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如何赚钱? 看YouTube和Netflix怎么做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5:36

## 在线视频如何赚钱? # 看YouTube和Netflix怎么做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d90a8f.png) > 原文出处:http://tech.qq.com/original/biznext/a0126.html > 分析师:[杜会堂](http://t.qq.com/HuitangDu) 2015-10-29 1\. 在线视频竞争加剧,YouTube通过“内容细分+付费服务”的组合服务来提升竞争力,用强制性合作协议赶走对价值不大的营销者,用更有吸引力的收入分成锁住视频创作者,使之持续生产内容; 2\. 以电影和电视剧等长视频为主的 Netflix通过拓展海外市场来分摊内容制作、分发的成本,另外还持续增加对原创内容的投资,以此与对手形成差异; 3\. 中国在线视频服务已基本被互联网巨头把持,资金压力减少的同时仍然要通过精细化服务才能实现长久的竞争力。 ## 一、免费10年的YouTube要开始收费了 在线视频难盈利。 成立十年的YouTube堪称全球最成功的视频网站,它每月可以吸引到超过10亿次访问,去年一年的收入约为40亿美元,占谷歌总收入的6%。但YouTube依旧没有实现盈利。 不过YouTube并没有放弃盈利尝试。去年10月,曾有消息称YouTube正在考虑推出付费订阅服务,一年之后,这项名为“YouTube Red”的付费服务终于到来。YouTube Red暂时只在美国上线,每月收费9.99美元(约合人民币64元)。付费之后,用户可以享受到至少4项高级服务: - 免广告观看在线视频 - 保存视频至本地,离线观看 - 在移动设备上观看视频时,用户可以自由切换应用处理其它事务,YouTube会在后台继续播放视频。用户可以像收听广播剧一样,听完剩余视频内容 - YouTube还将联合视频创作者,为付费用户制作原创节目,已经公开的合作对象有PewDiePie、Lilly Singh等热门草根明星。合作的节目会在明年陆续开播,免费用户无法收看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da8e0f.jpg) 在YouTube Red上线的同时,YouTube还推出了YouTube Music应用。YouTube Music和之前推出的YouTube Kid、YouTube Gaming应用一脉相承,只关注对应领域的视频。作为付费的特权之一,YouTube Red用户也可以使用YouTube Music。 YouTube拥有令人艳羡的海量视频,但它同时也代表着巨大的运营压力。面对包罗万象的视频内容,怎样才能挖掘出更多商业价值?透过新上线的Music和Red服务,YouTube给出的答案是:将内容细分与付费服务组合,通过精细化运营触及更多垂直用户,从而促进更多免费用户向付费用户转化。 YouTube还制定了利益分成计划来保证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为了让视频创作者能够为付费服务贡献内容,YouTube推出了一项强制协议:最初通过广告分成的视频创作者如果不签署YouTube Red合作协议,那么他们的视频将不允许在YouTube公开展示——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都无法看到。 对于旨在通过YouTube增加曝光、吸引用户到自有平台消费的内容贡献者来说,YouTube的新规定充满排他性。在YouTube Red推出第二天,ESPN就清空了旗下11个频道内的所有内容。不过大多数视频创作者还是留了下来,原因很简单——通过YouTube Red获得的直接分成比过去的广告分成更多。 ## 二、只播精品内容的Netflix如何赚钱?原创节目+海外市场+本地化运作 和持续烧钱、难以盈利的视频同行相比,Netflix是一个“异类”。通过制作、分发专业机构拍摄的高质量影视作品,Netflix直接向用户收费,已经实现了盈利。不过在最新财季,Netflix的利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净利润同比下降50%,两项重要指标——付费用户增长数和节目成本——都没有达到市场预期。 Netflix的商业模式很简单,用优质内容来吸引用户付费订阅,以此赚取收入。在这套商业模式下,用户越多,分摊后的视频制作和分发成本就越低,Netflix获得的回报也就越高。因此,Netflix在很早之前就开始拓展国际市场。目前它已登陆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用户接近2600万。 快速扩张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海外市场数量繁多,Netflix无法进行精细的本地化运作,因此在和本土视频服务商的竞争中,难以形成长期付费优势。即便今年海外付费会员占比超过36%,Netflix的国际业务依旧亏损。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dbc77d.jpg)(注:红色区域为Netflix已入驻的海外市场) 更麻烦的是,由于在海外拓展投入过多精力,Netflix的本土服务受到了影响。在刚结束的第三季度,Netflix的美国付费用户只增加88万,远远低于华尔街预期的125万。 Netflix认为,本土订阅用户下降主要受磁条信用卡和借记卡向芯片卡转换的影响。由于部分用户未能及时升级信用卡,从而导致Netflix账户过期。但事实上,除了信用卡升级,Netflix自身的节目编排断档、新片更新缓慢等问题,同样是造成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 尽管Netflix不愿承认,但面对下滑的市场利润和切实存在的自身问题,他们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本月初,Nexflix提高了新用户的收费标准,将订阅费从每月8.99美元提升至每月9.99美元。此外,Netflix还加快了原创内容的更新频率,在即将到来的11月,Netflix将陆续上线《七宗罪》、《爱心熊和表亲》、《一无所长》等7部全新制作的原创剧集。 Netflix的海外扩张仍在继续,但和以前不同的是,它的本地化运作针对开始加强运行。上周Netflix正式登陆西班牙时,为了解决本土内容缺乏的问题,他们开始寻求和当地影视公司合作,委托对方制作本地特色内容。 ## 结语:中国在线视频怎么玩?光烧钱可不行,得有精细化服务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dce1cf.jpg) 随着社交网络、移动设备和高速网络的普及,在线视频得以飞速发展。今年YouTube预计将实现3万亿次视频观看,Facebook的视频浏览量预计也将突破2万亿。 为了应对市场飞跃带来的竞争压力,YouTube通过“内容细分+付费服务”的组合服务来提升竞争力,然后通过强制性合作协议赶走对平台价值不大的内容营销者,再通过更有吸引力的收入分成锁住视频创作者,使之源源不断地生产内容。 Netflix则利用“海外扩张+自制内容”的策略来提升竞争力。他们在海外市场尝试制作更“接地气”的本地内容,同时持续加强原创剧集的投入,努力与对手形成差异。 和美国市场相同,中国在线视频同样在快速发展,今年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360亿元。随着阿里巴巴向优酷土豆发出收购要约,中国在线视频正式被BAT接管。互联网巨头的支持无疑让“烧钱”的在线视频减少了很多资金压力,但长久的竞争力依旧要靠精细化服务才能体现。如何实现?YouTube和Netflix的做法都是值得效仿的经验。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d64872.png)](http://t.qq.com/HuitangDu) [分析师:杜会堂](http://t.qq.com/HuitangDu) > 邮箱:huitangdu#tencent.com > 简介:互联网观察者,关注前沿科技、媒体变革和消费电子,相信互联网将重塑生活。
';

深度解构跨境电商: 巨头入场,创业者还有哪些机会?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5:34

## 深度解构跨境电商: # 巨头入场,创业者还有哪些机会?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d75651.png) > 原文出处:http://tech.qq.com/original/biznext/b0127.html > 分析师:[张雨忻](http://t.qq.com/) 2015-11-04 1、跨境电商产业链可以拆分为前端(用户)、后端(供应商)以及中间通路(货源组织、仓储和物流)。创业公司可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不同的环节作为切入点进入行业,并以此为基点向产业链上下游逐渐延伸,从而最大限度的掌控供应链。 2、跨境电商之间的竞争集中在三个方面:资金、流量和用户营销能力。其中资金和流量决定了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而用户运营能力则能让平台把供应链上的优势转化为最终销售。 3、巨头入场后,基于B2C模式的资源争夺会越来越激烈,现阶段 B2C 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一般创业公司轻易涉足,现有B2C创业者从细分市场和细分用户入手或能占得一席之地。 4、平台型玩家还有一定的时间窗口,消费个性化和消费场景化是重要趋势,且最终都会形成C2C+M2C混合模式。 5、舍去C端用户,做B2B供应链服务解决方案也是一个方向。把流量获取和运营交给那些擅长的人,可以更专注的深耕供应链,而供应链是利润的来源。 ## 一跨境电商风口中的玩家 ## 1、电商市场中的新红利 在电商行业格局已定、以淘宝和京东为首的4、5家大电商已彻底瓜分掉现有市场的时候,创业者们仍没有放弃在电商这片红海中寻找新的机会。电商行业的“下一片蓝海”在哪?而从贸易政策、消费者、创业者和资本等各个层面来看,这片蓝海都无疑是“跨境电商”,并且不少从业者认为,这也是电商行业中的“最后一块肥肉”。 根据海关总署和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2014年海淘的用户数达到1800 万,成交规模 1400 亿。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别。商务部公布的全球贸易格局报告则显示跨境出口电商市场规模的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 跨境电商巨大的市场红利背后是出现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的消费升级趋势。以80后和90后人群为主的消费人群的消费观念和需求已经发生变化,安全放心、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优质服务等成为了消费升级过程中用户的核心需求。同时,中国的出境游人群规模逐年增长,境外消费将增强国内用户对海外品牌的认知度,并刺激回国后的跨境消费。 同时,从2014年开始政府便不断释放跨境贸易利好,这也促进了跨境电商基础设施的加速完善。首先,2014年7月发布的《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从政策层面上承认了跨境电商,也认可了业内通行的保税模式。其次,从上海成立自贸区并实施跨境人民币结算,到上海、杭州、郑州、宁波、深圳、天津等地蜂起的“保税区运动”是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完善的过程。 ## 2、创业者与巨头的共存与竞争 2011年,洋码头从跨境物流服务商转型进入跨境电商市场,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始涉足跨境电商业务并顺利发展至今的创业公司。从2013年开始,做跨境电商业务的创业公司多了起来,包括蜜芽宝贝、蜜淘、小红书、笨鸟海淘、海蜜、街蜜、洋葱淘、波罗蜜等。当然,这些创业公司的切入点和玩法各有不同,比如做B2C跨境自采模式的蜜淘、蜜芽宝贝、洋葱淘;做C2C买手模式的洋码头、海蜜;从社区延伸至电商业务的小红书;从物流切入的笨鸟海淘、街蜜;从视频直播切入的波罗蜜等。 扎堆的创业公司承担了早期用户教育工作,跨境电商市场被迅速撕开的一道口子。在政策红利、市场红利逐渐明朗起来的时候,电商巨头、物流服务商、大型互联网企业等诸多角色也开始相继进入该市场。举几个例子: ·2014年2月,天猫上线“天猫国际”,在模式上复制了一个海淘版的“天猫商城”。 ·2014年12月,聚美上线其跨境电商频道“极速免税店”。与天猫不同的是,聚美采用的是海外直采的自营模式,通过把控货源避免再次陷入售假风波。 ·2015年1月,网易和顺丰相继涉足跨境电商:考拉海购和顺丰海淘,分别从内容和物流切入该领域。 ·2015年4月,京东正式上线“全球购”,采用B2C的方式做自营跨境电商,延续了京东自身电商业务的基因。 ·亚马逊也在积极布局针对中国市场的跨境电商,从2014年开始相继上线了直邮、海外购、进口直采和国际精品店等多项业务,用不同的模式匹配不同类型的商品和用户。 电商巨头和创业者拥有着不同的流量基础、品牌基础、资金实力和供应链掌控力,巨头的入场对创业者已经拿下的市场将造成明显的冲击。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在这个共生与竞争的环境下找到一个合适的市场切入点以及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活下来的关键。 ## 3、跨境电商产业链 跨境电商产业链可以拆分为前端、后端以及前后两端之间的通路。其中,前端是用户;后端是供应商;中间通路则是打通供需两端的货源组织、仓储和物流三大环节。所以,跨境电商的基本链条从上游至下游可以描述为:供货商(品牌商、贸易商、经销商、商超、买手团队等角色)——货源组织(直接采购或招商入驻)——国际仓储物流(自建或合作)——保税清关——国内物流——用户流量(流量获取和流量转化)——售后(退换货等)。 其中,最下游的用户流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商平台在上游供应商的话语权以及对供应链的掌控力。而平台在上游获取货源的能力和在下游销售商品的能力又影响到中段的仓储和物流解决方案设计(主要受制于成本)。因此,这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创业公司则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团队基因选择不同的环节作为切入点进入行业,并以此为基点向产业链上下游逐渐延伸,从而最大限度的掌控供应链。本文也将从不同的产业链节点入手,分析目前跨境电商玩家们的策略与商业逻辑。 ## 二前端流量:做社区 天猫、京东、聚美等电商平台具有天然的流量优势,当它们在做跨境电商业务时,手中已有相当数量的电商存量用户,它们要做的事情是“流量转化”。而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它们在流量端最大的困扰往往在于:不知道用户是谁、用户在哪,故而它们首要任务是“流量获取”。并且,手握用户不代表就能将商品销售出去,“流量运营”至关重要。 可以说,流量获取、流量转化和流量运营都离不开优质的内容,尤其是依托于社区的优质UGC内容。“用内容吸引精准的用户、产生黏性、引导消费”的最佳案例便是“小红书”。 ## 1、用社区制造用户黏性 社区之于电商最大的价值之一便在于获取精准的、有黏性的潜在消费者。小红书最早做的是海外购物攻略,这在2013年还是一个空白的市场,于是小红书迅速聚集了一批对跨境购物有兴趣的精准用户。 但攻略则意味着小红书需要自己提前生产内容,这种相对静态的信息流并不是最适合海外购物的内容形态,无法与用户产生即时的、持续的互动。于是,小红书很快便将产品形态调整为移动购物和晒单社区,通过产品规则和机制的设计让好内容在社区里自然的滚动、沉淀,同时保持用户的活跃度。 在内容方面,小红书做了几件事:第一,内容形态以图片为主,用最接近线下购物的场景和视觉效果吸引用户;第二,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内容,使得每个呈现出来的商品都有名字、购买地、价格、用户心得等,保证内容的完整性;第三,重内容,而非分享内容的人;第四,根据用户所关注的品牌、标签、人等因素,想每个人精准推送内容。 而在用户方面,在小红书联合创始人翟芳看来,晒单社区的属性与爱购物女性的信息分享需求是天然契合的,这里面包含着参与感、存在感等情感,所以但凡在社区中留存下来的用户,平台并不担心他们的活跃度和黏性。小红书给出数据称,其用户平均一个月打开应用超过50次。 多位跨境电商创业者表示,自身运营面临的最大难点就在于用户留存、用户复购和品牌传播。若一个跨境电商平台能够同时运营着一个有着高质量内容和活跃用户的社区,基于内容来做电商,那么用户留存、品牌传播的问题都能得到缓解。 ## 2、用社区获得流量转化 对于B2C跨境电商来说,选品的压力较大。大部分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并没有线上或线下的历史销售数据,这便要求采购团队对“爆款是什么”非常敏感,这时候具有社区基因的电商平台将从中受益——社区中的UGC内容带来大量基于用户喜好的数据,这些数据将为平台选品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所以说,社区不仅解决了用户获取和用户黏性的问题,而且相比其它电商平台能更容易的解决“从看到买”的用户运营和转化。既然解决了选品问题,那么通过B2C模式对有限SKU的供应链做深度掌控便成为了最佳商业模式。小红书是如此,出自一个团队之手的顶顶(海淘晒单社区)和洋葱淘(B2C跨境电商)之间的逻辑也是如此。 社区对于电商的价值清晰可见,但当跨境电商发展到目前阶段,再去复制小红书的路径和模式已经难度较大,且需要时间,但行业的窗口期已经快要过去。因此一些跨境电商走了一条与小红书相反的路径:先电商、后社区。今年9月洋码头宣布进军社区,建立消费者与海外卖家的分享交流平台,目的在于进一步消除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且不同于小红书“聚焦于内容”的做法,洋码头“聚焦于买手”,这与它依靠海外买手的C2C模式有直接关系。 ## 三货源供应链:自采和平台 货源位于供应链的最上游,对于一个跨境电商平台来说,掌控货源主要考量的是它们对海外供应商的BD能力以及货源组织能力。关于后者,跨境电商通常有几种方式,包括自营直采、招商入驻、买手采购、代运营/代购等,其中代运营/代购的模式正逐渐失去竞争力,前三者涵盖了目前大部分跨境电商在货源端的解决方案。 ## 1、供应商角色 海外供应商大致可分为几类:品牌厂商、贸易商、经销商、商超、个人买手(或买手团队)。 几乎所有跨境电商都希望与品牌厂商直接签约,从而邀请其入驻或直接采购商品,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但大部分品牌商有自己成熟的销售体系和品牌形象,它们对于合作的电商平台在销售能力上有较高要求,除此之外,还有维护和传播品牌形象和口碑的需求。对于那些喜欢低价促销商品的电商平台来说,品牌商的合作意愿会大大降低。 大部分跨境电商平台能接触到的最上游环节便是贸易商,贸易商再与多个品牌商对接。贸易商的好处在于手中有大量且丰富的SKU,免去了电商平台与品牌商注意谈判的成本。因此,即使能获得品牌商的收取,电商平台仍会跟贸易商保持长期合作。 经销商、商超等渠道相对更容易合作,但在商超以零售价购入商品无疑会抬高电商平台的供应链成本。不过商超的优势在于SKU丰富,能够为平台做很好的品类补充。 当跨境电商还处于“代购”的早期时代,个人买手或买手团队是最重要的供货角色,现在则是C2C模式跨境电商的供货源。与个人买手合作的优势在于品类能够做到足够丰富和个性化,但问题也比较突出——对买手团队的管理比较困难,这也直接决定了用户的购物体验。 ## 2、跨境直采 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是跨境电商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目前国内跨境电商平台中通过跨境直采方式来组织货源的平台占比最大,包括京东、聚美、小红书、蜜淘、洋葱淘、蜜芽宝贝等。跨境直采的优势在于平台直接参与货源组织,若能在这个过程中尽量砍掉中间环节,便能够获得成本优势。并且,大部分跨境直采的平台都采取“闪购+直邮”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库存周转时间,缓解供应链压力。 跨境直采也对平台提出了三点基本要求:一是需要有自己的海外BD、选品和采购能力;二是需要应对自有库存带来的品类管理和资金压力,尤其是资金压力;三是有较好的流量以及消化流量的能力。面对来自资金和流量的压力,大部分跨境直采的平台都采取“闪购+直邮”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库存周转时间,缓解供应链压力。 不过,面对采购的资金压力、与多家供应商的谈判难度等问题,跨境直采在品类扩张和规模扩张上都比较难。再加上目前京东、聚美等有资金又有流量的电商大佬纷纷以跨境直采的方式介入,在海外供应商选择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将吸走大部分资源,这将给创业公司造成较高门槛。不仅新进入者已经很难再在跨境直采中获得优势,已有的创业公司也面临很大冲击。所以以洋葱淘、蜜淘、蜜芽宝贝为代表的B2C电商在采购端都以一个细分品类(例如母婴用品等)或市场(例如日韩)切入,获取相对细分的用户流量,通过品类或市场建立壁垒。 ## 3、M2C招商 M2C是平台模式中的一种,即邀请国际品牌商、零售商、免税店等商家角色入驻平台,典型的玩家有天猫国际、洋码头等。其中,天猫国际是纯M2C平台,完全秉承了天猫的逻辑。洋码头从C2C起家,现在则是M2C和C2C共存的形态,未来或将以M2C为主。 M2C招商模式主要考验平台的海外BD能力,若能获得某海外品牌的独家签约将成为平台的资源门槛,但这要求该电商平台在流量和销量上有明显优势。因此,M2C招商模式的玩家中天猫国际将占据明显优势。 大部分M2C平台的招商目标包括知名国际大品牌、拥有爆款的品牌(如花王)、拥有一定用户群的小品牌等。其中有中国市场运营需求的品牌,电商平台会为它们提供或对接第三方TP代运营服务。但代运营服务将抬高成本,导致用户承受更高的价位。除此之外,商户还将承受高额的广告成本,这些都会体现在最终的价格上,这与跨境自采相比是劣势。除此之外,平台对品牌商的管控能力也较弱。 虽然平台对供应商的掌控能力有限,但M2C模式至少可以在货源端保障正品。一方面,入驻的商家需要提供营业执照、海外零售资质等证明;另一方面,商品几乎由海外直邮。当然,天猫国际和洋码头都在供应链的仓储和物流环节做更多布局,通过打通各环节信息系统甚至自建的方式来弥补平台模式的缺陷,后文将详细分析。 蜜淘创始人谢文斌透露他们已有转型做平台模式的想法,“仅凭一个创业公司的资金能力是无法吃透海外供应链的,最终可能不可避免的还是要通过招商入驻的方式引入更多海外供应商。” 面对供应商管理和运营问题,谢文斌认为B2C模式出身的跨境电商平台已有一套能够对接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系统,会比直接做M2C的平台在服务质量上有更多保障。 ## 4、C2C买手 与M2C平台采用商户招商的方式不同,C2C平台上的货品由海外买手采购获得,买手可在平台上开店、不定期做海外扫货直播等,典型的玩家有洋码头、淘宝全球购、海蜜、街蜜等。 买手制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一是品类足够丰富,尤其是对非标品的SKU覆盖宽度是跨境自采方式无法做到的;二是能提供足够个性化的商品,覆盖长尾市场,尤其是买手能从用户订单的反馈中快速调整选品思路;三是通过塑造买手品牌、促成买手与用户的有效沟通形成 “达人经济”,从而在流量端制造用户黏性,与在前端做社区的目的相似。 但同时,与代购一脉相承的买手制依然面临着“真假货难辨”的问题,这使得这一类平台的流量转化率普遍较低。因此,C2C平台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海外买手给用户造成的不信任感。以洋码头为例,其做法就是做严格的买手认证:确认买手的海外身份、或至少是长期居住海外;对买家做随机抽查,包括检查仓库货品、仓储条件、库存真假等;通过与买手的上游供应商或合作伙伴沟通来评估他的信用状况。 除此之外,个人买手也会造成供应链不稳定和服务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对于前者,平台需引入足够多的买手、提供足够数量和品类的商品来对冲一些买手供货能力的不稳定;对于后者,平台除了以一定的服务标准设立买手的入驻门槛之外,还需要对买手进行培训。无论是海外品牌商、零售商还是个人买手,大部分在“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本土化服务”这件事上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 四物流供应链:仓储和物流 物流供应链负责连接供应商和用户,是跨境电商供应链中关键的通路环节,也是目前壁垒最高的环节,包括仓储、物流、清关等环节。在这其中,技术、资金、政府资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逐渐做重的物流 不少从业者认为,物流环节是跨境电商的最大掣肘,如何能打通从海外供应商到国内用户之间的物流通路,使中间的环节尽量减少、信息尽量通畅,从而提高效率,是所有跨境电商都要面对的难题。 一直以来,跨境物流解决方案有两种:转运和直邮,而转运又分为海外仓转运和保税仓转运。其中,通过海外仓集货再转运回国的方式时间周期长且不可控,再加上中间经历的环节众多,错单、丢单等问题也更容易发生。而直邮虽然运输的速度快、点对点的物流也将通路中的环节最大限度减少,但零散的直邮货品的清关效率却普遍较低,而且单件货物的物流成本非常高。 虽然海外转运和直邮的物流解决方案仍在大范围使用,但随着各地保税仓的兴起,目前最“炙手可热”的物流解决方案是将货品邮寄至国内保税仓,再由保税仓清关入境,并通过国内物流送至用户手中。 无论是电商还是O2O,谈及物流必会提到“要把模式做重”。虽然都知道自建物流能让供应链更可控,在用户体验上胜出,然而并非所有的跨境电商平台都有这样的资金实力。 目前,跨境电商在境外物流环节有几种做法:电商平台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合作,类似淘宝与“四通一达”之间的合作;只做跨境供应链中的物流环节,用技术系统优化现有物流服务的效率水平,如笨鸟海淘;电商平台自建物流系统,如洋码头的贝海国际;从自有物流资源(航运、海运资源等)切入跨境运输,如顺丰、韵达等。 其中,前两种做法比较轻。平台在跨境运输资源上采取与第三方专业运营商合作的方式,包括FedEx、DHL、顺丰等,平台自身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建信息系统和技术系统的方式打通海外仓储、物流、清关等各个环节,一方面监控整个物流环节,另一方面则通过让各环节信息对接和流通更顺畅来提高整个物流流程的效率。 但一些从业者认为做到这样还不够,在跨境这样一个场景下,只有把物流环节做重才能保障用户的体验。因此,洋码头自营的贝海国际从一开始便介入境外的干线运输环节和跨境的海运、航运环节。一方面建立自己的货运车辆体系增强揽货能力、保证与航运的交付都能按时完成;另一方面通过灵活的安排航班发货来平衡物流的速度和成本。近期,从物流业务管理工具切入、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的第三方转运物流服务商笨鸟海淘也表示要开始往重资产方向倾斜,加大对空运、清关环节的优化,并在各国建立干线运输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各跨境电商平台都在加强对清关环节的优化,积极与海关的清关系统做对接,希望改变人工操作的传统方式,通过电子清关提高效率。对于拥有国内保税仓的B2C平台来说,当平台上出现一笔订单后,该笔订单的商品信息就由系统直接对接至海关的清关系统,完成电子清关。对于那些采用直邮方式的商品来说,在商品发出之前提前报关更是提升效率的关键。而洋码头在清关环节的介入更深,它通过自有人员陪同整个清关过程,在清关环节形成封闭通道,避免换货、掉包等情况的出现。 ## 2、布局国内保税仓和海外仓 跨境电商兴起之初,大部分电商平台都采取租用海外专业仓储服务商的仓库和服务的方式来解决仓储问题。但随着七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内保税仓的蜂起,国内保税仓已成为了跨境电商的首选仓储阵地。 从所有权来看,保税仓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仓库,即一家电商平台包下整个仓库; 另一类是公共仓库,也就是多个电商公用一个仓库。 从运营方式来看,同样有两大类:一类是代运营仓库,即仓库和仓库内的工作人员都由平台租用,但平台不介入运营;另一类是自运营仓库,虽然仓库也是租用,但仓库内片区的规划、仓储电子系统的设计、分拣、包装等流水线环节都由自己完成。 公共仓的问题在于,当订单量上升,各家电商平台将受制于公共仓的订单处理能力,无法灵活调整,用户端的物流信息呈现也会出现滞后;代运营的问题则在于拣货、货品管理、包装等各个环节的可控性弱,标准化程度低。这些都会影响到用户最终的购物体验。因此,B2C跨境电商都在争夺各地独立保税仓资源,若资金和技术实力允许,也会优先自运营模式。 争夺保税仓的跨境电商以B2C玩家为首。得益于自身模式,B2C平台能将采购、仓储、物流、支付等环节的系统都对接至保税区,打通后与海关系统完成对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规划和控制。同时,保税仓也更喜欢B2C电商,因为它们单品类的货量大,清关效率也更高。以郑州保税区为例,聚美拥有最大的保税仓、其次是小红书,且均为自运营。 在布局国内保税仓的同时,一些跨境电商平台希望在仓储上继续向上游移动,能把仓库直接建在海外,比如已有保税仓的蜜淘、小红书以及从自营物流向自营仓储延伸的洋码头。 除了能承接一部分国内保税仓不允许进入的货品之外,电商平台纷纷开始在国外建仓的目的还在于进一步提升物流供应链环节的效率。B2C平台能将采购的货品直接屯在海外,这就意味着当货品还在海外时平台就可以开始销售、生成订单,如此将加快库存周转速度。C2C或M2C平台的货源更为分散,海外多个城市建仓则可以让供货商家或买手将物品直接就近存放在相应的仓库里,提高境外物流的效率。当然,这样做将带来成本的提升。 ## 五跨境电商的机会 ## 1、深耕供应链 虽然跨境电商市场已成红海,但还没有出现淘宝、京东等几大巨头分食天下的局面,不管是巨头还是创业者都有机会。如果说行业的早期发展靠的是政策红利、人口红利、低价优势、品类宽度等因素,那么跨境电商最终还是会回归到电商都需要面临的竞争点上——供应链和服务。 早期进入跨境电商市场的创业者大多做着规模化的代购生意或者是对代购模式的优化。前者的典型是淘宝全球购,后者的典型包括蜜淘(已转型)、Hai360、海猫季等。虽然进入门槛低、模式轻、容易在初期形成规模,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会遭遇瓶颈。用蜜淘创始人谢文斌的话来说,对代购模式进行优化时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海淘体验,但由于在货源端和仓储物流上均没有话语权,对体验的改善仍然是有限的。 所以,跨境电商的重点仍然要回归到供应链和服务上。具体来说也就是:接触到足够多的供货角色,争取议价权,获得定价权;建立自己的库存并具备一定的库存深度;拥有一条可掌控的物流通路,包括仓储、物流以及一套能够打通采购、仓储、物流、清关各环节的技术系统。对于以上几点,创业者应根据自己的商业模式、资源优势和资金实力有针对性的布局。 ## 2、巨头进入,B2C玩家要做“小而美” 既然供应链是跨境电商的关键,那么B2C是否是目前机会最大的模式?并不是。京东、聚美等巨头以全品类B2C平台的姿态进入跨境电商,而在母婴市场也有了蜜芽宝贝这样认知度很高的品牌。现阶段 B2C 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一般创业公司轻易涉足。若要做B2C模式,需要做的更巧妙,“小而美”的定位或更有可能找到位置。 细分市场 做全球范围内的全品类自营跨境电商难度很大:一方面,日本、韩国、澳洲、美国等国家的供应链成熟度不同,逐个去覆盖会有很大的谈判难度;另一方面,全品类自营意味着巨大的资金,一般创业公司很难承受。因此,从某个市场或某个品类入手,再围绕着这个点做业务延伸成为一些创业公司的选择。比如,蜜淘现在的定位就是韩国市场内的全品类,洋葱淘的定位则是日韩美妆。 细分人群 小红书便是抓住了一群特征明显的用户,通过社区捕捉到这群用户的需求,并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由于小红书的用户大多是那些善于发现国外稀奇好货的人,所以小红书福利社的定位也并非大牌爆款,而是以偏小众的长尾品类为主,所以与电商巨头之间不易产生直接竞争。 蜜芽宝贝同样是抓住了一个细分人群,但与小红书的不同是,母婴用品属于高度标准化产品,对供应链的考验会集中的表现在价格上,一旦巨头进入也是最易掀起价格战的品类。所以,现在还想从母婴市场切入做B2C跨境电商已经很困难。 大电商平台虽有大流量,但流量未必精准,流量转化率也不一定高。而细分的市场或品类能够帮助平台找到细分的用户,挖掘这群用户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大而全”的平台容易忽视的或无法提供的服务,或能让B2C平台在巨头挤压下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 3、C2C玩家仍有一定时间窗口 当B2C平台都陷入相似的资源竞争局面时,C2C平台面对的却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品类可以无限丰富的市场。供应链上游的资源本就足够分散,所以短时间内也难以被一两家平台所控制。同时,C2C平台上大量的长尾非标品类能够满足用户足够个性化的需求,在早期快速形成规模。 另外,用户在移动端消费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场景化特征,而平台上的买手能创造出最接近线下的真实购物场景。洋码头用图文的方式做扫货直播,B2C模式的波罗蜜也从视频直播切入,做“边看直播边扫货”的消费场景。虽然“消费场景化”谁都能做,但通过散落全球的买手来做这件事无疑能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场景体验。 不过,出于供应链稳定性和服务质量控制的考虑,C2C平台最终不可避免的需要逐渐引入海外品牌商或零售商,成为C2C+M2C的综合型平台,可参照洋码头的发展路径。一旦照此路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直面来自淘宝全球购+天猫国际的竞争。 ## 4、舍去C端运营,做B2B供应链服务提供商 在跨境电商这个市场中还有这么一种角色,它们擅长获取用户、运营用户,是“流量主”,但由于自身电商业务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在供应链经营上会产生问题,例如下厨房、大姨吗、堆糖等,还包括大量的微商。这些平台虽然体量不大,但足够长尾。因此,为它们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供应链服务提供商的目标是做跨境通路的整合,包括聚集货源、整合现有仓储资源和运输资源、整合来自多个电商平台的流量。除了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B2B模式的关键还在于打破信息壁垒,搭建一个高自动化程度的平台,让平台两端的供货商和电商平台能够在平台上找到彼此、对接需求,改变传统跨境贸易商的低效状态。目前,洋葱淘的团队已转型做起了跨境供应链服务商,在创始人Elya看来,把流量获取和运营交给那些擅长的人,可以更专注的深耕供应链,而供应链是利润的来源。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baa999.jpg)](http://t.qq.com/) [分析师:张雨忻](http://t.qq.com/) > 邮箱:yuxinzhang#tencent.com > 简介:移动互联网观察者,关注创业投资圈,侧重O2O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研究。
';

不爱看广告? 看Instagram和Snapchat如何打造让人上瘾的广告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5:31

## 不爱看广告? # 看Instagram和Snapchat如何打造让人上瘾的广告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cf25a7.png) > 原文出处:http://tech.qq.com/original/biznext/b0128.html 分析师:[杜会堂](http://t.qq.com/HuitangDu) 2015-11-05 1\. Instagram的广告拥有图片、视频、幻灯片3种形式,其中视频是最受重视的广告形式。 2\. Snapchat的广告形式主要以纵向视频为主,全新的视频直播功能也开始尝试商业化。 3\. Snapchat的产品模式让它难以收集用户数据进行精准广告投放,但它拥有的海量年轻用户是Instagram的最大威胁。 ## 序互联网公司成千上万,但绝大多数还是靠广告挣钱 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成千上万,但赚钱方式依旧只有为数几种。广告是最常见的手段。 横幅广告(Banner Ad)曾是互联网广告的主要形态,但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渐普及,它变得越来越格格不入。与最新的广告产品相比,横幅广告互动性差、耗电量高。更致命的,它在“寸土寸金”的手机屏幕上占据了太多位置。 Facebook在2011年推出信息流广告(Newsfeed Ad),后者在推出后迅速从PC端延伸至移动端,在整体水平改变了Facebook的营收结构。信息流广告大获全胜之后,Facebook开始将它应用到更多的产品上——2010年收购的Instagram就是其中之一。 ## 一Instagram广告:种类多样,但依旧是视频最受重视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d21651.png)(Instagram常见的广告形态,左起依次为:电商推广、应用安装推广和互动推广) 最新统计显示,Instagram拥有超过4亿名月活跃用户,其中75%来自海外。在庞大的用户量的激发下,Instagram每天平均要产生8000万张新图片和35亿次点赞——这让它成为一个完美的广告平台。 Instagram和Facebook不同,它的内容以图片为主,用户年龄集中在18-34岁,因此广告也更加聚焦。它被精简为4种更有针对性的形态: - 产品曝光,Instagram允许广告主通过图片、视频、多张图片组成的幻灯片展示新上市的商品 - 网页推广,广告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多图构成的幻灯片,引导用户访问站外网站(通常为电商)进行体验消费 - 应用安装,Instagram允许广告主通过图片、视频引导用户下载安装被推广的应用 - 视频推广,普通用户允许拍摄的最大视频长度为15秒,但Instagram允许广告主拍摄30秒短视频来全面展示品牌或产品。Instagram视频广告能够在WiFi环境下预先下载,在用户滑到该区域时会自动播放 毫无疑问,视频是Instagram广告的未来。在刚刚结束的万圣节期间,Instagram推出了全新的视频频道。与Twitter Moments、Snapchat类似,Instagram的视频频道会收集特定时间内上传的用户视频。尽管目前它尚未推出广告,但向广告主开放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Instagram的广告收费比Facebook更高,但效果也更出色。据Salesforce统计,Instagram的广告点击量大约是Facebook的两倍。除此之外,它的图片社交属性也吸引了一些特定企业,时尚、汽车等注重视觉效果的广告商更愿在Instagram上投放广告。 Facebook目前不愿对Instagram广告信息公开太多。在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会议上,Facebook高管不断地降低外界对Instagram广告的预期。但它的潜力难以掩盖。据市场分析机构eMarketer预测,今年Instagram广告收入预计将达到6亿美元,未来两年,它的广告收入有可能超过谷歌和Twitter的移动广告收入。 ## 二Snapchat广告:形式简单,但必须得是纵向视频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d48f6f.png)(Snapchat的发现和Our Stories频道,右图为Our Stories频道的视频画面) 社交网络比传统网站更有趣,但它也存在着更大的隐私风险。在经历过多件隐私事件之后,人们对社交网络越来越警惕。 2011年诞生的Snapchat试图打消人们对社交网络泄漏隐私的恐惧。通过Snapchat,人们发送的信息和图片会在对方接受后的1-10秒内自动消失,所以文件不会因为储存本地而外泄。 Snapchat这套“阅后即焚”的产品模式吸引了大量担心隐私泄漏的用户。2011年11月上线之后,它迅速流行开来。2012年5月,Snapchat用户每天分享次数超过200万,5个月后,这个数字增加到2000万。今年5月,Snapchat宣布每日活跃用户突破1亿,其中每天都会分享图片的用户约占65%。 如此快速的发展下,Snapchat很快就开始尝试商业盈利,广告毫无悬念地成为它最终的选择。Snapchat将自己的广告模式概括为“3V”原则: - 视频(Video),它比文字、图片更容易表达商品和品牌形式,对用户也更具吸引力 - 纵向视频(Vertical),Snapchat要求视频广告必须是纵向视频,而不是传统情况下需要翻转手机观看的横向视频。Snapchat内部评估表示,纵向视频的“竞争率”是横向视频的9倍多 - 更大的展示空间(View),Snapchat的视频广告在点开后会全屏显示,它比常见的插入式视频广告更有吸引力 Snapchat去年8月推出“Our Stories”直播功能在今年也开始商业化。通过“Our Stories”,时尚品牌Burberry对外直播了2016春夏广告的制作和拍摄过程,成为首个利用Snapchat制作和直播广告的品牌。 除此之外,广告商还利用Snapchat“阅后即焚”的特点来营造紧迫感,刺激用户在短时间内快速接触广告。预计推广限时优惠券和商品抢购都将成为Snapchat重要的广告形式。 ## 结语用户才是社交广告的最大竞争力 Business Insider在最新的分析文章将Facebook的推广方法归为三种:1、通过优化低网速下的产品表现来覆盖网络欠发达的新兴市场;2、通过开发灵活的广告产品和本地方案来满足不同广告商的需求;3、通过投资发展非盈利项目Internet.org,促使更多欠发展地区能够连上Facebook。 Instagram同样使用这套方法发展广告产品,它的全球化定位吸引到许多非国际化品牌来投放广告。今年两会期间,国内新闻机构CCTVNews就通过Instagram的广告吸引到近20万名新粉丝,品牌知名度提升4个点。它与Instagram合作的推广方案非常值得尝试: - 预热阶段,通过海外明星和往期内容回顾来吸引关注,聚集第一批粉丝 - 两会期间,积极更新高关注话题,内容涉及经济、雾霾等热门领域,吸引更多人关注 - 整体推广期间,通过话题标题引导用户参与互动,另外对部分解读进行重点推广和引导,塑造品牌形象 和Facebook和Instagram相比,Snapchat的广告形式还比较初级。不过眼下它正在多个领域进行广告尝试,除了备受重视的视频直播,今年1月上线的发现频道同样是Snapchat重要的广告形式之一。 然而Snapchat的产品模式让它的广告业务存在一项先天短板——Snapchat的最初目的是帮助人们规避隐私风险,这让它无法通过收集数据等破坏用户隐私的行为来投放精准广告。 精准广告被誉为互联网广告的未来,它也是Facebook最擅长的广告手段之一。过去几年,Facebook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能够根据用户的年龄、性别、爱好、受教育程度等细分信息投放广告。去年第三季度,Facebook推出了能够提高广告精度的广告平台Atlas;今年3月,它又收购拥有9年历史的社交购物网站TheFind,进一步加强广告投放精度——未来,这些技术都有可能在Instagram上出现。 不过Snapchat对Intagram的最大威胁在于它所拥有的年轻用户,毕竟社交平台以及广告的价完全决定于平台活跃度。未来谁的社交广告会更胜一筹?就看谁更能吸引年轻用户。 ## 关于作者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d64872.png)](http://t.qq.com/HuitangDu) [分析师:杜会堂](http://t.qq.com/HuitangDu) > 邮箱:huitangdu#tencent.com 简介:互联网观察者,关注前沿科技、媒体变革和消费电子,相信互联网将重塑生活。
';

独家专访硅谷“最强记者”: 她促成了乔布斯与盖茨“世纪对话"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5:29

## 独家专访硅谷“最强记者”: # 她促成了乔布斯与盖茨“世纪对话"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cd546c.png) > 原文出处:http://tech.qq.com/original/biznext/b129.html > 分析师:[徐安娜](http://t.qq.com/) 2015-11-13 她是莫博士最默契的搭档,促成乔布斯和盖茨的“世纪对话”;她专访时经常咄咄逼人,曾逼得扎克伯格直冒冷汗,却自认为“我对他是公平的”。 作为硅谷科技圈女强人,她还曾跨界专访过美国总统奥巴马,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 当问及下一个最希望与谁共进午餐时,她说挺想与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俄罗斯总统普京交流——“关键看是否有足够的挑战性”。 ## 一她是谁 她是谁?她就是Re/code联合创始人Kara Swisher,硅谷科技圈最犀利的女记者,科技大佬既怕她,又信任她,因为她始终秉持着公平性。 当然,也因为她确实“资深”,1953年出生的她,在其过往的媒体经历中,见证了乔布斯带领苹果扭转局势,比尔·盖茨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首富,谷歌(微博)两名创始人如何从车库起步发展成今日的帝国,贝索斯又是如何从零起步成为科技巨头。 在外交学院读书时,Kara一直以为自己会成为美国中情局(CIA)的一名探员。但不知是因为她同性恋的身份难被CIA接受,还是那次“误打误撞”的经历,让她远离CIA,最终迈入新闻界。 当时,年轻气盛的Kara在乔治敦大学撰写一篇关于一名塞尔瓦多杀手在乔治敦演讲的报道,《华盛顿邮报》此前作过类似的报道,但她发现那篇文章充斥着各类错误。 Kara按捺不住,即刻给主编Larry打了个电话,说了一堆难听的话。然后,反转剧情发生,她被Larry聘为自由职业者。 就是这样起步的那个女孩,后来转战《华尔街日报》工作,与好搭档莫博士(Walt Mossberg)创办了享誉科技界的盛会AllThingsD,既现在的Code Conference。2012年,Kara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科技界十大最有影响力女性的女性之一。 那么她的影响力是如何练就的?她认为一名好的科技记者该秉持哪些原则?她如何评判硅谷的精英制?在今年的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上,Kara Swisher接受了腾讯科技的独家视频专访,让我们来聆听她的精彩作答。 ## 二腾讯科技采访 腾讯科技:播客Re/code Decode是您半年前刚创办的,往期嘉宾囊括了红杉资本董事长Michael Moritz,知名风投Mark Andreessen, 《赫芬顿邮报》创始人Arianna Huffington等,当时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一档节目? Kara: 我们做Code Conference(以前称作AllThingsD)已有很多年,一般整个大会有16场对话。但一年有52周,我们希望在大会间隙同样能将精彩的对话呈现给大家。 播客(Podcast)这类形式给人感觉更亲密一些,能创作出真实的对话。即使今天很多人喜欢用140字的Twitter,仍然会有人喜欢一场高质量的对话。 比如Mark Andreessen那场对话持续了一小时,但很多人还是全听完了,可能因为Mark自身的传奇性,又分享了十分有洞见性的观点,在那样一场真实对话中,您能真正窥见一个人的个性。 腾讯科技:上个月我在硅谷跟当地创业者聊起您,他们的反馈是“Kara令硅谷大佬感到害怕,但同时大家又非常信任她,喜欢她”,为什么? Kara: 《纽约时报》杂志之前刊登了一篇关于我的深度稿件,大概也这么描述。我想硅谷很多记者都非常敬畏科技界名人,像扎克伯格,乔布斯等人在全球都不乏崇拜者。 但我的方式可能与其他记者有些不同。不管是哪位大佬,我看到的是他们所做的事,我会用非常客观的方式去评判他们,绝不会去讨好他们。专访前,我会作大量准备工作,花很长时间作调研,并与相关人士交流,他们害怕是因为有时候我了解的比他们还多。 另一方面,我确实是个“老人”了。我熟知乔布斯和比尔盖茨,接触贝索斯时他才刚刚起步创办亚马逊,我是在谷歌车库里遇到那两位创始人的,可能我的这些背景是其他大部分记者所不具备的,这也使得我和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和其他记者与他们的关系不一样。 腾讯科技:您见证了多家初创公司从零起步走向巨头的历程,您眼中的硅谷在过去20年是如何演变的? Kara: 从某种程度上讲,似乎金钱或财富超越了信仰。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产业,但同时HBO《硅谷》这部剧确实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当时剧组有跟打我电话,我也提供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剧中的很多情节都很真实,他们甚至不需要刻意去搞个笑话,只是如实描绘了这里的场景而已。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他们似乎为自我为中心,但现在创新的不仅仅仅限于硅谷,比如中国最终将不再是模仿者,而会成为创造者。我这次过来用了微信,这款产品跟Facebook或Twitter相比,非常有意思,我想回美国后还会继续使用。 腾讯科技:还有一个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该剧竟然只有一名女主角,其他几乎都是白人男性。 Kara: 事实上,这真实地反映了硅谷的一面。 腾讯科技:今年出现了像Ellen Pao起诉前东家KPCB,前谷歌员工 Erica Baker那样的案例,您如何看待硅谷正在热议的多样性问题? Kara: 我们对Ellen Pao作过很多报道,这个问题其实非常严重。缺乏多样性会对整个产业产生致命的影响。如果一个产业是由一个阶层,一种性别的人来运作,就会出现诸多问题。 比如Twitter,其用户囊括了女性,非洲裔美国人,拉美裔美国人,因为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的人都有,用户不仅仅是白人。如果你想成为一家全球性创新的公司,你的员工最好也能反映全球的用户群体。之前已有无数研究表明多样化有助于创造力,创新的想法。从道德层面讲,也需要多样化。 但硅谷崇尚精英制(Meritocracy),Twitter所有董事会成员都是白人男性。而这里所谓的精英制,更多是“Mirrortocracy”,只找跟他们类似的人。 当然现在大家都在热议这个事,总统选举也要对此进行辩论,有抗议有讨论是好事,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会不会像同性恋那样突然扭转局势,还有待观察,但如果硅谷创业者的形象永远是扎克伯格那样,这个局面就很难改变。 腾讯科技:如果有更多人发声,应该对改变现状有帮助。 Kara: 的确如此,我觉得像扎克伯格这类创业者得先强调多样性。就创新、道德、商业等角度来讲,我个人觉得多样性真的是头等大事,这也是美国能走到今天至关重要的一点。 腾讯科技:请您谈谈创办Re/code的初衷? Kara: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就一直在报道数字化。大概1999-2000年时,我相信出版业的时代即将结束,我们会迎来数字化出版时代。很多人现在才意识到我当时的观点是对的。 我想要创作有版权的数字化内容,Walt (指Walt Mossberg或“莫博士”)和我是当时极少数知道未来走向的人。我俩在一场采访中相识,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后来就有了AllThingsD大会,是我们让《华尔街日报》的人相信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很长时间后才意识到数字出版的重要性。2014年初,我们创办了Re/code,拿到了NBC环球和温莎传媒(Windsor Media)的融资。 腾讯科技:为什么最终还是考虑将Re/code卖给Vox Media? Kara: 过去一年,内容领域发生了很多变化,像Business Insider, Buzzfeed这些科技媒体都拿到了大笔融资。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条小鱼,而其他鱼儿都在成长,你只有两种选择方式,一是融更多钱;二是赚更多钱,我们刚好和Vox Media联姻了,因为它本身坚持的立场和对文章质量的把控和我们很相似。 腾讯科技:有一种声音说你这样做,跨越了红线,抛弃了某些原则? Kara: Vox Media最终还是从我们的投资人NBC环球那里拿到了融资,NBC环球是我们此前的投资者,也是目前Vox Media最大的投资者。 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我们最大的股东仍然是一家媒体公司,整个过程我都是有这个意识的,我了解Vox Media马上会有媒体公司的投资者,而不是风险投资,我从来没有从风投那里融过钱。 腾讯科技:那我们就此谈一下科技报道的原则,贝索斯投资了美国知名科技媒体Business Insider,您觉得作为BI的记者报道亚马逊这家公司合适吗?这个度如何去拿捏? Kara: 这确实要难的多。我个人不会从贝索斯那里融钱。但要知道之前很多出版商都是由企业主所有,比如《华盛顿邮报》并非由媒体人所有,后来又转手被贝索斯收购,虽然他是位好的企业主,但问题是底下的人如何去报道亚马逊这家公司及其竞争对手。 就我们自己而言,NBC全球此前出现威廉姆斯事件时(指NBC资深主播撒谎丑闻),我们还是以一种非常严厉的方式去写,因为整个事件太糟糕了,而收购NBC全球的Comcast如何表态就更难了。重要的是,你披露这件事,但尽量降低影响。 腾讯科技:就我们而言,腾讯网是整个腾讯集团的一部分,最近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也大笔注资科技媒体36氪,并与第一财经合作,作为这些媒体人,这个度到底如何把控是需要琢磨的事。 Kara: 确实如此,你们还是垂直一体化的,报道起来就有些麻烦,这个尺度也很难去拿捏。在美国,尽管有布局新闻,但苹果公司没有拥有迪士尼,谷歌也不没有收购CBS。 腾讯科技:我听说硅谷近来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你对一家公司作报道,如果是正面的,就会被邀请去参加很多会议,反之,大家可能都不请你。 Kara: 我们不该在乎这个,也无需在乎这个。在硅谷,不管他们请不请我,我照样写,你没有被剩下来,这只是发布会而已。我觉得真正的记者即便不被邀请,也同样能写出好文章。我举个雅虎的例子,过去三年,我从未被邀请至去参加任何发布会,但他们很多重大新闻都是我事先爆料的。 因为一个优秀的记者不需要那些东西。当然如果能与他们公关聊上,我也会很开心,我跟谷歌,Snapchat等公关就聊的很好,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我错过了一个会,那又怎么样呢? 腾讯科技:在您看来,一位好记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Kara: 好奇心,持怀疑态度,但不是愤世嫉俗的那种,太过于愤世嫉俗, 就会忽视事情的本质。公平性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事。有时候写政治、金融等文章时确实很难做到公平,我自己也是这样,如果一些所做的事是伟大的,我会敬佩那些人,即便我不喜欢他们的为人。 最近《华尔街日报》对Theranos公司(硅谷独角兽)的报道就非常好。我们没有对此进行报道,因为没有医学背景的专业知识,我不报道那些自己不懂的领域。 但很多媒体报道对这家公司报道,是因为创始人Elizabeth Holmes非常有话题性,但其实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过实际的产品,很多人都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却很少有人真正做功课去挖掘这个产品是否是真的。 腾讯科技:如果您可以和一位从未专访过的嘉宾共进午餐,您希望是谁,为什么? Kara: 耶稣,菩萨,默罕默德;如果是至今还在世的,也许是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也许比尔·克林顿,我跟希拉里·克林顿有过精彩的对话;或者普京(俄罗斯总统)等人。最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挑战性。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c1c0cb.png)](http://t.qq.com/) [分析师:徐安娜](http://t.qq.com/) > 邮箱:kiplinnaxu@tencent.com > 简介:英美留学海归一枚,热衷于研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长期关注中、美、印、以色列和爱尔兰的创投生态。
';

智酷观察: 中美媒体看到了同一个未来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5:27

## 智酷观察: # 中美媒体看到了同一个未来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cb2732.png) > 原文出处:http://tech.qq.com/original/biznext/b0130.html 分析师:[王鑫](http://t.qq.com/wangxinxin0214) 2015-11-13 知名学者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若想理解一个时代的人群,你无法忽视他们正在使用什么样的媒介。 手机、社交网站、公众号、自媒体、弹幕、短视频……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早已突破传统的媒体形态,那么,这个新的媒体时代,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在2015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上,声音的焦点聚集在了年轻用户的媒体消费行为变化、社交网络作为媒体新入口的引爆力、以及新技术演进后的媒体未来。来自全球知名媒体和科技公司的嘉宾们,给出了他们对于“众媒时代”的洞察和理解。 正如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在开幕致辞中所言,我们进入新世纪才短短15年,然而传统媒体的概念已经荡然无存——甚至数字媒体的创新者们也在面临被颠覆的命运。“这一场变革下,太多原有的认知需要被重塑和归零”。 ## 一“热爱表达”的年轻用户,改变媒体话语权 “我们这代的受众,尤其是我们一直讨论的90后,他们的世界观、他们接受内容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汪华在腾讯网媒峰会上这样总结新一代的用户群体。 曾经精英化和权威化的媒体话语体系被冷落,新一代用户群体努力摆脱被动地消费权威性的内容,他们重视参与和自己的表达,拥抱共同创作。 在腾讯网企鹅智酷与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中,调查数据显示年轻用户更关注“意见的表达和交流”,特别是19岁及以下的用户,他们更希望去选择个性化的媒体内容。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科技互联网研究总监Lee Rainie总结美国数字媒体的特质时也指出,现在的媒体已经非常个人化,用户在随时随地消费媒体内容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评论和自己创作内容等形式,参与到媒体信息的交互之中。 用户行为的变化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变化。“这代年轻人不再为内容本身付费,他们更愿意为参与感付费,付费是因为被感动并且想参与其中。”汪华说。 以内容为核心的科技公司也不得不思考如何让更多的用户更方便地投身于内容生产和分享中。运动摄像机制造商GoPro CEO Nick Woodman介绍,他们甚至会采用金钱奖励,让更多用户能分享自己拍摄的内容。 美国科技媒体人Kara Swisher,这位采访过众多硅谷科技领袖的专业记者,以自己两个孩子日常观看视频为例,表达了对媒体变迁的真实感受——“他们喜欢看用户们自己创作的内容,这些和传统媒体的内容并不一样”。 当年轻人消费“用户自己产生的内容”时,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正在用更真实的角度看世界——这是他们亲近“众媒”的动力之源。 ## 二无所不在的媒体入口,带来信息引爆力 新时代用户行为的变化,已经造就了媒体入口的无所不在。社交网络、搜索以及各种新兴的应用,都已变成内容争夺的战略高地。 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刘胜义分享了自己看到的“媒体变迁”:纽约时报、国家地理等九大全球性媒体均和Facebook签了合同,因为社交阅读对他们来讲至关重要;在中国,微信自媒体也在高速成长,无处不在。 每日邮报网站CEO Martin Clarke表示,自家网站的40%流量都来自于Facebook、Google等第三方平台。媒体需要通过这些平台保持和用户更紧密的联系,尤其是那些更加年轻的群体。 对于Facebook、Twitter,Snapchat而言,新闻也是他们很重要的产品和内容组成部分。 皮尤研究中心Lee Rainie看到了美国用户的真实变化:用户把越来越多的信任转移到社交媒体上,他们相信朋友们的建议,以此来判断哪些内容更为重要和真实。 “现在是多平台的世界,我们的内容不仅仅要出现在自己的网站上,还需要在社交网络上快速推送。”VOX总裁Marty Moe在峰会上分享了媒体集团的运营技巧:社交平台在帮助媒体找到更好的故事讲述能力,并创建更有吸引力的品牌感。 但社交媒体也让传统媒体陷入更多的反思。一个吸引眼球的夸张式标题能够迅速在社交网络引爆,但是,媒体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知力,因为流量,特别是引爆点带来的流量,并不等于真正有价值的用户数。 总之,无论媒体入口如何改变,媒体需要的,仍是那些和自身有着更紧密黏性和情感连通的用户群,以及,更多的“不打折流量”——更多有价值的传播。 ## 三媒体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于未来,我们常常更愿意聆听专业人士的判断,这有助于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危机感。 在峰会现场,如何展望媒体的未来,以及如何应对未来,这样的问题和答案交织浮现。 清华大学彭兰教授用八个关键词,总结她对媒体未来的判断。它们包括可穿戴设备、传感器新闻、机器写作、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定制化生产、个人云、人—物共生、人—物协同。 这些词语将媒体的未来,引向了更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利用,更具沉浸和现场感的内容呈现,以及智能终端的全面渗透。 在无限想象空间之下,媒体和用户无法盲目乐观,内容信息流过多、更新太快也将带来更大的压力。技术狂欢之下的隐忧同样等待人们自己处理。毕竟,我们无法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未来的技术。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网络媒体总编辑陈菊红在峰会邀请函中写道:“组织崩溃,平台重塑,个人崛起。一个全新的“众媒时代”已然来临。面对新一轮的媒体变局,我们一边忧心忡忡,极尽思虑;一边又看到前所未有的机会,就藏于这场浪潮之中。” 众媒时代已经来了。每个人都离“媒体角色”更近。而媒体,也正在努力离每个读者更近一些。 每个人都是种子。而媒体,变成了平台和土壤。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c9da3a.png)](http://t.qq.com/wangxinxin0214) [分析师:王鑫](http://t.qq.com/wangxinxin0214) > 邮箱:loiswang#tencent.com 简介: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前沿领域观察者,关注海外前沿科技产品和行业趋势,侧重新媒体和社交网络领域研究。
';

视频网站如何摆脱广告依赖症? 靠自制剧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5:24

## 视频网站如何摆脱广告依赖症? # 靠自制剧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c5400b.png) > 原文出处:http://tech.qq.com/original/biznext/b0131.html 分析师:[王鑫](http://t.qq.com/wangxinxin0214) 2015-11-27 1.Netflix、亚马逊视频和Hulu是美国三家最大的以版权剧为内容核心的视频网站,它们对自制剧内容的投入正不断加大。 2.挑战依然有。电视剧播出量年年攀升,进入电视剧制作和播出市场的视频网站,需要依靠优秀的独家和自制内容,形成品牌可识别度。 3.真正的趋势是:视频网站对视频广告收入依赖度降低、用户付费和版权费收入比重不断增大的未来,已经开启。 ## 序自制剧为王 在中国,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可以让寂静无闻的男明星迅速走红;在美国,成功电视剧正在捧红的,却是闯入美国电视圈的三家视频网站:Netflix、Amazon Prime Video和Hulu。 用原创自制电视剧吸引用户、形成更清晰的品牌形象,这个方法已经让视频网站尝到了甜头。 人们因为《纸牌屋》记住了Netflix,通过《透明家庭》知晓亚马逊的视频产品。如今,差点从人们视线中消失的Hulu也在因为《随性所欲》这部自制剧证明自身的改变。 2015年是美国视频网站自制剧生产和推广最为凶猛的一年。按照Netflix首席内容官的总结:2013年试水,2014年开始发展,2015年则代表自制剧探索之路已经走过了一半,成效初现。 在这个“自制剧为王”的探索之路上,三大视频网站完成的转变和经验积累,暗藏着新内容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的建立。 ## 一三大视频网站引领新格局 美国以电视剧、电影等版权内容在线播放为核心业务的视频网站主要为三家:Netflix、Amazon Prime Video(亚马逊旗下视频网站)、Hulu。各家业务基础和模式虽有差异,但在选择原创自制剧作为核心战略方面却一致。若想在争夺用户注意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说服用户的仍是内容:独家的、原创的自制内容。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c6c43f.jpg) Netflix:自制剧内容最多、类型最丰富 《纸牌屋》的成功第一次敲醒了整个行业,这坚定了Netflix做原创电视剧的决心。从2013年《纸牌屋》开始播放,Netflix现在达到了每年播放20部原创自制电视剧的规模,其内容丰富度远超其它视频网站。 在自制剧的投入成本上,Netflix也出手阔气。有分析机构预估,Netflix在2015年将花费4.5亿美元用于自制剧,相比2014年的2.43亿美元上涨了88%。 高投入也带来了高回报,仅提供付费观看模式的Netflix拥有了最多的付费用户,截止到2015年9月,其美国付费用户4320万,居三大网站之首。Netflix将用户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归功于自制剧内容的成功。数据证明,90%的付费用户都观看了Netflix的自制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自制剧内容让Netflix提升了自身的差异化和可识别度。 如今,Netflix也领先于其它网站,率先在自制电影领域行动,已经上映的由其投资制作的《无境之兽》获得了好口碑,除了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和电影院同步上映的网站播放量十天内超过300万。下一步,高层寄希望此片冲击奥斯卡。 亚马逊:视频和电商业务双联动 亚马逊在线视频业务是亚马逊Prime付费会员可享用的服务之一。当用户每年花99美元成为亚马逊付费会员后,就可无限观看在线电影和电视剧。 对亚马逊而言,通过自制剧吸引来的用户有望转化成活跃的电商客户。当然,这种影响并非单向。调查显示,亚马逊付费会员服务里最吸引用户的还是两日快递送达免邮费,其次是视频在线观看。 在会员服务之外,亚马逊也提供了单次播放收费模式。今年9月,亚马逊还推出了离线下载观看模式,这也是一个Netflix并不具备的功能。 Hulu:从基于广告的免费观看模式转型用户付费 背靠三大传统电视媒体(Comcast、21世纪福克斯和迪士尼)资金支持的Hulu在今年实现了最大转变。 受Netflix原创自制剧成功的启发,早在2011年就开始推行自制节目的Hulu终于在今年下定决心投入大笔资源用于自制电视剧,并大力推广会员付费观看业务。 此前基于广告免费观看的内容比率不断压缩、并将所有收费业务统一为Hulu而取缔Hulu Plus。 在今年9月推出11.99美元的免广告付费观看服务,成为Hulu全面向Netflix看齐的标志。 ## 二视频网站自制剧改变了什么? 1.商业影响:用户为独家、自制内容付费 Netflix不断增长的付费用户数证明了,用户已经开始为更多、更优质的内容付费,尤其当这些内容在其它平台上无法获取时。 在一项“你是否愿意为观看网站的原创自制内容多付费5美元”的调查中,38%的Netflix用户选择“是”,而Hulu和亚马逊用户选择“是”的比率为28%和27%。 Hulu的转型也证明,视频网站对视频广告收入依赖度降低、用户付费和版权费收入比重不断增大的趋势已经到来。 2.内容影响:瞄准低成本类短喜剧内容 相比于传统电视台擅长制作高成本的剧情类电视剧,视频网站在初期选择制作的内容方面呈现出差异化,亚马逊的《透明家庭》、Hulu的《随性所欲》都是成本较低、内容题材偏向刻画细分人群矛盾和现代生活白描类的短剧。 面对电视剧产量不断增大的市场现状,视频网站的加入开始拓宽电视剧市场的空间,将那些被传统电视台所忽视的电视剧类型和题材,以及细分用户的观看偏好作为市场目标。 3.业务影响:增强品牌可识别度 基于互联网的视频时代给用户带来了更多选择,这里有更多类型的电视内容、更自由的观看方式、同样也有更多的播放平台。 市场上每年上映的原创电视剧始终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据FX Network研究室的数据,2015年将会有超过400部电视剧播出。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c89c0d.jpg) 用户在面对如此之多的选择时,他们的选择依据将更加建立于各家所传递的品牌可识别度。由于独家、自制类内容最易快速形成品牌感,视频网站的投入也不得不随之加大。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c9da3a.png)](http://t.qq.com/wangxinxin0214) [分析师:王鑫](http://t.qq.com/wangxinxin0214) > 邮箱:loiswang#tencent.com 简介: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前沿领域观察者,关注海外前沿科技产品和行业趋势,侧重新媒体和社交网络领域研究。
';

深度解读BAT全球化系列: 百度之变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5:22

## 深度解读BAT全球化系列: # 百度之变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c306e8.png) > 原文出处:http://tech.qq.com/original/biznext/b0132.html 作者:[徐安娜](http://t.qq.com/) 2015-12-17 1\. 百度曾一心专注其核心业务,但近年来开始以投资并购的形式进行全球化,尤其对以色列情有独钟。 2.百度搜索退出日本市场意味着以百度核心业务搜索为导向的首次国际化尝试失败,但也启发了百度搜索进军巴西、俄罗斯、泰国等新兴市场。 3.O2O业务将是百度全球化的重要一环,而很多新兴市场目前还没有这类服务,百度计划在市场培育起来之后再进行布局,不会贸然从零开始。 ## 序中国企业迎来全球化的机会窗口 今年是百度纳斯达克上市十周年,也是李彦宏提出国际化运营理念的第十个年头。从08年首次“试水”日本,到近两年赶往南美、东南亚、北非等地“开拓疆土”,百度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开始明显提速。 企鹅智酷与全球创投圈人士交流后得出共同观点,即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现在确实到了全球化的绝佳机会窗口,尤其是互联网领域三大领军企业(腾讯、阿里、百度)。 首先,海外创投圈对BAT等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品牌认知度不断攀升,使得这些企业这在海外招聘人才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其次,PC互联网时代要进行国际化布局,通常是需要为先,并且需要具备很强的本地化能力;而如今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助Facebook, Twitter等社交应用,工具应用类产品很容易被移动端用户接受。 第三,云计算技术使得企业全球化开拓的成本大幅降低,快速部署业务的能力也让快速试错快速调整成为可能。 在这些客观因素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全球化已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寻求新一轮增长的必然选择。 这主要涵盖两层意思,一是实现规模化,从而在全球市场赚取更多利润;二是在全球捕捉机遇,打探需求,满足需求,寻找最好的资源,最优质的人才。也就是用全球化的思维,资金,市场来反哺自身,从而提高自身在全球的竞争力。 为什么对百度而言,在全球捕捉机遇,发现需求,寻找优质人才变得如此重要? ## 一百度的专注与扩张 这要从百度早年的战略选择去看今天的变化。 从百度第一份财报起,李彦宏就强调“专注”二字。从初创公司到成为业内巨头,一路走来如此聚焦自己最核心的业务是难能可贵的。但当公司不断壮大,专注和聚焦总会撞上业务的天花板。 如果说,PC时代的大公司的核心业务触及天花板的时间还算漫长的话,在全产业不断融合的今天,大公司如果只聚焦一项核心业务或技术,未来某一天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产业地位被弱化或颠覆,公司本身就会迎来重大危机。 正如Y Combinator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所言,不少成功企业的唯一弱点是,他们不想去打破现有状态,不想尝试一条短期内可能会牺牲一部分利益的道路。 在The End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中,作者Rita也阐述道,把你颠覆的人可能不是行业中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而是完全不同领域的竞争对手。如果没有提前战略布局,抢占市场,后续就会比较被动。 百度发力移动端稍晚了一拍,但从近几年披露的财报中,可见移动营收增长加速。 与腾讯、阿里巴巴相比,百度海外投资并购近几年并不算频繁。但从李彦宏近五年的发言中能感觉到他对投资的态度和思维发生了很大转变。从2010年亚布力峰会上谈到百度不会以投资并购的形式进行全球化,到今年9月份DCM CEO峰会上,坦言投资越来越成为百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度这两年在国内外投资了很多公司,并力争让这些公司的服务链接至百度。今年6月底,李彦宏表示百度将投入200亿杀入O2O市场。“百度过去仅仅是连接人和信息,未来还要连接人和服务。转变不过来就会逐渐被边缘化。” 那么最早“国际化试水”的百度搜索业务是否真正实现了突围?百度如何通过投资并购在全球进行布局?百度在新兴市场又将如何发力? 百度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胡勇接受企鹅智酷专访时,分享了百度这几年在全球新兴市场的布局,同时该如何牢牢抓住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三波机会。在12年加入百度前,胡勇在华为负责全球市场营销。 ## 二核心产品“搜索”转战新兴市场 2006年,李彦宏在年报中提出国际化运营的理念,并筹备着进入日本市场。2008年1月,百度日本搜索引擎Baidu.jp正式上线,视频、旅游与美食搜索成为其特色产品。但此时雅虎和谷歌搜索在当地已深入布局,想从这两家强劲对手那里抢占市场份额并非易事。 “百度在日本推出了不少日本用户喜欢的产品,如百度输入法等,但文化壁垒确实是个难题。”百度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胡勇告诉企鹅智酷。今年百度搜索业务退出了日本市场,也意味着百度以核心业务搜索为导向的首次国际化“试水”收效甚微。 从全球范围来看,欧美等国用户青睐谷歌搜索,俄罗斯第一搜索引擎Yandex在俄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这些国家是与市场先发者竞争并非易事。当百度决定再次“出海”时,选择了那些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快的新兴市场。 去年1月份,百度“泰语”搜索和“阿拉伯语”搜索在泰国和埃及正式上线。同年7月份,百度“葡语”搜索也在中国巴西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推出,并整合了百度旗下Hao123、Spark浏览器、百度杀毒等产品线。李彦宏当时发内部邮件称,期待让百度服务于全球互联网用户,在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当前,相比欧美,日韩,中国等存量市场,墨西哥,巴西,俄国,越南,菲律宾,泰国这六个国家可能是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最快的市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智能手机用户还未习惯选用哪款移动搜索引擎,百度是希望赶在谷歌打入市场之前,成为安卓设备预装的搜索引擎。 但胡勇并未透露一年多以来,百度葡语搜索,泰语搜索,阿拉伯语搜索的用户增长情况。 ## 三投资并购,对以色列情有独钟 近几年,中国和世界的互联网格局发生了巨变,BAT参与全球资本角逐,在海外投资了诸多创新公司,其中既有与自身核心业务强关联的产品,也有目前看上去“很遥远”的项目。 百度的海外投资主要涵盖了美国、以色列、日本和巴西。在国内,百度最被大家所熟知的投资案例,是去年年底战略投资Uber。目前,Uber正与百度外卖联手进行合作的尝试。 在巴西,百度去年收购了巴西最大的团购公司Peixe Urbano,并希望借助这家公司整合资源。 在日本,百度虽然退出了搜索业务,但并未放弃这块市场。百度投资了中国留学生程涛创办的原生广告平台Popln,能根据读者阅读新闻的停留时间来找到他们兴趣点,向其推送更符合读者兴趣爱好的原生广告。 而百度对以色列似乎更是情有独钟。去年10月份,百度,平安,奇虎360等公司共同投资了以色列Viola集团旗下的风投Carmel Ventures;紧接着12月份,百度向以色列视频捕捉技术公司Pixellot注资300万美元。 今年4月份,以色列互动音乐教育平台公司Tonara拿到百度和其投资伙伴Carmel Ventures 500万美元融资;5月份,以色列在线内容推荐公司Taboola获百度数百万美元的战略投资。 百度企业发展高级主管方益民随后将加入Tonara和Pixellot公司的董事会。以色列有两家旗鼓相当而又相互竞争的内容推荐“独角兽”公司Taboola和Outbrain,估值都超过10亿美元。企鹅智酷观察发现,Carmel Ventures很早就投了Outbrain,而百度并未追随其投资伙伴的脚步,反而投资了Taboola。 目前尚不清楚百度是不是以色列其他基金的LP。企鹅智酷在以色列采访时发现,百度与以色列多家技术初创公司早有接洽,但并未注资。 ## 四四波全球化浪潮 在前不久的全球化论坛上,百度总裁张亚勤谈到国际化三大战略:一是对有庞大人口基础,且处于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夜的新兴市场如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等作重点布局;二是中国做得棒的产品在全球推出,并进行本土化;三是O2O领域重点拓展,将O2O经验,技术,产品移植到新兴市场。 在他看来,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互联网发展比中国晚不了几年,可能也就三五年。 百度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胡勇告诉企鹅智酷,百度在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日本、泰国、埃及这七个国家设立了办公室。百度希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基因的团队。 胡勇认为,现阶段中国互联网还处于国际化阶段,他理解的全球化是在全球寻找机会,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在全球寻找资源和人才。 在百度看来,中国公司先后经历了几波全球化的机会窗口。 第一波机会是工具类产品国际化。胡勇表示,在差不多两年半时间周期里,这些产品已覆盖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下载量达七八亿,月活用户超2.5亿,其中印度,美国成为主要战场。但这类产品用户推广无需很强的本土化能力,用户粘性不足,生命周期偏短。 第二波机会是搜索,电商,社交。在这方面,如前文所述,百度搜索业务已经在新兴市场开始布局和发力。 第三波机会是O2O服务。O2O服务目前在很多新兴市场还没开始,百度会在有了一定基础架构,市场培育起来后再进行布局,不会轻易选择从零开始。 未来的新一波机会是“轻社交+内容媒体”。如今日头条,Pulse,新闻推荐引擎和短视频等有很强的需求。 ## 五百度正在进行一场“灵活的”全球化 在巴西,上文提到百度不仅推出葡语搜索,还收购了最大团购网站Peixe Urbano。与中国情况类似,巴西超一半用户先有PC,后有智能手机,移动端用户在不断攀升,这个国家可能是百度目前布局O2O最理想的圣地。 百度会将中国先进打法和经验传授给Peixe Urbano,并通过这家公司进行资源整合。Pexie Urbano CEO Alexander Tabor前不久表示,他花了很多时间向百度糯米网学习,比如发现糯米的电影票业务做得不错,也开始在巴西推荐电影票的团购业务。 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百度与France Telecom合作,推出专门针对非洲和中东用户的移动浏览器,France Telecom在那里有8000万用户,这款浏览器最早在埃及上线,并预装在公司运营商售卖的手机中。 再来看几个错过PC互联网,直接进入移动时代的国家。南亚的印度和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有相当一部人接触互联网最先是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开始的。随着国际资本的纷纷涌入和年轻人思维的转变,印度无疑成为了一块创业宝地,去年腾讯科技就发布过一篇《印度互联网创业大热:会出现下一个苹果?》的文章。 百度真正宣布进入印度市场是今年9月份,百度副总裁李明远在班加罗尔举办的GMIC峰会上强调,百度已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及其附近的Gurgaon市设立了办公室,并与当地电商平台Flipkart, Snapdeal, Jabong, Myntra, 印度版58同城Quikr,手机新闻应用Newshunt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未来会在印度发力O2O业务。 谈及百度在印度市场布局是否为时已晚时,胡勇表示,百度在印度有3000万自然增长用户,并非从零开始。另外,有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好事,这样市场才会起来。与印度的合作伙伴目前还处于接洽和观察调研阶段,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往后会寻找O2O服务的机会。 印度尼西亚也是PC普及率低,很多用户直接用户用智能手机上网。百度在12年就进入这个市场,办公室设有一两人,应用商店(MoboMarket)市场占有率高,还有秀场类产品,但O2O服务还未开始。 因为印度尼西亚电商才刚开始起来,百度会等未来某个合适的时机点去布局。否则完全从零开始做起来很难,要先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再将技术管理嫁接过去。 在泰国,百度去年不仅推出了泰语搜索,还推出了一项在线广告服务。但泰国市场也不一样,泰国7-11便利店非常普遍,平均8000户居民有一家7-11,物流公司也把货拿到7-11去,所以泰国也不是百度布局O2O服务的理想之地,这块市场更多考虑是OTA业务。O2O业务未来可能是百度全球化重要的一环,但可能不是现阶段。正如胡勇所强调的那样,我们不能以中国思维去套用其他新兴市场,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同,有些国家市场还没有开始,不能强行去做什么。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c1c0cb.png)](http://t.qq.com/) [分析师:徐安娜](http://t.qq.com/) > 邮箱:kiplinnaxu@tencent.com 简介:英美留学海归一枚,热衷于研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长期关注中、美、印、以色列和爱尔兰的创投生态。
';

深度解读BAT全球化系列 企鹅帝国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5:20

## 深度解读BAT全球化系列 # 企鹅帝国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bbe3cb.png) > 原文出处:http://tech.qq.com/original/biznext/b0133.html > 分析师:[徐安娜](http://t.qq.com/) 2015-12-23 1.腾讯海外投资并购更倾向于跟着所投基金一起投资,相对聚焦在游戏和社交两大板块。 2.腾讯游戏全球化一方面是引入海外IP,形成多样化的游戏组合,稳固国内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将自主开发的国产游戏出口至美国及其他海外市场。 3.腾讯云全球化主要是对外开放独家、海量的互联网服务经验,而随着客户群的全球化,腾讯云也在加速其自身的全球化。 4.微信/WeChat全球化先专注移动互联网人口正在暴增的东南亚新兴市场。同时先构建好微信生态,以便未来WeChat在全球市场上找到独特定位,实现差异化。 ## 序腾讯的全球化布局 QQ和微信这两大社交产品,使腾讯先后两次站在中国社交网络的高峰。而腾讯在游戏和广告领域的突出表现,也直接体现在财报业绩中。如今,无论社交、游戏,还是腾讯其他产品,都要面对中国互联网公司必须经历的同一场考试——如何布局全球市场。 在国内,腾讯于2011年成立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向中国互联网及相关行业优秀创新企业进行投资,即所谓的开放平台策略。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近几年也在不断强调“把半条命给合作伙伴”的理念。 但当百度和阿里巴巴时不时向外界释放其全球化战略的信号时,企鹅帝国极少公开表态,只有三年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接受专访时,马化腾曾表示,腾讯会以投资的方式收购海外企业,以此进行全球化布局。 那么腾讯全球化最近有哪些动作?其游戏和社交等核心业务,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 一投资并购风格:先投基金,再投公司 细数腾讯历年公开的投资案例,不难发现其相对聚焦在两大板块-游戏和社交。腾讯投资并购主打中美两国,同时在印度,韩国,日本,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广泛布局。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腾讯似乎更倾向于与所投基金机构共同投资第三方公司。 据美国知名调研机构CB Insights透露,腾讯在美国经常与两家知名风投机构一同投资-SV Angel和Andreessen Horowitz(A16Z)。公开信息显示,与前者已合投约六个项目,与后者合投了五个项目。这种与国外知名投资机构共同协作的战略,对于中国公司快速融入当地创投文化,很有借鉴意义。 而且,这种模式还有一重好处:在优质投资机会稍纵即逝,异国环境又相对复杂的情况下,找当地伙伴一起,可以“少交学费”。 早在2010年,腾讯就向俄罗斯Digital Sky Technologies(DST)集团注资3亿美元,并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擅长在全球操刀布局的DST集团,与腾讯的全球化战略有很高的协同作战可能性。 有知情人士称,腾讯今年8月份投资的印度医疗信息服务商Practo,可能与DST有关,DST在印度耕耘许久,之前就投资了印度最大电商Flipkart和最大打车应用Ola。 2012年财报中,腾讯透露其投资了俄罗斯大型互联网服务商和网游商Mail.Ru,意在进一步拓展全球网游市场。今年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腾讯最成功的海外投资项目是收购了RiotGames,它是《英雄联盟》这款游戏的开发商。(腾讯通过投资并购游戏公司进行全球化的详情在第二大板块会讲到) 对于社交应用,腾讯也是异常敏锐。腾讯投资了美国的阅后即焚应用Snapchat,匿名社交应用Whisper,并向加拿大消息应用开发商Kik Interactive注资5000万美元。 腾讯还在三年前购入了韩国领先的移动信息服务提供商Kakao的若干股权。去年5月,韩国聊天应用软件Kakao Talk与第二大门户网站Daum合并,腾讯作为前者第二大股东,获得了巨额回报。 在以色列,知情人士告诉企鹅智酷,腾讯或参与投资了当地风投基金,以此来观察和布局这一互联网创业热土。 ## 二游戏全球化:引入IP,并将国产游戏推向海外市场 几个月前,荷兰市场研究公司Newzoo发布了一份《全球游戏市场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游戏市场,日本和美国市场紧随其后。在美,日,韩三国有投资并购游戏公司案例的腾讯,今年以72亿美元的年收入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上市游戏公司。(腾讯今年第三季度的营收达22亿美元,增值业务收入占总收入78%,其中很大部分来自游戏业务) 通过投资并购实现游戏全球化是腾讯的一大战略。两年前,当全球最大的游戏开发商以及游戏发行商动视暴雪斥资58.3亿美元回购股权时,腾讯以唯一产业投资者的身份入股。 几天前,《英雄联盟》开发商Riot Games在官方博客中发声明称,腾讯已全资收购Riot Games 100%的股权。对腾讯来说,英雄联盟(LOL)无疑是最为成功的游戏收购案例之一。 双方最初的合作要追溯至2008年。三年后的2011年,腾讯收购了这家当时在国内还没有任何产品的公司,拥有约92%的所有权。RiotGames的运营理念是专注于做好一款游戏,并实现快速迭代。其代表作《英雄联盟》自2011年起,就成为美、欧、台、韩及中国大陆等地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之一。 腾讯先是将海外受欢迎的游戏引入中国,除了收购RiotGames,腾讯2012年也购入了韩国领先的移动信息服务提供商Kakao若干股权,及美国擅长游戏开发的公司Epic Games的少数股权。 在另一个层面上,腾讯也积极从海外引入一系列知识产权(IP),为共同研发游戏作品储备“弹药”。而对于腾讯这样的综合性互联网公司来说,引入游戏IP不仅作用于游戏产品本身,还可以为腾讯互娱部门其他板块,如影业或动漫等服务,甚至可衍生出电影制作等众多周边业务,用电影这一传播和娱乐载体,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随着PC游戏实现稳步增长,腾讯把目光聚焦在手游市场,在手机QQ和微信上打造“游戏中心”,推出包括一系列自主开发及第三方智能手机游戏。而借助自身在移动平台强大的分销能力,其手游业务也实现了高速发展。 通过这些组合拳,腾讯多样化的游戏矩阵,进一步稳固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近年来,腾讯更多在思考的方向,可能是如何将自主开发的国产游戏出口至美国及其他海外市场。 今年4月,腾讯1.26亿美元收购移动游戏发行商Glu Mobile14.6%股份,腾讯游戏副总裁马晓轶将会加入Glu董事会。腾讯高层此前也表示,未来将携手海外合作伙伴,借助他们的资源和经验,将移动游戏推向全球市场,拓宽其在全球游戏收入来源。 移动射击游戏《全民突击》就是典型的例子。2015年秋,腾讯携手当地合作伙伴,将《全民突击》推向台湾和韩国市场,成为台湾畅销榜榜首和韩国iOS免费榜榜首。11月,腾讯与Glu Mobile建立合作,开始共同拓展美国和其他西方市场。 与之相对的是,凭借强大的渠道优势和运营能力,对于那些现阶段正想探索亚洲市场的欧美知名游戏公司来说,腾讯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对象。 目前腾讯将国产游戏推向海外市场的尝试仍处于早期阶段。可以想象,假若富有成效,全球性流行游戏带来的收入将是巨大的,这也势必为腾讯全球化带来新的方向。 ## 三腾讯云全球化:对外开放独家海量的互联网服务经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增长,很多内地企业希望通过“走出去”实现新一轮增长。但如何承载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保证远程网络操控的可靠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美国,亚马逊云服务AWS,微软云服务Azure,谷歌云服务等都为美国企业全球化奠定了基础。在国内,BAT等互联网大公司今年也动作频频,阿里巴巴在硅谷、新加坡等地上线数据中心,百度开放云也宣布开放其“技术能力”。 腾讯表示,未来五年将每年投入20亿元,用于腾讯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腾讯云服务于2013年9月对外开放,早起的服务对象是围绕腾讯生态的游戏公司,腾讯云搭建了涵盖手游行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而国内很多游戏公司对外迅速扩张过程中,用户和数据量会猛增,迭代速度加快,他们很需要安全可靠的云服务在全球做支撑。 今年,腾讯云香港及北美数据中心相继开放,将向全球输出其海量互联网服务能力,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提供云服务。这也是腾讯云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 腾讯云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中国企业需要的是服务全球海量用户的能力。中国近9亿的海量移动互联网用户每天使用的服务,绝大部分架设在腾讯云这样的大型云服务商的数据中心上。 随着客户群的全球化,腾讯云也在加速其自身的全球化。 ## 四微信/WeChat全球化:先聚焦亚洲市场 腾讯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账户数达6.5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9%,这是非常喜人的成绩。接下来,如何加快WeChat国际化步伐,将成为腾讯这款明星产品的更大机遇和挑战。 马化腾曾表示,即时通信的一大特点是,一旦占领一片市场,其地位就很难撼动。我们从当前的市场格局中可以发现,WhatsApp在欧美,Line在日本,Kakao Talk在韩国,微信在中国,都已经建立的强大的先发优势。 那么WeChat全球化如何才能落地生根,快速成长? 去年2月份,WeChat宣布海外市场月活用户达2.72亿,在Google Play商店上的下载量突破了1亿次。两年前,WeChat宣布其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非等地的高增长信息,广告攻势初期在这几个国家效果明显。 上个月腾讯与南非传媒巨头Naspers共同投资的公司WeChat Africa上线了钱包服务,可用于话费、电费、P2P和商店支付。 从目前来看,WeChat在全球各大市场都有布局,但其重点是提升新兴市场的用户参与度,现阶段相对聚焦在东南亚,包括印尼、泰国、港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在东南亚,WeChat不仅要与WhatsApp同台竞争,还要与日本聊天应用Line抗衡。Line在日本是一款全功能应用,覆盖了打车,外卖,支付等功能。同时,还有类似于微信公众号那样的功能。 1.印尼和泰国:本土化很关键 日本社交应用Line走出国门,首选了印尼、泰国、台湾为重点拓展对象。拥有两亿多人口的印度尼西亚,目前正处于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前夜,这块“处女地”也成了Line与WeChat的必争之地。 Line在印尼结合当地宗教文化,推行本土化策略。印尼是当今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一年中最尊贵的月份可能就是穆斯林斋月(Ramadan)。去年,Line趁着这一重大节日推出卡通形象,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用户,Line官方宣称注册数增加了三倍,成为继日本市场之外第一大市场。 腾讯的打法是与当地最大的媒体公司PT Global Mediacom联手,在印尼成立合资公司,以此实现WeChat本土化,并推广其他互联网产品,比如手游等。 企鹅智酷采访发现,印尼本地人好多同时使用多款社交应用,包括腾讯WeChat、黑莓BBM、WhatsApp和Line等。由于黑莓手机用户数仍然很多,BBM在印尼仍保有很大市场覆盖。 WeChat是后起之秀,当地华人用户很多,这与印尼有一千万名左右华裔也有很大关系。在其他族裔用户拓展方面,凭借“摇一摇”等快捷功能和广泛的推广覆盖,WeChat吸引了很多印尼当地用户。 跨领域布局也有助于WeChat落地海外。今年8月,东南亚最大的打车应用GrabTaxi拿到3.5亿美元融资,滴滴快的是其投资者之一,腾讯又是滴滴的投资者。印尼机场附近的出租车,会在WeChat上注册账号,发布车辆、车型、价格等数据以招揽更多顾客。 泰国也是WeChat和Line都重点布局的一个国家,也是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WeChat请来泰国最火的女神Patchrapa Chaichua拍摄电视广告,二而Line则在今年试水泰国的食品销售和分发领域,与当地快销品牌合作,在Line的平台上展现该地区品牌商店的食品。 有一点可能是Line在泰国无法与WeChat相媲美的,那就是泰国近几年兴起的“汉语热”,及对中国文化的热衷。泰国最顶尖的大学如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旗下都设有孔子学院,最近五年,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或已参加工作的当地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 从文化层面来讲,一款互联网产品的海外输出,若能与国家的文化传播输出并行,是最好的境遇。 2.香港、台湾地区 去年7月份,台湾工业资讯策进会调查显示,台湾众多社交应用中Line以66.6%的使用率排名第一。 为什么Line能在台湾取得成功?有一种声音说,Line上可爱的贴图如熊大,兔兔,莎莉等角色真的特别暖心。毫无疑问,这是用户认可Line这款应用很重要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可能是,Line在台湾的本土化策略奏效了。Line在日本跟微信在大陆类似,打车,外卖等功能一应俱全,但Line在台湾只上线两大最核心的功能——聊天和游戏,将“台湾Line”打造成一款纯粹的娱乐聊天应用。 很多台湾用户觉得没必要使用一款全功能产品。以打车为例,台湾地方不大,计程车数量多,不愁打不到车,即可电话预约,也可用打车软件,或去便利商店按ibon都能很方便地叫到车,跟国内用户对滴滴等打车应用的依赖有很大区别。 捕捉到台湾用户的需求后,Line制定了相应的策略不断完善用户体验,在贴图等方面下足功夫去赢得用户,建立口碑,这可能是Line在台湾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WeChat在台湾目前的用户体量不如Line,但很多出于工作需求或长期在内地工作的人,会频繁使用使用WeChat。 香港一直是WhatsApp的“根据地”。WeChat于2012年起开始加速在香港的落地,今年腾讯也在香港推出了包括财付通、WeChat Pay在内的跨界支付产品方案。WeChat未来能否在香港取得成功,更多取决于本地化的挖掘,以及更多关联服务的拓展。 3.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 在新加坡,WeChat于去年7月宣布与打车应用Easy Taxi建立合作,用户使用WeChat即可体验打车服务。腾讯国际事业部总经理杨宝树曾表示,O2O是WeChat海外战略很重要的一块。 在马来西亚,据尼尔森去年9月份的一份调研显示,WhatsApp渗透力高达89%。那么WeChat如何实现突围?这要从马来这个多民族,多语言融合的国家说起,马来人占比超一半,华人占比28%左右,其次是印度人和原住居民。而中等收入人口比例最高的是华人,所以先赢得华人用户显得至关重要。 4.欧美地区 在欧洲,WhatsApp一统天下;在美国,WeChat面临着来自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等本土社交应用的竞争。 WeChat自2013年美国办公室成立以来,进行了很多布局和推广,比如美国用户只要成功推荐五位好友成为WeChat用户,即可获得25美元的代金券。WeChat还邀请梅西担任其形象代言人。 目前WeChat在美国的用户中,华人群体的渗透率最高。很多因为商务出差或旅游来中国的美国用户,通常会好奇地下载尝试使用WeChat,其中很多人表示“好用”,但由于社交圈尚未渗透覆盖,他们很少在朋友圈发消息。如何让WeChat更广泛的渗透向美国文化和社交圈,是未来颇具的最大挑战。 这背后有诸多因素。比如交流方式上存在天然的差异,美国人习惯邮件或电话交流,而国内大家即便是活动邀请等正事也通常直接微信交流。 但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文化融合的挑战。美国用户对本土产品的固有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会改变的,中国互联网产品和服务融入美国,可能需要有更多元化的产品设定。 正如腾讯总裁刘炽平此前接受采访时讲到的,目前(腾讯)会专注构建好微信生态,以便未来WeChat在全球市场上找到独特定位,实现差异化,使WeChat在全球占得一席之地。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c1c0cb.png)](http://t.qq.com/) [分析师:徐安娜](http://t.qq.com/) > 邮箱:kiplinnaxu@tencent.com > 简介:英美留学海归一枚,热衷于研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长期关注中、美、印、以色列和爱尔兰的创投生态。
';

中美P2P对比研究: 宜人贷是中国Lending Club吗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5:18

## 中美P2P对比研究: # 宜人贷是中国Lending Club吗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b635ce.png) > 原文出处:http://tech.qq.com/original/biznext/b0134.html > 分析师:[张雨忻](http://t.qq.com/) 2015-12-28 1、包括宜人贷在内的国内大部分P2P平台在现阶段来看都还不是Lending Club模式。它们不仅提供信息撮合,而且承担了一定的信用风险。这与中美金融市场在成熟度上的差异有直接关系。 2、宜人贷的“中国式P2P”探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获客和风控;通过分级贷款实现规模、风险和利润的博弈;前期的风险担保等。 3、进军消费金融市场或是宜人贷的下一步。除了将消费金融的债权纳入平台之外,宜人贷想与互联网公司形成更深度的合作,或涉及到消费场景开发、金融产品设计、用户数据共享、数据价值变现等。 ## 序宜人贷赴美上市图什么? 北京时间12月18日,宜信旗下的宜人贷登陆纽交所,发行价10美元,拟募资7500万美元。宜人贷成为中国P2P赴美上市第一股,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家真正独立登陆资本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在美国资本市场,P2P公司上市早有先例。去年12月,P2P公司Lending Club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1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个上市成功的P2P公司。但上市首日便大涨56%的Lending Club其市值已经从高峰时期的90亿美元跌至如今的43亿美元。同时,宜人贷在上市首日则直接破发,超跌10%。 从资本市场来看,中美的两家P2P公司都还处于探索和回归自身真实价值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风光。宜人贷董事长唐宁称,“若为了短期的获利,那么就不要选择宜人贷”。 但与美国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P2P行业更加鱼龙混杂,不乏与e租宝、大大集团等相似的“欺诈性选手”,整个行业还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使得宜人贷的赴美上市看起来成了一场为了正名而赴的冒险。正是因为行业的风声鹤唳,宜人贷才格外想要占住“中国P2P赴美上市第一股”的位置,用美国资本市场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高要求为自己寻求背书。 上市后的宜人贷将会在资本市场有怎样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国内外投资者对宜人贷业务的理解。宜人贷在招股书和路演中讲了一个“中国版Lending Club”的故事,但宜人贷真的是中国的Lending Club吗?或者说,仅仅是模仿Lending Club模式是否能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应对中国市场的问题? ## 一美国P2P业务的两种模式 1、平台模式的Lending Club和Prosper 所谓平台模式就是P2P平台仅充当撮合借款人和投资人的信息平台,不做信用担保、不承担风险。平台只收取信息费和服务费,贷款质量的好坏不会影响平台收入。这种情况下,业务规模的扩张将与债权的风险隔离,长期来看,平台规模性扩张的天花板更高。平台模式的典型有Lending Club和Prosper。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b84116.png) 然而正是因为平台不承担风险,在LC和Prosper这样的平台上投资,投资者需要承担投资风险。LC和Prosper都将平台上所有债权划分为7个风险等级,借款人和投资人对应不同的借贷成本和投资回报。 即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金融体系相对成熟的市场中,Lending Club式的P2P平台给传统金融业务和机构带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P2P对于大部分借款人来说意味着更低的借款成本。以Lending Club为例,其仅向FICO分660分以上的借款人提供服务,并且其利率对于评分较高的用户来说低于信用卡逾期利率。因此,LC的用户中77.41%是通过平台获得更低利率的贷款来偿还信用卡账单。这意味着LC的用户并非是那些饱受“融资难”问题困扰的人,并且LC也在侵蚀着传统银行的利益。 其次,更高的运营效率。从麦肯锡公布的富国银行与Lending Club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LC的运营成本开支比率在2.X%的水平,富国银行需要6.X-5.X%,比LC高出两倍多。高运营效率使得LC的规模化扩张更易实现,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受资本金限制。 2、在线小贷模式的OnDeck 除Lending Club之外,另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美国P2P公司则是OnDeck。与Lending Club不同,OnDeck在资产端定位于中小企业经营贷,然而最关键的不同还在于模式差异。 OnDeck自己开发了一套包括200多个指标的评分体系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并根据评估决定授信。OnDeck以一定的资金成本获取资金,放贷给相应的公司,并赚取利息收入。平台放出的贷款资金来自于高盛、Fortress信贷集团、SFCapital等金融机构。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OnDeck是一家线上网贷公司。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b97ae1.png) 这种业务结构说明了OnDeck其实是个风险承担者,是“信息中介+信用中介”。其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其对贷款质量的控制,所谓坏账决定了最终利润,这种模式本质其实是金融公司。 ## 二宜人贷的“中国式P2P”探索 实际上,包括宜人贷在内的国内大部分P2P平台在现阶段来看都还不是Lending Club模式,而是更接近于OnDeck的思路——不仅提供信息撮合,而且承担了一定的信用风险。这与中美金融市场在成熟度上的差异有直接关系。 最重要的一点是信用体系的成熟度存在巨大差异。目前央行征信系统中共有 8.4 亿人,但其中有实际征信记录的只有 3.2 亿人。有征信记录的人只占到全国人口数的 23.7%,远低于美国征信体系对人口的 85%的覆盖率。同时,相比美国FICO信用分的普及和商用程度,国内可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的机构只有银行、持牌照的第三方征信服务商以及部分小贷公司,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并没有接入资格。虽然央行发了8张征信牌照,阿里的芝麻信用也开始向部分企业提供接口,但在全国形成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尚需时日。 除了信用体系的缺失,金融机构长期以服务大客户为主的定位也使得大量长尾型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融资端面临融资渠道匮乏、资金成本高等问题。在唐宁看来,宜人贷要做的首先是在有效的风控之下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使得金融服务能够覆盖到更多人群。而以Lending Club为代表的美国P2P公司面临的问题早已不是“金融服务的可实现”,而是如何降低平台的运营成本、优化产品服务等。可见,中美P2P行业本就不在一个基础上。 面对国内不成熟的征信体系、监管体制以及投资理念尚处于教育阶段的个人投资者,类似Lending Club的纯线上信息撮合平台并不是目前最合适的P2P模式。而事实上,在宜人贷的模式中也可以看到Lending Club和OnDeck两种模式的影子:虽在线上交易,但却借助线下获客和风控;虽赚取的是平台类的手续费和服务费,但目前也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 1、“线上+线下”的获客方式 在借款人一端,大部分P2P公司均主要依靠线下获客,渠道包括自有渠道、合作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宜人贷同样如此,只不过其通过线下导入的债权全部来自于宜信。线下获客被认为具有“中国特色”,而宜人贷的线下获客依靠的是宜信线下起家的优势。 从招股说明书上看到,2014年全年,宜人贷完成的借款达到3.59亿美元,其中线上渠道为1.44亿美元,线下渠道为2.15亿美元。2015年上半年,线上和线下渠道交易额差距进一步拉大,分别为1.92亿美元和4.06亿美元。也就是说,有51%的借款人和68%的借款额来自线下,而宜人贷的线下业务是完全依赖宜信的地面网络和地推团队——宜人贷每月向宜信提交借款需求表格,宜信将符合目标借款人条件的借款人导向宜人贷的线上平台。而宜人贷的线上获客主要是覆盖资金端,宜人贷85%的投资人均从线上获取。 线下获客的成本很高,尤其是资产端。但目前宜人贷仅需要将借款额的5%作为客户介绍费支付给宜信,从2016年开始提高到借款额的6%。可以说,宜信以低价把优质的债权输送给了宜人贷,降低了宜人贷的获客成本以及综合成本。与此同时,现在P2P线上获客的成本正在迅速攀升。 2、“线上+线下”的风控方式 虽然互联网为金融业带来了“线上大数据”这个新的征信和风控方式,但完全通过线上数据来实现风控尚不成熟。除非像阿里、腾讯、京东这样拥有大量与用户信用强相关的数据,否则完全基于线上来进行征信和风控会大大增加金融服务的风险。在具备真正的大数据源、数据挖掘能力和数据系统架构能力之前,完全基于线上数据进行风控的风险会很高。而即使是对于阿里等互联网企业来说,其通过大数据征信所能支持的业务仍然以小额场景为主。 目前国内P2P征信的逻辑是这样的:先考虑用户的数据拼图里需要哪些资料,能够电子化获取的就电子化,不能做到的,就让用户自主上传,然后通过其他线上或线下手段验证。而在中国的信用体系下,像Lending Club一样完全通过线上进行信审和风控尚不是理想的方式。原Lending Club的CTO苏海德为LC建立起了信用定价模型,但他创办点融网时,对额度稍大的项目也采用线下审核的方式进行风控。 再看宜人贷。从招股书中提供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到,通过宜信获客的线下渠道贷款逾期率一直低于线上渠道贷款,可以认为由宜信的线下风控体系仍然优于宜人贷的在线审核,甄别合格借款人的能力更强。另外,从2014年开始宜人贷通过线下渠道的坏账率也普遍低于线上。在贷后方面,宜人贷同样也通过宜信的线下团队实现催收。 但是,线下风控虽然更可靠,却面临着高成本的问题,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难以实现规模经济。长远来看,对于具备数据能力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基于大数据的线上征信和风控仍是趋势。 唐宁虽然强调线下风控的重要性,但宜人贷也一直在尝试线上的大数据征信和快速放贷。对于宜人贷来说,除了获取用户填写的基本信息外,还可以在经过借款人授权后接入他们在互联网上的各类账号,通过交易类和社交类数据了解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并且进行交叉验证。 与此同时,宜信也成立了大数据创新中心来深耕大数据征信,而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也将支持宜人贷的业务。大数据创新中心负责人张小沛将这个探索方向描述为“金融云平台”,也就是在金融知识图谱的基础上,依靠宜信自身的数据、合作伙伴的数据和搜索引擎所抓取的互联网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得到能够运用于多个应用场景的数据产品,如获客、实时授信、贷后管理等。 3、用分级贷款实现利润与风险的博弈 将债权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是P2P平台常用的做法。Lending Club将平台上的债权划分为七个风险等级,投资回报率介于6%到25%之间。但是,平台收取的服务费是不变的,高回报以及高风险均由投资人自行承担。 而宜人贷并不是这样的思路。宜人贷平台上的贷款被分为A、B、C、D四大类,借款人需承担的借款利率分别为16.9%、27.4%、33.5%和39.5%,而投资人不管投资哪类资产,其收益均在10%到12.5%之间,这其中的差价则是宜人贷向不同等级借款人收取的服务费。可以说,宜人贷承担了资产背后的信用风险,并通过高利润来覆盖可能产生的风险。这也是金融机构的常见做法。 宜人贷在2014年增加了很多D级贷款。对于外界对D级贷款借贷成本过高的质疑,唐宁在采访中表示:“宜人贷之前的A类产品属于试错的过程,我们就是想看一下,什么样的人群应该对应怎样的风险水平。”风险定价中,风险一定要能够被价格所覆盖,否则就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唐宁表示A类定价偏低,所以才引入B、C、D类的不同价格。至于D类贷款可能在未来带来的风险,唐宁认为宜信过去9年在线下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这使得他们对D类客户的评估具备经验。不过,D类贷款的风险是否可控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4、风险准备金下的风险担保 宜人贷与Lending Club模式的差别还在于前者有自己的风险准备金,也就是通过拨备风险准备金来为贷款人的本息安全提供保障。目前,宜人贷风险准备金的比例设置为8.9%。 对此,唐宁的说法是:“宜人贷是平台模式,本质上风险由出借人承担,但在前期,平台会提供担保。”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目前国内P2P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大部分P2P投资者缺乏成熟的投资意识,对于风险与收益的共担没有概念。因此,大部分P2P平台均提供“保本保息”的承诺。但随着监管的收紧和投资者教育的推进,回归“信用中介”定位一定是趋势。想必宜人贷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弱化“风险兜底”的概念。 ## 三宜人贷的互联网“筹谋” 2015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金融服务的场景化。若放到与宜人贷相关的个人借贷业务中去,则是基于不同场景的消费信贷的大量出现。 一方面,消费信贷市场启动速度快,更容易形成规模,消费贷款小额、分散、容易标准化,生成结构化产品的能力也更强;另一方面,个人信贷向各种消费场景渗透已成趋势,用户对此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P2P公司都盯上了消费信贷资产。比如有利网便表示在过去一年里,平台上有近万笔消费金融债权。而一些消费金融平台为了实现资金的闭环,自己也通过自建P2P平台的方式来获取低成本资金,比如趣分期旗下的金蛋理财、分期乐旗下的桔子理财等。 宜人贷在路演中称自己为“在线消费金融平台”,除了指宜人贷在资产端定位于个人消费性质的贷款之外,是否有真正进军消费金融市场的意图? 可以看到的是,宜人贷正在积极的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或是为了布局消费场景。唐宁表示,宜人贷除了在未来会精准定位城市白领人群,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就是跟互联网公司合作。其中,百度作为宜人贷IPO项目中的基石投资者,在宜人贷上市前便认购了1000万元新股。而之所以选择百度也是因为在BAT中,阿里有蚂蚁金服,腾讯有微众银行,只有百度还在不温不火。而百度在O2O方面的积极布局也能给宜人贷提供多样化的消费场景。 方以涵也表示,互联网公司有流量、有场景,但在风控、贷后和催收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而这些“脏活累活”与互联网公司本身的轻资产模式也不相符。这时,选择与具有专业金融能力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互联网金融平台同样需要互联网公司的流量和场景等。 可以说,除了将消费金融的债权纳入平台之外,宜人贷想与互联网公司形成更深度的合作,或涉及到消费场景开发、金融产品设计、用户数据共享、数据价值变现等。实际上,宜信的大数据创新中心已经开始了与电商和O2O公司的合作。虽然合作方式多种多样,但大多是由互联网公司提供数据,宜信为互联网公司提供用户信用评估、贷款资金提供等服务。随着P2P行业的洗牌和行业规范逐渐形成,比拼收益率和补贴的时代也要过去。未来,平台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baa999.jpg)](http://t.qq.com/) [分析师:张雨忻](http://t.qq.com/) > 邮箱:yuxinzhang#tencent.com > 简介:移动互联网观察者,关注创业投资圈,侧重O2O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研究。
';

介绍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5:15

《企鹅智酷》的智酷分析,腾讯科技频道深度研究性栏目,透视TMT产业的水下冰山,洞见科技背后的商业逻辑。 ## 《战略档案》官方微信 扫描下面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biznext”从这里解悟科技背后的商业逻辑。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9_569da7ab4db08.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