码,使得Lisp可以在Emacs这样的程序中充当扩展语言(extension language);在运行期读取代码,使得程序之间可以用S表达式(S-expression)通信,近来XML格式的出现使得这个概念被重新“发明”出来了。 Lisp语言刚出现的时候,这些思想与其他编程语言大相径庭,后者的设计思想主要由50年代后期的硬件决定。随着时间流逝,流行的编程语言不断更新换代,语言设计思想逐渐向Lisp靠拢。思想(1)到思想(5)已经被广泛接受,思想(6)开始在主流编程语言中出现,思想(7)在Python语言中有所实现,不过似乎没有专用的语法。 思想(8)可能是最有意思的一点。它与思想(9)只是由于偶然原因才成为Lisp语言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不属于麦卡锡的原始构想,是由拉塞尔自行添加的。它们从此使得Lisp语言看上去很古怪,但也成为了这种语言最独一无二的特点。说Lisp语言古怪倒不是因为它的语法很古怪,而是因为它根本没有语法,程序直接以解析树(parse tree)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其他语言中,这种形式只是经过解析在后台产生,但是Lisp直接采用它作为表达形式。它由列表构成,而列表则是Lisp的基本数据结构。 用一门语言自己的数据结构来表达该语言是非常强大的功能。思想(8)和思想(9),意味着你可以写出一种能够自己编程的程序。这可能听起来很怪异,但是对于Lisp语言却是再普通不过。最常用的做法就是使用**宏**。 术语“宏”在Lisp语言中的意思与其他语言中的不一样。Lisp宏无所不包,它既可能是某样表达式的缩略形式,也可能是一种新语言的编译器。无论是想真正理解Lisp语言,还是只想拓宽编程视野,最好都学学宏。 就我所知,宏(采用Lisp语言的定义)目前仍然是Lisp独有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使用宏,你大概不得不让你的语言看上去像Lisp一样古怪。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如果你想为自己的语言添上这种终极武器,你从此就不能声称自己发明了新语言,只能说发明了一种Lisp的新方言。 我把这件事当作笑话说出来,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如果你创造了一种新语言,其中有car、cdr、cons、quote、cond、atom、eq这样的功能,还有一种把函数写成列表的表示方法,那么在它们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推导出Lisp语言的所有其他部分。事实上,Lisp语言就是这样定义的,麦卡锡把语言设计成这个样子就是为了让这种推导成为可能。 ### **语言优势真正体现的地方** 就算Lisp确实代表了目前主流编程语言不断靠近的一个方向,这是否意味着你就应该用它编程呢?如果使用一种不是如此强大的语言,你又会有多少损失呢?有时不采用最尖端的技术不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这么多人使用主流编程语言,这本身不也说明那些语言有可取之处吗?举例来说,你的经理不正是希望使用一种很容易雇到程序员的语言吗? 另一方面,许多项目是无所谓选择哪一种编程语言,反正不同的语言都能完成工作。一般来说,条件越苛刻的项目,强大的编程语言就越能发挥作用。但是,无数的项目根本没有苛刻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编程任务可能只要写一些很小“胶水程序”,然后再把这些小程序连起来就行了。你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编程语言或者用对于特定项目来说有着最强大函数库的语言来写这些“胶水程序”。如果你只是需要在Windows应用程序之间传递数据,使用Visual Basic照样能达到目的。 你也可以使用Lisp语言编写这些小程序(我用它写了桌面计算器),但是Lisp的最大优势体现在编程任务的另一端,就是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开发那些解决困难问题的复杂程序。ITA软件公司为Orbitz旅行社开发的飞机票价搜索程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网络订票市场很难进入,因为它已经被两大巨头(Travelocity和Expedia)牢牢控制了,但是ITA的软件性能看上去使得那两家公司的软件顿时相形见绌。 ITA的软件的核心是一个20万行的Common Lisp程序,它的搜索能力比竞争对手高出许多个数量级。那些竞争对手依然使用大型机时代的编程方法。我没有看过ITA的软件源码,但是据一个为它工作的顶尖黑客说,他们使用了大量的宏。果然不出我所料。 ### **向心力** 我承认,使用一种不常用的技术也有代价。你的经理担心这一点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因为他不懂风险出在什么地方,所以往往把风险夸大了。 使用一种不常见的语言会出现的问题我想到了三个:你的程序可能无法很好地与使用其他语言写的程序协同工作;你可能找不到很多函数库;你可能不容易雇到程序员。 它们有多严重?第一个问题取决于你是否控制整个系统。如果你的软件运行在客户的机器上,而客户又使用一个到处都是bug的专有操作系统(我可没提操作系统的名字),那么使用那个操作系统的开发语言可能会给你带来优势。但是,如果你控制整个系统,并且还有各个组成部分的源码(正如我推测ITA就是这种情况),那么你就能使用任何你想用的语言。如果出现不兼容的情况,你自己就能动手解决。 把软件运行在服务器端就可以没有顾忌地使用最先进的技术。乔纳森·埃里克森说现在是“编程语言的文艺复兴时期”,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有了服务器端软件。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像Perl和Python这样的新语言会流行起来,它们之所以流行不是因为人们使用它们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而是因为人们在服务器上使用它们。随着软件从桌面端向服务器端转移(连微软公司都看出这是未来的趋势),逼迫你使用某一种语言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至于第二个问题,函数库的重要性也取决于你的应用程序。对于那些条件不苛刻的应用,有没有一个好的函数库比语言本身的能力更重要。那么到底应该怎么选择语言?是根据函数库,还是根据语言本身的能力?很难确切地找出一条清楚的规则,但是无论哪种情况,你都必须考虑到你开发的应用程序的特点。如果你是一家软件公司,你开发的程序打算拿到市场上销售,那么这个程序可能会耗费好几个优秀程序员至少6个月的时间。为一个这样规模的项目选择编程语言,语言本身要有强大的编程能力可能就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比是否有方便的函数库更重要。 第三个问题是你的经理担忧雇不到程序员,我认为这根本就是混淆视听。说实话,你究竟想雇用多少个黑客?到目前为止,大家公认少于10个人的团队最适合开发软件。雇用这样规模的开发团队,只要使用的不是无人知道的语言,应该都不会遇到很大麻烦。如果你无法找到10个Lisp黑客,那么你可能选错了创立软件公司的城市。 事实上,选择更强大的编程语言会减少所需要的开发人员数量。因为:(a)如果你使用的语言很强大,可能会减少一些编程的工作量,也就不需要那么多黑客了;(b)使用更高级语言的黑客可能比别的程序员更聪明。 我不是说外界因素对你没有影响,肯定还是会有很大压力,逼迫你使用公认的“标准”技术。Viaweb创业期间,很多风险投资商和潜在的并购方看到我们使用Lisp语言都感到很吃惊和不以为然。但是,我们让他们吃惊的还不止这一个地方,我们使用普通的兼容机充当服务器,而不是“企业级”的Sun服务器;我们使用那时还默默无闻的开源Unix系统FreeBSD,而不是流行的商业操作系统Windows NT;我们也没有采用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安全电子交易),它被认为将成为电子商务标准,而实际上现在没人记得它。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 你不能让那些衣冠楚楚、西装革履的家伙替你做技术决策。潜在的并购方有没有对我们使用Lisp语言感到很难接受?稍微有一点吧,但是如果我们不使用Lisp,我们就根本写不出现在的软件,也就不会有人想收购我们。他们眼中不正常的事情恰恰就是使得这一切发生的原因所在。 如果你创业的话,千万不要为了取悦风险投资商或潜在并购方而设计你的产品。让用户感到满意才是你的设计方向。只要赢得用户,其他事情就会接踵而来。如果没有用户,谁会关心你选择的“正统”技术是多么令人放心。 ### **随大流的代价** 使用一种不强大的语言,你的损失有多大?实际上有一些现成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衡量语言的编程能力的最简单方法可能就是看代码数量。所谓高级语言,就是能够提供更强大抽象能力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就像能够提供更大的砖头,所以砌墙的时候用到的砖头数量就变少了。因此,语言的编程能力越强大,写出来的程序就越短(当然不是指字符数量,而是指独立的语法单位)。 强大的编程语言如何让你写出更短的程序?一个技巧就是(在语言允许的前提下)使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编程方法。你不是用基础语言(base language)开发应用程序,而是在基础语言之上先构建一种你自己的语言,然后再用后者开发应用程序。这样写出来的代码会比直接用基础语言开发出来的短得多。实际上,大多数压缩算法也是这样运作的。“自下而上”的编程往往也便于修改,因为许多时候你自己添加的中间层根本不需要变化,你只需要修改前端逻辑就可以了。 代码的数量很重要,因为开发一个程序所耗费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程序的长度。对于同一个软件,如果用一种语言写出来的代码比用另一种语言长三倍,这意味着你开发它耗费的时间也会多三倍。而且即使多雇人手,也无助于缩短开发时间,因为当团队规模超过某个门槛时,再增加人手只会带来净损失。Fred Brooks在他的名著《人月神话》中描述了这种现象,我的所见所闻印证了他的说法。 如果使用Lisp语言,程序能变得多短?以Lisp和C的比较为例,我听到的大多数说法是C代码的长度是Lisp的7倍到10倍。但是最近,*New Architect*杂志上有一篇介绍ITA软件公司的文章,里面说“1行Lisp代码相当于20行C代码”,因为此文都是引用ITA总裁的话,所以我想这个数字来自ITA的编程实践。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可以相信这句话。ITA的软件不仅使用Lisp语言,还同时大量使用C和C++,所以这是他们的经验之谈。 我认为,这种比例肯定不会是一个常数。如果你遇到更困难的问题,或者你雇到了更聪明的程序员,这个比例就会增大。一种出色的工具到了真正优秀的黑客手里,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总之,根据上面的这个数字,如果你与ITA竞争,而且你使用C语言开发软件,那么ITA的开发速度将比你快20倍。如果你需要一年时间实现某个功能,它只需要不到三星期。反过来说,如果ITA开发某个新功能用了三个月,那么你需要五年才能做出来。 你知道吗?上面的对比还只是考虑到最好的情况。当我们只比较代码数量的时候,言下之意就是假设使用功能较弱的语言也能开发出同样的软件。但是事实上,程序员使用某种语言能做到的事情是有极限的。如果你想用一种低层次的语言解决一个很难的问题,那么你将会面临各种情况极其复杂乃至想不清楚的窘境。 所以,当我说假定你与ITA竞争,你用五年时间做出的东西,ITA在Lisp语言的帮助下只用三个月就完成了,我指的五年还是一切顺利、没有犯错误、也没有遇到太大麻烦的五年。事实上,按照大多数公司的实际情况,计划中五年完成的项目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完成。 我承认,上面的例子太极端。ITA似乎有一批非常聪明的黑客,而C语言又是一种很低层次的语言。但是,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即使开发速度只相差两三倍,也足以使得你永远处在落后的位置。 ### **一个诀窍** 由于选择了不当的编程语言而导致项目失败的可能性,是你的经理不愿意考虑的问题。事实上大部分的经理都这样。因为你知道,总的来说,你的经理其实不关心公司是否真的能获得成功,他真正关心的是不承担决策失败的责任。所以对他个人来说,最安全的做法就是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 在大型组织内部,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描述这种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的做法,叫做“业界最佳实践”。这个词出现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让你的经理可以推卸责任。既然我选择的是“业界最佳实践”,如果不成功,项目失败了,那么你也无法指责我,因为做出选择的人不是我,而是整个“业界”。 我认为这个词原来是指某种核算方法,大致意思就是**不要采用很奇怪的处理方法**。在核算方法中,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尖端”和“核算”这两个词听上去就不适合放在一起。但是如果你把这个标准引入技术决策,你就开始要出错了。 技术本来就**应该**是尖端的。正如伊拉恩·加内特所说,编程语言的所谓“业界最佳实践”,实际上不会让你变成最佳,只会让你变得很平常。如果你选择的编程语言使得你开发软件的速度只有(选择更激进技术的)对手的几分之一,那么“最佳实践”真的起错了名字。 所以,我们就有了两点结论,我认为它们非常有价值。事实上,这是我用自己的经历换来的。第一,不同语言的编程能力不一样。第二,大多数经理故意忽视第一点。你把这两点事实结合起来,其实就得到了赚钱的诀窍。ITA软件公司是运用这个诀窍的典型例子。如果你想在软件业获得成功,就使用你知道的最强大的语言,用它解决你知道的最难的问题,并且等待竞争对手的经理做出自甘平庸的选择。 ### **附录:编程能力** 为了解释我所说的语言编程能力不一样,请考虑下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写一个函数,它能够生成累加器,即这个函数接受一个参数*n*,然后返回另一个函数,后者接受参数*i*,然后返回*n*增加(increment)了*i*后的值。[这里说的是增加,而不是*n*和*i*的相加(plus)。累加器就是应该完成*n*的累加。] Common Lisp的写法如下: ~~~ (defun foo (n) (lambda (i) (incf n i))) ~~~ Ruby的写法几乎完全相同: ~~~ def foo (n) lambda {|i| n += i } end ~~~ Perl 5的写法则是: ~~~ sub foo { my ($n) = @_; sub {$n += shift} } ~~~ 这比Lisp和Ruby的版本有更多的语法元素,因为在Perl语言中必须手工提取参数。 Smalltalk的写法比Lisp和Ruby的稍微长一点: ~~~ foo: n |s| s := n. ^[:i| s := s+i. ] ~~~ 因为在Smalltalk中,词法变量(lexical variable)是有效的,但是你无法给一个参数赋值,因此不得不设置了一个新变量,接受累加后的值。 JavaScript的写法也比Lisp和Ruby稍微长一点,因为JavaScript依然区分语句和表达式,所以需要明确指定return语句来返回一个值: ~~~ function foo (n) { return function (i) { return n += i } } ~~~ (实事求是地说,Perl也保留了语句和表达式的区别,但是使用了常规的Perl方式处理,因此可以省略`return`。) 如果想把Lisp/Ruby/Perl/Smalltalk/JavaScript的版本改成Python,你会遇到一些限制。因为Python并不完全支持词法变量,你不得不创造一种数据结构来接受*n*的值。而且尽管Python确实支持函数数据类型,但是没有一种字面量的表示方式(literal representation)可以生成函数(除非函数体只有一个表达式),所以你需要创造一个命名函数,把它返回。最后的写法如下: ~~~ def foo (n): s = [n] def bar (i): s[0] += i return s[0] return bar ~~~ Python用户完全可以合理地质疑为什么不能写成下面这样: ~~~ def foo (n): return lambda i: return n += i ~~~ 或者 ~~~ def foo (n): lambda i: n += i ~~~ 我猜想,Python有一天会支持这样的写法。(如果不想等到Python慢慢进化到更像Lisp,总可以直接……) 在面向对象编程的语言中,你能够在有限程度上模拟一个闭包(即一个函数,通过它可以引用由包含这个函数的代码所定义的变量)。你定义一个类(class),里面有一个方法和一个属性,用于替换封闭作用域(enclosing scope)中的所有变量。这有点类似于让程序员自己做代码分析,本来这应该是由支持词法作用域(lexical scope)的编译器完成的。如果有多个函数,同时指向相同的变量,那么这种方法就会失效,但是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它已经足够了。 Python高手看来也同意这是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写法如下: ~~~ def foo (n): class acc: def __init__ (self, s): self.s = s def inc (self, i): self.s += i return self.s return acc (n).inc ~~~ 或者 ~~~ class foo: def __init__ (self, n): self.n = n def __call__ (self, i): self.n += i return self.n ~~~ 我添加这一段是想避免Python爱好者说我误解这种语言。但是在我看来,这两种写法好像都比第一个版本更复杂。你实际上就是在做同样的事,只不过划出了一个独立的区域保存累加器函数,区别只是保存在对象的一个属性中,而不是保存在列表(list)的头(head)中。使用这些特殊的内部属性名(尤其是`__call__`)看上去并不像常规的解法,更像是一种破解。 在Perl和Python的较量中,Python黑客的观点似乎是认为Python比Perl更优雅,但是这个例子表明,最终来说,编程能力决定了优雅程度。Perl的写法更简单(包含的语法元素更少),尽管它的语法有一点丑陋。 其他语言怎么样?前文曾经提到过Fortran、C、C++、Java和Visual Basic,看上去使用它们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肯 · 安德森说,Java只能写出一个近似的解法: ~~~ public interface Inttoint { public int call (int i); } public static Inttoint foo (final int n) { return new Inttoint () { int s = n; public int call (int i) { s = s + i; return s; }}; } ~~~ 这种写法不符合题目要求,因为它只对整数有效。 当然,我说使用其他语言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所有这些语言都是图灵等价的,这意味着严格地说,你能使用它们之中的任何一种语言写出任何一个程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这个小小的例子而言,你可以使用这些不那么强大的语言写一个Lisp解释器就行了。 这样做听上去好像开玩笑,但是在大型编程项目中却不同程度地广泛存在。因此,有人把它总结出来,起名为“格林斯潘第十定律”(Greenspun's Tenth Rule): > 任何C或Fortran程序复杂到一定程度之后,都会包含一个临时开发的、只有一半功能的、不完全符合规格的、到处都是bug的、运行速度很慢的Common Lisp实现。 如果你想解决一个困难的问题,关键不是你使用的语言是否强大,而是好几个因素同时发挥作用:(a)使用一种强大的语言;(b)为这个难题写一个事实上的解释器;或者(c)你自己变成这个难题的人肉编译器。在Python的例子中,这样的处理方法已经开始出现了,我们实际上就是自己写代码,模拟出编译器实现词法变量的功能。 这种实践不仅很普遍,而且已经制度化了。举例来说,在面向对象编程的世界中,我们大量听到“模式”(pattern)这个词,我觉得那些“模式”就是现实中的因素(c),也就是人肉编译器。当我在自己的程序中发现用到了模式,我觉得这就表明某个地方出错了。程序的形式应该仅仅反映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代码中其他任何外加的形式都是一个信号,(至少对我来说)表明我对问题的抽象还不够深,也经常提醒我,自己正在手工完成的事情,本应该写代码通过宏的扩展自动实现。 *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e556f2d.png) [《黑客与画家》](http://www.ituring.com.cn/book/39)带领我们探究黑客的世界,了解这些人的爱好和动机。Paul Graham妙笔生花,旁征博引历史上的事件,带领读者快速地游览了他所谓的“智力西部”,给人以深刻启发。为什么那些在高中时代默默无闻的孩子,最后却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创业怎样才能成功?理解技术的人与不理解技术的人之间是不是存在一条鸿沟?微软公司会控制互联网吗?怎样才能对付垃圾信息?这些问题涉及教育、技术、管理、道德等,不一而足。 本文节选自[《黑客与画家》](http://www.ituring.com.cn/book/39)。
';

创业战壕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3:58

# 创业战壕 在高科技行业,只有失败者采用“业界最佳实践” 红杉资本Roelof Botha:谁是下一个十亿美元公司 糟糕的市场契合点 创业公司市场营销终极指南 App 开发战壕里的生活 TechStar孵化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

Coursera数据工程师董飞:硅谷大数据的过去与未来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3:55

#Coursera数据工程师董飞:硅谷大数据的过去与未来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d2925c.png) **董飞**,Coursera数据工程师。曾先后在创业公司酷迅,百度基础架构组,Amazon 云计算部门,LinkedIn担任高级工程师,负责垂直搜索,百度云计算平台研发和广告系统的架构。董飞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硕士毕业于杜克大学计算机系。他在知乎上分享过多个引起强烈反响的问答,其中包括[《哪些硅谷创业公司能给拜访者留下深刻印象》](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31982/answer/32509178)、[《美国大数据工程师面试攻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5908682/answer/31637652)、[《Coursera 上有哪些课程值得推荐》](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436320/answer/32477238)等。 **问:硅谷最火的高科技创业公司都有哪些?** 在硅谷大家非常热情地谈创业谈机会,我也通过自己的一些观察和积累,看到了不少最近几年涌现的热门创业公司。这个是华尔街网站的[全世界创业公司融资规模评选](http://graphics.wsj.com/billion-dollar-club/)。它本来的标题是billion startup club,不到一年的时间,截至到2015年1月17日,现在的排名和规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d46511.png) 首先,估值在10 Billlon的达到了7家,而一年前一家都没有。 第二、第一名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小米。 第三、前20名中,绝大多数(8成在美国,在加州,在硅谷,在旧金山!)比如Uber,Airbnb,Dropbox,Pinterest。 第四、里面也有不少相似的成功模式,比如Flipkart就是印度市场的淘宝,Uber与Airbnb都是共享经济的范畴。 所以大家还是可以在移动(Uber),大数据(Palantir),消费级互联网,通讯(Snapchat),支付(Square),O2O App里面寻找到大机会。这里面很多公司我都亲自面试和感受过他们的环境。 **问:有如此之多的高估值公司,是否意味着存在很大的泡沫?** 我认为在硅谷这个充满梦想的地方,投资人鼓励创业者大胆去做,同样也助长了泡沫。很多项目在几个月的时间就会估值翻2、3倍,如Uber,Snapchat等等,我也惊讶于他们的巨额融资规模。 下面这张图讲的就是“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把各类技术按照技术成熟度和期望值分类,这是硅谷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的课程[How to start a startup](http://startupclass.samaltman.com/)提到的。“创新萌芽(Innovation Trigger)”、“期望最顶点(Peak ofInflated Expectation)”、“下调预期至低点(Trough of Disillusion)”、“回归理想(Slope ofEnlightenment)”、“生产率平台(Plateau of Productivity)”。越往左,技术约新潮,越处于概念阶段;越往右,技术约成熟,越容易进入商业化应用,发挥出提高生产率的效果。纵轴代表预期值,人们对于新技术通常会随着认识的深入,预期不断升温,伴之以媒体炒作而到达顶峰;随之因技术瓶颈或其他原因,预期逐渐冷却至低点;但技术成熟后,期望又重新上升,重新积累用户,然后就到了可持续增长的健康轨道上来。今年和去年的图对比显示,物联网、自动驾驶汽车、消费级3D打印、自然语言问答等概念正在处于炒作的顶峰。而大数据已从顶峰滑落,NFC和云计算接近谷底。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d67ea1.png) **问:你认为未来高科技创业的趋势是什么?** 我先提一部最近看过的电影《模仿游戏》(*Imitation Game*),这部影片讲的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艾伦图灵艰难的一生。他当年为破译德军密码制作了图灵机为二战胜利做出卓越贡献,挽回几千万人的生命,可在那个时代,他因为是同性恋而被判化学阉割,最后自杀结束了短暂的42岁生命。他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开拓,他提出图灵测试(Turing Test),测试某机器是否能表现出与人等价或无法区分的智能。在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从专家系统到基于统计的学习,从支持向量机到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每一步都带领机器智能走向下一个阶梯。 Google的资深科学家吴军博士(《数学之美》,《浪潮之巅》作者),他提出当前技术发展三个趋势:第一、云计算和和移动互联网,这是正在进行时;第二、机器智能,现在开始发生,但对社会的影响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第三、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结合,这是未来时,一定会发生,有公司在做,但还没有太形成规模。他认为[未来机器会控制98%的人](http://chuansong.me/n/1089215),而现在我们就要做个选择,怎么成为剩下的2%? 李开复在2015年新年展望也提出未来五年物联网将带来庞大创业机会。 **问:为什么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结合的未来一定会到来?** 其实在工业革命(1820年)之前,世界人均GDP在1800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而从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世界人均GDP从原来的667美元增长到6049美元。由此足见,工业革命带来的收入增长的确是翻天覆地的。但人类的进步并没有停止或者稳步增长,在发明了电力、电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全球年GDP增长从万分之5涨到了2%,信息也是在急剧增长。根据计算,最近两年的信息量是之前30年的总和,最近10年的信息量远超人类所有之前累计的信息量之和。在计算机时代,有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就是说同样成本下,每隔18个月晶体管数量会翻倍,反过来同样数量晶体管成本会减半,这个规律已经很好地对应了最近30年的发展,并且可以衍生到很多类似的领域,比如存储、功耗、带宽、像素等等。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现代计算机、博弈论和核武器等诸多领域的科学全才之一,冯•诺伊曼提出“技术”将会逼近人类历史上的某种本质的奇点,在那之后,全部人类行为都不可能以我们熟悉的面貌继续存在。这就是著名的奇点理论。目前,信息量正在以越来越快的指数型速度增长,美国未来学家Ray Kurzweil称人类能够在2045年实现数字化永生,他自己也创办了奇点大学。相信随着信息技术、无线网、生物、物理等领域的指数级增长,人类将在2029年实现人工智能,人的寿命也将会在未来15年得到大幅延长。 **问:国外值得关注的大数据公司都有哪些?国内又有哪些?** 大致可以把大数据公司分成基础架构类和应用类,而底层都是会用到一些通用技术,如Hadoop、Mahout、HBase、Cassandra等等;在分析领域,Cloudera、Hortonworks、MapR是Hadoop的三剑客;在运维领域,MongoDB、CouchBase都是NoSQL的代表;在服务领域,AWS和Google BigQuery剑拔弩张;在传统数据库,Oracle收购了MySQL,DB2是老牌银行专用,而Teradata则做了多年数据仓库。 Apps领域的大数据公司更多,比如社交消费领域的Google、 Amazon、Netflix、Twitter等等, 商业智能领域的SAP、GoodData,还有一些在广告媒体领域,TURN、Rocketfuel,另外还有做智能运维的Sumo Logic等等。去年的新星 Databricks 伴随着Spark的浪潮震撼了Hadoop的生态系统。 对于迅速成长的中国市场,大公司也意味着大数据。BAT三家对大数据的投入都是不惜余力的。我4年前在百度的时候,百度就提出框计算的概念,最近两年成立了百度硅谷研究院,挖来Andrew Ng作为首席科学家,研究项目就是百度大脑,在语音、图片识别技术上大幅提高精确度和召回率,最近还做了个无人自行车,非常有趣。腾讯作为最大的社交应用对大数据也是情有独钟,他们自己研发了C++平台的海量存储系统。淘宝去年双十一主战场,2分钟突破10亿,交易额突破571亿,背后有很多故事,当年在百度做Pyramid(按Google三辆马车打造的金字塔三层分布式系统)的有志之士,继续在OceanBase创造神话。阿里云当年备受争议,马云也被怀疑是不是被王坚忽悠,最后经历了双十一的洗礼证明了OceanBase和阿里云是靠谱的。小米的雷军对大数据也寄托厚望,一方面这么多数据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存储带宽都是巨大成本,没价值就真破产了。 **问:与大数据技术关系最紧密的就是云计算,您曾在Amazon 云计算部门工作过,能简单介绍一下亚马逊的AWS和Redshift框架吗?** AWS总体上成熟度很高,有大量startup都是基于上面开发,比如有名的Netflix,Pinterest,Coursera等。Amazon还在不断创新,每年召开reInvent大会推广新的云产品和分享成功案例。在这里面我随便说几个,S3是简单面向对象的存储,DynamoDB是对关系型数据库的补充,Glacier是对冷数据做归档处理,Elastic MapReduce直接对MapReduce做打包提供计算服务,EC2就是基础的虚拟主机,Data Pipeline 会提供图形化界面直接串联工作任务。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d83f8f.png) Redshift是一种大规模并行计算(massively parallel computer)架构,是非常方便的数据仓库解决方案,它作为SQL接口跟各个云服务无缝连接。Redshift的最大特点就是快,在TB到PB级别有非常好的性能。我在工作中也是直接使用Redshift,它还支持不同的硬件平台,如果想速度更快,可以使用SSD的,当然支持容量就小些。 **问:Hadoop是现今最流行的大数据技术,在它出现的当时,是什么造成了Hadoop的流行?当时Hadoop具有哪些设计上的优势?** 要看Hadoop从哪里开始,就不得不提Google的先进性。在10多年前,Google发表了3篇论文论述分布式系统的做法,分别是GFS、MapReduce、BigTable。虽然都是很厉害的系统,但没人见过。在工业界很多人痒痒得就想按其思想去仿作。当时Apache Nutch Lucene的作者Doug Cutting也是其中之一。后来Doug他们被Yahoo收购,专门成立Team来投入研究,这就是Hadoop开始和大规模发展的地方。之后随着Yahoo的衰落,牛人去了Facebook、 Google,也有的成立了Cloudera、Hortonworks等大数据公司,把Hadoop的实践带到各个硅谷公司。而Google还没有停止,又出了新的三辆马车,Pregel、Caffeine、Dremel,后来又有很多人步入后尘,开始了新一轮开源大战。 为啥Hadoop就比较适合做大数据呢?首先扩展性很好,直接通过加节点就可以把系统能力提高。Hadoop有个重要思想就是移动计算而不是移动数据,因为数据的移动会带来很大的成本,需要网络带宽。其次,Hadoop提出的目标就是利用廉价的普通计算机(硬盘),这样虽然可能不稳定(磁盘坏的几率),但通过系统级别上的容错和冗余达到高可靠性。并且非常灵活,可以使用各种数据,二进制、文档型、记录型,也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所谓的schemaless),在按需计算上也是个技巧。 **问:MapReduce模型有什么问题?** 第一、需要写很多底层的代码,不够高效。第二、所有的事情必须要转化成两个操作Map或Reduce,这本身就很奇怪,也不能解决所有的情况。 **问:Spark从何而来?Spark相比于Hadoop MapReduce设计上有什么样的优势?** 其实Spark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先说一些Spark的起源,它来自 2010年Berkeley AMPLab,发表在HotCloud上的Spark是一个从学术界到工业界的成功典范,也吸引了顶级VC Andreessen Horowitz的注资。在2013年,这些大牛(包括Berkeley系主任,MIT最年轻的助理教授)从Berkeley AMPLab出去成立了Databricks,引无数Hadoop大佬尽折腰。 Spark是用函数式语言Scala编写的,Spark简单说就是内存计算(包含迭代式计算、DAG计算、流式计算 )框架。之前MapReduce因效率低下,经常被大家诟病,而Spark的出现让大家感觉很清新。 Reynod 作为Spark核心开发者,介绍说Spark性能超Hadoop百倍,算法实现仅有其1/10或1/100。在去年的Sort benchmark上,Spark用了23min跑完了100TB的排序,刷新了之前Hadoop保持的世界纪录。 **问:Linkedin都采用了哪些大数据开源技术?** 在LinkedIn有很多数据产品,比如People you may like、Job you may be interested。你的用户访问来源,甚至你的career path都可以挖掘出来。Linkedin也大量用到了开源技术,我这里就说一个最成功的Kafka。Kafka是一个分布式的消息队列,可以用在tracking、机器内部metrics、数据传输上。数据在前端后端会经过不同的存储或者平台,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格式,如果没有一个unified log,会出现灾难型的O(m*n)的数据对接复杂度。如果你设定的格式一旦发生变化,也要修改所有相关的格式。所以这里提出的中间桥梁就是Kafka,大家约定用一个格式作为传输标准,然后在接受端可以任意定制你想要的数据源(topics),最后实现线性的O(m+n)复杂度。对应的设计细节,还是要参考[设计文档](http://kafka.apache.org/) ,这里面主要作者Jay Kreps、Rao Jun成立了Kafka作为独立发展的公司。 Hadoop作为批处理的主力,大量应用在各个产品线上。比如广告组,我们一方面需要去做一些灵活的查询,分析广告主的匹配、广告预测和实际效果,另外在报表生成方面也是用Hadoop作为支持。如果你想去面试LinkedIn 后端组,我建议应该去把Hive、Pig、Azkaban(数据流的管理软件)、Avro 数据定义格式、Kafka、Voldemort 都了解一下。LinkedIn有[专门的开源社区](http://data.linkedin.com/),也是在建设自己的技术品牌。 **问:能谈一谈Coursera在大数据架构方面和其他硅谷创业公司相比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和技术取向造成了这些特点?** 首先我介绍一下Coursera。作为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的领头羊,Coursera在2012年由Stanford大学的Andrew和Daphne两名教授创立,目前160名员工,原Yale校长担任CEO。Coursera的使命是universal access to world's best education。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加入,首先我非常认可公司的使命,我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人生,同样我们也可以改变教育。能不能把技术跟教育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结合。比如提供高可靠平台支持大规模用户在线并发访问,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学生行为做个性化课程学习并提高课程满意度,通过机器学习识别作业、互相评判,用技术让人们平等便捷的获取教育服务。 Coursera作为创业公司,非常想保持敏捷和高效。从技术上来说,所有的技术都是基于AWS开发的,可以随意启动云端服务并做实验。我们大致分成产品组,架构组和数据分析组。因为公司比较新,所以没有什么历史遗留迁移的问题。大家大胆地使用Scala作为主要编程语言,采用Python作为脚本控制。比如产品组就是提供课程产品,里面大量使用Play Framework,JavaScript的backbone作为控制中枢。而架构组主要是维护底层存储、通用服务、性能和稳定性。我所在的数据组由10多人构成,一部分是对商业产品,核心增长指标做监控、挖掘和改进。一部分是搭建数据仓库完善跟各个部门的无缝数据流动,这里也用到了很多技术。例如使用Scalding编写Hadoop MapReduce程序,也有人做AB testing框架、 推荐系统,尽可能用最少人力做有影响力的事情。其实除了开源世界,我们也积极使用第三方的产品,比如我们用Sumo Logic做日志错误分析,用Redshift作为大数据分析平台,用Slack做内部通讯。而所有的这些就是想解放生产力,把重心放到用户体验、产品开发和迭代上去。 Coursera是一个有使命驱动的公司,大家不是为了追求技术的极致,而是为了服务好老师、同学,解决他们的痛点,分享他们的成功。这点是跟其他技术公司最大的区别。从某个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处于早期积累阶段,大规模计算时代还没有来临,我们只有积极学习、适应变化才能保持创业公司的高速成长。 **问:如果想从事大数据方面的工作,是否可以推荐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哪些推荐的书籍?** 首先还是打好基础,Hadoop虽然火热,但它的基础原理都是书本上很多年的积累。像算法导论、Unix设计哲学、数据库原理、深入理解计算机原理、Java设计模式,有一些重量级的书可以参考,Hadoop 最经典的*The Definitive Guide*, [我在知乎上也有分享](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655827/answer/29611595)。 其次是选择目标,如果你想做数据科学家,我可以推荐coursera上的[data science课程](https://www.coursera.org/specialization/jhudatascience/1),通俗易懂。学习Hive,Pig这些基本工具,如果做应用层,主要是要熟悉Hadoop的一些工作流,包括一些基本调优。如果是想做架构,除了要能搭建集群,要对各个基础软件服务很了解,还要理解计算机的瓶颈和负载管理以及Linux的一些性能工具。 最后,还是要多加练习。大数据本身就靠实践,你可以先按API写书上的例子,做到有能力调试成功。再下面就是多积累,当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找到对应的经典模式。然后就是实际问题了,也许周边谁也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你需要灵感和在网上问问题的技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最佳选择。 阅读[图灵社区原文](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177529)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d9f453.png)
';

吴军谈硅谷的风险投资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3:53

#吴军谈硅谷的风险投资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933169.png) > > 作者/ 吴军 > > 吴军博士,硅谷投资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他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和ZPark风险基金)分别担任董事和顾问,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他曾经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从2012年起任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和顾问。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与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2010年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2012-2014年回到谷歌,领导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2014年,他在硅谷创办了丰元资本风险投资公司。吴军博士著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以及《文明之光》。 说到投资,大家首先会想到华尔街。但是说到风险投资,大家则会 想到硅谷一条不长的大街——门罗帕克(Menlo Park)著名的沙丘 路,那里聚集了全球最大、最多的风险投资公司。反过来,人们在讲桂谷时,也总要说到那些风险投资公司,它们是硅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一方面风险投资促成了硅谷的奇迹,另一方面这些 风险投资公司也因为硅谷的出现和发展而不断续写着传奇。 硅谷的风险投资为什么这么有名?当然首先是因为其历史悠久、体量大、回报高。硅谷地区的风险投资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这在 当时应该算是新鲜事物,世界上很多其他地区类似的投资方式都是向硅谷学习的。从今天风险投资的强度来看,硅谷占了美国风险投资金额的4成左右,从2002年到2013年,每年投到硅谷的这部分 资金都在一百亿到一百二三十亿美元之间。 2014年因为全球风险投资过热,投到硅谷的资金激增至160亿美元左右。毫无疑问,硅谷是全美国风险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从回报上来看,硅谷地区也是美国风险投资回报最高的地区,这一方面是靠我们在第一节中提到的 那些明星公司给投资人带来了 “本垒打”,另一方面也是靠硅谷一种特殊的机制,使得成功具有了普遍性。 当然,光靠这几点还不能说桂谷风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世 界上很多地区都有风险投资,并且按照某种指标衡量已经超过了硅谷,比如今天的中国,其风险投资的总体规模就超过了硅谷地区, 像日本的软银(Softbank)的回报率也比大部分硅谷风险投资更好。 甚至有人说硅谷风险投资的历史也不是全美国最长的。 严格来讲,风险投资并非起源于硅谷,也并非在二战后才有,只是在二战后旧金山湾区的土壤里才得到了茁壮成长。早在19世纪末,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著名金融家JP摩根便能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风险投资人。他所投的两个人都很了不起,一个是发明交流输电的奇才特斯拉,另外一位名声更大,那就是发明大王爱迪生。而事实上,爱迪生电气公司以及后来从它发展起来的通用电气公司GE,都是JP摩根风险投资的硕果。当年的另外一个风险投资人就是大文豪马克•吐温,他一生挣了无数的版税,可惜都被他那些不靠谱的风险投资糟蹋掉了,最后,当有人向他推荐贝尔先生的伟大发明时,这位活跃的投资人却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由此错过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具有风险性的投资 在美国东部很早就存在,而且也不是职业投资人的专利,当时社会上有不少人都在做类似风险投资的事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9632d5.png) **红杉资本的全球总部位于沙丘路上一栋很不起眼的小楼** 既然不是历史最久的,它的体量和回报率也都可能被超越,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对桂谷的风险投资如此看重,甚至可以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呢?全世界搞科技的和搞风投的,几乎每年都要跑到硅谷 看看风投的趋势是什么,就如同搞服装的每年都要去米兰时装节或 者巴黎时装节一样。这里面一定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特别之处。 硅谷风投的特别之处首先来自于它的传奇,而硅谷风投的传奇首先是人物的传奇。 历史上,有好几个人都被称为硅谷风投的教父。第一位是洛克(Arthur Rock),若没有他从纽约的费尔柴尔德家族(Fairchild,当时IBM最大的股东之一)带来的投资,就没有仙童公司。在接触旧金山湾区之前,洛克是华尔街的传统投资人,如果不是因为投资硅谷,他可能和众多华尔街投资人一样,最终籍籍无名。1957年,由于业务的原因,他碰巧接触到仙童公司的投资项目,并且成功地达成了费尔柴尔德家族对诺伊斯和摩尔等“八叛徒”的投资,从此他渐渐迷上了风险投资这件事。开始他只是作为业余爱好来做,经常利用周末坐夜班飞机从东部跨越整个北美大陆飞到加州,4年后他再也受不了这种经常性的飞行,索性辞去了东部银行家的工作,全心全意在硅谷做风险投资了。洛克投出的第二家著名公司是英特尔公司,关于他是如何帮助诺伊斯和摩尔创立英特尔的,拙作《文明之光》第三册中有详细介绍。洛克打出的第三记“本垒打”是苹果公司。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9913b6.png) **阿瑟洛克** 有了这三个漂亮的投资记录,洛克便足以名垂风险投资的青史了。不过,洛克成功的投资记录还不止这些,他投资的很多公司都成功上市了。此外,洛克还是洛克-摩尔定律(也称摩尔第二定律)的发明人,其内容大意是,半导体生产线的成本每4年翻一番,当然这个速度比半导体本身的提升(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翻一番)要慢不少,但是几十年下来,也让半导体这个行业变成了资金密集型行业。洛克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预见到这一点,足以说明他对半导体行业所具备的洞察力。 在洛克之后,桂谷最著名的投资人还包括克莱纳(Eugene Kleiner )、 帕金斯(Tom Perkins)和瓦伦丁等人,而其中克莱纳和瓦伦丁都 来自仙童公司,用当下中国的流行词来说就是“仙童系”的。 当英特尔公司成立时,诺伊斯和摩尔的老同事、同为仙童公司的“八叛徒”之一的克莱纳个人对英特尔公司进行了投资,并且从中挣了不少钱。1972年,他和惠普公司的副总裁帕金斯在硅谷创办了第一家“本土的”投资公司:克莱纳-帕金斯公司,在此之前硅谷的 风险投资都是外来的。后来这家公司又增加了两个合伙人考菲尔德 (Frank Caufield)和拜尔斯(Brook Byers),于是改名为KPCB。在中国,他们给自己的公司起了个很绕口的名字:凯鹏华盈,以至于它自己都懒得用,在非正式场合大家一般还习惯叫它KP。今天 媒体上说的凯鹏华盈、克莱纳-帕金斯、KPCB或者KP都是一回事。 克莱纳和帕金斯在创办自己的投资公司时,除了个人资金,还从一 些小合伙人那里募集资金,与之前洛克等人的做法不同,因为过去风险投资的基金大部分是由非常富有的家族或者金融机构提供的。 凯鹏华盈确定了管理者(普通合伙人)和投资者(有限权利合伙人) 之间一个公平的利润分配原则。凯鹏华盈第一期风险投资基金筹到了800万美元,这个绝对数比今天绝大多数天使投资基金的规模还小,即使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也只能相当于今天中等规模的风险投资,不过在当时,它已经是最大的合伙人制风险投资基金了。 凯鹏华盈早期不仅在规模上和今天的天使投资相似,而且在投资方式上也很相似,具体来说就是广种薄收和技术价值投资。广种薄收很好理解,凯鹏华盈早期投资的项目多而杂,包括一些半导体项目,甚至还有些运动鞋公司和摩托车零件公司,其中克莱纳一个人就投了350个项目,当然大部分都死掉了,因此凯鹏华盈在开始的几年 里表现并不突出。如果照这样办下去,今天就不会有人听到它的名字了。不过,克莱纳和帕金斯很幸运,他们赶上了硅谷个人电脑行业起步的浪潮,当然他们自己也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将投资的重点 集中在他们所熟悉的计算机行业,并且只关注技术本身,这就是技术价值投资。很快,凯鹏华盈的好运气来了,1977年帕金斯投资的天腾电脑公司(Tandem Computers)上市了,为基金赚了一大笔。当然,在20世纪70年代,凯鹏华盈最成功的投资要数基因泰克了,帕金斯当年以区区10万美元(合当时4个电脑工程师一年的年薪),买下了基因泰克25%的股份,到1980年基因泰克上市时,这笔投资的回报高达上亿,当然,如果这些股份一直持有到2008年,凯鹏华盈的收益将超过200亿美元。 克莱纳和帕金斯两人一辈子的投资记录可圈可点,除了基因泰克,他们还成功地投资了一度是全球最大的PC生产商康柏(Compaq)和今天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亚马逊。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人制定了风险投资行业的规则。 就在克莱纳和帕金斯成立凯鹏华盈的当年,唐•瓦伦汀(Don Valentine)也在硅谷创立了他的风险投资公司。瓦伦丁的人生经历颇富传奇色彩,他和硅谷很多成功人士一样,也是从仙童叛逃出来 的,在仙童他一度做到了副总裁,后来在仙童的竞争对手国家半导体公司任职。瓦伦丁在这两家科技公司工作时,发现工程师总有不少令人惊异的好想法,又因缺少资金最后往往不了了之,于是他决 定搞一个基金来帮助他们。和凯鹏华盈不同的是,瓦伦丁不是用自 己的名字,而是以加州所特有的红杉树(Sequoia)来命名他的公司——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加州的红杉树,是地球上最大的(可能也是最长寿的)生物,这种树可以髙达100米,直径8米, 寿命长达2200年。显然,瓦伦丁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像红杉树那样,规模大而且长寿。或许真的是名字起得好,红杉资本今天果然成为 美国迄今为止最大、也是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9b73c9.png) **加州的红杉树,和人相比,可以看出它的直径很大** 瓦伦丁的投资准则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他的经验和直觉。当然瓦伦丁也有他的原则,那就是所投产品的市场一定要大,所投的人一定 要能够担当大任。他投的第一个伟大的公司是苹果。乔布斯和沃兹尼克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瓦伦丁,后者很看好这两个年轻人,不仅给他们投资,还撮合市场经理马库拉和这两个发明家组成了苹果的创始团队,并予以指导。为了给苹果保驾护航,他还投资了数家为苹果供应配件和服务的小公司。当然,他对苹果的投资和呵护最 终获得了巨大的回报。瓦伦丁投资的第二家伟大的公司是甲骨文。这家公司从产品到创始人与苹果完全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 是产品的市场巨大。事实上,做半导体销售出身的瓦伦丁并不懂数 据库,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直觉进行了这一次成功的投资。 当然,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基金要想不断进步,需要人才辈出,而不是仅仅靠一两个创始人的天分。在克莱纳和帕金森之后,凯鹏华盈出了约翰•多尔(John Doerr),而红杉资本则有迈克尔•莫里茨 (Michael Moritz),他们成功地投资了Google等公司,被称为新一代的风投之王。这一代接一代的传奇人物,也就缔造了相应的风投公司的传奇。接下来我们不妨来看看硅谷风投公司创造的一连串传奇。 还是先说说凯鹏华盈。到2014年为止,凯鹏华盈投资了一大批改变世界的大公司,除了前面提到的基因泰克、Google和苹果等公司,还包括AOL、网景和太阳等一大批优秀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排名前100的公司里,凯鹏华盈投资的公司占10%。不仅如此,凯鹏华盈的投资还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将它投资的公司营业额加在一起,今天(2014年)超过三千亿美元,相当于创造了30万个就业机会。当然,这些成功的投资也为凯鹏华盈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回报。在过去的40年里,凯鹏华盈从只有800万美元的“小天使”成长为全 球最具影响力的风险投资公司。 根据凯鹏华盈内部不完全统计,如果将它所投资的公司按照退出时 的价格计算,在过去不到50年的时间里,它总共获得了8000亿美元左右的投资收益,而投人资本只有200亿美元左右。虽然凯鹏华盈投资失败的案例远比成功的多,但是它30%左右的投资成功率远髙于整个行业2%—3%的水平。这不仅使得很多机构和富裕家庭都争先恐后地把钱交给凯鹏华盈管理,而且获得它的投资也成为创业和天使投资成功的阶段性标志。一个公司如果拿到了凯鹏华盈的投资,就会自认为成功了一半。对一个天使和早期投资人来讲,如果他们投的公司后来拿到了凯鹏华盈的投资,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投资进了保险箱,对于晚期投资人来讲,如果他们有幸在某一轮和凯鹏华盈一起投资,那么他们常常一改风险投资人谨慎决定的特点,会毫不犹豫地把钱投进去。一个投资公司能获得外界如此的信任,简直就是一种种传奇。 从资金规模和成功上市公司的绝对数量上来看,红杉资本都超过了 凯鹏华盈。如今,红杉资本每一期融资都在10~20亿美元之间,远远超过凯鹏华盈的8亿美元左右。而从上市的公司数量来看,红杉资本投资的公司占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数的20%以上。更可贵的是,红杉资本在每一次的技术革命浪潮中都没有落伍。从对世界的 影响力上看,红杉资本投出了苹果、Google,思科、甲骨文、雅虎、网景和YouTube等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公司。甚至有人认为,没有红杉资本就没有纳斯达克,在世界各地的风险投资基金里,鲜有其他投资公司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当然,传奇更多地是代表过去,硅谷风险投资要想续写神话,就需要能不断延续这种传奇,应该讲,硅谷做到了这一点。硅谷找到了一种让风险投资盈利常态化,并不断孕育出伟大公司的方法。 我们在前面讲到凯鹏华盈和红杉资本,以及目前融资规模最大的NEA,其投资成功率都很高,在早期这靠的是普通合伙人的眼光,而在今天则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种制度和生态环境。2000年后,硅谷的风险投资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批量生产小型创业公司,并把它们提供给大型风险投资公司做后期投资。硅谷创业的教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的Y孵化器(Y Combinator),是批量生产这些小公司的代表。Y孵化器将天使投资和创业辅导结合在一起,使得投资的回报明显髙于过去那些以提供资金为主的甩手掌柜们。从2005年至今,它先后投资了500家小公司,总投资大约30亿美元,而到2014年这些小公司的价值在140亿一300亿美元之间。Y孵化器的模式也成为今天全世界各地天使投资基金和科 技园学习的样板。 至于那些大的风险投资,它们也制定了很多不成文的规定,这些规定和很多传统的投资理念截然不同,比如红杉资本总是投那些创始 团队至少包括一名第一代移民的公司,凯鹏华盈总是投那些能够改变世界却未必会很快盈利的企业。至于为什么它们订下这样奇怪的原则,我们后面会仔细分析。不过,正是要求一代代的投资人恪守 这些与利益不直接挂钩的风格,才使得硅谷的风险投资特别成功。 当硅谷的风险投资从个人带有随意性的投资行为变成为规范化的产业时,风险投资的成功便不再是中彩那样的个例,而是成为有规律可循的常态,硅谷风投的传奇也才得以不断地续写。 硅谷风险投资的另一个特点是,很多外来的资本不论过去在本土投资是否有效,到了硅谷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来自美国东部的资本成立的NEA(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新企业联盟)、来自日本的软银和来自俄罗斯资本成立的DST(Digital Skyline Technologies,今天也叫做DST全球)等明星风 投公司。和洛克一样,NEA的投资人来自于美国东部,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来到硅谷,最初只融到了 1600万美元的资金,而今天它成为硅谷地区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2015年融资的第15期基金获得了31亿美元的投资,创造了美国一期风险投资基金的记录。虽然NEA投资的公司尚未出太多像Google或苹果这样的超级明星, 但是在NEA过去投资的650家公司中,有200家上市,投资成功率之高实属罕见。 日本的软银因为成功地投资了阿里巴巴,中国IT行业和投资领域的人士对它并不陌生,我们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而软银在硅谷地区一炮打红很大程度上是靠成功投资了雅虎,后来又为雅虎牵线搭桥,让后者成为阿里巴巴当时最大的股东。 相比软银,俄罗斯的DST在中国的名气要小很多,但是在最近的10年里,它不仅在硅谷名声鹊起,而且投出的著名公司数量超过硅谷所有的老牌风险投资公司,主要是它成功地投资了Facebook、Zynga、Twitter、Groupon和中国的小米、京东和阿里巴巴等新一代的明星公司。 通常我们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外来公司和资本常常水土不服,德国的德意志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进入美国市场时都遇到过这类困境,但是外国的风险投资到了硅谷也能如鱼得水,可能得说是硅谷的水土好。 世界上挣钱比硅谷多的地区有的是,投资成功的个人和基金也很多,但是能像硅谷那样,不断地投资到最新的领域,不断地续写投资神话,不断地包容外来资本的地区却极为罕见。因此,硅谷的风险投资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a04df0.png) [《硅谷之谜》](http://www.epubit.com.cn/book/details/4256)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浪潮之巅》的续集或姊妹篇。在《硅谷之谜》中,吴军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仔细分析了硅谷的起源和发展,对硅谷的创新力进行了深刻剖析,把硅谷的经验提升到了理论高度,并且解释了为什么只有硅谷真正做到了宽容叛逆、宽容失败、多元文化和拒绝平庸。这些特点造就了硅谷几十年的长盛不衰。本文节选自[《硅谷之谜》](http://www.epubit.com.cn/book/details/4256)。
';

华尔街与硅谷的较量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3:51

#华尔街与硅谷的较量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3f2c1f.png) > > 作者/ 克里斯托弗•斯坦纳 > > 克里斯托弗•斯坦纳(Christopher Steiner)是创业公司Aisle50共同创始人及联席CEO,《福布斯》杂志和《芝加哥论坛报》科技专栏特约作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另著有全美畅销书《油价30元/升》。另外,他常在各种会议就科技、算法、大数据等主题发表演说,阐释算法与大数据如何塑造、变革、掌控人类生活。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41f0db.png) 2001年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增加了交易机构的收入,也丰富了其程序员人才库。从这一时期开始的金融机构的扩张是前所未有的,而其两大动力源泉就是蓬勃发展的房地产行业(华尔街也是促成房地产业大发展的原因)和不断崛起的算法自营交易。 2000年,通过计算机程序交易的比率不足美国股市交易量的10%。华尔街大亨知道算法的存在,但那时候算法还不足以撼动市场,难以想象有一天它会整合整个金融系统,并触发闪电崩盘这样的事件。2000年,人们控制的是交易厅而非电脑。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所有交易单都要经过专家经纪人之手,专家经纪人享有查看某一股的绝大部分交易单的特权。在交易厅,交易者下单速度受限于专家及其下属处理交易单的速度,整个交易系统完全是由人操作的。那时统治华尔街的是交易厅,而不是电脑主板或光纤的光脉冲。彼得菲发明的交易系统和模仿彼得菲的山寨系统占领了纳斯达克,但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扯着嗓门喊单仍然胜过向电脑输入交易指令,更别提任何全自动交易系统了。 然而这一切正在改变,电子交易网络的兴起使得如彼得菲一样的交易者/程序员能大举进攻以前被小集团少数人统治的市场。一个有交易经验的程序员凭借稳定的网络连接再加上强大的台式电脑和漂亮的代码就能迅速进入股市交易。 除了更加便捷的网络连接,华尔街所谓的十进制报价方式也让电脑黑客们获得了赚钱的巨大良机 。在实行十进制报价方式以前,美国股市的报价单位是以美元的几分之几来计的。比如说,在1997年以前,最小报价单位是1/8美元,也就是12.5美分。后来又调整到1/16美元,但最小报价单位仍然有6.25美分。这一价差仍然能让有地位的经纪人和做市商大量敛财,即便他们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很少。他们所要做的仅是根据投资者的报价来买入和卖出。分数制报价方式以其他所有人尤其是小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保证了经纪人的利益。 2001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所有市场采用十进制报价制度,很多交易量大的股票价差变为1美分。现在做市商仅仅靠客户很难赚大钱了。你需要交易量,极大的交易量。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获得这一切:科技和知道如何运用科技的人。 2008年上半年,自动化电子交易占了全美股市交易量的60%。金融行业花了七年时间追逐每一位聪明的工程学毕业生、物理学家,以及博学通才,只要这些人对高起薪和能够买得起两套房子的巨额奖金稍感兴趣,它也会不遗余力吸引他们投身自己的怀抱。渐渐地,对数学、工程学和理科毕业生来说,华尔街成了比半导体行业、制药行业和通信行业更吸引人的地方。这对在过去十年内同样追求此类人才的康威来说造成了阻碍。 康威的电子忠诚公司位于芝加哥市北部的森林湖市,电子忠诚公司连续许多天在附近的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招聘。康威会和他最信任的员工一起出现在招聘会上,搭建起电子忠诚公司的展厅。但随着电子忠诚公司积极投身于招聘竞争之后,康威发现他们受到了华尔街的阻碍。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瑞士信贷等华尔街金融机构在顶尖大学的招聘会上无处不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华尔街的公司派出主持招聘的是刚出校门几年的初级员工,他们简单地谈论在公司工作的情况。他们不会高谈公司前景,不会大论挑战,不会分享工作带来的智力激发。实际上他们根本无需浪费口舌推销自己的公司,高盛和摩根所要做的只是出现在招聘会上,其展厅就会被一窝蜂团团围住。 2001年至2008年是华尔街的巅峰期。华尔街的公司不仅在收入、利润、从业人员等数据统计上创下纪录,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甚至在将来也难以企及的广泛威望和接纳度。这也给康威造成了困境。 康威能从路过电子忠诚公司展厅的人中招到些人,但要得到最好的人才却是件难事。“如果求职者从来没听说过你的公司,你是很难跟高盛这样的大公司去竞争的。”康威说。即便有求职者对他的公司感兴趣,财力雄厚的交易机构开出的薪水也将他比了下去。“我们公司虽然待遇不错,但也做不到在一个刚刚毕业的应届生身上投20万美元。”他说。 康威用尽所有方法想要招到最优秀的人才。当他听说位于风景优美的莱克福里斯特的公司总部对想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来说是个阻碍时,便在芝加哥市中心租金最贵的金融区租了一套大写字楼作为电子忠诚公司的办公楼。他实行了员工推荐现金奖励制度。康威对应届毕业生求贤若渴,想要找到一群聪明能干又志趣相投的年轻人进入公司,进而吸引更多的人。 康威为了走捷径,从顶尖大学引进了具有语言学从业经验的MBA毕业生,他们当然能够构思出他需要的算法,但是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付了高额报酬,却发现招到的人对他们的工作不是很擅长。”康威说。学工商管理的人往往局限于细节、流程和标准。康威真正需要的是有创造力、头脑灵活的技术型人才,他们能够快速思考问题并用独特而迥异的方法去解决它。 电子忠诚面临的一个典型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是:并非所有情感支配型的人都有完全相同的语言模式。设计出能够分辨细微差别,实现准确性格分类的方法需要开发上万套算法,才能分析识别所有情感情感支配型的人以及他们的习惯、意图和语言。具有超强专注力和分析力的人才能担此重任。 在招聘这类人才方面,康威取得了一些进展,虽然进展很慢。电子忠诚公司招聘时会让候选人接受性格和智力测试,只考虑得分最高的人。被电子忠诚公司录用的人中有1/4都进入了全国智力测试成绩排名的前1%,这也正是华尔街所重视的人才。他们能够讯速地分析出影响证券价格的12个因素,并构思出利用这些理论进行交易的算法。但是同高盛这样名气响亮的蓝筹股公司竞争阻碍了康威的进步,他们那的初级员工每年都能拿到40万美元的工资或分红。 在这场争夺人才的大战中,康威的电子忠诚并不是唯一一家在充满诱惑的华尔街面前败下阵来的公司。整个科技界都眼睁睁看着投资银行、交易机构以及新出现的高频交易商一窝蜂地涌进精英大学寻找人才。学界的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从2000年到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投身华尔街的毕业生比例激增了67%,而这所大学超过四分之一的毕业生都进入了金融界。 康威的电子忠诚和其他科技公司也要面对人才数量急剧下降的困境。科技产业在80年代得到扩张,那时由于个人电脑的兴起,学生们扎堆选择计算机科学作为专业,学校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人数激增,编程人才涌入了各行各业。1988年的科技股崩盘(部分由于1987年股市崩盘所致)仓促地为这一时期画上了句号。自此,计算机科学在长达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成了一个冷门专业。 而后,随着美国在线、网景、易趣以及雅虎等公司的崛起,新一代的大富豪诞生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注册人数再次飙升。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还是伊利诺伊大学的一名工程学学生,学校凭借校友的成功名气大涨,从这所大学走出了马克·安德森(网景)、麦克斯·拉夫琴(PayPal),后来还有YouTube和Yelp的创始人。那时候伊利诺伊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学楼是工程学院最有人气的地方,学生们经常在毕业之前就离开学校到硅谷闯荡,互联网经济的一个个故事让整个学院沸腾了。即便是普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也想找到一份有签约金、员工股票期权以及其他一些福利保障的互联网行业方面的工作。 这种趋势开始只发生在少数几个大学,随着互联网热潮的愈演愈烈,它逐渐发展壮大,最后波及全美。结果,选择计算机科学作为专业的大一新生人数在1998年迅速上涨,那时计算机专业人数占入学新生总人数的1.5%,2002年,这一数值达到3.5%的峰值,仅仅5年之内就增加了一倍多。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迅速下降,到2007年年底,其入学比例降到1.5%以下。华尔街是在程序员总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不断扩大对其招募的,这也是造成康威的电子忠诚公司人才短缺的原因。这一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大学教授们也开始关注了。 用威维克·瓦德瓦教授自己的话说,他到杜克大学是来教工程学学生怎样解决现实世界的难题,怎样做一名工程师,而不是华尔街的算法工人。当他听说他的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都成了投资银行家或是管理顾问,他感到既震惊又沮丧。“实际上我的学生们几乎没有谁当了工程师,” 瓦德瓦说,“当他们有巨额助学贷款要还,而华尔街开出的薪水又比工程公司的高出整整一倍,谁又会愿意当一名工程师呢?” 瓦德瓦自己以前也是华尔街的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末期他服务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并最终成为这家银行的信息服务部门副总裁。瓦德瓦在加入瑞士信贷之前就职于硅谷的首批创业公司施乐(Xerox),年薪47 000美元。他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的第一年年薪是16万美元,第二年18万美元,第三年24万美元,第四年30万美元,而这一切都发生在1990年之前。 瓦德瓦当初的想法和他的很多学生一样,他想先在华尔街呆上几年,还清了贷款再另寻出路。但是他发觉自己很难离开。“这就像是有组织的犯罪一样,”他说,“你真的很难抽身。” 但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华尔街并开设了Relativity科技公司,通过制作一些软件来帮助其他公司从旧的代码库升级到新的C++和Java代码库。此后,他不仅在杜克大学,也在埃默里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成了科技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瓦德瓦刚到杜克大学教书的时候,就发现他很多最聪明的学生最后都去了华尔街,而正是这些学生构思出来的工具将世界带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债务抵押债券、高斯关联函数(被华尔街误用的公式),还有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失去控制的交易算法。 那还是2007年,股市的全盛时期,金融机构吸金就像真空吸尘器吸尘一样容易。为了保证自己处于行业的顶端,金融机构需要两件东西:华盛顿的朋友和用钱能够买到的最聪明的数量统计方面的人才。他们用钱打通了这两个环节。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康威想要按照自己期望的速度发展公司,机会渺茫。 ### **争夺算法人才之战的起起伏伏** 争取最出色的算法人才的战争扩展到了华尔街的公司之间。能写出最漂亮的代码或想出最巧妙算法的人能够自由穿梭服务于不同的竞争对手公司,比如德意志银行和骑士交易集团。在这一类人里还有一类超级宽客玩家,他们有着独特而宝贵的技能,能够赚到百万美元以上的年薪。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超级宽客的薪水还能比这高得多。米哈伊儿·马利舍夫是一名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也是高频交易机构的智囊成员。他曾经效力于宽客云集的芝加哥对冲基金公司——肯·格里芬的城堡(Citadel)投资集团,2008年城堡付给他的薪资是1.5亿美元。一年后,马利舍夫离开了城堡投资集团,创建了自己的高频交易机构泰莎科技(Teza Technologies),格里芬认为自己的专有代码被盗,起诉了马利舍夫,最终获得一大笔赔偿金,也重创了泰莎的业务。 城堡投资等公司在付给数量分析人才巨额工资的同时,也承担着被他们窃取机密的风险。肯·格里芬的机构以前还有一名叫朴义浩的金融工程师,他在2011年下半年即将离开城堡前被控盗窃代码。朴将他的电脑扔进了芝加哥外的一条河里,打捞人员找到了计算机硬件,里面有城堡投资集团最重要的交易代码的基础模块。 这场用金钱争夺算法人才的战争一直持续到2008年股市大跌的那一天,那天华尔街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9月15日,国际顶尖投行莱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一个宽客云集的机构)宣布破产。道琼斯指数在此后三周跌了3000点,大多数华尔街精英机构在破产边缘摇摇欲坠。美林证券卖给了美国银行,高盛得到沃伦·巴菲特的50亿注资,贝尔斯登则不复存在。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莱曼兄弟的破产成了导火索——美国经济的航向永远地改变了。在这之前,金融行业占GDP的比重是逐渐递增的。即便是在股市处于长期牛市的20世纪60年代,那时在华尔街工作是一件人人羡慕的事,金融行业占GDP的比重也不到4%。1982年刚刚掀起宽客和电脑程序员转投华尔街的潮流之时,没有一家银行或金融机构进入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没有任何一家,但那是华尔街声势浩大、气势如虹的一段时期。到2008年,在莱曼倒闭之前,金融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8%——这一比值推翻了所有的平均值和历史值。至此,道琼斯指数已包含五家金融公司,其中AIG要求1500亿美元的政府救助资金——金额超过了新西兰、巴基斯坦、科威特和乌克兰等200多个国家的GDP。 裁员活动像病毒一样感染了华尔街。即便是看似坚不可摧的宽客军团也拿着收拾好的纸箱离开了办公室,他们曾经是被银行和交易机构竞相追逐、高薪相待的宝贵人才。从2008年的秋天一直到2009年,华尔街招聘理工科学生最多的公司是否能存活下来还是个疑问。 2008年秋天,当康威和电子忠诚的员工像往常一样出现在芝加哥大学招聘会上时,康威立刻察觉出了异常。“他们都不在了。”康威说。高盛、摩根和其他所有的华尔街金融机构都不在了。这些公司不仅冻结了招聘计划,同时也开始了最大规模的裁员。2008年,花旗集团解雇了7.3万名员工;美林证券和美国银行裁掉了3.5万名员工;莱曼的2.3万名员工全都丢了工作;摩根大通抄底贝尔斯登时将9000名贝尔斯登员工拒之门外,也裁掉了自己的1万个工作岗位。 这一改变让康威惊讶不已。这里曾经是他和声名赫赫的顶尖公司奋力争夺每一个人才的战场,而现在他有了一大群对他的公司感兴趣的学生。对于其他曾经和华尔街争夺过聪明的数量分析人才的行业来说,亦是如此。 “我们开始得到以前从没有得到过的人才。”红鳍的首席执行官格伦·科尔曼说道。这家西雅图初创公司试图重塑房地产买卖方式,减少正常情况下需付的经纪人佣金,破坏垄断房地产行业的勾结行为。多年来,这个国家众多最聪明的人才都被禁锢在曼哈顿下城和芝加哥卢普区,通过光纤用代码来相互竞争。对此,科尔曼一直唏嘘不已。“大多数人才最后都选择这些地方实在是很不明智。想想看,要是这些人才都不再受限,自由流动,那我们能够做成多大的事业啊?”科尔曼说。 对康威来说,人才确实是得到了释放。在银行系统崩溃后的两年里,电子忠诚招到了60名算法人才,队伍扩建到能够实现其雄心壮志的规模。 在康威构造性格识别机器的这十年里,电子忠诚的传统业务客户中心管理维持着公司的运转。这一时期传统业务占公司9000万美元年收益的60%或更多。这为康威提供了资金,使他可以建造一道竞争对手无法逾越的屏障:含有200万个算法的数据库。这些算法会听取、识别并对每一个在机器能够听到的范围内说话的人进行分类。康威的机器已经分析了超过7.5亿次对话。存储这些数据是需要谷歌出马的大任务。2011年,电子忠诚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数据中心建成了,它的1000台服务器可以存储600 TB客户的数据。(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图书需要10 TB来存储)。 康威的机器不仅能够识别我们性格并将我们与性格相似的人联系在一起,它们还是打假斗士。随着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们能够抵制身份盗窃在全球的蔓延。每3000个拨到客户中心的电话中就有一个是诈骗电话。诈骗者试图从客服代表处骗取目标人物的个人信息。大多数情况下,诈骗者手头上仅有客户的一条信息,比如一个名字或一个地址。他们会打电话到成百上千个信用卡机构、银行和保险公司,希望搜集更多的信息,然后在某一时刻发现自己可以操纵的账户,从中牟利。这些诈骗电话通常都被转到东欧、爱尔兰和非洲的客户中心。可以通过对一连串安全问题的错误回答来发现诈骗电话,在大多数情况下,来电者自己会突然挂断了电话。 话务员通常把这类电话标记为可疑欺诈电话,但这些诈骗者通常都会使用不同的来电号码,没有办法阻止他们再打上百甚至上千个电话。然而电子忠诚的机器所具有的语音识别能力却能破坏这些欺诈计划。人的声音和人的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区分开来。人的声音不能被轻易更改,音质和音色虽然会随着时间稍微改变,但却有惊人的一致性。康威的机器电子化记录并存储了来电者的声音到主数据库,并能在诈骗者声音数据库里快速核对来访者的声音。如果数据库里有匹配对象,话务员能够即刻在电脑屏幕上看到通知,称来电很可能是诈骗电话。骗子们试图用能改变声音的合成器来破解康威的工具,但是康威说他也在开发反破解的方法。 除了攻克电话诈骗的难题,算法机器也对恼人的电话销售行业进行了改革。对待不同性格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销售技巧。不要对思考型的人甜言蜜语,把好处、事实、节约的金额说到位,说到他们的心上。而对行动支配型的人,可能这样强调就能激起他们购物的兴趣了:“现在买的话,就能免费得到赠品!”对于不带个人感情的电话销售来说,诀窍就是知道使用什么样的说辞。训练电话销售人员分辨人的六种性格类型可能不是一项有利可图的投资,但要能够指导电话销售在合适的时候使用正确的说辞却是很有价值的。 沃达丰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沃达丰愿意成为一家实验公司,利用宇航局研发并经康威的电子忠诚团队完善的这套方法来进行销售。这家电信公司的营销部有原来自己的一套方法,用来帮助话务员推销升级类产品,他们的方法还是略有成效的,大多数公司采用的方法亦是如此,但大多数销售电话均以失败告终。此时沃达丰采用了康威团队的方法,根据潜在客户的性格来改变其销售策略。对待情感支配型的人要用甜言蜜语和能让他们与亲朋好友保持紧密联系的产品来迎合他们,对待其他性格类型的客户也有专门的计划。令人吃惊的是,销售额最后竟然增长了86倍。 算法机器人在商业、服务业,甚至是政治领域(想想robocall6)的潜力都是非常大的。康威相信它能创造数万亿美元的价值。大公司开始看见康威提供的产品的前景了,美国几家规模最大的电信公司在一些客服席位使用了他的算法机器人。六大健康保健公司中也有四家开始使用他的机器人。康威能够得到巨额收益。他的算法的使用费是每一席位每月175美元,和大公司每一客服席位每年五万的开销相比这不算什么。如果AT&T这样的公司为每一个客服席位都配备一个康威的算法机器人,康威的年销售额将达到两亿美元——是他公司现在收入的两倍以上。 如果像AT&T这样的公司都让他们的客户中心改用康威的软件,很多公司也确实在考虑这件事,那么以后我们的谈话就会被算法指导了。如果康威的计划成功了,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所接听或拨打的每一个业务电话都被机器监听了。当机器能以更低的成本保证客户更满意更开心,那为什么还要让客户面对人类同胞变幻无常的服务态度呢? 机器对人类互动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电话交流。把性格评估的方法介绍给康威的精神病学家凯普斯现在每天也和他们一起工作,凯普斯相信这门科学在学校和医院有着更大的潜力,因为在这些地方师生关系或者医患关系极可能因双方性格的原因而变得很友好或者很紧张。算法程序能够对病人进行两分钟性格速测,然后为病人匹配性格相似的护士和医生,使病人能与医护人员更好地交流,并最终得到更好的治疗。这也同样适用于学校,尽管学校规模大,班级学生人数多,导致了这里的关系更难管理。凯普斯相信有相当大比例被诊断为注意力障碍性多动症的孩子都是反应支配型,但他们所在的环境(规模较大的学校)却与他们的性格不相符,他们需要更多的互动、激励以及直接指导。 康威着眼于所有这些领域。在他的机器征服了电话通信领域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电子邮件。一个大项业务的每一相关方都要和30人次以上的客户联系,所有这些人都用电邮、电话和即时消息来洽谈业务。对康威来说,这些交流、言语措辞、思想和短信就是信息情报。有了这些信息,他就能判断两个公司的关系状况。他能识别出其中一方的关注点,销售过程中损害客户关系的业务单元,甚至客户变更的可能性。发件员工的姓名以及信件的具体措辞对其他人来说是匿名的,但算法程序可以读取这些内容,程序使用了超过10万条算法来解析邮件中所透露出的双方的关系,诸如紧张、同意、愉快、冲突等。康威的算法使得公司高管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了解和客户关系的好坏,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能注意到哪些措施对于公司的信誉来说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让雇主(即便只是一套计算机算法)调查自己的邮件,这种做法听起来不会是大多数员工所乐意接受的。但不要忘了,全世界最大的电子邮件平台谷歌邮箱在用关键词搜索我们的邮件并向我们发布针对性广告时,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不仅如此,值得一提的是,法律允许雇主利用其员工的公司邮件账号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阅读、删除、转发、公布。在这个世界上,灵活巧妙地利用算法的人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权力,这样看来,未来我们将任由计算机程序来评判我们的生活、安排我们的行程和衡量我们的价值。 康威的技术如果真派上用场,理论上会限制我们所交谈的人的类别。也许我们只被允许与有相同性格类型的人交流。这也许能为公司带来更好的盈利,但对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对他人的接受能力又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没什么影响,因为和不同于自身的人和文化接触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康威的机器所具有的能力再加上现有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强行分类却使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从表面上看,上述情况可能还不错,但它会导致狭隘、极端及立法僵局。科技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舒适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躺在相似的思想、灵魂和观点的安乐椅上。如果一个思想支配型的员工只能与具有同样思维模式的人接触,那他要怎样面对一个情感型的新同事呢?这个员工可能在他的岗位上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人才,但如果他不能与不同性格的人有效交流,又怎么称得上是一位专业人才呢?和不同类型的人合作共事已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面对的挑战之一,但它同样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康威的任务并非是要破坏人际关系,但随着机器逐渐掌控人类交流的不同途径,我们必须承认这可能会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奇特的影响。 *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4702eb.png) 今天,算法涉足的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创造者的预期。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算法的应用涵盖金融、医疗、法律、体育、娱乐、外交、文化、国家安全等诸多方面,显现出源于人类而又超乎人类的强大威力。[《算法帝国》](http://www.ituring.com.cn/book/1113)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的又一力作,通过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算法掌控世界的真实情况,揭示了“机器人革命”是如何悄悄地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本文节选自[《算法帝国》](http://www.ituring.com.cn/book/1113)。
';

专访《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罗 · 斯加鲁菲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3:48

#专访《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人们不想以旧的方式生活,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2827ef.png) **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毕业于意大利都灵大学数学系,1983年来到硅谷,在奥利维蒂公司任职工程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和互联网设计。斯加鲁菲曾是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还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学。20世纪90年代,他曾率先在互联网上开发自己的新闻网站,《纽约时报》曾经在2006年以《史上最伟大的网站》为题对其进行专题报道。斯加鲁菲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主要工作是为硅谷和欧洲的公司提供咨询以及在大学讲学。他兴趣广泛,在心智论、文学艺术、音乐史等领域多有著述。皮埃罗著有[《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http://www.ituring.com.cn/book/1380)一书,该书以编年体的顺序,详尽地记述了自1900年至2013年在这片美国西海岸的土地上所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生动刻画了在这里涌现出的一代代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 **问:你认为有可能“制造”出一个新硅谷吗?对你来说,这个地方最可能在哪里出现?** 我认为不可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个地方都需要从硅谷以及其他成功的例子中学到一些经验,但重点是要着眼于自己的情况。硅谷并不是高科技领域唯一成功的案例。日本在过去的50年间有着比硅谷更多的发明创造。而WWW和智能手机都是在欧洲发明的。不同的模型可以获得同等的成功。竭尽全力模仿硅谷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问:对于互联网和软件产业,亚洲充满了各种机遇,但是亚洲的工程师却越来越想要移民美国,而美国的工程师却很少想要移民亚洲。排除个别地区较大的贫富差距,你认为这种现象后是否有其他的重要原因?** 惯性的力量很难改变。现在的惯性就是湾区才是充满机会的地方。而年轻的亚洲人感觉他们自己的国家老旧而无聊,而且也没有西方的自由和法律规则。 无论如何,这里也有明显的例外:新加坡、日本以及韩国。在加利福尼亚只有很少的移民是来自这些国家的。所以问题主要来自印度和中国,而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移民到世界各地是一种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而且这些国家在社会某些方面还很落后,比如收入水平、法制以及民主政治。 **问:中国孕育出了几家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而且创业公司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对你来说中国有哪些值得一提的创业公司吗?** 我不知道。我没有生活在中国,对于我来说,我很难判断一条关于一家朝气蓬勃的创业公司的新闻是真是假,在硅谷我更容易判断出哪个技术是炒作出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不过是好的市场营销,但没有实质内容。遗憾的是我没法远程判断中国的创业公司。我怀疑很多硅谷的风险投资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他们更倾向于把钱放在衰退的欧洲,而不是繁荣发展的中国的原因。 **问:由于中国切断了一些国外的服务,所以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也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世界其他地方。举个例子,多数中国人并不使用谷歌和Facebook,而是使用中国的类似的服务。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产生什么样的互联网产业?** 这样的制度会造成重大的损害,中国仍然在付出代价(比如,在过去中国的科学发现数量少于大多数国家)。在世界网络中,有上亿个重要的演示文稿,YouTube视频,Facebook讨论,事件,论文,等等等等,而这些都不会在中国出现。这样的损失是无法计量的。 **问:极客和书呆子在世界范围内变得越来越流行。你认为极客文化会如何影响互联网和软件的发展?** 我认为极客和书呆子一直以来都很流行,只可惜他们过去只是工作在田间和工厂或者传统办公室里。不要相信好莱坞的电影和流行音乐:-) 姑娘们一直都想嫁给努力工作的好男人,而不是机车小朋克。而男人们也都想娶值得信赖的好女人,而不是街头朋克妹。 真正改变的其实是人文科学的受欢迎程度。如果你在写诗或是学习儒学,那么没有人会觉得你很酷。几乎没有朋友会向你询问这些事。没有人会在Facebook上点击“喜欢”。而且很多大学都表示人文学科的招生在下降。我认为一个社会如果只倾向于科学/科技,或只倾向于商业/管理都不会是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 **问:新的社交平台和老的社交平台很多都是根据年龄层来区分的。会有一种不跟着自己用户一起衰老的长青的社交平台吗?** 不会有的。社会总在改变,社交关系总在改变,社交媒体也将改变。问题在于改变的速率是会升高还是下降,我倾向于认为速度正在减慢。 **问:全世界范围内的巨头公司在自己的领域内都有着遏制创新的作用,就像是搜索引擎领域的谷歌和百度(中国)。你认为这样的统治地位有一天会终结吗?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 巨头公司的崛起在所有产业内都发生过。 大多数处于巅峰的产业都是由几家巨头统治的。而且这些企业出现的时间都很早,所以我们就停止了关注。当通用电气、通用汽车、IBM,以及微软都还在自己老化的领域统治的时候,竞争已经转移到新的领域去了。 **问:破坏性创新的源动力是什么?你认为这是科技的自然迭代吗?** 人类思维自然地选择就是不想按照前人的生活方式来生活。 破坏性创新甚至在西方的“黑暗时期”仍然会发生(比如钟表、资本主义,以及远距离航海被发明出来的时期)。 无论政府是否欢迎,创新都会发生。然后政治系统会决定创新是以井然有序的方式前进或是在类似于地下工厂的地方发生。在封建欧洲时期,资本主义用了很长时间才推动了工业革命,手表由此才进入千家万户,每个人才都有机会乘坐轮船。 美国在以这两种方式推动创新上都很有经验,混乱的方式多是由个人或家庭推动的,而科学的方式多是由大公司或政府机构推动的。 **问:对于互联网产业来说,继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之后,下一代的产品是可以预测的吗?什么才是背后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没有能力预测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就是很难预测下一个重要产品的原因。在应用科学领域预测下一步发展是很容易的,我们可以知道具体的技术要用多久才会发展成熟。预测人们想要在生活中要些什么是很困难的。比如说,推特的成功不可预测,并不是因为我们无法预见像推特这样的技术将要到来,而是因为我们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想要**把交流限定在140个字符之内(事实上,这样的限制来自于推特诞生时有限的计算能力)。 人们**想要**肤浅而大量的友谊,所以Facebook才能变得如此成功。人们现在也有想要的东西,但是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最伟大的社会学家都没办法知道。换一个说法:很明显,你想要食物和衣服,否则你就会死。但是还有并不那么显而易见的事情,你可能想要一辆粉色的汽车,因此从来没有车是粉色的;但是也许你和上百万的人都想要一辆粉色的汽车。粉色染料的科技已经有了。但得有人首先弄出一辆粉色的汽车来,然后我们才会知道是否有上百万的人愿意要这样的汽车。这就是我们不善于发现的东西:人们想要,但又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材料科学是一门科学。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科学。 营销不是一门科学。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人类学不是一门科学。要预测科学比预测非科学简单得多 :-) **问:硅谷正在逐渐地改变,自由奔放的气质就要被高度训练和缺乏想象力的人而取代了。Google的未来将会如何?**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策略。看起来Google正在变成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到处投资新兴的初创企业。另一方面,Facebook更加专注于像传统巨头(IBM,通用)过去那样并购。而Oracle则更是如此。 在试图发现“下一代重要产品”上Google可能有着最有趣的策略。Google从搜索引擎到社交媒体,到智能电话,再到可穿戴计算设备,然后现在又开始研究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对于一家大公司来说,这样的发展路径是很有挑战的。 阅读[图灵社区原文](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128760)
';

第一代投资人:自成一体的风险资本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3:46

#第一代投资人:自成一体的风险资本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0d561a.png) > > 作者/ 皮埃罗•斯加鲁菲 > > 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毕业于意大利都灵大学数学系,1983年来到硅谷,在奥利维蒂公司任职工程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和互联网设计。斯加鲁菲曾是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还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学。20世纪90年代,他曾率先在互联网上开发自己的新闻网站,《纽约时报》曾经在2006年以《史上最伟大的网站》为题对其进行专题报道。斯加鲁菲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主要工作是为硅谷和欧洲的公司提供咨询以及在大学讲学。他兴趣广泛,在心智论、文学艺术、音乐史等领域多有著述。他著有[《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http://www.ituring.com.cn/book/1380)一书。 ### **硅谷早期的风险资本** 风险资本发端于政府行为。1958年通过的《小企业投资法案》被认为是受到专业管理的风险投资行业的开端。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史布特尼克”号,此举震惊了美国国会,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他们于1958年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案》,该法案允许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发执照给私营的小企业投资公司(简称SBIC),由其资助和管理美国的小企业创业。但SBIC的问题是,它每投资1美元,政府都要配套提供3美元的担保贷款。这虽然扶植了许多企业,但却不适合高风险的投资,因为政府的贷款担保通常意味着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那些失败的投资项目,而银行则是最大的赢家。 因此,很多风险投资的先驱者对于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能否促进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同看法。新上市的公司在股市备受欢迎,这证明对初创公司进行股权投资的模式是可行的。小企业投资公司的一些投资项目得以成功兑现,而且收获诱人。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运作确实提高了早期风险投资公司的地位,有些人,比如弗兰克林•约翰逊(Franklin Johnson)认为,这项新法案使美国“看到了一个问题,而风险投资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它培育了创意的种子,也培育了我们这样的核心人物”。西海岸最早的风险投资家威廉•德雷珀说得更直白些:“(没有它)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做风险投资……它把不能做和没有钱来做进行了区分。”很多人认为,小企业投资公司在1958年到20世纪70年代初之间,的确为许多初创公司弥补了资金缺口,此后,合伙人制的风险投资公司开始大行其道。然而,美国政府投给小企业投资公司的20亿美元却大部分付诸东流。 那么,为什么硅谷能够在风险投资业方面领先于美国其他地区呢?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给出了部分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东北部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原因是,那里不仅有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研发资源,而且还有(波士顿和纽约)雄厚的金融资本做支撑。后来西海岸之所以能取而代之,是因为这里有着晴朗的天气,美国政府的科研资金提升了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程院系水平(还要加上弗雷德•特曼精明的体制建设)。另外,西海岸在人力资源方面也能做到完全开放地选贤任能,在这里,年轻的工程师可以领导公司,年轻的银行家可以为之提供资助。仙童半导体公司是20世纪60年代许多初创的半导体公司的发源地。硅谷有世界级的工程院系、过硬的企业成功记录(惠普、仙童、瓦里安等公司)和经验丰富的创业家群体,于是聪明的风险投资人开始从东海岸西移。 ### **四家风险投资公司定下基调** 四家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风险投资公司值得一书,这些公司中的第一代风险投资家多半有着深厚的金融背景,在技术方面则不是很精通。 20世纪60年代西海岸第一家出色的风险投资公司是戴维斯-洛克公司,它由阿瑟•洛克和汤米•戴维斯于1965年以500万美元创立。阿瑟•洛克起初更像是一个经纪人而不像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做投资项目只是他的副业。他原来是纽约海登-斯通公司(Hayden, Stone & Co)的银行家,经常飞到加州去考察项目。1957年,他接手了一个投资项目,被投资的是仙童半导体公司,他要帮助几位离开肖克利实验室的科学家在仙童半导体公司重新开始他们的事业,谢尔曼•费尔柴尔德(一位发明家,也是IBM最大的股东)已经决定为此投资150万美元。被特曼在斯坦福大学周边所凝聚的科技能量所吸引,洛克在忍受了四年的夜间飞行后,终于决定搬到加利福尼亚。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在泰利达(Teledyne)、英特尔和苹果以及许多其他高科技企业创建时,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洛克早期所做的一个大的投资项目是科学数据系统公司(Scientific Data Systems),该公司于1962年以28万美元起家,到1969年被出售时,卖了99亿美元。洛克做过的最大的投资项目是1968年投资英特尔。一天,诺伊斯打电话对他说:“戈登和我都想离开仙童,去搞我们自己的公司。”原因是他们觉得仙童半导体公司已经不行了,新泽西州的官僚主义新总裁不想付给科学家们股票期权,也不愿授予他们更多的部门管理权,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于是,洛克为诺伊斯和戈登的团队筹集了250万美元,那时没有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可以做如此大手笔的单笔投资。洛克甚至还为他们写了商业计划书。但他总是把英特尔的成功归因于科学人才和工程师出身的卓越的总裁们(先是诺伊斯,后来是摩尔,再后来是格鲁夫)。 洛克的公司财运兴旺。在1961年到1968年间,他们投入了300万美元(共筹集资金500万美元),为他们的投资人赚回了1亿美元。尽管经营得如此成功,洛克-戴维斯公司还是在1968年解散了,原因是洛克是个难以相处的人,新的合伙人都不愿意跟他共事。 第二家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是德雷珀-盖瑟-安德森投资公司,它是西海岸第一家真正的风险投资公司。1962年,公司改名为德雷珀-约翰逊投资公司,主要合伙人变为威廉•亨利•德雷珀三世(William Henry Draper III,即威廉•德雷珀,他是多里奥特的学生)和弗兰克林•约翰逊。 威廉•德雷珀的父亲曾在马歇尔计划中负责重建德国和日本的工作,受命与同事弗雷德•安德森一起,在1959年创办了一家风险投资公司。1962年,德雷珀和约翰逊以15万美元的自有资金和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的30万美元开办了自己的公司。1965年,他们和萨特•希尔(Sutter Hill)风险投资公司合并,并把保罗•韦瑟斯(Paul Wythes)引进董事会。萨特•希尔公司为硅谷早期的风险投资开创了一种新的方式——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合伙组成投资联合体(即把投资项目分成几份,以便多家公司共同投资)。 德雷珀的基本理念是“投资就是投人”。他相信,如果你选对了人,“他会使你摆脱不良业务、低劣的产品和服务,把你带到较好的处境中”。但是如果选错了人,即使有个好主意也会一事无成,反而只会错误百出。 1985年,威廉•德雷珀的儿子蒂姆•德雷珀(Tim Draper)离开了阿历克斯•布朗父子公司(Alex Brown & Sons),创立了德丰杰投资公司,成为德雷珀家族的第三代风险投资家。蒂姆后来创立的一个风险投资基金成功投资了Hotmail、Skype(投入250万美元,回报达25亿美元)、百度等公司。 第三家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是威廉•德雷珀和保罗•韦瑟斯于1964年创办的萨特•希尔风险投资公司。韦瑟斯曾在贝克曼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做过技术、市场营销和销售,还做过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发起人和董事,这是风险投资业最主要的行业协会。他服务过27家公司的董事会,领导了萨特•希尔公司对数家公司的投资。萨特•希尔公司开创了一些后来为其他公司效仿的投资方法,比如储备人才,今天叫作“孵化创业者”,就是让有才华的创业者先准备一段时间,然后再出去创业;进行条件简单的优先股投资,被称为握手成交(没有复杂的条件清单);支持多种背景的人士,包括移民和妇女,比如Diablo公司的安迪•盖博(Andy Gabor)和Palm公司的唐娜•杜宾斯基(Donna Dubinsky)等。 韦瑟斯的职业理念简明扼要:“并不是风险投资人创造了成功的公司,而是创业者创造了成功的公司……我们的工作是帮助建设一家公司,而不是简单的金融交易。” 1969年,风险投资界的全部重要人物在旧金山的马克•霍普金斯(Mark Hopkins)酒店举行午餐会。一共大约20个人,很多人都跟阿瑟•洛克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或者跟他是合伙人,或者接受过他的指导。这些人创办的风险投资公司是风险投资走向产业化的开端,他们的资金是专用于创办新公司的。他们的资金数量不多,从业人员数量也有限。但是他们为20世纪70年代涌现的大规模的风险投资公司搭建了舞台,上文中介绍的这三家公司为此行业确立了标准。 第四家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是汤米•戴维斯创办的梅菲尔德投资公司(Mayfield)。戴维斯最早从东海岸搬到加州时,加盟了一家土地开发公司——科恩县土地与开发公司(KCLD),并且喜欢在闲暇时间骑骑马。戴维斯不但在硅谷中部地区的农业县工作,也开始在硅谷投资,而且最后还和斯坦福的弗雷德•特曼院长挂上了钩。 特曼从1957年2月开始涉足风险投资,当时斯坦福大学校长威利•斯特林(Wally Sterling)遇见了KCLD公司的乔治•蒙哥马利(George Montgomery),这家公司是南加州的一家财务公司,主要从事与农业、土地和石油有关的生意。蒙哥马利告诉斯特林,他和同事汤米•戴维斯都有意投资电子业。斯特林就让特曼跟蒙哥马利联系。 蒙哥马利和戴维斯非常希望投资电子行业,但特曼一开始不愿与他们合作,建议他们去跟乔•佩蒂特(Joe Pettit)和爱德华•金兹顿(Edward Ginzton)两位教授联系,以得到收购公司的咨询建议。但是蒙哥马利和戴维斯对拥有惠普或洛克希德这样的大公司的股份没有兴趣。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公司的成长,想要直接参与创造性地构建一个新技术的过程,并能与管理层直接对话。 1957年,戴维斯给特曼写信,向他表达了自己想把KCLD公司的资本,与工程师的技术技能和创造力相结合,建立新公司的想法。工程师们将拥有公司部分股权,从而在经济上受益,并在感情上因掌控自己的公司和环境而感到满足。他们还可以依靠KCLD公司为他们提供运营的各种服务:法律、财会、人事和其他功能。戴维斯想要“为青年才俊们提供一个发挥才干的平台,很少有公司,尤其是大的电器、电子和飞机制造公司能够或愿意提供这种平台”。工程师和KCLD公司持有公司大部分所有权,因此也要对他们公司的成功负责。 汤米•戴维斯给特曼的信表明了他们对风险投资公司运作的构想。当KCLD公司派戴维斯去搞建筑和油井的时候,他提出辞职并在1963年加入了洛克的公司。在经历了一轮合伙制投资之后,1969年,汤米•戴维斯和威利•戴维斯(Wally Davis)设立了梅菲尔德公司,筹资约300万美元。汤米希望能通过一个顾问委员会来建立斯坦福与自己的新风投公司的联系。他的目标是工学院的教授们,他们贴近那些可能成为初创公司基础的新创意。汤米聘请了工学院教授比尔•米勒(Bill Miller)、约翰•林维尔(John Linvill)、鲍勃(Bob)和米歇尔•鲍达特(Michel Boudart)作为梅菲尔德基金公司的顾问。这些顾问在公司中是特殊的有限合伙人。他们得到基金的部分收益,而且被当作“智囊团”用来招揽集资。戴维斯和斯坦福大学及其工程技术教授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所有的风险投资都在这样做。梅菲尔德的投资着重于起步阶段的高科技公司,其投资对象的名单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3COM、Amgen、雅达利(Atari)、康柏(Compaq)、基因泰克和闪迪。 ### **弗雷德•特曼和风险投资产业** 特曼是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角度来看待创业咨询和创办公司的。特曼自己的目的是要把最优秀的教员招进斯坦福。在特曼看来,教授们今后能够基于他们的研究而创办一家公司,这种前景很有吸引力,而且常常成为教授们到斯坦福任教的一个诱因,但这毕竟不是招聘教员的首要因素。同样地,为了能够留住高素质的教员,重要的是学校不要为创业活动制造障碍。特曼的做法是,既不强迫人们创业,但是当他们想要创业时也不要阻挡他们的路。 后来斯坦福确实有一个关于风险投资的正式计划。罗德•亚当斯(Rod Adams)在1978年写了一本名为《风险资本:斯坦福大学的政策意见》的备忘录。他说,斯坦福大学不应只从斯坦福“技术许可证办公室”发放的知识产权许可证中获得利益,还应从创意、知识和技术的流动中获益。他认为,斯坦福可以通过投资给风险投资基金来获取利益,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资源打造成生机勃勃的高科技公司。亚当斯的想法是,在斯坦福管理公司(SMC)里培训一个专业的班子,他们利用与本地金融业的关系,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向最好的基金投资。 ### **凯鹏华盈、红杉资本和NEA以钱生钱** 风险投资产业的成长,得力于斯坦福校园北缘沙丘路上的若干家风投企业。这些公司中,在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当数这三家:创建于1972年的凯鹏华盈(KPCB)和红杉资本,以及创建于1978年的新企业联合公司(NEA)。 首先,在1972年,凯鹏华盈是世界上最大的合伙制的风险资本,它当时筹集了800万美元资金,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匹兹堡的神秘亿万富翁亨利•希尔曼(Henry Hillman)。基恩•克莱纳(Gene Kleiner)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一名宿将。托马斯•珀金斯曾是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的手下,也是多里奥特在哈佛大学时的得意弟子。两人在硅谷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当投资银行家桑迪•罗伯逊(Sandy Robertson)让他们两人联系时,他们却并不想见对方。凯鹏华盈的模式有所不同,因为它亲身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投资组合中的公司非正式地组织在一起(它们是一批业务互为相关的公司),他们为股东提供经审计的季度或年度报告以使业务关系正规化。他们也有对投资者友好的条款,如8年的基金寿命限制;在普通合伙人得到任何报偿之前,所有的初始投资资本必须完全归还有限合伙人;所获利润不得进行再投资;以及普通合伙人不得为了个人私利在本合伙关系之外投资。 经历了几次早期的失利,诸如一项半导体投资项目、一家网球鞋公司,以及一家摩托车套件公司,克莱纳和珀金斯决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计算机行业。他们的投资项目数量与工程学教授和创业者有着重要的关系,可在头几年里却是门可罗雀。克莱纳说,“我们没有等着项目送上门来,我们必须创造投资项目,这样才能真正成功。”比如,珀金斯和他原在惠普的一个老同事吉米•特瑞比格(Jimmy Treybig)合作,创办了一家制造容错计算机的公司,容错计算机的优势在于当其一部分出故障时还能在降低工况的情况下运行。银行需要可以连续工作的电脑,这正是他们的理想客户。1974年,珀金斯和特瑞比格又一起创办了天腾电脑公司。该公司于1977年上市,到1996年,销售额已达到23亿美元。 珀金斯的一项伟大创新是他的“经联体”(Keiretsu)投资法。“经联体”一词来自日语词汇,它表示日本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一种连锁关系,它又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财阀。凯鹏华盈主要是鼓励其公司互相帮助,订立相互买卖、授予许可权或担保的协议。它给公司提供其他同业伙伴的策略和计划的定期通报,每年举行6次投资组合公司的总裁和高管的聚会。珀金斯的弟子约翰•多尔如是说:“‘经联体’根植于这样一个原理:让一家公司成功前行并非易事,造就一家成功的新公司最快、最保险的方法是让它与伙伴们结伴而行。” Destineer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是凯鹏华盈于1990年与移动通信技术公司(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共同孵化的公司,旨在开发全美单向和双向信息服务。因为克莱纳和珀金斯投资的另一家叫无线接入(Wireless Access)的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先进的传呼技术,凯鹏华盈的一个合伙人提议让这两个公司进行合作。于是这两家公司跟摩托罗拉一起开发了通信协议、网络和芯片技术,这些最终都融入了移动通信技术公司的Skytel的网络之中。 在网络泡沫破灭之后,“经联体”这个词不再受青睐。布鲁克•拜尔斯(Brook Byers)说道:“那不是经联体,那是关系资本。”从广义上也可以看成是人际关系,是名片簿,或者是具有该领域知识的外部公司,或者是潜在的销售线索。 托马斯•珀金斯在他的回忆录中进一步详述了他的投资哲学。他写道:“金钱是所有商品中差异最小的。饮用水,有Calistoga、Perrier和San Pellegrino等品牌,它们都有显著的差异。糖有蔗糖和甜菜糖等,人们能区别开来。但是金钱却都是一样的。”珀金斯认为,风险投资家做的生意是把金钱卖给创业者,因此就需要增加价值,使其与众不同。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没有坐等“完全成熟的商业计划送上门来或是创业团队登门拜访”,他对创业者进行头脑风暴并对其公司孵化培育,积极打造高科技团队。 克莱纳有些有趣的格言,其中典型的两个是:“有钱就拿”和“越难做的决定,你如何选择就越无所谓”。 克莱纳和珀金斯在20世纪70年代的另一次成功也源于失败。凯鹏华盈曾聘用罗伯特•斯万森(Robert Swanson)来处理投资项目,但是一无所成,因此他们客气地请他走人。斯万森后来开始研究生物技术这个新兴领域,并开始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生物化学教授赫伯•博耶(Herb Boyer)交流想法。博耶开发了一种制药技术,他把一种组织的DNA直接与另一种组织的基因结合。他认为这项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尚需10年。托马斯•珀金斯用凯鹏华盈的基金做了一个验证试验,然后以10万美元买下了25%的股权。这个公司就是后来的基因泰克,它是风险投资注入的第一家商业化的初创企业,它于1978年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胰岛素,帮助了全世界千百万糖尿病患者。基因泰克在1980年上市,筹得了3500万美元。凯鹏华盈做得很不错。 第二家风险投资公司是红杉资本,它于1972年由唐•瓦伦丁创办。瓦伦丁因从军而到了加利福尼亚,曾在一系列高科技公司工作过,最后是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做销售员。不过,最终他离开仙童到了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他在这两家公司做市场和销售期间对技术与市场做了评估,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工程师能够做出令人惊异的事情,但是项目的资金十分短缺。于是瓦伦丁就开创了一个体系来进行科技公司的股权投资。 瓦伦丁对于仙童和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最关注的,是如何向市场很大、解决特定问题的公司进行投资。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由于为客户定制集成电路的工程资源有限,他不得不帮助公司来决定哪些定单可接或者不接。在四五年的时间里,瓦伦丁创造了“一个更为依靠直觉的投资选择流程,它的基础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能够产生重大的短期商业价值的解决方案”。 市场第一,技术第二。 由于瓦伦丁的成功,洛杉矶的一家共同基金公司——资本集团公司(Capital Group)找上了门。该公司正在为客户创办一家信托公司,而客户要求涉足一些风险投资方面的业务。瓦伦丁应邀加盟这个新公司,并创办了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作为资本集团的一部分,红杉资本就这样产生了。1975年,瓦伦丁将红杉资本从资本集团中独立出来。红杉资本早期的一个成功项目是诺兰•布什内尔(Nolan Bushnell)的雅达利公司,该公司在1976年时已有3年历史,年销售额为4000万美元,利润为300万美元。它的成长需要资金,瓦伦丁投入了红杉资本的钱,该公司又从梅菲尔德公司、时代公司和Fidelity风险投资公司筹得了资金。就在这一年,布什内尔意识到雅达利需要更多的钱,于是就把整个公司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华纳通信公司,这使他为风投资本的投资者赚了一把快钱。 瓦伦丁最伟大的投资项目是为苹果公司投资。布什内尔曾建议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去拜访瓦伦丁。瓦伦丁要他们专注于市场和胸怀大志。他让两位年轻人与30岁的市场经理迈克•马库拉组成一个团队,于是,他们在1977年创办了苹果公司。该公司在1978年1月筹资51.7万美元,其中28.8万美元来自文洛克公司,15万美元来自红杉资本,还有阿瑟•洛克的资金,投资者承诺持股5年。1979年夏,因为税务和向投资人分红等原因,瓦伦丁悄悄地将他的股份出售。这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洛克初始价值5.7万美元的股份在1980年时值2200万美元(如果他能保留到2012年,能值100多亿美元)。这只是众多成功投资项目中的一个,其他成功的投资项目还有1987年投资思科公司和1997年投资雅虎公司。 瓦伦丁研究出一种“航母”式的投资方法,“航母公司”和其他一些从事服务和“防卫”的公司组成舰队一块儿巡弋。这样,在投资组合中,一家强大的公司就得到了众多小公司的支持。苹果就是这样一艘“航母”,有13家其他公司作为“小舰艇”为它服务(例如,Tandon公司给苹果电脑做磁盘驱动器)。比之于克莱纳的分布式网络的投资组合模式,这是一个“中心-周边”模式。瓦伦丁不愿意仅仅依赖人员素质这一项标准。他希望更多地了解潜在的市场规模、达到目标的发展势头如何,以及具体是什么产品和产品的应用情况。 瓦伦丁曾经提到,关于风险投资有趣的一点是:半导体公司是风险投资的核心。2004年,瓦伦丁估计,红杉所投资的大约600家不同的公司中,约40家是半导体公司。半导体是数字革命的基础产业。20世纪70年代早期,许多半导体公司设立在圣塔克拉拉谷,还有早期的计算机公司也在那里,这为它们使用这些半导体公司的器件和程序提供了方便。 1973年,随着新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数量的增加,几家主要公司的风险资本家们成立了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该协会就是风险投资业的行业团体。1974年,风险投资公司遭遇了暂时的挫折,当时股市崩盘,投资者自然对这种新的投资基金抱有戒心。 第三家风险投资公司是由迪克•克兰里奇、恰克•纽豪尔(Chuck Newhall)和弗兰克•邦萨尔(Frank Bonsal)于1978年以1700万美元发起的NEA。迪克曾在1969年加盟过阿瑟•洛克的公司,做过一些投资。他们的合伙制基金曾把600万美元变成了4000万美元。NEA在两方面变革了风险投资的模式。它首先筹集到10亿美元资金,并试图在全美开展业务,在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及其他重要城市都设了办事处。弗兰克和恰克在东海岸操持业务,迪克则留在硅谷运作。他们每天通过电话沟通,给苹果电脑和3COM以早期投资。到1984年的第三个合伙制基金建立时,他们已经募集了1.25亿美元的资金。但是,这么多的钱也追逐过高价位的投资项目,NEA也有过不良案例。到2000年,NEA已有大约130家参股公司上市,近130家公司被兼并,分配给股东43亿美元,其投资的公司包括Immunex、Juniper Networks(NEA投入300万美元,得到15亿美元的回报)、硅图、3COM、PowerPoint和Healtheon。 在风险投资领域,还活跃着其他一些投资者,至少在东海岸是如此。拉扎德•弗雷列斯(Lazard Freres)公司的著名投资银行家安德烈•梅耶(Andre Meyer)曾参与其合作伙伴对各种成长型的风险企业投资,比如Avis(租车公司)和Allied Concord(特种金融服务)。梅耶的一位年轻合伙人约翰•沃格尔斯坦(John Vogelstein)所做的一个项目失败了,他最终离开了公司。后来,约翰•沃格尔斯坦加入了瓦伯格与平卡斯公司(Warburg Pincus),这个公司的前身是瓦伯格公司(E. M. Warburg & Co.),一家由德国犹太裔银行家埃里克•瓦伯格(Eric Warburg)在1939年成立的投资银行和私人投资咨询公司。1966年,瓦伯格的公司与一家风险资本和金融咨询公司利奥内尔•平卡斯公司(Lionel I. Pincus & Co.)合并。利奥内尔•平卡斯(Lionel Pincus)和1967年1月加入公司的约翰•沃格尔斯坦把一种“专业方法”引入了风险资本。瓦伯格与平卡斯公司以及由平卡斯协助设立的全国风险投资协会,在和劳工部谈判修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因为该法案限制对这一类资产的投资。最后,格雷洛克(Greylock)公司的查尔斯•维特(Charles Waite)和查尔斯•里沃公司(Charles River Associates)的理查德•伯恩斯(Richard Burnes)在波士顿做了更有意义的工作。 *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d0f31f7.png) [《硅谷百年史》](http://www.ituring.com.cn/book/1380)以编年体的顺序,详尽地记述了自1900年至2013年在这片美国西海岸的土地上所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从无线电技术、晶体管、集成电路,再到人类基因组、互联网和云计算;生动刻画了在这里涌现出的一代代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从特曼、休利特和帕卡德,到乔布斯、扎克伯格,他们曾对全球100多年以来的科技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产品和投资,缔造了无数激动人心的有关科技与财富的故事,改变了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本文节选自[《硅谷百年史》](http://www.ituring.com.cn/book/1380)。
';

马克•扎克伯格现象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3:44

#马克•扎克伯格现象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c7b995e.png) > > 作者/ Sarah Lacy > > 作为美国科技界的知名作者和记者,Sarah Lacy曾采访过无数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以擅长发现科技领域的“传奇企业家”闻名。她被誉为硅谷令人惊叹的女性之一,曾是美国著名科技类博客TechCrunch的资深编辑。Sarah Lacy现在创办了PandoDaily,该网站也是一个科技博客。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c7d44d0.png) 每个社会都有它的都市奇闻。也许你知道那个女大学生的故事。她去墨西哥的提华纳市喝酒时,发现了一只可爱的吉娃娃。她决定把小狗带回家,可是第二天早晨醒来,却发现自己和一个墨西哥叫花子依偎在一起。故事的具体情节会因讲故事的人而有所不同,但是高潮或者结局都是一样的。而且讲故事的人总是信誓旦旦地说,它真实地发生在他某个朋友的朋友身上,千真万确。 硅谷也有它自己的都市奇闻,而且它们都更有“极客风味”,这一点也不足为奇。通常,这些奇闻都源自于创始人的故事,就像有关eBay和佩姿糖果盒(Pez Dispenser)的传说一样。但是细节往往各不相同。我曾经问过马克•安德里森,Peninsula Fountain & Grill的哪张桌子是“网景桌”——马克和吉姆•克拉克正是在此见面并在一张餐巾纸的背面草拟了商业计划。他只是笑着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如果你愿意的话,从现在开始这张桌子就是网景桌。” 但是近来最著名的都市奇闻,也是人们在Buck's餐厅吃早餐以及在Il Fornaio餐厅吃午餐时经常聊的话题,就是2005年Accel Partners和Facebook达成的颇具争议的交易。硅谷中流传着几个不同的故事版本,都是从圈内人口中传出的,他们都发誓所言非虚。如果创业者们召开动员大会,他们会讲这个故事来给彼此加油打气。如果风险投资人围坐在篝火旁,他们会用这个故事来吓唬彼此。 **版本1:**对于年轻的扎克伯格来说,吉姆•布雷耶是个年长、贤明的业界前辈。布雷耶带扎克伯格去吃饭。扎克伯格当时21岁,还未到点酒的法定年龄,他向布雷耶讲述了关于Facebook的伟大想法,布雷耶对扎克伯格的才华感到震惊,并当场决定为他投资。 **版本2:**科技低迷对处于困境之中的Accel公司非常不利,Accel十分渴望一次巨大的成功,所以布雷耶(也有人说是更为年轻的合伙人凯文•埃弗鲁希)来到Facebook,并驻扎在Facebook的办公室里,直到扎克伯格同意见他们为止。他们答应了扎克伯格提出的所有要求。 **版本3:**还是处于困境之中的Accel乞求Facebook,想有一次见面机会。扎克伯格并不需要资金,却仍然沿着大学街向南走了几个街区,去给他们演示。埃弗鲁希和布雷耶都在办公室,扎克伯格正在做他的盛大演示,这时他看看布雷耶,发现他正沉浸在他的黑莓手机当中,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演示。的确,这样的态度很无礼,但在硅谷这非常平常。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扎克伯格要忍受这些。他知道,比起他需要Accel来,Accel更需要他。扎克伯格砰地把他的笔记本电脑关上,说道:“我们没什么可说的了。”然后转身走出了房间。埃弗鲁希追了出去,沿街一路追赶,请求扎克伯格接受Accel的资金。扎克伯格提出了他所能想到的最苛刻的条件,而埃弗鲁希都气喘吁吁地答应了。就这样,交易达成了。许多个版本的结局都是,协议最终是在一家脱衣舞夜总会达成的。一位互联网创业者散布流言说:“大家都知道这回事。” 因为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而且知道真相的只有少数几个人,所以很难搞清楚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但是当把这些故事版本告诉扎克伯格时,他十分震惊,他没想到当时人们对他个人的事竟然如此妄加猜测。当然,每个版本都有一部分内容属实,而另一部分就纯属虚构了。为了和扎克伯格见上一面,Accel不得不用尽办法向扎克伯格大献殷勤。扎克伯格对风险投资人非常不信任,所以不想接受他们的钱。他确实和布雷耶吃了一顿饭,他当时真的还不能点酒,也的确列出了一些非常苛刻的条件,主要是希望Accel能够知难而退。但是砰地关上电脑以及去脱衣舞夜总会?这两点则是子虚乌有。“也许Accel那帮人去了脱衣舞夜总会,”扎克伯格说,“但我没去。”针对去脱衣舞夜总会的传言,布雷耶说:“这百分之百是假的。百分之百。” 的确,脱衣舞夜总会也不像是极其害羞的扎克伯格会去的地方。上高中时,扎克伯格的爱好是击剑和拉丁文。他曾写过一款纯拉丁文版的桌面游戏Risk,为的是可以在闲暇时间用他最喜欢的那种麻木不仁的方式来主宰世界。他的成年礼是以《星球大战》为主题的。换句话说,扎克伯格是个十足的极客。 要想知道交易为什么会达成以及是如何达成的,必须先了解扎克伯格和西恩•帕克的关系。西恩•帕克是硅谷一位颇有争议的青年才俊,可以说他是扎克伯格的“杰伊•阿德尔森”,一个更年长、更睿智、皮肤更加黝黑的朋友。他针对硅谷中存在的陷阱给予扎克伯格建议。西恩并不会给风险投资人起带有嘲讽意味的名字,但他也不与任何风险投资人交朋友。他和风险投资人之间曾爆发过一场大战,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比杰伊•阿德尔森与那些投资人的战争还长。一些风险投资人甚至说西恩“集硅谷的所有弊病于一身”。 西恩在很多方面就像大多数成功的网络创业者一样。按照传统的商业或社会规则,他的公司经营得并不好。互联网泡沫和泡沫的破裂给他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当你见到他时,你并不确定自己喜不喜欢他。与安德里森、扎克伯格和勒夫钦一样,他既粗鲁又迷人。他相当聪明,不只表现在数学或读书方面。他对互联网有一种直觉。他能在许多人之前预测到互联网的未来。他凭直觉就知道如何将一个好网站变成一个伟大的网站。因此,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到30岁,他就已经成为各个互联网运动(拯救电子商务)的领导者。但像许多硅谷人士一样,他也有令人不喜欢的一面。他的洞见并未转换为金钱或者商业上的成功,而是造成了很多关系的破裂。 内心的狂热、偏执和不安全感,这一切使得西恩具有一个优势,即不畏惧颠覆。麦克斯等许多更为腼腆的创业者都缺少这种优势,或者直到拥有更多的金钱或取得更大的成功时才会体现出来。而西恩可以表现得非常外向。虽然他经常借宿在朋友家的沙发上,但他总是看起来比一般的网络人士更整洁。这也许是因为闲暇时间他经常在洛杉矶的酒吧和美女约会,或者在好莱坞山区参加聚会(至少他是这样说的)。他就像是个双面人,其中一面是兄弟会的成员。八卦网站硅谷闲话(Valleywag)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做“硅谷不良少年”,但有时他的行为好像是故意装出来的。毕竟,西恩的身边都是令人讨厌的、伪善的商业伙伴。“他想在这些讨厌的人面前假装不良少年。”他们中的一人说道。 西恩可以清楚明白地告诉你他的公司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它能比大多数公司更好地改变世界。他能煽动人们的情绪,使他们极其激动。正如扎克伯格所说:“西恩有本事让任何人相信任何事。”这是西恩办事效率高但又比较危险的部分原因。当西恩读高三时,他成功说服校区将他写计算机代码的时间算作计算机科学和外语课的学时,从而给他学分。他成功地辩解说,掌握计算机语言与学习法语或西班牙语一样。他因此得到了足够的学分,这样高四的大部分时间就可以用来为WorldCom公司写代码,而不用上课了。这同时也给了他很多的时间,帮助发起一场革命:纳普斯特。 抛开诉讼和侵权问题不谈,纳普斯特作为点对点网站的先驱,引发了新一轮独立乐队的浪潮。独立乐队曾经被拒于主流音乐界的大门之外,而现在,他们再也不需要借助大型工作室的力量,将他们的音乐制成唱片后上架销售,或者在广播中播放,让人们听到。如今,他们只需将音乐上传到纳普斯特的服务器上即可。音频极客们将绝版的录音上传到网站上,突然间人们又可以听到这些音乐了。这让人们对音乐再一次感到兴奋。 纳普斯特很**酷**。互联网之所以成为孩子们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来娱乐的世界,而不只是极客的领地,纳普斯特就是其中一个原因。传统的集锦磁带在形式上发生了转变,又流行了起来。十几岁或者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疯狂地破解、刻录并相互交换CD。当美国唱片工业协会申斥纳普斯特时,它将情况公之于众,发起了一场非我即你的文化大战。20世纪90年代的成年人都记得美国唱片工业协会于2000年7月28日向法院申请了对纳普斯特的禁令。霍华德•斯特恩每天都在脱口秀节目中谈论这个话题。在纳普斯特被关闭以前,人们整天从该网站上下载音乐,多达几百万首曲目。年轻的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们也在寄宿学校破解、刻录着这些CD。 程序员肖恩•范宁对纳普斯特网站进行了完善,让西恩•帕克负责所有业务方面的事。范宁不知道风险投资人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少量地发放股票期权,但是他一向胆识过人。而西恩也确实有个合法的商业计划。纳普斯特将会向唱片公司展示音乐数字化传播的强大影响力,以及纳普斯特会如何再次让音乐变得有趣和易得。 之后,西恩就可以对唱片公司为所欲为了。美国唱片工业协会将有两个选择:要么和纳普斯特签订法律协议,要么直接开战。西恩认为,在起诉纳普斯特及其用户,将其拖垮的过程中,唱片工业协会的公共关系会成为丑事一桩。这是为什么呢?文件共享不会终止,只会被粉碎为一百万份不可控制的文件,而且这些情况大多都发生在境外以及不受美国版权法管辖的范围。唱片公司选择了斗争,事实也正是如此。哦,唱片工业成为了地球上最受争议的行业之一,因为唱片公司将这些“海盗”(也就是他们的潜在客户)拖上了法庭。除了大声抱怨,这些唱片公司最终不得不向数字技术的发展低头。如今,苹果公司的iTunes与纳普斯特希望构建的目标并没有太大不同(当然,这是靠史蒂夫•乔布斯实现的)。 西恩天生与他的投资人合不来。他说他们对纳普斯特的了解只有美国唱片工业协会那么多而已。纳普斯特的员工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常常熬夜工作,中午的时候才迷迷糊糊地来上班,可是他们感觉自己是一场运动、一场革命的一部分。西恩记得他的投资人约翰•汉默对公司员工训了一次话,要他们早点起床,下午五点半下班,因为这不是一场革命。“这是一份工作!工作!”汉默向他们大声喊道。西恩很生气。这表明汉默根本不了解使得纳普斯特如此强大的正是员工的那份热情。另一方面,投资人将西恩视为一个不利因素,认为他妨碍了公司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他的电子邮件曾经被用作纳普斯特鼓励盗版的法庭证据。就在纳普斯特荣登《时代》杂志封面之前,西恩被赶出了公司,并基本从公司的官方历史中消失了。而这只是西恩和风险投资人之间紧张关系的开始。 如今,纳普斯特只是另一家公司的一小部分而已,但它所遗留的重大问题依然存在。赫默•温布莱德投资合伙人公司(Hummer Winblad Venture Partners)直到最近才与美国唱片工业协会和解。同时,美国电影协会等其他组织正在尽一切努力避免重复美国唱片工业协会的错误。大多数大型工作室和电视网络没有起诉BitTorrent或YouTube(这两家公司使得共享非法视频文件成为可能),而是试图和他们签订法律协议。当然,互联网和计算机越来越酷,这促进了新一批互联网创业者的涌现。 尽管如此,西恩仍然没有将纳普斯特视为其最有影响力的公司。媒体的数字化终将到来,而纳普斯特恰好是触发媒体数字化的诱因。互联网真正的力量将来自于身份的数字化。这意味着什么呢?主要是将你真实地呈现出来,包括你最喜欢的电影、音乐以及朋友等有形物,也包括难以定义的所有模糊的灰色地带,即你的**本质**。如果互联网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解决各种各样、强大的新申请,从结识完美伴侣到找到理想工作。互联网会了解**你**,并最终会知道你想要什么。 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商机:如果Web知道你喜欢什么,网站就可以根据你的喜好仔细挑选广告展示给你。对广告商来说,这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不必浪费几百万美元向大众传播消息,以期从中找到几个潜在客户,而是向正确的目标发送消息,这样几乎可以保证每个收到信息的人都对广告感兴趣。到2001年左右,互联网崩溃,但是西恩认为,这是创建网站的又一个大好时机。 西恩的第一次尝试是Plaxo,它是他所有公司中最不出名的一个。那是2002年,西恩22岁,他没有从纳普斯特赚到一分钱,他又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所以在离开纳普斯特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睡在朋友家的沙发上,或者住在旅行袋里。其中两个朋友是卡梅隆•林格和托德•马索尼斯。卡梅隆是西恩的高中同学,托德是卡梅隆在斯坦福大学的室友。西恩向托德表明了身份数字化的愿景之后,二人一拍即合。托德也一直想创立一家公司。西恩向托德保证,即便在2002年这样艰难的时期,就凭他曾创立纳普斯特,也会有人给他们投资。而当时,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给一个没有商业计划的网络公司投资。 事情并没那么容易。六个月来他们连连碰壁,两个人都身无分文,借住在托德的女朋友家。西恩有严重的哮喘,并且对花生、甲壳类动物、青豌豆以及其他很多食物都过敏,他夜夜睡在托德女朋友家的沙发上,身边散放着吸入器、加温器和其他设备。后来,他们终于得见红杉资本的摇滚明星合伙人迈克•莫里茨。可让托德愤怒不已的是,西恩去帕洛阿尔托市他最喜欢的咖啡店买了一杯拿铁,结果害得他俩差点迟到。在向莫里茨讲述自己的想法时,西恩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抬起左臂,因为他毛衣的左腋下有一个洞。令人惊讶的是,莫里茨“上钩”了。 Plaxo试图通过最基本的方式——收集联系信息,来把人们数字化。该项目在用户的电子邮件中搜寻用户认识的所有人的联系信息,将这些信息放在一个数据库中,并向这些人发送邮件,让他们添加更多的信息,比如他们的网站、电话号码或者生日,并随后更新数据库。之后,只要有人移动或更改联系信息,他们就会向Plaxo发送回显信息,而认识他的每个人也会得到更新后的信息。其想法是,一旦每个人都进入这个Plaxo“云”,就可以自动交互和保持联系。 但这个想法并没有成功,部分原因在于,它太超前了。Plaxo像Friendster一样,只是第一波社交媒体公司中的一个,很多人还没有真正地了解他们。Plaxo在执行过程中也有些缺陷。Plaxo不断地向人们发送邮件,请求他们添加信息,这让人们很恼火。此外还有隐私问题。如果这个大型数据库被黑客攻击了怎么办? 更糟的是,Plaxo公司内部也在酝酿一场战争。西恩再次被赶出公司,场面很难堪。至于他到底为何被免职,原因不详,众说纷纭。但是西恩也不是一个多靠谱的人:他不参加会议,中午才来上班,并且总是在公司确定了一个战略很久以后,到需要集中执行的时候强加新的想法。西恩曾经最好的朋友托德和卡梅隆意识到,尽管在朋友眼里他的行为很搞笑或很有趣,但对于一个努力远离互联网泡沫的严肃的创业公司来说,他的行为很不合适。在亚特兰大的一次焦点小组座谈会上,西恩竟然莫名其妙地在一面单向透明玻璃镜后面高声喊叫。其中一个被西恩提及的人看着镜子,说道:“我们能听见你说话。” 最终,托德和卡梅隆也希望西恩离开,Plaxo的投资人拉姆•施拉姆和迈克•莫里茨也有此想法。西恩说他愿意离开,但当他想出售股份,换点零花钱的时候,其他人提出了异议。为了证明开除西恩是事出有因,他们请了一位私家侦探跟踪西恩,并查看他所有的邮件和通话记录,试图挖出点不法行为。结果他们只发现了他私生活方面的“不当迹象”,西恩说道。在这期间,硅谷盛传西恩吸食毒品且沉迷女色。西恩自己也承认自己并非圣人,但他说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 对西恩来说,这是一段痛苦的时期。他没有积蓄,又失去了工作,而且在业界的名声也严重受损。他曾为Plaxo雇用了自己的几个朋友,他们都被告知不能和西恩说话,否则会被开除。尽管如此,西恩仍然对身份数字化的想法念念不忘。在帮律师检查他是否有悖于Plaxo董事会的期间,西恩在网上搜索着酷劲十足的新鲜事物。就在此时,他发现了一个叫TheFacebook的网站。 其他的大学都有自己的在线目录,但TheFacebook是第一个依据在哈佛大学成功的经验而走向其他学校的网站。2004年,西恩只剩下最后一点点钱了,他想休息一下,摆脱Plaxo事件,于是飞往纽约。他邀请扎克伯格和曾帮他创立TheFacebook网站的朋友们到曼哈顿的高级餐厅Jean Georges吃饭。这顿饭让西恩的账户透支了,但他回到硅谷以后更加喜爱这家公司了。随着Plaxo事件渐渐平息,他一直在思考TheFacebook。 几个月后,扎克伯格和他几个哈佛同学搬到了帕洛阿尔托市过暑假。他们在市中心草木茂盛的大学街租了一个房子。一天晚上,他们吃完晚饭,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瘦骨嶙峋的、头发卷曲的年轻人正往一所房子里拖几个箱子。 “帕克?”扎克伯格兴奋地叫道。 西恩依旧身无分文,几个月来一直住在加州伯克利市附近他女朋友丽莎的公寓里。但是现在学期结束了,丽莎回到帕洛阿尔托市,和她的父母一起过暑假,西恩也和她一起回去了,睡在他们家的沙发上。他实在是没地方可去了。结果发现,他住的地方与扎克伯格的夏日公寓只隔五户人家。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西恩和扎克伯格很喜欢大肆渲染这次巧遇。当同时拥有机会和好运时,总是创造神话的最好时机。就好像二人创立Facebook是命中注定似的。事实上,二人也正在计划一起合作的事。这是一个真正的硅谷时刻:头发灰白的网站老手和年轻的能手聚集在一个小半岛上(即帕洛阿尔托市)。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老手也还不到30岁。 西恩放下箱子,去了扎克伯格租的房子。当坐在扎克伯格的床上时,他的手机响了。他不得不接听,因为电话是他的律师打来的。这是Plaxo事件的最后一幕,至此Plaxo事件已经持续几个月了。西恩在讲故事时通常都狂笑不止,但这次他突然严肃起来,低着头小声地说着话。他挂掉电话后,Plaxo事件就结束了,彻底结束了。这是他第二次在Web问题上做对了,但在几乎其他所有事情上都错了,而且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 这一刻给扎克伯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早对风险投资人非常不信任了。即使西恩的批评者是对的,即使他反复无常,即使他现在的一切都是罪有应得,但扎克伯格仍然能看出,西恩觉得很委屈,他无力反击。尽管形势对西恩很有利,但在硅谷,起诉风险投资人就等于自杀。他已经经历了几个月被人抛弃的日子,现在他只需要忍耐,继续向前。当然还有一点安慰:西恩知道和扎克伯格在一起会是一个机会,只是付出的代价会高得多。 西恩帮助扎克伯格、他的联合创始人达斯汀•莫斯考维茨以及其他几个人重组Facebook,使它变成一家严格意义上的公司,并以一种硅谷的标准方式重新分配股份(西恩也分到很大一部分),还做了创业公司需要做的其他一切事,比如建立数据中心,并且确保网站流量增加时公司也能应对这些数据。哦,他还去掉了TheFacebook中的**The**,他一直很讨厌这个The。在公司成立初期,西恩是个关键人物,因为他有创立公司的实际经验,但他只比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们年长5岁。“你信任那些能和你和平共处的人,而我和西恩很合得来,”扎克伯格说道,“而且他做过很酷的事,这让我印象深刻。” 换句话说就是,他创建了纳普斯特。那天,西恩和他的律师通电话时,扎克伯格无意中听到了最后几句话,他意识到他不能信任硅谷的任何一个人,尤其是风险投资人。 扎克伯格说,他不确定哪些贡献是西恩做的,哪些是他自己做的,因为他们经常一起讨论想法。扎克伯格一直有一种直觉,他知道Facebook会如何发展,但在硅谷,他仍然不信任互联网公司,他发现自己很容易自我怀疑。西恩记得,一天晚上扎克伯格在朋友的公寓大楼里,绕着游泳池走,突然停下来问西恩:“我真的有所成就了吗?” “是的,扎克伯格,你有所成就了。”西恩说。他心里想的是身份数字化。 西恩从来都不是个谦虚的人,他声称如果没有他的指导,公司早就低价出售了。这很可能是事实。但到目前为止,他最大的贡献是达成了两个风险资本协议,一个是与彼得•泰尔,另一个(也是更著名的一个)是与Accel。“如果没有他牵线搭桥,我们很可能筹不到资金,”扎克伯格说,“通过西恩在Plaxo的经历,我想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一些方法,可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Facebook和风险资本的真实故事是这样的(至少扎克伯格是这样说的)。西恩首先安排扎克伯格与彼得•泰尔见面。西恩在Plaxo时就认识彼得,但二人从未直接合作过。彼得很喜欢西恩。有关他吸毒和其他不正当行为的传言并没有让彼得对西恩反感。彼得的意见与他人相反,所以他并不相信硅谷中的传闻。他的办公室在旧金山的Presidio区,这里曾经是金门大桥旁边的一个古老的军事基地,经过改建已经变成了一个很豪华的地方。这里远离沙丘路和旧金山的金融区,彼得很喜欢这一点。 彼得习惯与难相处的或者有争议的创业者结盟,当然,他们必须是很杰出的人。别忘了,他与麦克斯一起创立了PayPal,麦克斯可不是个好相处的人。当彼得在PayPal首次公开募股之前,他雇用了年轻又没有经验的罗尔洛夫•博塔担任首席财务官,大家对此都很吃惊。如今,罗尔洛夫是红杉资本的合伙人,他因给YouTube和其他几家有前途的创业公司投资而出名。单凭跟YouTube达成的这笔交易,就让投资人得到的回报超过了红杉资本第11号基金的所有投资。 西恩知道,21世纪初,对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持不同态度的只有两个人:彼得•泰尔和雷德•霍夫曼。他们也有身份数字化的想法,但可能叫法不同而已,他们也知道身份数字化对人们和在线业务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一旦你的网站能够真正抓住用户,你就可以将这个网站变成人们工作或社交生活的中心。社交网站不只是一种组织朋友的有趣方式,最好的网站会成为电子邮件、即时消息和手机短信这些保持联系和丰富生活的渠道的下一次迭代。 社交网站本身也会发展。一旦某个网站有了某人的身份,即他的喜恶和身边的社交图谱,该网站就可以基于此发布无数真正有用的新功能。所有原始的网络想法都有了新的含义。例如,在Facebook上向其他哈佛学生出售沙发,这就省去了搬运的麻烦,而且你可以信任与你交易的那个人。在LinkedIn上,找工作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认识的人当中谁与招聘经理熟悉,而且招聘经理也可以在复杂的网页上看看他认识的人中谁认识应聘的人或者和他一起工作过,进而考核一下应聘者。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匿名沟通。Web 2.0引入了一些主导着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压力。 尽管没几个社交网络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拥有一个复杂的商业计划,但是如果网站构建得正确,赢利并不难。这些公司可以对某些功能收费,而其他大部分功能都免费。或者更好的情况是,他们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人们的信息,将特定的人做为广告对象,以此来赚钱。毕竟,多年来谷歌都不知道它该怎么赚钱。但网站的创立者们知道,如果谷歌把互联网上的信息组织一下,这将值很多钱——1950亿美元而且还在增加。 令人惊讶的是,通过数字身份这一想法,Web又摸索着回到了早期门户网站的想法。在门户网站上,你每天早上都可以得到所有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信息。只是这一次,不是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导致Web实用程序和内容的结合,也不是雅虎与好莱坞或曼哈顿媒体帝国的内容交易。商业开发商们与此毫无关系。你在创建你自己的门户网站。你添加你的朋友、照片、感兴趣的动态消息,甚至一些来自其他人的博客和网站上的内容。 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将社交网络视为帮助单身人士约会的便利工具。他们认为,也许Facebook最多是某个类似于Match.com或雅虎友缘人的网站的衍生物。专家和记者反复地说:社交网站只是一个有趣的功能,并不能维持一个真正的企业。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想法非常像泡沫想法,即大量的忠诚用户也值几百万美元,即便你还没想到该怎么利用它来赚钱。2002年,克莱纳帕金斯公司冒了一次险,给最大的社交网站Friendster估价5000万美元。当Friendster倒闭时,他们因相信它而显得很愚蠢。多年来,对MySpace和Facebook的批评总是:“是,他们现在看起来不错,但等着吧,这股热潮早晚会结束的。Friendster曾经也不错,还记得吧?” 但是克莱纳帕金斯公司并不傻,Friendster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想法,而且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交网络。管理团队只是在执行想法时失败了。彼得、西恩和雷德都是Friendster的投资人或者顾问,他们都知道这一点。他们仍然相信社交网络有潜力。他们并没有因为社交网络的暂时失败而退缩,而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雷德将这些经验教训运用到了LinkedIn上,彼得是LinkedIn的第一批投资者之一。 因此,当西恩发现了Facebook,并需要钱来维持经营以应付每月新增加的学校时,他给彼得打了电话。彼得当时刚刚成立了一家名为创业者基金(Founders Fund)的风投基金(雷德也是其中一位天使投资人)。他们的团队中有个来自东海岸的马特•科勒尔,他也20出头,当时在LinkedIn工作。当西恩和扎克伯格来找彼得时,马特正好在Founders Fund。马特•科勒尔曾目睹LinkedIn非常艰难地吸引专业圈子里的会员,他很惊讶,Facebook好像轻轻松松就拥有了那么多会员。那天他就决定要加入Facebook,几个月后他成为Facebook的运营副总裁,公司五个员工之一,还获得了早期的股票期权。 彼得也对Facebook印象深刻。Founders Fund对Facebook进行了投资,得到了Facebook 7%的股份以及五个董事会席位中的一个。彼得将要接替西恩,成为Facebook的朋友兼投资人。毕竟,彼得在PayPal的混乱中也经历过这一切。与西恩不同,彼得以他自己的方式做事,在看似最艰难的时候取得了成功。在Friendster倒闭之后以及MySpace主导市场的时候,彼得对于创立一个新的社交网站表现得很乐观。对Facebook投资后的第一年,彼得对信心满满、只有20岁的扎克伯格只有一条建议:“别搞砸了。” 如果西恩没为公司做任何其他的事,单凭将彼得介绍给扎克伯格这一点,就已经功不可没了。但在2005年4月,Accel投资Facebook的背后还有西恩的功劳。如果说与Founders Fund达成交易的目的是为扎克伯格找到能帮助他实现目标的人,那么与Accel达成交易就是为了获得资金,同时在此过程中尽量不放弃任何控制权。 Facebook在全美的大学,尤其是在沙丘路的斯坦福大学取得了早期成功。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公司不停地接到投资意向电话。但是Facebook很有赚头,而且扎克伯格对接受传统风险投资人的投资仍然很谨慎。后来他认识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投资人唐•格雷厄姆,他是华盛顿邮报公司的CEO兼董事会主席,或者像扎克伯格用大学生的口吻说的:“我被介绍给了唐,这个了不起的家伙。” 扎克伯格在哈佛的一位同学的父亲是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副总裁。扎克伯格碰巧在华盛顿,他同学的父亲建议唐去见见扎克伯格。当扎克伯格介绍Facebook时,唐被吸引住了。那时唐60多岁,但他还清楚地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他和朋友们对彼此的生活是多么地着迷。上学的时候,他们的校报上有一个评论栏,大家可以在上面发表意见或留言,如“我要去赛马场,有人想让我下2美元的注吗?”。Facebook就是这个评论栏的一个数字版本,而且功能比它强大多了。唐对扎克伯格说:“我觉得你的商业想法非常好。我想你最后不会找风投人出资的,因为找风险投资人或有钱人投资太普遍了,但如果你想找一家公司给你的创业公司投资的话,我们愿意。”这是唐第一次做出这样的提议,接下来的几天这两个人开始商谈条件了。 扎克伯格非常兴奋,主要是对和唐更密切合作的前景感到兴奋。他对新闻工作的敬畏程度不亚于他讨厌接受采访,而且一直将Facebook视为一个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周围世界的网站,而不是像当地的一份日报。像扎克伯格这样天真,能想出好创意的创业者可不多,他义无反顾地走向硅谷,全力以赴地做事,绕开了西海岸的风险投资人,投向了东海岸的新闻工作者。 同时在硅谷,Accel的一位副总裁告诉其他合伙人Facebook在斯坦福非常火爆,凯文•埃弗鲁西很想分一杯羹。当有消息说Facebook可能正在筹集资金时,Accel开始频繁地给Facebook打电话。他们不让Facebook有片刻安宁。扎克伯格直言不想和他们说话,所以西恩接了电话,做了恶人,他说:“除非给Facebook估价1亿美元,否则免谈。”然后挂断了电话。 马特•科勒尔刚刚被Facebook雇用不久,他的态度比较柔和,他认为公司应该筹集比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出价还要高的资金。扎克伯格和西恩最终还是被Accel拿下了。当吉姆•布雷耶看到Facebook网站上每个网页底端都写着“马克•扎克伯格出品”时,他意识到,为了达成交易,他必须拉拢一个人,而这个人不是西恩。而且这笔交易的成本将远远高于2005年的平均Web交易成本。 扎克伯格正要和华盛顿邮报公司敲定协议时,Accel仍然在努力参与进来。只要其投资能够换得Facebook 15%的股份,Accel愿意承认Facebook的估价近1亿美元。布雷耶甚至还想将自己的钱也投进来。布雷耶认识唐•格雷厄姆,在一次无关的商业午餐中,布雷耶决定礼节性地给唐打个电话。他走开,给唐打了个电话,告诉他Accel也在争取Facebook。 “我以为交易已经结束了。”唐说道。但布雷耶说他仍然觉得这才刚刚开始。 事实上,Accel的出价是华盛顿邮报公司的2.5倍,而且交易条件要优厚得多。扎克伯格不知该如何是好。他很想选择唐,而且之前也答应了他。但是Accel的这些条件太优厚了,他无法拒绝。虽然Facebook还是个小项目,但它不再是他个人的项目了,它是一个公司。如果他想做一个合格的董事长,就需要考虑公司的利益。他给唐打了电话,告诉他实情。他还没有签协议,但他告诉唐他在道义上左右为难。唐没有想到,一个20岁的小伙子竟然如此讲信用。他们谈了很久。唐问扎克伯格,资金对Facebook是不是很重要。扎克伯格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如果有资金的话,公司可以更快地扩大规模,也不会赔本。”唐提醒他,专业投资人对他会更没有耐心,更可能迫使他卖掉Facebook或者迫使它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我知道,”扎克伯格说,“可是我觉得资金真的很重要。”他还补充说,其他投资人和创始人的看法也和他一样。唐知道,即使华盛顿邮报公司出更高的价,Accel还是会高过他们。他不是专业的风险投资人,也不会假装专业。 “马克,你不用为难了,我不怪你。”唐说。唐知道,为了公司着想,扎克伯格需要选择Accel。用商业术语来说,这是不必伤脑筋的事。当时,处于初期阶段的网络公司的平均估价是6百万美元。如果Facebook的估价达到1亿美元,扎克伯格就肯定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让Facebook在一段时间内资金充裕,而且他仍拥有约三分之一的股权。 这时,扎克伯格和布雷耶终于在伍德赛德乡村酒馆(Woodside Village Tavern)共进晚餐。这家餐馆位于漂亮的伍德赛德镇,店里的桌布都是白色的。伍德赛德镇位于半岛之上,许多最富有和最有权势的风险投资人都住在这里,附近还住着该地区最古老的农民和牛仔。在这个安静的西部小镇上,宝马车经常停在锈迹斑斑的卡车旁边。吃饭时,扎克伯格终于知道了Accel的出价。除了相当高的估价之外,扎克伯格、西恩和达斯汀每人都会得到一百万美元的现金。这是为了感谢他们近一年的工作,或者对西恩来说是几个月的工作(无论如何,这一次西恩不会空手而归了)。给每人一百万美元只是酬谢他们让Accel投资Facebook而已。 扎克伯格将得到两个董事会席位,而且是终身制的。西恩、泰尔和布雷耶每人各得一个席位。就像Digg的杰伊和凯文一样,扎克伯格和西恩二人可以否决投资人。(几个月后,西恩被Facebook罢免,传言说他做了违法的事,尽管并没有逮捕记录。双方都没有发表评论,只是说扎克伯格是时候承担更大的责任,担任公司的总裁了。虽然西恩不得不留下公司5%的股权,但他仍然持有5%。但他把他的董事会席位留给了扎克伯格,这让扎克伯格拥有了否定公司任何事务的权力。)大家保护扎克伯格,以免他走上西恩的老路,按照传统的标准,他现在是个有钱人了。(硅谷的标准是5千万美元以上;如果你想拥有喷气式飞机和游艇的话,要拥有5亿美元。即使是这样,有些人还闷闷不乐地说:“我这可不算什么,我的一些朋友资产都过**10亿**了。”) 就这样,20岁的扎克伯格拥有了一切。他可能创立了硅谷下一个伟大的公司,他是新近的青年才俊,他预见了硅谷前辈们没有预见的简单事物,而且还聪明地采取了行动。因为他错过了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期,所以他仍然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但是西恩和彼得提醒他不要犯前人的错误,重蹈覆辙。至少目前不要。 扎克伯格仍然“感情用事”。扎克伯格选择达斯汀做联合创始人,因为他们是室友。他选择西恩指导他,因为他们很合得来,而且西恩是个很酷的人。彼得是个理想的投资人,因为他是个有独立见解的人,他度过了互联网的低谷期,即便在泡沫破裂时期也赚钱了。彼得的家里和办公室到处都是棋盘和书,他就是那种会玩拉丁文版Risk游戏的人。 直到现在,扎克伯格还是选择他喜欢的人来持有公司的股份,但现在他不得不挑选出价最高的人,因为他喜欢的人已经错过了机会。扎克伯格曾厚脸皮地在其早期的名片上写道:“笨蛋,我是CEO!”但和布雷耶共进晚餐时,他才第一次知道,作为一家炙手可热的创业公司的CEO意味着什么。第二天,他沿着大学街走到Accel公司,握着布雷耶的手。 “我决定了,我要和你们做交易。”他说。 “真的吗?”布雷耶问。 “真的。”扎克伯格答道。布雷耶笑了。他曾对他的合伙人说,他觉得有一天Facebook会值7.5亿美元,即便**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然而,即使是布雷耶也不知道,Accel刚刚赢得了多大的成功。 2007年7月,扎克伯格离开了硅谷,他非常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他去了他最喜欢的城市纽约度假。他不做《今日》节目,也不和东海岸的媒体巨头见面,只是和朋友们待在一起。他一直很喜欢纽约,因为在这里没有人认识他。即使是他的朋友也不知道,人们正在大肆宣传Facebook将成为第二个谷歌。 然而,他还是被人认出来了。当他和一个朋友一起喝酒时,一个人和他的女朋友一起紧张地慢慢走了过来。 “你是马克•扎克伯格吗?”他问道。 “我是。”扎克伯格面无表情地答道。这个男人一走过来时,他们的谈话马上就不再轻浮随便了。 “你太了不起了。Facebook真是太棒了。我非常喜欢这个网站!” 扎克伯格的这位粉丝滔滔不绝地说。 “哦,谢谢。”这个人走了,但在走之前,他将扎克伯格的服务生拉到一边,塞给他一叠钞票,帮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付了酒钱。扎克伯格讨厌Facebook的唯一一个原因,也许就是人们把他当做名人,他会被人们认出来。他现在在纽约被人认出来了,他就知道情况严重了。 他把责任归咎于他的人字拖。他每天都穿着他那双标志性的黑白相间的阿迪达斯牌人字拖,通常坐下的时候就脱掉,然后盘腿坐着,或者把双脚放在面前的桌子上。他非常喜欢穿人字拖,而且非常担心他再也没有人字拖可穿了,因为阿迪达斯已经停止生产这种鞋了。他的储备现在只有4双。但现在他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件幸事:每个曾经报道过扎克伯格的记者都提到过这些人字拖,而人们通过人字拖就能认出他。 从很多方面来说,扎克伯格都是一个不配合的人。MySpace的汤姆自动成为网站上每位用户的好友,而扎克伯格几乎从不添加任何一个他不太了解的人为好友。他在Facebook上的好友依然是哈佛大学的同学。凯文•罗斯会花几个小时准备一场宴会,亲切地给人签名,开心地让人拍照,有时还会在女孩的胸前签名。而扎克伯格连参加宴会都不肯。第一次采访他时,我以为他会像传说中的那样,是个盛气凌人、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孩子。毕竟,他名片上面的字是那么无礼。还有,Facebook每个页面的左上角都有一个人像,每个人都以为那是他;页面的底端还写着:“马克•扎克伯格生产”。这都不是谦虚的人会做的事。 相反,我见到的是一个体型瘦高、害羞的孩子,他总是用一两个字来回答我的问题,并且拒绝谈论他的背景和家庭,而且采访结束时他的白色T恤已经被汗水浸透了。“这与温度无关,”他解释道,“只有在紧张的时候,我才会出汗。” 这是我做过的最尴尬的一次采访。扎克伯格不只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或者和我谈话,他还不断地猜测我问这些问题的原因。如果他觉得某个问题不相关,就干脆不回答。就好像他在写代码一样。最出色的程序员是极高效的。他们只想编写使程序运行所必需的命令。扎克伯格就是用这种方式应对这次采访的。 采访中间,我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希望这能勾起他谈话的欲望,只要他开口,说什么都好。他抬起头,皱着眉头,斜着眼睛看着我。“这可真是个宽泛的问题啊。我不知道你想让我怎么回答呢。”他说道,就好像他是个机器人一样,不会“计算”。不久以后,他告诉自己的公关人员,他感觉这是他做过的最好的新闻专访之一。 在Facebook与Accel达成交易之后,大卫•斯则对Facebook进行了投资。当谈起他与扎克伯格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时,他说:“我还以为他讨厌我呢。”别忘了,大卫是那个“讨厌穿毛背心的人”杰伊•阿德尔森都非常喜欢的风险投资人。如果连大卫都不能让创业者放心,那么就没有哪个风险投资人能做到这一点了。 然而,你和扎克伯格越熟,他的话就越多,他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骄傲自大的混蛋。他会说一些讨人厌的话,但几乎总是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来说。正如麦克斯曾经说的那样,扎克伯格就像是宴会上拘谨地站在角落里的孩子,当你好心走上前跟他搭讪时,他会说出“为什么我的公司比你的强那么多呢?”这样的话来。 如果说扎克伯格是个顽皮的弟弟,也就不足为奇了。他的姐姐兰迪比他早上两年哈佛。当扎克伯格退学专心做Facebook时,她已经毕业了,正在曼哈顿的广告界工作。兰迪和扎克伯格非常不同,却也非常相像。他们说话的方式很像,用同样的短语,有同样的言谈举止,但与扎克伯格不同,兰迪喜欢和人打交道,喜欢热闹,而且认为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她很快就能让你感到自在,就像扎克伯格很快就会让你感觉不舒服一样。 这对姐弟很亲密。当扎克伯格进入哈佛以后,兰迪甚至将自己的女朋友们介绍给他(但交往得不太好)。Facebook成立不久后的一天晚上,扎克伯格在兰迪家打地铺时,他对她说她应该找个新工作,因为她所处的广告业没有什么发展。几个月以后,他通过即时消息间接让他姐姐过来帮他。消息的主要内容是:“我们需要几个做营销的人。我们可能找不到比你更合适的人了。”过一会儿他又补充道:“我是认真的,因为我想雇用布伦特。”布伦特是兰迪的男朋友,也是扎克伯格在哈佛很尊敬的师兄,他是一位工程师。兰迪是Facebook内部唯一一个会回击扎克伯格的人。一天,在Facebook的电梯里,她抬起手来拂去脸上的几根头发,扎克伯格向后退了几步。“你看见了吗?”兰迪笑着对扎克伯格说,“这就是权力。”让姐姐和他一起工作也许是近日让扎克伯格保持谦逊的少数几件事之一。 人们经常编造扎克伯格的奇闻轶事,其中有一个原因。扎克伯格的个性让人难以捉摸。他的喜怒不形于色,而且几乎不可能让他开口谈论他的生活、家庭以及创业经历。只有当他觉得某个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比他聪明时,他才会跟他交朋友。否则,他就觉得交朋友是浪费时间。只有跟他混在一块,才能真正了解他。他很羞涩,很风趣,也很贪玩。他对Facebook公司非常有信心,并认为Facebook真的让世界变得更好。他总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道路有一种直觉,虽然他并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他深信自己是唯一一个能够领导公司的人,但同时他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任CEO。他愿意倾听比他年长的、经验丰富的人们的建议。但他会问他们问题,当他们答不上来时,他很快就会走另外一条路。在不守规矩的西恩•帕克被赶出公司以后,扎克伯格雇用了一群经验更加丰富的经理,这些人会教他如何和媒体打交道。他们在办公室里摆满了华丽的Design Within Reach家具。扎克伯格不喜欢这些家具,他解雇了其中好几位经理,至今还埋怨他们买的那些家具。“这真是大错特错,”他说,“这些沙发一点也不舒服!都不能在上面睡觉。”他找来了曾经给他们装饰过第一间办公室的涂鸦艺术家,让他再次在墙上涂鸦。 扎克伯格经常向Facebook以前的顾问和经理们发火,有时候会当着几十个员工的面对他们大声叫嚷。扎克伯格为Facebook倾注了所有。如果问他是否怀念大学时光,或者是否会因远离亲人而难过,他会一脸茫然地说:“我现在正在做Facebook呢。”就好像他很难理解,生活中除了Facebook还有别的。当他的女朋友普里西拉从哈佛毕业,搬到帕洛阿尔托时,他们并没有住到一起。他们就约会次数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达成的协议是:每周约会一次,单独相处的时间至少达到100分钟,不是在扎克伯格家见面,当然也不是在Facebook见面。“我想她一定很爱我弟弟。”兰迪说道。 然而,扎克伯格确实有些烦心事。当他需要思考的时候,他喜欢沿着两边是田园景色的280号高速公路来回开车。他喜欢和朋友们呆在Facebook的办公室里,不过他通常每周都要和他们打扑克。当然,他很喜欢普里西拉。就在搬到硅谷之前,他遇到了她。在哈佛的一次聚会上,他们俩都在排队上洗手间。当时,Facebook的早期版本正在按照吸引力对学生进行排名,扎克伯格因为忙于此事而耽搁了学业,面临着被学校开除的危险。所以与平时相比,他更大胆,竟主动与普里西拉攀谈起来。与扎克伯格不同,普里西拉既迷人又健谈,而且短暂的相遇过后她会记住每个人的长相和姓名。她现在仍然讨厌Facebook,因为它占据了她男朋友全部的时间。她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注册了一个账户。扎克伯格在大多数场合下都被看做Web 2.0的神童,可这就是让他感觉不舒服。“大家以为我很无礼,也许我是很无礼,但我不是故意的,”他说,“我只是不喜欢离开房间而已。”(他说的“房间”其实是指Facebook的办公室。) 扎克伯格比安德里森年轻10多岁,但他已经开始讨厌参加聚会和活动了。与安德里森相像的是,他几乎从未去过旧金山,Web 2.0事件大多发生在那里。他说是因为他很怕看见人们吸毒。“我不能再说这个了,否则我会昏过去的。”但他越来越怕被支持者和投机者所骚扰。像安德里森一样,扎克伯格也对新闻界很敬畏,他只是不喜欢被新闻界研究和分析。 扎克伯格甚至不喜欢在他的父母面前借名人来抬高自己。2007年,在去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路上,他顺便去纽约看望了父母。回来三个星期以后,他才给父母打电话。他父亲急于知道,他23岁的儿子是和哪些世界领导人以及名人打交道。扎克伯格终于打来电话,在父母的追问下,他说他见到的不是比尔•克林顿,不是博诺,也不是安吉丽娜•朱莉,但他确实“和谷歌的人在一起来着”。后来他父亲偶然发现,“在一起”原来是指他搭乘谷歌的豪华喷气式飞机,和他们一起回的硅谷。 虽然不情愿,但扎克伯格一家在他们的家乡威彻斯特郡已经成了名人。人们走进爱德华•扎克伯格的牙科诊所,风趣地问:“你怎么还不退休啊?”当陌生人问起他们家的儿子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他们只是说,他从哈佛退学了,之后去硅谷了,希望人们就此打住,不要再问下去了。 因为扎克伯格是个谜一般的人,还是个遁世者,所以人们总是对他产生误解。有人说他很傲慢,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还有人说他创立Facebook是为了赚钱。他不同意这种说法。如果是为了赚钱,那么赚到钱以后还干什么呢?2006年,他对《滚石》杂志说道:“人们不知道的是,我拒绝的钱比我花的钱还要多。”这并不夸张:扎克伯格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他没有闹钟,也没有多少家具,只是最近在帕洛阿尔托租的房子里装上了高速互联网。那是因为有一天他病得很严重,以至于不能去上班,而拨号连接差点把他气疯。作为拥有Facebook约1/3股份的所有者,他已经拒绝了几千万美元了。 2006年6月是Facebook的一个关键时刻,当时雅虎提出以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10亿**美元?当时,对于一个大多数人眼里的区区大学社交网站而言,10亿美元简直就是天价了。雅虎需要不同凡响的东西。它经历过互联网泡沫破裂,而且是最大的幸存网站之一。但是谷歌正在用最有利可图的在线广告方式(付费搜索广告)扼杀雅虎。与此同时,谷歌的股票高达每股400多美元,而雅虎在华尔街却受到冷遇。因此,雅虎必须做出点大事,而收购Facebook就是一个大举动。 作为一名创始人,扎克伯格既有勇气又很理智。他凭借勇气决定产品战略,但在决定经营策略之前,他会仔细分析用户、增长、参与度和其他统计数据。他的勇气和理智都在告诉他这笔交易不划算。勇气告诉他,他的网站还没有创建完毕,他的终极愿景还没有实现;理智告诉他,10亿美元根本不够。他看到无数人在使用Facebook,而且他们对它非常着迷。他知道Facebook值更多的钱。他召开了董事会,讨论这笔交易,他看看手表,看看彼得和吉姆,然后说:“8点半是个拒绝10亿美元的好时间。”他不想做已成为过去时的Web 1.0公司的救生艇。这并不在他的计划之中。 他这么做很傻吗?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他很傻。10亿美元可是很大一笔钱啊。MySpace只卖了大约5亿美元,而当时大多数人还觉得Fox出价太高了。谷歌出价16.5亿美元让查德和陈士骏变成了傻笑的少年。他的董事会成员都兴奋不已——出价10亿美元的雅虎是这样说的。扎克伯格和彼得就Facebook是否应该考虑这笔交易争论了6个小时。毕竟,彼得曾把他自己的公司卖给了eBay,他很熟悉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虽然他并没有逼迫扎克伯格卖掉Facebook,但他希望他能考虑一下。而针对PayPal,卖掉它是当初最佳的选择。出于法律上的种种原因,PayPal的未来已经不被看好了,而且它是依赖eBay才取得了大部分客户基础,这很不稳定。此外,PayPal的每个人都赚到了钱,而且还能够继续做朋友。考虑到源于Slide、Yelp、YouTube、LinkedIn、Geni等公司的所有创新,出售在硅谷来说可能也是最好的选择。 谈话结束时,扎克伯格至少同意考察一下出售公司的事了,这完全是彼得的要求。几天以后,雅虎的股价下跌了20%,所以它想要降低出价。Facebook于是决定不出售了。这一次彼得和扎克伯格达成了一致。连布雷耶也同意,他说:“如果是整整10亿美元,我可能会认真考虑一下。”毕竟,他对Facebook的期望值是7.5亿美元。“但是他们没出到这个价。” 最终,他们明智地坚持了立场。雅虎把事情搞砸了,就像它在谷歌首次公开募股之前失去了以30亿美元收购谷歌的机会一样。事实很快就表明,10亿美元对Facebook来说太**低**了。就在几个月以后,到2006年12月时,根据广告费和音乐电视的估价,Facebook自我估价80亿美元,还夸口Facebook的用户数量基本上也是这个数字。私营公司的估价总是值得商榷的。就实际状况而言,估价就是公司会出售的价格。到2006年底,只要出价低于60亿美元,Facebook决不出售。雅虎和任何感兴趣的公司都错过了机会。 *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c81607b.png) [《硅谷合伙人》](http://www.ituring.com.cn/book/976)集合了Web 2.0世界中新一代互联网英雄们的成功故事。马克•扎克伯格、马克•安德里森、埃文•威廉姆斯、麦克斯•勒夫钦这些传奇人物的故事将会告诉你:成功并非偶然。从一名不文到声名鹊起,这其中饱含了太多太多的艰辛和苦涩:被夺权、被收购、与风险投资人斗智斗勇、彻夜不眠的冥思苦想……但最重要的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坚持成就了这些人,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本文节选自[《硅谷合伙人》](http://www.ituring.com.cn/book/976)。
';

个人计算机历史大事记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3:41

#个人计算机历史大事记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b78d6ea.png) > > 作者/ Michael Swaine > > Michael Swaine是一位Dr. Dobb's期刊的知名编辑,他创造或协助出版了十几本杂志,从InfoWorld(《信息世界》)到PragPub。他和Paul Freiberger和著有[《硅谷之火》](http://www.ituring.com.cn/book/1510)一书。 这里总结了一系列导致个人计算机崛起并最终衰落的重大事件。 这是一个由硅谷之火娓娓道来的故事。 **1643年** * * * 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1671年** * * *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开发了踏式计数机(Stepped Reckoner),这部计算器可以运算12位数的乘法。 **1801年** * * * 约瑟夫·玛丽·雅卡尔开发了以穿孔卡片系统控制花纹的织布机。 **1823年** * * * 查尔斯•巴贝奇开始研究差分机,这是一种机械计算器。 **1837年** * * * 巴贝奇开始研究分析机,这是一种通用计算机。 **1854年** * * * 乔治•布尔创立了逻辑代数。 **1882年** * * * 艾伦·马昆德设计了电子逻辑机,解释了电动机器是如何执行逻辑操作。 **1889年** * * * 赫曼·霍列瑞斯设计出了第一台电子数据处理器。 **1906年** * * * 李·德富雷斯特发明了真空管。 **1924年** * * * 霍列瑞斯的公司改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1930年** * * * 克劳德·香农说明了如何利用电气开关电路来模拟布尔逻辑的问题。 **1936年** * * * 本杰明·布拉克建造出了第一台可执行的电子逻辑机。 **1940年** * * * 约翰·阿塔纳索夫与克利福特·贝瑞设计出了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5年** * * * 约翰·埃克特和约翰·莫奇利造出了ENIAC计算机,这是世界上首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范内瓦·布什看好信息处理,将其看作是人类思想的扩展。 **1946年** * * * 埃克特和莫奇利创立了Eckert-Mauchly公司,后改名为Univac,第一家商业计算机公司。 **1947年** * * * 威廉·邵克雷、约翰·巴顿和沃特·布拉顿发明了晶体管。 **1949年** * * * 莫里斯·维尔克斯和剑桥大学的团队在EDSAC计算机上运行了第一个存储程序。 “未来的计算机可能只有1.5吨重。”——《大众机械杂志》 **1955年** * * * William Shockley在加州帕洛阿尔托成立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Univac公司经过并购,成为了兰德公司的一个部门。 **1956年** * * * Bardeen、Brattain和Shockley因发明晶体管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 * * *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前雇员创立了费尔柴尔德半导体公司。 Kenneth Olsen创立迪吉多公司(DEC公司),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微型计算机公司。 John Backus实现了第一个Fortran编译器。 **1959年** * * * Lee Felsenstein首次尝试设计计算机失败。 兰德公司雇员辞职创立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 John McCarthy实现了第一个LISP编译器。 **1960年** * * * 计算机行业横空出世,行业主要成员是IBM及七个稍弱的竞争者:宝来公司(Burroughs)、CDC公司、通用电气(GE)、霍尼韦尔(Honeywell)、NCR公司、无线电公司(RCA)和兰德公司。 **1962年** * * * Tandy公司(Tandy Corp.)买下了Radio Shack公司的电子产品连锁店。 Steve Wozniak凭借一台加减机在一个科学展览会上获了奖。 **1963年** * * * Douglas Engelbart发明了计算机鼠标。 **1964年** * * * CDC公司发布了Seymour Cray设计的CDC6000超级计算机。 John Kemeney与Thomas Kurtz开发了BASIC程序设计语言。 **1965年** * * * DEC公司推出了PDP-8,这是第一款成功的迷你电脑。 IBM推出了System/360系列计算机。 **1967年** * * * IBM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张软盘。 **1968年** * * * Ed Roberts创立了一家电子器材公司,名为微型仪器与自动测量系统公司(MITS)。 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前雇员Robert Noyce、Gordon Moore,与Andy Grove及Arthur Rock创立了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oration)。 Douglas Engel于一场在旧金山举办的秋季计算机联合大会上,演示了一个名为 “展示之母(The Mother of All Demos)”的系统。 **1969年** * * * 英特尔公司受委托为一系列日本计算器生产集成电路。 Lee Felsentein离开Ampex公司,并为《伯克利芒刺报》供稿。 通用数据公司(Data General)推出Nova计算机。 英特尔公司决定制造第一台微处理机,型号名为4004。 David Ahl加入了DEC公司。 Dennis Ritchie和Ken Thompson开发出了Unix系统。 **1970年** * * * 施乐公司(Xerox)成立帕克研究中心(PARC,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Niklaus Wirth开发了Pasca程序设计语言。 **1971年** * * * 英特尔公司成功开发了8008微处理机。 Steve Wozniak和Bill Femandez制成“奶油苏打计算机(Cream Soda Computer)”。 **1972年** * * * Gary Kildall开发了PL/M,这是供英特尔4004微处理机使用的第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Bob Albrecht创立了人民计算机公司(PCC,People's Computer Company)。 十几岁的Bill Gates和Paul Allen在西雅图创立交通数据公司(Traf-O-Data)。 Steve Wozniak和Steve Jobs开始销售非法拨打免费电话的“蓝盒子(blue box)”。 **1973年** * * * André Trương Trọng Thi 基于8008芯片造出了Micral工业微型计算机。 Steve Wozniak加入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社区存储器项目(The Community Memory)在旧金山湾区启动。 《无线电电子学》(Radio-Electronics)杂志发表了Don Lancaster介绍“电视打字机(TV Typewriter)”的文章。 Gary Kildall和Ben Cooper制造了星相预测机。 Bob Metcalfe发明了以太网(Ethernet)。 **1974年** * * * Ted Nelson出版了《计算机的解放》(Computer Lib)一书。 英特尔公司发布8080微处理机;Xerox推出Alto计算机。 John Torode和Gary Kildall开始销售一种带磁盘操作系统的微型计算机。 《无线电电子学》杂志发表一篇文章,文章将Mark-8型计算机称为“您的个人电脑”。 David Ahl创立了《创意计算》(Creative Computing)杂志,这是第一本家用计算机爱好者杂志。 **1975年** * * * 微软公司(前身为交通数据公司)为Altair计算机开发了第一种BASIC语言。 《大众电子》(Popular Electronics)发表了一篇介绍MITS公司Altair计算机的文章。 Bob Marsh和Lee Felsenstein在伯克利租下了一间车库,以开展他们的电子科技项目。 Harry Garland和Roger Melen在加州洛斯阿图司创立Cromemco公司。 家酿计算机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在加州门洛帕克举行第一次会议。 新泽西业余计算机小组(Amateur Computer Group of New Jersey)举行第一次会议。 Bob Marsh和Gary Ingram创立了处理器技术公司(Processor Technology)。 南加利福尼亚计算机协会(Southern California Computer Society)在加州洛杉矶举行第一次会议。 Dick Heiser在加州洛杉矶开辟了个人计算机的第一条零售渠道:计算机商店(The Computer Store)。 《字节》(Byte)杂志创刊号出版。 Paul Terrel在加州芒廷维尤开始经营第一家字节商店(Byte Shop)。 **1976年** * * * Ed Faber加入以姆赛公司(IMSAI)担任销售部主任。以姆赛公司开始发售第一批计算机。 Bill Gates哀叹非软件盗版侵权的《致计算机业余爱好者的公开信》发表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简报。 《多布博士》(Dr. Dobb’s Journal)创刊号出版。 Ray Borrill在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创立了Data Domain公司。 世界Altair计算机会议在新墨西哥州阿尔布开克召开。 Gary Kildall创立星际数字研究公司(Intergalactic Digital Research)(后改名为“数字研究公司”(Digital Research))。 特伦顿(新泽西)计算机展览会(The Trenton Computer Festival)举行。 Chuck Grant和Mark Greenberg在加州伯克利创立了肯德基计算机公司(“肯德机”,Kentucky Fried Computer,KFC)。 中西区计算机俱乐部(Midwest Area Computer Club)会议举行。 Steve Leininger和Don French开始研制Radio Shack公司的第一款微型计算机。 处理器技术公司推出的Sol计算机在《大众电子》杂志封面刊出。 Steve Wozniak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演示苹果Ⅰ型计算机。 个人计算展览会(Personal Computing Festival)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举行。 Harry Garland和Roger Melen为S-100总线(S-100 bus)命名。 Ed Faber创立了ComputerLand公司。 Mike Markkula参观了Steve Jobs的车库。 Gary Kildall卖了一套CP/M程序给以姆赛公司。 Michael Shrayer开发出了Electric Pencil文字处理程序。 **1977年** * * * Jonathan Rotenberg创立了波士顿计算机协会(Boston Computer Society)。 David Bunnell开始发行《个人计算》杂志。 Seymour Rubinstein加入以姆赛公司担任软件产品营销经理。 首家ComputerLand特许经营商店在新泽西州莫里斯城开张,店名为电脑小屋(ComputerShack)。 苹果电脑公司将总部办公室设在加州库比蒂诺。 Lee Felsenstein与他人共同成立社区存储器项目(Community Memory)。 第一届西海岸计算机展(West Coast Computer Faire)在旧金山举行。 苹果电脑公司推出苹果Ⅱ型计算机。 Commodore公司推出PET型计算机。 Ed Roberts将MITS公司卖给了Pertec公司。 Tandy/RadioShack公司宣布他们的第一台TRS-80微型计算机问世。 Scott Adams创立国际惊险视频游戏公司(Adventure International)。 Bob Miner,Ed Oats和Larry Ellison创立了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是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的前身)。 **1978年** * * * 苹果电脑公司推出苹果Ⅱ型磁盘驱动器并开始发售。 苹果电脑公司发起Lisa研发计划项目。 Bill Joy与他人共同开发了Unix操作系统的BSD版本。 **1979年** * * * Steve Jobs参观施乐公司的帕克研究中心(PARC)。 Tandy/RadioShack公司宣布TRS-80-Ⅱ微型计算机问世。 处理器技术公司倒闭。 以姆赛公司关门。 MicroPro公司推出文字处理软件“文字之星”(WordStar)。 个人软件公司(Personal Software)推出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 **1980年** * * * 惠普公司发布了HP-85型机。 苹果电脑公司宣布苹果Ⅲ型计算机问世。 微软公司(Microsoft)与IBM签订开发操作系统的协议。 **1981年** * * * 奥斯本计算机公司(Osborne Computer Corporation)组建,不久后即迅速推出Osborne 1型计算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计算机。 Steve Wozniak遭遇飞机失事受伤。 苹果电脑公司发生“黑色星期三”大解雇事件。 施乐公司推出8010 Star和820计算机。 IBM宣布它的PC机问世。 Rod Canion、Jim Harris和Bill Murto在德州休斯顿创立了康柏电脑公司(Compaq Computer)。 **1982年** * * * 苹果电脑公司宣布Lisa计算机问世。 Vinod Khosla、Bill Joy、Andy Bechtolsheim和Scott McNealy创立了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 莲花公司(Lotus Development Corp.)宣布推出电子表格软件Lotus 1-2-3。 DEC公司宣布推出一系列个人计算机。 **1983年** * * * IBM宣布PCjr计算机问世。 康柏公司开始发售它的便携式PC机。 Tandy/RadioShack公司宣布推出TRS-80 Model 100型便携式笔记本电脑。 John Sculley担任苹果电脑公司CEO。 奥斯本计算机公司根据《破产法》第11章条款申请破产。 Phillippe Kahn创立Borland公司(Borland International)。 **1984年** * * * 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hintosh计算机,并在超级杯大赛期间播出它的“1984”电视广告。 Michael Dell创立戴尔公司(Dell Computer)。 Borland发售Turbo Pascal系列软件。 **1985年** * * * 苹果电脑公司授权IBM公司使用苹果的部分图形用户界面(视窗)功能。 Steve Jobs离开苹果,创立NeXT公司(NeXT Inc.)。 微软公司开始发售Windows 1.0操作系统。 **1986年** * * * Steve Jobs收购皮克斯公司(Pixar)。 微软公司开始发售Windows 2.0操作系统。 **1987年** * * * 国家半导体公司收购仙童半导体公司。 **1988年** * * * 苹果电脑公司起诉微软公司及惠普公司侵犯版权。 NeXT推出它的第一款计算机。 皮克斯的动画《锡铁小兵》(Tin Toy)成为第一部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的电脑动画电影。 **1990年** * * * Tim Berners-Lee设计了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HTML(超级文本标记语言),由此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 John Perry Barlow和Mitch Kapor创立了电子前哨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1991年** * * * 迪士尼公司与皮克斯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包括《玩具总动员》的制作发行。 苹果电脑公司和IBM公司签订了一份联合研发协议。 Novell公司收购数字研究公司(Digital Research)。 太阳公司开发了Java程序设计语言。 Linus Torvalds发布基于Unix开发的Linux操作系统。 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da)的Mark MaCahill设计出Gopher协议,并基于此协议衍生出两个新的搜索服务,Veronica和Jughead。 **1992年** * * * 微软公司发布Windows3.1操作系统。 **1993年** * * * John Sculley离开苹果电脑公司;Michael Spindler担任苹果CEO。 Eric Bina和Marc Andreesen开发出Mosaic浏览器。 **1994年** * * * 苹果电脑公司发布牛顿掌上电脑(Apple Newton)。 Gary Kildall去世。 AltaVista搜索引擎上线。 **1995年** * * * 网景公司提交IPO申请。 微软公司致力于互联网事业。 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上映。 皮克斯提交IPO申请,Steve Jobs成为亿万富翁。 eBay在线购物及拍卖服务上线。 Craigslist分类广告网站上线。 **1996年** * * * Gilbert Amelio取代Michael Spindler成为苹果电脑公司CEO。 苹果电脑公司收购NeXT公司。 Steve Jobs重返苹果电脑公司。 **1997年** * * * 微软公司的IE浏览器在浏览器市场上的份额超过网景浏览器。 Steve Jobs回归苹果电脑公司,担任临时CEO。 **1998年** * * * 苹果电脑公司发布iMac计算机。 康柏公司收购DEC公司。 美国司法部及二十个州的总检察官集体起诉微软公司垄断。 PayPal在线支付系统上线。 网景公司(Netscape)免费开放其浏览器的源代码。 美国在线公司(America Online)以42亿美元、免税换股的方式收购网景公司。 Linux系统成为发展速度第二快的操作系统。 **1999年** * * * IBM公司的CEO Lou Gerstner宣布“随着PC驱动消费者购物决策的能力以及其作为应用程序开发的主要平台的程度降低,PC时代宣告结束了。” **2000年** * * * 互联网泡沫破灭。 **2001年** * * * 苹果公司发布了基于NeXTSTEP系统的Mac OS X操作系统。 苹果公司推出iPod播放器。 **2004年** * * * Facebook社交网站上线。 **2005年** * * * YouTube视频共享网站上线。 Macintosh计划发起人Jef Raskin去世,享年61岁。 微软公司发布Xbox 360游戏主机。 **2006年** * * * Twitter微博上线。 **2007年** * * * 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上线。 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机。 **2008年** * * * 谷歌公司推出安卓手机系统(Android)。 **2009年** * * * 谷歌公司宣布无人驾驶汽车问世。 比特币(Bitcoin)电子货币问世。 雅虎公司(Yahoo!)和微软签订以必应搜索引擎(Bing)代替雅虎搜索引擎的协议。 **2010年** * * * 苹果公司推出iPad平板电脑。 **2011年** * * * 苹果公司的Siri语音助手使用自然语言回答用户的问题。 Steve Jobs去世。 * *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2-23_567a18b7b7427.png) [《硅谷之火》](http://www.ituring.com.cn/book/1510)是一部微型计算机发展史,让读者了解整个20世纪以及至21世纪初计算机从兴起到鼎盛直至今天受到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冲击的整个过程,是一本集历史故事与小说风格于一体的硅谷纪传体书籍。最新第3版重新修订了全书内容,增加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几位大佬退出舞台后的计算机行业现状分析。本文节选自[《硅谷之火》](http://www.ituring.com.cn/book/1510)。
';

百年硅谷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6:13:39

# 百年硅谷 个人计算机历史大事记 马克•扎克伯格现象 第一代投资人:自成一体的风险资本 专访《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罗• 斯加鲁菲 华尔街与硅谷的较量 吴军谈硅谷的风险投资 Coursera 数据工程师董飞:硅谷大数据的过去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