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美食会孙浩:外卖O2O需直面的六大误区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5:02

# 到家美食会孙浩:外卖O2O需直面的六大误区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f441ff.png) > 原文出处:[智酷智囊](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57.html) 作者:[孙浩](http://t.qq.com/qqtech) 2015-10-16 ## 编者按 当前,外卖O2O似乎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为商家带来了增量、为用户提供了方便,行业风生水起;同时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资本降温,行业唱衰。身处外卖O2O行业前线,在到家美食会创始人孙浩看来,整个行业要走向健康的轨迹,必须要明确目前存在的6大误区。 ## 经营业态“绑架”了资本 目前,外卖O2O行业对资本依赖性太强,融资、烧钱、再融资似乎成了走不出的“死胡同”。因为很多大玩家都陷入了看不到底的补贴烧钱的“黑洞”,这种资本驱动数据增长的形式只能靠不断的“输血”来维持,但是一旦经营业态“绑架”了资本,就会对业务的本质造成扭曲。 这也是近一两年来形成的坏风气,补贴烧钱只能赢得一时的风光,但折腾不了太久,不能呈现良性发展。一方面,身处其中的企业被补贴耗尽财力,整体陷入浮躁;另一方面,用户的坏习惯也被养成了,毫无品牌忠诚度可言。从本质上来说,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商业业态。 企业竞争应该放在最终的经营上,而不是一味的追逐资本。如今,资本也意识到自己被“绑架”了,于是索性一块来扶持一两个大的企业,让他们大到不能倒,他们暂时不挣钱,慢慢养着,目的是把别人吓走,将来没有人竞争,实际上资本也在控制着企业。现在是相互“绑架”的过程,如果模式不对的话就算最后剩一家还是不赚钱,最终大家都要面对现实,只是时间的问题。 ## 冲击流量并不是外卖O2O的唯一目标 流量确实是外卖O2O扩张的衡量参数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目标。 流量越高,表明用户使用的频次越高。从表面看似乎和打车类应用一样,高频次灭掉低频次,谁的流量高,谁就占优势。但外卖O2O不一样,它根植于传统餐饮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喜好也不一样,单纯追求量,丧失对品质和服务的把控,用户口碑变差了,对发展很不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擅长流量的大公司,仍然做不好生活服务O2O的原因。 基于这一点,到家美食会一开始就定位为做外卖,主打家庭型的用户,一上来服务端就自己来做,真正“最后一公里”配送也由自己做。外卖这样的一个行业来讲,如果服务本身不能够做到可控的话,提供增值服务就很有限,这不是靠光冲击流量就能够做到的。 而且,生活服务这个领域也不需要一味的冲击流量跑马圈地,因为这和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大城市的用户愿意为服务付一定的费用,花钱换时间买便利,而相对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刚需较弱,冲击流量是伪需求。 流量对于纯电商和纯互联网应用至关重要,但对于生活服务就不是那么有决定性的意义。所有生活服务领域的事最终要回到用户对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意上,用户满意就能产生黏度,形成忠实的用户群,不满意补贴停了之后大家是要走的,毕竟用户要的是服务本身。所以,包括外卖O2O在内的生活服务的关键是要构建良好的服务体系,而不是一味的冲击流量。 ## 外卖O2O不是颠覆实业 而是进行价值再造 一谈到O2O,似乎就是特别新潮的词汇,动不动就以“革命者”自居。实际上,外卖O2O更多的还是取决于线下商家,它不是对传统餐饮的颠覆,而是相互依存,是对传统业态进行价值再造。 团购作为O2O初期的探索,主要是通过建立线上营销渠道进行引流,属于“到店”形式,很难给商家带来销售增量,也很难以用户提供价值增量。而外卖O2O则是“到家”形式,不仅解决了用户用餐地点的问题,也给餐厅带来了到店客群以外的增量,这就是一种价值的再创造。 而传统外卖早就存在,校区的、办公室的外卖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真正的新生的市场,能带来巨大增量价值的是家庭型外卖市场。这也恰是到家美食会所立足的。 此外,餐饮O2O的配送有它自己特点,哪些食品适合配送,哪些食品不适合配送,针对不同季节应该怎么去做,地面的服务体系应该怎么搭建,针对地面配送的员工应该怎么管理,怎么构建一个有凝聚力的队伍等,都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再造。 ## “高净值”用户成生活服务O2O盈利关键 外卖平台不同于其它的互联网公司,属于互联网服务行业,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用户黏度本身就是相对比较低的,特别是并不注重产品本质的低端消费人群,他们的需求核心是“实惠”,所以价格成了他们决策的关键因素。这就造成一个即定的事实:低端用户群体客单价低,利润薄。 外卖平台要想盈利,黏住“高净值”用户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高净值”用户就是指高收入用户,这部分用户特点就是对价格敏感度不高,但是对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有着较高的需求。 这部分人群消费的客单价高、利润更多,同时中国整体的消费在升级,高净值人群规模正在逐年扩大,这成为高净值外卖O2O发展的一大利好。 一旦通过外卖黏住这些高质量用户及家庭用户以后,将会有更大的延展的空间,比如为他们提供好的就餐解决方案,拓展更多的个性化生活服务项目,有更大的盈利空间。 ## O2O的本质是连接 建立信任关系至关重要 O2O的本质是连接,通过连接建立起信任关系更重要。一旦用户对外卖平台的品牌信任度建立起来,就会形成巨大的忠诚度和口碑传播。 O2O生活服务是非标准化,需要的信赖感更高,用户往往愿意付出一定的价格获得这种信赖感和可靠感。特别是在家庭外卖O2O领域,更加个性化,只要这些家庭愿意接受,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家里消费者场景是一个需要高信任度的场景,能够让家人满意、放心十分重要。 ## 外卖不是结构性垄断 将来不可能一家独大 一直以来,互联网领域有很多一家独大,甚至垄断的案例。但外卖O2O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外卖O2O领域,烧钱可以烧死规模小的竞争对手,但不一定就能带来垄断。真正意义的垄断是结构性的垄断,也就是说别人哪怕烧钱也抢不走你的用户,这种垄断往往来自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比如,微信的垄断就是结构性的,是靠网络效应形成的垄断,给200块钱的补贴让我去用来往而放弃微信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朋友都在用微信,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用。所以,这是真垄断。 而生活服务领域实际上是假垄断,只要有人比你更有钱烧,你的份额很快就掉下来了,因为对于用户不构成绝对意义的不可替代。 真正意义上的垄断,用的人越多价值越多,形成的过程中不一定是烧钱获得的。而且外卖O2O服务领域里面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比微信、淘宝弱很多,其网络效应甚至连一个城市的层面都不是完整的,它是一个区域的。市场是相对割裂的,相对碎片化的,所以外卖O2O难以形成结构性垄断 ,未来也就不可能一家独大。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d9abce.png) [孙浩](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70.html) > 到家美食会创始人、CEO > 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曾担任丽华快餐总裁。2010年创立到家美食会。
';

郑健灵:联合办公如何驱动分享合作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4:59

# 郑健灵:联合办公如何驱动分享合作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f1c4af.png) > 原文出处:[智酷智囊](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58.html) 作者:[郑健灵](http://t.qq.com/qqtech) 2015-10-20 ## 编者按 在企鹅智酷与腾讯创业联合举办的第一期线下活动《创业者应该知道的“联合办公”真相》中,优客工场毛大庆、联合创业办公社郑健灵和梦想加王晓鲁为创业者们分享了他们对国内外联合办公模式的理解,企鹅智酷智囊团将在本周陆续刊出他们的观点。 ## 办公模式的演进 传统办公行业已经几百年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了。最初大家需要在一个空间里办公主要是囿于沟通方式的匮乏,面对面交流成为了唯一有效的沟通方式,这个阶段我称之为“办公1.0”时代。 SOHO的出现使得办公进入到2.0时代。这时候,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办公工具和沟通效率提升,你在什么地方办公已经不重要了。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各种app和微信解决掉大部分工作问题时,办公室对我们还有什么价值?当移动办公的趋势真正到来时,办公室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联合办公是“办公3.0”时代,它在办公室的价值正在被质疑的时候为办公室赋予了新的能力:面对面沟通和协作带来的效率提升和资源加成。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从0到1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你所不擅长的环节要完成,如果你能在办公空间里随时找到能给你提供点子甚至资源的同行者是极大的效率提升。所以,我们想让这样的沟通从线上重新回归线下,我们则通过搭建这样一个线下的办公空间来实现这种沟通协作。 在联合办公大规模兴起之前,Regus在2000年左右就通过整租、改造商业中心楼盘再以零售的方式提供短期租赁的商业模式得到资本的追捧。不管是WeWork还是联合创业办公社,在商业模式上都与Regus类似,区别则在于所服务的人群。与Regus主要服务商务人士不同,我们想要服务的是那些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创业者、创意人群以及自由职业者。 ## 联合办公的核心是“协作” 人们对“联合办公”这个概念有一些误读。实际上,创业者们聚在星巴克办公只是Co-exsiting,而非Co-working。很多联合办公空间做的都是类似星巴克的“共存式办公”,并非“共生、共创”,而前者与传统的办公方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场地”绝不是联合办公模式的核心要素,其核心在于“在一个空间内实现协作”。联合创业办公社的英文“People Squared”(P2)传达的意思就是“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所能产生的协同效应会产生1+1>2的效果”。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联合办公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想一件事情:在中国,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联合办公?作为一个创业团队,你希望什么样的人在你身边与你一起办公?你是否愿意与别人分享你的灵感和资源?你愿意跟谁来分享你的灵感和资源?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需要想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再决定是否要入驻一家联合办公空间以及入驻怎样的空间。 ## 如何在联合办公空间中实现协作 1、业务协同 2014年我们在上海做了一个叫做“上海创客中心”的空间,它便是通过整合硬件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团队来实现协作和资源整合。例如,创客中心里入驻了专门做产品设计的团队、硬件开发团队、硬件众筹团队等,这些团队之间相互协作便有可能在一个空间里实现一个硬件产品从想法到众筹上线的全过程。 实际上协作也可以产生于不同行业背景的团队之间。以创客空间里的“足记”为例:今年2月足记日增超过百万用户导致服务器崩溃,而当时足记的团队还很小,创始人和开发人员都没有应对之策,这时候创客空间里其他团队的CTO都前来支援,帮足记看看服务器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如何转移平台等。这种协作精神和效率才是联合办公真正的价值。 很多专注于改造办公方式、提高办公效率的互联网产品都在舍弃线下,而在我看来,线下的空间有着自己的聚合力。我们可以通过空间的设计定位、入驻团队的筛选把不同生态、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中不同环节的创业者聚拢起来,实现协同。 2、混合生态 今年,P2把中关村e世界的地下二层全部改造成了联合办公空间,并且计划把这个空间设计成一个真正的混合生态。 我们把地下一层废弃的游戏机房改造成了会展中心:白天做会展,晚上通过活动、party等形式邀请创业者来这里聚集交流。会展中心的两侧分别是一个音乐孵化器和美食孵化器。在音乐孵化器里,我们定期举办音乐节,吸引了不少小众歌手、智能耳机团队、音乐app团队聚集到P2。而我们的美食孵化器则为创业者提供中央厨房,降低创业者的创业成本、提供更多创新的空间。我们把这样的空间看作一个“创业服务综合体”。 3、增值服务 我们为创业者提供很多辅助其创业的增值服务,但并不是由我们自己或是创业导师们提供,而是由入驻在空间内的相应领域的创业者来提供。例如,在上海和北京都入驻了P2的“快法务”是一个用O2O模式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团队,他们把自己平台上所有的法务服务都开放给空间里的创业团队使用。而对于快法务来说,不仅能快速积累到第一批用户,还能从其它团队得到丰富的使用反馈。 除了增值服务,我们还定期举办活动,鼓励大家在活动中多产生交流,碰撞出新的想法和需求。活动不仅有P2发起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空间里的创业公司发起。 所以说,联合办公空间应该有很多不同的用法,一个好的空间应该要能够承载空间中不同团队的想象力。我们希望空间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成本优势,而更应该是一个资源入口。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f32c43.png) [郑健灵](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58.html) > 联合创业办公社创始人 > 上海Startup Digest负责人,并在多家机构担任导师。自2008年由加拿大回国创业,主导了游戏“新诺亚城”的制作,并创办了“留学OK”平台。
';

梦想加王晓鲁:联合办公空间的三个阶段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4:57

# 梦想加王晓鲁:联合办公空间的三个阶段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ee6ced.png) > 原文出处:[智酷智囊](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59.html) 作者:[王晓鲁](http://t.qq.com/qqtech) 2015-10-21 ## 编者按 在企鹅智酷与腾讯创业联合举办的第一期线下活动《创业者应该知道的“联合办公”真相》中,优客工场毛大庆、联合创业办公社郑健灵和梦想加王晓鲁为创业者们分享了他们对国内外联合办公模式的理解,企鹅智酷智囊团将在本周陆续刊出他们的观点。 ## 联合办公空间的服务对象 联合办公空间的范畴很大,还有其他人会称之为孵化器、众创空间、共享办公等,不同背景的运营主体对Co-working的理解也不一样。在我看来,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便在于服务的对象不同。 孵化器的服务对象是资本。它的一切运营都要以资本为核心,所以它需要的是优质项目、项目的高周转率等,它的回报也是以资本的形式呈现——股权收益。 传统地产商转型后经营的联合办公空间仍然以土地为服务对象。它的商业模式是:以较低的价格整租大片土地,重新设计装修后再溢价出租,最终获得的是基于土地的溢价收益。 而对于梦想加以及部分以联合办公为商业模式的创业公司来说,联合办公空间的服务对象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而是所有入驻空间的创业公司。正因为如此,梦想加与前两者之间则能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理想情况下,当我们把一个空间的运营和体验做到相对成熟,吸引到优秀的项目入驻后,一方面能通过蛮租率帮地产商获得可观的租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投资机构,实现三赢。 ## 从0到1:简单需求背后的空间运营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从0到1的过程就是从一个好的想法到一个三五人的小团队,这时他们对办公的需求很基础:一个舒适的办公场所、交通方便、有Wi-Fi等基础服务。但创业公司的团队扩张很快,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换办公场所,那么即使是上述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创始团队来说也会变得费时费力,甚至浪费数百万的房租押金。而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满足创业团队在成长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办公需求。 目前,梦想加在北京的百子湾、望京、雍和宫开了三个联合办公空间。这三个联合办公空间的面积都在1200到1500之间,能容纳200多个工位。一方面,我们希望对办公空间内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体验上的极致,为创业公司提供让他们满意的办公体验;另一方面,我们在空间设计上做的比较灵活,随着团队的不断长大,我们可以在空间内或空间之间帮创业者解决办公场地扩大的需求。 不管怎样,联合办公首先要做好的是基本的办公服务。例如:桌椅既要舒适、也要能方便的增加工位;通过站立式办公设备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办公方式的选择;会议室在数量、大小、智能化上都要做好匹配和设计;在办公区和休闲区内多做一些创意性的设计等。这些都是为了给创业团队提供一个既舒适又创新的工作环境和体验,这让创业团队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待在办公室。人的工作效率是创业成本的重要部分,而现在的工作越来越趋向于脑力的创意工作,如果能提供给他一个相对个性化、放松的工作环境,会有更好的表现。因此在空间运营上,梦想加都是想办法让员工自发地愿意留下工作。 ## 从1到10:从空间到时间 在与数百个创业公司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办公空间,更需要的是时间。 公司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会消耗团队大量的时间。所以,我们也在思考如何为创业团队提供一个更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案。我们希望让创业公司把所有精力聚焦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而其它的琐事由我们来解决。梦想加与很多企业服务提供商和生活服务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并将这些服务都对接给入驻空间的创业团队,降低他们在琐事上的时间消耗,提高效率。我们的想法是:能花钱解决的问题一定不要花时间解决,因为时间是无价的。 除了企业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对接,我们还通过“1+X”的生态圈为入驻团队提供加速成长的可能。“1”是空间主题,“X”便是相关的创业沙龙、线下活动、培训课程、产品发布等服务。这个完整的生态圈让创业者加速成长。同样,创业者渴望交流,在交流中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1+X”的生态为他们搭建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 从10到100:空间的智能化管理 目前,我们3个创始人可以管理已有的3个空间,可当空间进一步成长和扩张,我们该怎么管理空间?靠人力已经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我们希望用技术实现更高效的管理。在我看来,联合办公空间不应该再按照地产商的思维来做了,而应该做一家互联网公司。我们的目标是要开发一套智能的办公系统,最终实现“不用一平米物业的互联网+办公空间”。 梦想加正在逐步完善这样一套技术管理系统。举个例子,我们空间里没有前台或秘书这样的角色,每一位入驻的企业员工都有一个唯一识别的二维码,他们每天在门禁处扫码进门,随后便会受到一系列信息提示,包括今天的日期、天气等生活信息以及各类活动信息。在访客管理上也是如此:访客通过扫二维码进入空间后便会收到Wi-Fi信息推送,并且在2小时候自动切断连接。在会议室预定方面,我们也通过微信服务号来完成,会议开始前自动提醒、会议若不能如期开始则会在15分钟后自动取消,将会议室开放给其它团队预约。同时,空间举办的活动也是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进行管理的。 然而这些都只是智能化管理的第一步。未来,梦想加希望将所有的空间通过云端连通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空间,而每一个梦想加的入驻会员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在这个虚拟空间中方便的参加会议、参加活动,即使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阻隔。通过云端的智能系统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是我们一直要努力实现的事情。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f0bd6e.png) [王晓鲁](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59.html) > 梦想加联合创始人 清华大学本科硕士,法国工程师学院MBA,毕业后从事战略咨询、PE投资工作,2011年后开始连续创业,2015年初和温梦飞、李文磊共同创办“梦想加”。
';

如何通过 “程序化购买”实现高效营销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4:55

# 如何通过 “程序化购买”实现高效营销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eb3d7c.png) > 原文出处:[智酷智囊](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1.html) 作者:[邓明生](http://t.qq.com/qqtech) 2015-10-29 ## 编者按 今天,每一个广告都力求能够精准触达真正的、有需求的目标消费群体。如何利用好程序化购买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与体验,并与消费者进行高效沟通,是广告主和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快速学会的一课。 给用户展示期待的广告——这个观点可能对于营销界说来,已经算老生常谈了。但大数据在营销领域真正发挥作用之前,想要做到给不同属性的用户展示符合需求的广告,一直还都停留在概念阶段。广告主担心广告投放失效、低效,媒体担心广告质量会影响受众群体的粘性,用户则抱怨乱七八糟的广告大大降低了体验。 但在随着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各个行业未来都将会在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能力上获得进一步的升级。而广告作为连接消费者与企业、产品的重要媒介,也随着技术和市场的成熟,逐渐步入发展成熟期。在面对更加挑剔和成熟的用户群体时,技术对营销效果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 消费者代际文化属性的演替和消费决策模型的改变 曾几何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高增长率,让无数企业兴奋地欢呼“找到新兴市场”。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95后开始享受高人均GDP和低人口出生率的正剪刀成长红利。时值2015,95后已成为大学中的学长学姐,俨然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的主体。值得广告主注意的是,一代代消费者特征的变化也愈加明显,从70后、80后、90后甚至到00后,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和生活语境的差异,在对待事物的理解和选择上,已经显露出较大的差异。70后追求物质实用,看不到实物就不会买;80后更加追求形式表达和精神层面的消费,同时因为生活压力,看到也不一定会买;而90后的性格更为洒脱,追求内涵表达,想要的一定会想办法得到。 此外,随着搜索、社交、电商的发展,消费者早已不是单纯等待媒体的宣传,而是更加主动寻找解决方案,获取多方信息,辅助决策。在付诸行动之后,也倾向于继续分享、推介、积极反馈。 这些现象反映出,不论是第三产业,还是农业和工业,他们面对的消费群体已与过去的境况不尽相同,原有的消费者关系页也面临升级。笼统、无差别的大众传播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行得通,结合消费者情景与偏好的营销将将带来更好的体验。同时,随着从信息到交易形成闭环,消费者决策周期缩短,这要求营销更高效。而要实现高效,就需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完成不同用户之间的精准推送。 ## 程序化购买为广告主带来“高效”营销 目前为止,能够使营销推广实现高效的无疑是程序化购买。程序化购买指的是通过数字平台,代表广告主,自动地执行广告媒体购买的流程。 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试图通过程序化购买在提高品牌知名度、维持市场曝光、网站引流、提高注册、新产品发布等方面达到实质性突破,特别是汽车、食品饮料和个人护理产品在程序化领域投入最多,如上海通用、中国国航、苏宁易购、欧莱雅等品牌。2014年,宝洁全球宣布将旗下70%-75%网络广告预算通过程序化购买的方式进行,美国运通更是将全部广告预算都通过程序化购买释放。公开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平均有74.2%的广告主和代理公司在网络媒体采购时候考虑程序化方式。 成熟的程序化购买服务变得日益重要。以百度为例,从2013 年百度流量交易服务(BES)上市以来,接连推出百度DSP投放服务、百度DMP数据服务、百度SSP媒体服务,已经构筑起完整的程序化购买生态,吸引数十家业界第三方DSP、程序化创意、监测等合作伙伴紧密合作。 在整个生态中,DSP与DMP就像营销快车的双引擎,帮助广告主实现弯道超车。结合百度DMP与更多数据产品的独特洞察,百度DSP提供高效、精准、智能的跨屏程序化服务,能够帮助广告主顺利地从消费决策的各个阶段介入,从而获得最好的营销效果。特别是在热门的移动上,百度移动DSP能包容广告主品牌展现、效果投放等多重营销目标,实现“智慧投放”。 ## 媒体也能“搭车”程序化购买实现“高效”变现 广告主在接入程序化购买之时,也非常关注生态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媒体。事实上,不仅广告主能从程序化购买中获得“高效”,媒体更是程序化购买的受益者。 今天,每一个广告都力求能够精准触达真正的、有需求的目标消费群体。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很多移动应用的广告变现能力都不差。一个原因是媒体特性造成用户特点极为鲜明。特别是垂直类应用,有如汽车之家、易车这类专注汽车爱好和汽车消费群体;也有如河狸家这种专注于美甲、美容服务的。另一个原因是加入程序化购买生态,移动应用能够对接丰富的广告主需求,进行规模化地匹配与推荐。 以百度移动联盟为例,一边是每天数十万家广告主的品牌与效果预算,一边是上百亿媒体资源的虚位以待,两者充分碰撞的产出不言而喻。 百度移动联盟不是简单的媒体流量分发,而是通过流量定义、广告位优化、数据洞察加持等多种方式,将多元化、高质量的媒体流量智能化地推荐给最适合的广告主。简单来说,就是充分结合用户当前的场景、广告主的营销需求、媒体的流量特征,充分匹配与竞价,再通过原生化、体验化的创意样式展现,在提升广告效果的同时,也充分保证了媒体广告位的填充率与高变现力。再简单一点,今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看到与他们相关的、他们期待的信息,能直接与品牌进行有趣的互动,能一键下载好玩的应用,能跟着指引到商店里领到礼品,这一切都是程序化购买促成的,为消费者带来友好的体验,为广告主带来高效的营销,自然也为媒体带来更高的收益。 大鱼吃小鱼可能仍旧存在,但如果媒体做的有特点,仍然可以通过广告变现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为日后的企业战略选择提前铺路,不论是做大,还是并入更大的生态体系中,都将有充足的底气。所以,如何利用好程序化购买,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体验,重新与消费者建立高效的沟通,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广告主和媒体都必须快速学会的重要一课。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ed47f7.png) [邓明生](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1.html) > 百度联盟发展部总经理 > 2006年加入百度商业分析团队,先后在商业分析部、商业运营体系、北京分公司、搜索资源合作部等部门任职。
';

导航互联网化,才是车联网的起点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4:53

# 导航互联网化,才是车联网的起点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e7ce67.png) > 原文出处:[智酷智囊](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2.html) 作者:[韦东](http://t.qq.com/qqtech) 2015-11-03 ## 编者按 车联网时代,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应该是各司其职、互相补位的合作关系。 最近两年,因为互联网的全产业渗透、特斯拉的异军突起,汽车这个庞大的行业里多了种不一样的热闹——很多人都在谈车联网,很多人都在谈颠覆,很多人都要自己造车,很多人觉得很困惑。似乎一夜之间,决定汽车行业风向标的人,从历史悠久的汽车装配工厂转移到了互联网主导的鼠标键盘堆里。 但作为互联网行业出身的一个老兵,我认为越是在这种舆论浮躁的时候,越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仔细想想在车联网这个大趋势下,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缺的又是什么。 首先很显然,要给代表“非互联网行业”的汽车企业以足够尊重,作为许多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支柱,他们在汽车整体设计、动力、性能等方面的造诣和积累极深,哪怕是现在实力最雄厚的互联网企业也难以企及。因此,互联网企业声称要自己造车的做法我认为并不可取,而是应该将更多精力转移到自身擅长的应用服务方面——或者说,想想应该怎么激活车机上的那块屏幕。 车联网时代,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应该是各司其职、互相补位的合作关系,就如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胡红星所说,车联网标志着汽车产业已经从原先的完全有车厂主导的相对封闭的系统,走入了一个需要开放、共享、共有、协作、互赢的智能联网新时代。 这就又引申到了另一个命题的探索,当我们在谈论车联网的时候,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像要做车一样,声称做车联网应用的企业也非常多,车载社交、车载影音、车载生活等各种新概念满天飞,但这些真的就是用户所需要的车联网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分享两个数据事实:1)艾媒咨询的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车主在导航设备的选择使用方面,手机导航超越车载前装导航排名第一,两者分别占比42.4%、30.6%;2)如果去看看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你会发现“车载手机支架”这种商品的销量,数以百万计。 用户选购车载手机支架的原因不会是为了方便团购,手机超越车载屏幕的理由也肯定不是因为在上面可以聊天。所有问题的核心都指向不起眼的同一点——导航。 车载导航的概念历史悠久,但很显然传统车载导航市场正在沦陷。技术不新、数据不全、不“鲜”(就是不够路况信息实时)、导航不准等造成的产品问题,已经长期让用户怨声载道,用脚投票走向手机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另一方面,单纯地认为手机将完全打垮车机也是片面的。由于存在硬件性能不足、数据获取不完善、使用不安全等先天性弱点,用户现在选择手机导航都是权宜之计。举个例子,定位的精度,手机并不是一个专业化的定位工具。在一些室内可能利用 WIFI或者其他技术做得不错,但到了路上精度就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低。而高精度定位的确是在车上面做更加有效,可以利用一些传感器,利用车轮的转速脉冲产生更高的精度,这都是手机做不到的。因此,一旦车载导航解决了上述顽疾之后,回归只是举手之劳而已——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值得重金投入的“新蓝海”,重新定义汽车导航。 互联网企业的市场运营思维是“找入口”,我认为这才是做车联网的入口——在驾车出行这种场景里,没有极致的导航互联网化这一点做基石,再酷炫的应用概念也都是“空中楼阁”。这里面大家可以思考,用户为导向的产品,其实都是在一些关键性的应用和服务上面得到突破,整个市场才得以蓬勃发展起来。 老实说,这也是高德汽车新战略最近重装亮相的核心原因,我们所有的一切储备都是为了做好出行导航这一点。在传统车载导航市场,高德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市场位置,而在与阿里巴巴集团整合后,高德也顺利完成了向移动互联网的跨界转型,成为了国内唯一在手机互联网产品和地图导航数据两端都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在此基础上,“AMAP(一个高德)计划”、拉通手机与车机的战略就应运而生了——众包采集、交通大数据、躲避拥堵、真三维高精度地图、云计算服务乃至面向未来的ADAS&自动驾驶,这些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围绕出行导航的能力,都将通过AMAP计划从手机无缝平移到现有车机中,帮助合作伙伴的汽车转化为真正的所谓“互联网汽车”。 总而言之,导航互联网化才是一切创新的起点。车联网的基础一定承载在用户服务基础之上——大家都用手机在汽车屏幕上扫码,这不是车联网,是在车里面用移动互联网。真正的车联网,是让车机变成独立的移动互联网屏,让导航服务从手机转向车,如果没有这个作为基础,所有的车联网服务和产品都是“无源之水”。 使用手机导航的驾车用户,一定会因为更专业完善的导航能力回归车机,但不一定会因为能在车上团购、社交而放弃购买车载手机支架。概念上很朴素,但这才是正事。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e9e252.png) [韦东](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2.html) > 高德汽车事业部总裁 > 曾担任UC优视科技高级副总裁,1993年毕业于重庆邮电学院无线通信专业,2002年完成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EMBA项目。
';

51信用卡CEO孙海涛:消费升级驱动金融创新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4:50

# 51信用卡CEO孙海涛:消费升级驱动金融创新 > 原文出处:[智酷智囊](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3.html) > 作者:[孙海涛](http://t.qq.com/qqtech) 2015-11-09 ## 编者按 基于消费升级创造的风口,金融产品可以通过降低用户日常消费类产品或服务的门槛,提升消费体验。未来,很多细分产品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将迎来机会。 51信用卡是2012年成立的,到现在不足4年,但就是这短短的4年不到,我们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跳跃升级,从最初单纯的信用卡公司,到拥有5000万用户账单的数据公司,再到用小数据驱动产生资产并参与风险定价的P2P公司。这个过程中间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悟和思考。 ## 消费升级是互联网金融强风口 51信用卡管家的前身叫做51账单,是我3年前拉了3个工程师和1个设计师,在一家酒店花了2个月开发出来的。最初的出发点很简单,我本人是个信用卡重度用户,但由于创业工作忙经常忘记还款,51信用卡管家的初衷,就是帮助像我这样信用卡很多但时间不多的人管好卡。 投放在市场的时候效果挺出乎我的意料的,那时候也不知道这个公司怎么赚钱,怎么样的营运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公司等等,反正就是APP。但我在后台看到,几乎每分钟都有人导入帐单,一张卡可能有三四个月的帐单,每个帐单上又有很多条的消费记录。 我开始思考,这背后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驱动?这一轮的互联网金融大风到底是从那里刮来的?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消费升级。分析51信用卡用户的账单数据,我们得出了一个趋势:人们的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信贷消费意识正在不断觉醒,他们愿意花更多钱享受更好的服务,也愿意花未来的钱去享受当下。所以,我们说,消费升级是这一轮互联网金融风口的主力推手。 基于消费升级创造的风口,金融产品可以通过降低用户日常消费类产品或服务的门槛,来提升消费体验。未来,很多细分产品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将迎来机会。 51信用卡抓住的就是这一波的机会,表面上我们是帮助用户管信用卡的公司,但本质上,我们是在降低用户信贷消费的成本,提升他们信贷消费体验。 ## 数据驱动产生资产 金融行业是有数据门槛的,一个完全没有数据积累或缺乏数据处理能力的公司,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将非常有限。 我是在解析账单的过程中,发现了数据的价值。我在13年回头看的时候,发现51信用卡已经是一个数据公司。到2015年第3季度为止,51信用卡已经积累了5000万的账单,这背后对应了5000多万的金融账户,账户里面是着每一个用户几年来的刷卡消费记录。这个庞大的个人消费数据库已足够支持我们描绘出一幅高像素的用户画像图。 拿到了数据之后,如何去发挥数据的价值,成了我下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分析用户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现有的信用卡用户中,不足1000万的资深用户,每天给银行支付的信用卡利息达到了15亿以上。所以,我们开始尝试和知名的金融机构合作,去为这部分爱借钱的用户提供信贷服务。这个产品做了一年半,放出去十几个亿,坏账率只有不到1%。 我们成了信贷用户的一个提供点,因为我有数据,我可以知道哪些用户卡多,哪些用户正在支付利息,根据他们的风险偏好以及利率偏好,我可以很容易地为他们找到匹配的信贷产品。 这个时候,我发现,51信用卡已经不是单纯的数据公司了,我们演变成了是一个网络速贷公司,一个用数据驱动产生资产,并且构建闭环的平台。 ## 互联网金融才是真正普惠金融 提到互联网金融,就不得不提普惠金融。何为普惠金融?世界银行的定义是,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们上线了一款新的App,叫做“51人品”,着力点就是普惠金融,也是真正实现P2P闭环的一款产品。 为什么选择普惠金融做突破口,原因有二:第一,51信用卡所掌握的大部分的用户数据,都来自金融用户金字塔的腰部和底层,塔尖的很少;第二,我认为互联网金融才是真正的普惠金融,传统银行是拿屌丝的钱服务高富帅,而互联网金融是拿屌丝的钱服务屌丝。 “51人品”的产品逻辑也很简单。用户通过导入通讯录、社交关系、财力等信息,可以得到相应的“人品值”,凭借“人品值”,用户可以在“人品宝”中投资获取收益,也可以在“人品贷”中进行借款,不同的“人品值”对应不同的投资和借款额度。 在我看来,人品不是虚无的道德概念,而是可量化、可变现的指数。每个人都有专属自己的“人品值”,并且可以随时将它变现,这是做普惠金融的基础。 目前市面上的理财产品比较容易标准化,通常是提供不同期限、不同额度、不同年化回报的资产来让用户做选择。但“51人品”不同,我们只为用户定制了一款理财产品,即活期年化8.1%的 “人品宝”。我希望这款产品的足够简单,用户不需要自己计算每款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只需要选择投或者不投、借或者不借就可以了。门槛低了,能够服务的人群自然也更广。 ## 政策监管利好大于风险 谈到互联网金融,绕不开的问题就是政策监管。在我看来,目前政策监管带来的,风险有之,利好也有之,但总的来说,利好是大于风险的。监管的细化逐步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但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一家互联网创新企业是因为政策风险而倒下的。那些倒下的企业,大多是自身的金融风险或者是创业风险管理上出了问题。 51人品非常巧妙地使用了第三方货币资金的通道,用户在投资时,钱是首先进入到“存钱罐”的货币基金中,收益大概在年化4%左右,当资产端有用户产生借款时,用户的钱就能从“存钱罐”转入到“人品宝”,把钱借给贷款人。在人品宝的明晰中,投资人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钱借给了那些用户。 所以,在我看来,金融创新,就是把金融业务做到每一步都极致合规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e69b07.png) [孙海涛](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3.html) > 51信用卡创始人/CEO > 先后创办了三维地图网站“E都市”、首家拥有三维地图找房功能“房途网”、信用卡房租支付服务“租房宝”,以及国内信用卡管理APP “51信用卡管家”。
';

泛娱乐时代处处谈论“IP” 创业公司机会何在?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4:48

# 泛娱乐时代处处谈论“IP” 创业公司机会何在?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e404a0.png) > 原文出处:[智酷智囊](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4.html) 作者:[青山资本](http://t.qq.com/qqtech) 2015-11-20 ## 编者按 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看,“IP孵化”是最稳妥的IP商业化模式,其核心是把网络文学、动漫、网络剧、传统电视剧、游戏与电影等泛娱乐产品当成IP孵化器,营收主要围绕其衍生品,而不是内容本身。 泛娱乐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全消费领域的产品呈现娱乐化特征,打造明星IP的粉丝经济,其核心是IP。 IP原为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的缩写。但从泛娱乐应用的角度来看,IP早已超越其字面定义,可以被广泛理解为一种被用户认可的创意素材。因此,IP的外延极为丰富,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角色或者其他任何拥有着大量粉丝的事物,粉丝经济是其核心。 ## 网络文学 为了给后面的叙述做个铺垫,这里先以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升级为例,对IP商业化的路径进行简单说明。 1\. 商业模式的探索 第一代商业化探索以榕树下为代表,其参与者主要是传统文学爱好者为主,在互联网兴起的早期阶段,触网者相对高知。榕树下当时做出过一些商业化的尝试,例如广告以及SP业务。 榕树下的核心本质是社区产品,但由于商业运作带来早期作者的价值认同感流失,外部又被天涯、猫扑等社区论坛围剿,最终易手“外来和尚”贝塔斯曼。贝塔斯曼希望借此涉猎电子图书业务,但估计没考虑到我国的盗版势力,后来打五折卖给盛大文学一个空壳。 第二代商业化探索的结果是订阅模式,例如现在阅文集团旗下的起点中文网所开创的VIP订阅服务。不过这个尝试与打击盗版无关,其IP创作开始以用户为导向。因为作者可以根据读者反馈实时更新创作,如果出现了付费读者户不喜欢的人物,那么作者甚至可以写棵树出来把他们摔死。 但是此模式依然需要面对转换率低、付费意愿不强、质量下降、优质作者资源被同行争抢的困局。 第三代商业模式的探索便是“IP孵化”,也是目前来看最成功的模式。其核心是把网络文学当成一个IP孵化器,营收主要围绕其衍生品,而不是内容本身。 我们认为网络文学是最佳的IP孵化器,以下三点非常切合移动互联网的要求: · 碎片化时间、每日更新、完全的用户导向。 · 低利润、低制作成本、低试错成本。 · 非常深度的人物世界观设定,有很强的拓展性。 当然,在碎片化与用户导向的模式下,“作家”也慢慢进化成了“写手”,其智力创作成分进一步降低,这使得作品不那么完整和缜密。纯粹的用户导向会使得精英文化趋于没落,这种风潮是否会转变?或是说在什么时候发生转变?这个问题尚不得而知,但是仅从“IP孵化”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这依然是最稳妥的商业化模式。 2\. 网络文学的创业机会 相关调研显示,网络文学的市场规模是一个百亿级别的市场。在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网络文学参与者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 内容生产:包括作者、工作室模式以及众创模式。 · 内容平台:这里面有一个单寡头阅文集团,旗下有大量的细分阅读平台,例如创世、起点、红袖添香等等,第二梯队的有中文在线、百度文学等等,其他的玩家则有阿里文学、晋江、掌阅等。 · 移动阅读渠道:里面主要有三类参与者,一类是平台自有的渠道,例如QQ阅读,一类是第三方的阅读器,例如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掌阅ireader。 目前,内容平台是巨头的角逐场地,移动阅读渠道市场规模在2015年将达百亿级别,但是玩家众多,竞争激烈。青山资本认为创业公司最有机会的地方在内容生产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从网文内容分类上来看,玄幻类主题内容占据了半壁江山,其次是仙侠、都市以及言情,相对“门槛低”。 · 重创意、轻资本,小团队灵活方式机制可能更容易出产品。 · 优质IP有着长久的变现能力。 虽然小团队具有以上优势,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内容方向创业的壁垒较难树立,因为读者的心思难以把握且风向总在变,即便优秀团队也不能保证其内容产出的质量。早期的创作以个人为主,后来出现了工作室,2010年左右还出现了九州中文这样的众创内容生产者。还有没有其他的模式,创业者可以琢磨琢磨。 此外,一些按照兴趣细分的新兴小众文学社区也正在尝试改变以往的平台格局,例如“腐女”群体集中的豆腐社区。随着下一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商业化的潜力还在观察之中。 ## 动漫 动漫同样也是一个百亿级别的产业,动漫与网络文学的生产链条有一定相似性。但由于其制作成本较高,行业链条较长,因此会分化出一些独立细分领域。从大的格局来看,主要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组成部分: · 内容产生:这个部分按照分工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内容制作,例如卢恒宇与李姝洁工作室(十冷、尸兄等)、追光动画、夏天岛、翻翻动漫等;另一类则是提供一些专业技术服务等公司,例如每日视界、蓝狐文化等。 · 内容发行:这是一个相对重资源和营销的环节,比较知名的参与者包括炫动传播、卡通先生、基美影业等。 · 内容平台:内容类则可以分成原创以及聚合两类,原创类的代表包括有妖气、腾讯动漫、暴走、漫友、锋绘等,而聚合类的代表则有著名的A站和B站,还有追追动漫、漫画帮等。 · 用户聚合:聚合动漫消费者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类是资讯型的公司,例如梦域动漫、高能贩(聚合阅读)、动漫星空等;另一类是社区形式的,这种就比较多了,例如半次元、被窝声次元、次元控等。 · 衍生产业:其中包括了漫骆驼(动漫周边产品电商)、ACG联盟(策展)类。 动漫产品也有着较强的变现能力,通常其IP价格会高出网文一个档次。例如畅游只花了2000万就拿下了金庸十部小说的IP,而《秦时明月》支付的版权费用和后续投资则高达1.5亿。因为动画的人物角色、形象等方面比较丰满,能节约的创作成本很大,而将一部网络文学搬上屏幕则近乎二次创作。 由于链条环节较多,创业者有一定的参与机会,具体可以根据自身资源进行考虑。这里只提青山资本思考的两个趋势: · 国漫的想象空间巨大,已经培育出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打破了美漫和日漫的。从IP创作的角度来看,漫威公司协同创作的模式相较于日本集英社的模式更能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开发成本,这将成为一种趋势。 · 通过观察二次元用户可以发现,核心二次元群体有着极强的粘性。虽然说二次元是一个按照兴趣分类的群体,但是目前的主流用户集中在25岁以下的年轻人。随着这些人逐渐成长,二次元产品会以加倍的速度往上渗透,其用户将逐渐成为更有发言权的人群。 ## 网络剧 2014年可以说时网络剧的元年,而今年的网络剧则是迅猛发展的一年,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 · 审核环境相对宽松,实行视频网站自审自查的备案制。 · 版权保护得力。 · 美剧剪播模式,灵活、周期短。 · 制作门槛适中,题材灵活。 · 较文学与动漫有更强的变现能力。 网络剧本的链条目前主要出现了三个环节: · 内容生产:例如万合天宜、慧文传媒、华策影视等。 · 运营发行:芭乐、盛世骄阳等。 · 渠道平台: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乐视等。 除了与网文、动漫产业的上述相似之处外,网络剧还有着一个突出的特点——编剧为王,这给小团队留出了足够空间。另外这个行业诞生不久,有可能在产业链上出现一些细分市场,值得关注。 ## 传统电视剧、游戏与电影 近年来,游戏与电影、传统电视剧与大型综艺节目出现了IP化的苗头,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游戏电影化的《龙之谷》、明年即将上映的《魔兽世界》等;《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也被搬上了大荧幕,最近大热的电视剧《琅琊榜》也有着极佳的游戏开发潜力。 但之所以把传统电视剧、游戏、电影这几个不同的行业归为一类,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强大的直接变现能力以及相对较高的开发成本。 电影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600亿,而游戏本身更是一个被验证的千亿级产业,相关的制作、发行、渠道等各环节都已经催生出了一批优质的上市公司。由于它们两个拥有着极强的变现能力以及相对较高的开发成本,其诞生初衷必然是希望基于自身业务实现盈利,而不是抱着一个“IP孵化”的目的进行操作,“IP孵化”只是验证成功之后可能出现的加分项。 围绕“IP孵化”这个主题,虽然不对电影与游戏这两个领域展开叙述,但这两个海量市场在内容创作的机会之外,围绕内容服务还有着其它的创业机会: · 游戏业市场规模最大,初创公司把数据分析、营销等元素进行重组会有一些机会,例如捞月狗正在打造的竞技游戏数据分析+移动社交社区。 · 目前这些产业的平台级机会正是传统巨头以及BAT等企业角逐的场所,并且它们业务也正在迅速地往上下游延伸以建立自己的壁垒,初创企业的生存空间相对较少。切入第三方营销、互联网经济、数据服务、专业制作等领域则更容易生存。 ## 泛娱乐就是娱乐加消费 从“IP孵化”的容易程度来看,网络文学、动漫、网络剧、电影和游戏,其大致规律是“IP孵化”的难度在递增,但是相对应的内容直接变现的能力也在递增。希望着打造爆款IP的创业者选择切入角度时要结合自身优势,并细致观察产业链之间的动态渗透。 除了上述几个产业之外,歌曲、绘画、书籍、团体甚至个人在过去都出现过一些IP化的征兆。但目前看来,它们并不适用于“IP孵化”的概念,暂未有产业化诞生IP的倾向。IP是泛娱乐的核心,并且所有的消费行业都将出现娱乐化的态势,例如青山资本投资的的fiil耳机便是一例。耳机原本就是一个成熟、完整的消费整体,但是加上了大量娱乐的元素后则更容易从竞争中胜出。 上文所提到的各个产业中链条众多,有着非常多的细分市场,并且电影等重审查的领域还有着很多潜在的行业改革红利,这些问题绝非一篇文章就可以剖析清楚。本文也仅仅在相对宏观的层面围绕“IP孵化”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欢迎联系我们进行交流。 文:青山资本,专注早期投资,微信公众号:cyanhillvc。 ## 免责声明 本文由作者授权腾讯科技发表,腾讯科技拥有本文的独家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腾讯科技立场。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e558f9.png) [青山资本](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4.html) > 天使创投机构 > 中国成长最快的天使创投机构,专注投资TMT领域早期项目,“泛娱乐+”提出者。
';

兴趣部落聂苇:结合95后的自我表达和创作力做产品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4:46

# 兴趣部落聂苇:结合95后的自我表达和创作力做产品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e1925c.png) > 原文出处:[智酷智囊](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5.html) > 作者:[聂苇](http://t.qq.com/qqtech) 2015-11-24 ## 编者按 95后正逐渐成为互联网的核心用户。他们乐于发出声音、乐于分享,愿意用更开放的心态尝试新型娱乐产品。他们钟爱弹幕、关注二次元、喜欢标榜个性。对于95后,创业者了解多少?近日,在企鹅智酷与腾讯创业联合举办的线下活动“我是如何把95后玩High的”中,一些创业者被邀请前来分享他们对于95后用户群体在需求和习惯上的理解,以及他们针对95后用户的运营方法论。 ## 读懂你的用户 做QQ兴趣部落这款产品有着特别朴素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想把QQ群里的用户沉淀下来。QQ群是一个实时互动的产品形态,而兴趣部落则相当于一个掌上论坛。怎样运营这个论坛?首先我们要知道兴趣部落里的用户都是谁?他们喜欢什么? 用户是谁?其实就是手机QQ用户。我们的后台数据显示,用户近一半处在15-24岁之间,他们超过六成是男生,超过三成住在沿海城市。他们的活跃度在凌晨一点钟达到顶峰,活跃状态一直到凌晨五点结束。 用户喜欢什么?他们喜欢明星、游戏、情感、八卦、自拍,他们关注的内容多为明星八卦、情感内容、校园生活。例如,兴趣部落中的“自拍部落”长期稳定在前三名;前十名的部落中超过六成是游戏部落,用户在上面讨论游戏装备和经验;TFBOYS和赵丽颖是用户谈论最多的明星。可以看出,这与80后、70后的爱好与行为习惯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 完全的自我表达 知道了用户是谁,他们喜欢什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运营方法。做运营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运营人员仅仅凭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运营。如果我们的运营手段和产品的用户群特征不相符,用户便不会买账,论坛该有的流量和活跃度都起不来。下面用“自拍部落”的运营来举例子。 95后渴望被关注吗?我们的数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们的自拍部落长期稳定在前三,即使是有话题性更好的游戏出来了,也不会把自拍部落挤下去。可见我们的用户多么渴望被关注,渴望从关注中获得存在感和荣耀感。但是不是所有以“晒图”为主题的活动都会引发我们用户的关注和参与?并不一定。这就是考验运营人员对用户理解的地方。 双十一之前,我们组织了一个“最美新娘选秀”的活动,本质就是让用户晒自拍。但实际上这个活动运营至今也只有3400人参与晒图,共603万PV,对于兴趣部落来说,这个量级意味着活动是失败的。而另一个“校园选秀”的活动就完全不同了,在没有推的情况下PV已经达到近千万,参与人数达到1.5万。所以说,虽然我们的用户渴望被关注、也很自我,但并不是所有的晒图活动他们都喜欢。“新娘”离这个人群太远,用户没法真正参与到晒图的过程中,仅仅是投票、点赞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他们需要的是完全的自我表达。 ## 激发用户的创作力 95后是一个创作力爆发的群体。因此作为运营者,应该找到用户最关注的话题、最常用的创作形态,并设置相应的议题来激发用户的创作力。创作类内容使得部落内的用户参与氛围和话题的传播效果都比较好。 从兴趣部落里的内容来看,不少用户会把他们所喜欢的电视剧和动漫里的角色拿出来,以此为主角再来创作微小说,然后在某个部落中进行分享。而部落中的大部分用户都积极参与这类内容,几乎每一个参与者都在发散他们的想象力。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合理的运营手段保证部落中的内容是有价值的内容,而非口水评论。 与微小说创作相似的还有游戏手绘和原创漫画类内容,同样非常受欢迎,并且用户的参与程度很高。以原创漫画为例,有的用户会根据他们所喜爱的电视剧,用原创漫画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剧情发展的猜想。所以我们也会定期发起这一类创作活动。 ## 低门槛、高活跃度 “PK”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用户互动形态,门槛低,但参与度却高。当我们在做运营的时候,通常会尽量降低用户的参与门槛,给用户提供一个最简单的交互方式。可以说,除了去激发用户潜在的创作意愿和能力,剩下的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让用户可以不假思索的参与到产品中来。普遍来看,我们的PK类活动PV都比较高,因为这样的参与方式符合95后典型的思维方式。 最后要说,95后实际上是代表着未来的一群人,他们的喜好、习惯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趋势。在我们看来,这群人不再内敛,而是选择表现和表达自我,而他们的表达方式既包括简单的投票、晒图,也包括内容创作。在运营一个社区类产品时,尤其应该抓住用户的这些特点。 ## 免责声明 本文由作者授权腾讯科技发表,腾讯科技拥有本文的独家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腾讯科技立场。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e2d8e1.png) [聂苇](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5.html) > 兴趣部落运营负责人 > 传统媒体工作近十年,先后担任记者、编辑、主编,2010年加入腾讯开始新媒体生涯,近四年时间担任腾讯微博媒体负责人,现任兴趣部落运营负责人。
';

天天拍车汪薇薇:如何用C2B玩法撬动二手车市场?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4:43

# 天天拍车汪薇薇:如何用C2B玩法撬动二手车市场?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dde3b1.png) 原文出处:[智酷智囊](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8.html) 作者:[汪薇薇](http://t.qq.com/qqtech) 2015-12-01 ## 导读 二手车电商正在成为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又一个热门领域。传统二手车交易过程中,存在很多痛点,信息不对称、交易效率低下、信任缺失等等,这导致买卖双方交易体验十分差,因此催生了“二手车+互联网”。 目前二手车电商主要有四种模式:以优信拍、车易拍为代表的B2B模式,以优信二手车为代表的B2C模式,以开新、天天拍车为代表的C2B模式,以及以人人车和瓜子二手车为代表的C2C模式。B2B、C2B、B2C、C2C四种模式之下,每一种模式背后代表的都是价值,关键看谁能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 为什么天天拍车选择C2B模式切入二手车市场? # 首先,个人卖车、车商收车,是现阶段最高效的二手车交易方式。由于二手车是“非标品”,“一车一况一价”导致交易难以标准化,而且长期以来交易不规范致使用户信任缺失。 从决策层面来看,卖车属于轻决策,而买车属于重决策。在卖车环节,用户只关心价格和效率,而在买车环节,除了价格之外,用户还关心安全、性能、配置、空间、外观、油耗、保养成本等等,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交易失败。因此,综合看来,中国消费者的二手车消费习惯尚未建立,相对而言,卖车是最容易切入的市场。 而在车商端,天天拍车有来自51汽车的现成车商资源——5万余家车商,3000多家活跃车商。因此,从卖车这个点切入,车源-平台-车商,一个C端车主+B 端车商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个人卖车,商家收车,天天拍车为双方提供平台交易服务,从而保证了双方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买卖体验的提升。 其次,从大环境来看,中国二手车行业仍处于卖方市场阶段。二手车交易模式,最核心的点是车怎么来。对于任何一个平台而言,车源都是最大的问题,而大多数车源都掌握在车主手中。中国消费者换车周期平均为5-6年,而2009年是中国乘用车市场暴增的一年,如此推算,自2015年起二手车市场进入卖车高峰期,卖方市场正在不断扩大,二手车车源数量进入高速增长期。因此,C2B是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可以让中国1.2亿乘用车存量流通到市场上,因为没有C2B谈不上B2C,C2B发展好了将会对B2B模式造成冲击。 由于C2B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个人车主卖车的痛点,同时又补充了B2B平台、车商获取车源的渠道,因此C2B成为继B2B之后第二大成交体。艾瑞报告中指出,“2015年上半年,中国二手车电商成交量达到183584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23.7%,交易金额达到了11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1.3%。其中,B2B模式成交率高达41.9%,C2B模式的平均成交率达33.5%,这其中天天拍车成交率达到34.7%,高于平均水平。” ## 任何模式的核心都在于为用户创造价值 #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不只是简单的打通线上与线下,而是要为用户、为行业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信息对称、交易价格、服务增值、消费便利、交易效率等多个层面。 在传统二手车交易过程中,卖车车主缺乏专业检测知识,且不了解市场行情,容易被车商故意压价,致使利益受损,车商则陷入收车难、信任危机等困境。 互联网天生具备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能力,天天拍车采取的措施是利用平台优势连接起车主和车商,帮助双方实现信息的对称性,为用户初步解决了信息难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车主的利益,同时也保证了车商的利益。 解决信息不对称只是第一步,二手车平台还应具备高效率服务大规模用户的能力,利用互联网平台高效便捷的特性,帮助车主以最优价格最快速度把车卖掉、帮助二手车商快速获取一手车源。 这种高效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线上,天天拍车从报名卖车到车源上线、从检测到检测报告体系、从竞价规则到竞拍全程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体系,这套流程体系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车主和车商双方都有有良好的线上体验,并且缩短了交易流程和交易时间。 在线下,天天拍车全程为车主提供免费上门检测、成交服务和免费包办手续服务,全程保证交易的安全可靠。在全国有500多名专业检测师团队免费上门为车主提供检测服务,并且生成专业检测报告,将车况等信息标准化;双方交易达成,最快10分钟即可打款给车主,帮助车主实现利益最大化。 至此,天天拍车在线上汇聚车源、线下提供服务保障,为车主和车商两端带来了双赢效果,同时也使整个行业的交易速度和交易规模得以扩大,为整个二手车行业带来了有效价值。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e04858.png) [汪薇薇](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8.html) > 天天拍车CEO > 汪薇薇拥有多年互联网汽车行业从业经验,2014年创立二手车交易服务平台天天拍车。
';

冻死在冬天的创业公司可能没算对这三笔账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4:41

# 冻死在冬天的创业公司可能没算对这三笔账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db5dae.png) > 原文出处: [智酷智囊](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9.html) 作者:[姚宗场](http://t.qq.com/qqtech) 2015-12-03 ## 导读 最近O2O领域又倒下了一批创业公司,冬天确实来了,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凶猛。我很庆幸,泰笛作为O2O领域的创业公司目前依然活着并且活得不错。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我觉得资本收紧固然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目前的这种局面,但静下心来思考,很多公司之所以面临困难,可能更大的原因则是他们没有算对做公司的三笔账。 ## 价格账 大部分O2O公司都在一定阶段进行过价格战,但价格战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个双刃剑,传统家电领域昏天暗地打价格战的结局已经算前车之鉴,所以我觉得很多创业公司第一笔没算对的就是价格账。 大致分一分,很多O2O公司的成本结构包括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营销成本(即获客成本)等四个方面的成本,这和传统企业或者很多小的终端店相比,有何差异? 以蜜桔为例, O2O公司是从原产地批发商或果农那里购买蜜桔,再运输到各地的仓库,再让派送员将蜜桔送到用户家里,其成本是原材料成本、大量人力成本、少量店铺成本、大量营销成本四块。在传统的零售渠道上,果农将蜜桔卖给原产地批发商,原产地批发商再将蜜桔再给各地批发商,各地批发商再卖给各家水果店老板。不难发现,水果店的成本结构只有三块:原材料成本、少量人力成本、店铺成本,营销成本几乎为零。 在价格上,上市早期,水果店里的一斤蜜桔要卖到10元一斤才能保证30%的毛利,以确保水果店正常运转,而水果店一名店员一天至少能接待100名客人。但在同样的时间,O2O公司一斤蜜桔卖8.8元,还买一斤送一斤;而一个派送员一天最多能送30单。 从这个成本结构看,O2O提升了用户体验,降低了公司运营效率,价格却不升反降,这种情况在到家服务领域也比较明显。 以按摩为例,一套标准价格为128元的全身按摩,按摩店里的师傅一人一天可以接待10多位客人。上门服务的按摩师傅一人一天最多只能接待7~8位客人,定价有时不过100元,再算上各种优惠券,客单价不到50元。 在商业竞争中,比对手低一点的价格确实是一种竞争优势,而且能扩大用户群。然而,价格低到公司没有任何利润、要靠融资才能维持公司运转的低价,只能将公司推向恶性循环,并且获取到的用户是原本没有能力购买或没有需求的客户,白白浪费社会资源。 保持合理的空间利润,在这一基础上扩大用户群,是我做泰笛之始就持有的观念。一些用户反应说泰笛的价格不便宜,但泰笛从一开始就不希望以便宜来吸引用户或者吸引便宜的用户。 ## 品类帐 作为一个在未来3~5年有爆发性增长的创业项目,在一个品类运转良好、获取到一定的核心用群后,针对已有的用户群添加新品类是很正常的做法。但怎么添加、添加什么却半点含糊不得,就连保洁这样的国际巨头,在从擅长的日常用品领域拓展到护肤品、彩妆领域后,目前的市场表现也并不好。而母婴电商一直想将其品类从母婴用品扩展到市场更大的彩妆,也鲜有成功案例。 他们遇阻的原因很类似,一方面是这些品类延展更多是基于扩张战略,甚至是资本市场的需求,而基于原有用户的需求并不受重视;第二方面则是在与原有用户差异颇大的领域努力推广新的品类,抛弃本身具有的竞争壁垒,却又无法尽快在新的领域建立壁垒。当然,宝洁在意识到自己在品类拓展上存在的误区之后开始了瘦身。 盲目拓展品类的危害还是很大的,一旦拓展不利,对大公司来说可能会影响利润甚至裁掉一个部门,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则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是必须小心又小心衡量的事情。 泰笛的品类拓展一直比较稳健,都是围绕自己原有的用户群和竞争壁垒服务型物流来建立。泰笛洗涤的用户本身以高品质的家庭型女性为主,这些女性又有消费日常花的需求,而泰笛服务型物流团队既能收送衣物,也能收送鲜花,基本算是一拍即合。 ## 长期盈利帐 做企业肯定都是想盈利的,但一定要从长远考虑,做一笔长期盈利账,有长期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才是好企业。合理的定价,适时的品牌延展,以及不断的创新,确保找到一种有竞争力的盈利模式,可以说至关重要。 我认同精益创业的观点,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从一个品类切入,获得真正愿意付费的用户,找到盈利模式,然后基于原有用户群体的需求进行品类延展,这一品类再寻找到真正愿意付费的用户,找到盈利模式。通过一个品类盈利——获取用户——拓展盈利品类——扩大用户群——拓展盈利品类,如此反复方能进入良性循环。等到品类和真正付费的用户群达到一定规模,公司盈利就将实现爆发式增长。 互联网虽然在快速跌代,但基本的商业规律依然没变。更进一步的说,虽然企业的本质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们做企业的更长期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如此才能有希望真正成长为基业长青的公司。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dcb63d.png) [姚宗场](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69.html) > 泰笛创始人 > 知名广告人士,连续创业者。先后于2005年、2009年创立贝恩广告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哈哈贷,2012年底创立全球首家洗涤O2O品牌泰笛。
';

到家美食会孙浩: 被资本裹挟的外卖O2O还有解药吗?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4:39

# 到家美食会孙浩: 被资本裹挟的外卖O2O还有解药吗?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d7e002.png) > 原文出处:[智酷智囊](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70.html) > 作者: [孙浩](http://t.qq.com/qqtech) 2015-12-15 ## 编者按 眼下,外卖O2O正步入一个拐点阶段: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抱团取暖,滴滴投资了饿了么。另有消息称,阿里放弃了美团的股份,将投资15亿美元给饿了么。这个市场究竟怎么了?难道大家除了投资融资就没有别的玩法了吗?为什么规模优势、马太效应在外卖市场却有点失灵了?为此,我们来听听到家美食会CEO孙浩的观点,看看他对国内当下外卖O2O的理解。 ## 用户 “挤出效应”开始发酵 现实中我们看到,当前外卖O2O市场因为大规模的补贴带来了流量的猛增,但在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众多优质用户的“挤出效应”正在发生着。 实际上,这种挤出效应早在团购时期就发生过,有些特色餐厅原本用户爱去,团购的出现使堂食在一个阶段内到店率猛增,于是等位时间过长,用户就烦了,一批原本只在意菜品和服务,对价格不敏感的用户就选择了离开。 这种挤出效应在生活服务领域里会表现的更为明显。对外卖O2O而言,订单量和外卖平台的服务供给能力休戚相关。在一个配送区域内假定一天只能保质保量配送10万单,平台方在各种补贴后强行把订单拉到30万单。这种情况下,既有的配送运力自然无法支撑,直接导致配送时间增长,服务水平下降。这时一定会有用户觉得你慢了,我的餐都凉了,你的服务供给能力根本没到位。 不过,这种挤出效应在出行O2O领域却不那么明显。为了冲流量,只要补贴够,私家车数量足够多,能打到车并且安全顺利的到达目的地,对于用户来说已经足够了。而在类似保姆、美甲、外卖这些上门型的生活服务领域,补贴越是显著,服务品质就越有可能下降,一些优质用户的挤出效应随之越明显。 所以,在非标准化的生活服务领域,用传统冲击流量的打法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当然这一点也可以通过钱来弥补,但烧钱的量级以及烧钱的投入产出比就显得很不健康了。 ## 行业深陷“规模不经济”泥潭 除了用户挤出效应开始发酵外,整体来看,眼下国内的外卖O2O市场还陷入了“规模不经济”这一泥潭,并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正常的商业规律。 按照正常的商业规律是:随着规模扩大,马太效应出现,同样的成本结构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但在外卖O2O行业内,一家平台大举烧钱,用户便很快被迁移,规模效应马上呈现,但领先者规模越大,亏损越大。 因为,即使你领先,但对手也可以砸钱抢市场,双方都亏,形成持续性损耗。可以说没有建立一个即使对手砸钱也打不破的壁垒!大量耗损抵消了规模扩大本应带来的好处,边际效益削弱,甚至为负,这就形成了外卖O2O的规模而不经济。这就和当年的视频网站很类似,优酷土豆最终也没能实现规模经济,持续亏损中被阿里吞下。 可以说,外卖O2O是有规模,有营销却不符合健康的商业逻辑,不具经济效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病态,得治。 这点,国外的一些外卖平台的健康模式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参照意义。比如, GrubHub、Just-Eat和Delivery Hero他们都没有投入巨额的补贴来教育用户、培育市场,而是在商户服务和消费者服务两端发力,随着规模的越大,随之也获得了高额的利润。 ## 情感生产力才是解药 当中国3亿中产阶级崛起,消费大升级后,用户更加在意的是好的服务品质,而不是单纯的价格。这就需要大家将视线从价格生产力转移到情感生产力上。 好的服务品质会形成一种情感的依赖,形成信任度。对外卖平台来说,这样的情感是一种生产力,可以不断再造价值。因为无论是任何商品,服务,渠道,只要这种情感识辨度和信任度足够强烈,真正让用户获得好的价值,就能获得用户的共鸣,品牌的溢出效应就会随之而来。 更何况,当下食品安全成为用户最关心的问题,重构与用户之间的信任感将是外卖O2O平台的首要任务。未来谁能真正赢得用户的信任,也就是俘获了一大批忠诚的用户,谁才最有可能笑到最后。这就和海底捞火锅之所以能用服务赢得用户芳心是一样的道理。到家美食会从创立时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一直在进行着探索,当然这个过程是很艰难,但我们依然会坚持。 总之,无论是当前正在发生的用户挤出效应,还是烧钱下的规模不经济怪圈,根源都在于行业内不正当竞争。未来,用户将向真正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平台的靠拢,并为好的服务买单。我们也希望,整个行业一起努力,培养起用户对外卖O2O平台的信任,形成依赖感,最终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d9abce.png) [孙浩](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70.html) > 到家美食会创始人、CEO > 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曾担任丽华快餐总裁。2010年创立到家美食会。
';

周灏:由数据驱动的金融才是真正的科技金融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4:36

# 周灏:由数据驱动的金融才是真正的科技金融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d4bee7.png) > 原文出处:[智酷智囊](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71.html) > 作者: [周灏](http://t.qq.com/qqtech) 2016-01-04 ## 编者按 大数据征信的数据并不仅仅包括传统的信贷数据,也包括了与消费者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相关的、能描述性风险的特征性数据。 ## 一用互联网技术改造金融的核心 金融的核心在于风险管理和定价。但在风险方面,中国基于个人的征信行业发展就大大落后于欧美国家。目前央行征信中心的数据覆盖只占到全国人数的25%左右,远低于美国征信体系对人口的85%的覆盖率。如何在信用记录缺失的情况下做好资产的风险定价是个棘手的难题。 一方面,可以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的金融机构仅仅只有银行、持牌照的第三方征信服务商以及部分地区的小贷公司,绝大多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还无法接入央行的征信数据,这无疑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的风控难度。 另一方面,在风控技术上,传统的方法是从线下采集信用数据,效率比较低。而在风控思路上,传统风控是用昨天的信用记录来判断今天的信用价值,这未见得就是最合理的。 可以说,传统的线下风控技术限制了数据来源和信用评估思路,而互联网的技术、工具和思维则具备了改变这一切的可能性。金融的本质是对风险的管理和定价,但目前互联网还没有触及到这个本质,量化派要做的就是这件事。归根结底,目的就是打造一个数据驱动的金融市场,这才是真正互联网化了的科技金融。 回归到风控的本质,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信用能力和信用意愿。量化派基于大数据的用户风控和传统风控在目的上是殊途同归,但不同的是,大数据征信的数据并不仅仅包括传统的信贷数据,也包括了与消费者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相关的、能描述性风险的特征性数据。对这些相关性特征数据的抽取与筛选是量化派的核心技术。 相比于传统征信数据的强相关性,这些大数据征信的数据与消费者的信用状况相关性较弱,量化派就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用户认证等方法搜集了更多的数据维度来加强这些弱相关数据的描述能力。这样便使得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风控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信贷数据,进而对传统征信无法服务到的人群进行风险识别,实现对整个消费者人群的覆盖。 ## 二在良好的风控能力上构建交易闭环 风控是金融活动中的基础环节和能力,但仅仅是做风控咨询服务的话价值有限,还是需要切入交易环节。因此,将风险识别的结果运用到具体的金融业务中去,在良好的风控能力下实现业务闭环,才能最大化数据风控这个武器的威力。 量化派的后端是基于机器学习和互联网化的风险定价系统,而前端对接的则是各个消费场景,做的是消费金融。目的就是通过实现快速、低成本的消费贷款来改变用户的消费行为习惯。 在后端,量化派希望构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能力来改变金融,这种能力就是去掉线下环节,用线上数据来定义用户的风险。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小额场景。在前端,则接入具体的消费场景,通过数据金融驱动来做消费资产。如果额度逐渐增大,则会对场景做更具体的要求和限制,以通过对场景的掌控来限定风险。 在具体做法上,量化派采用的是B2B2C的模式,即在数据上会跟具体场景内的服务提供商合作,比如对接租房分期业务时,就会跟线上租房中介合作。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提供方)的数据、抓取的互联网上的公开数据以及用户在平台上自己提交的资料数据。在量化派的风控系统中包含的变量达到数万项。 量化派会根据不同的场景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得出每个用户的信用分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授信。随后,将授信结果匹配给相应的资金提供方,由资金提供方提供资金。资金的差异在于成本和风险容忍度。当多家金融机构都能提供资金时,量化派会判断它们的相应速度、资金成本、风险容忍度、资金的人群偏好等,给出最匹配的结果。可以说,量化派是一个用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撮合平台。 ## 三消费金融市场的玩家 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都在大举进入消费金融市场,未来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相继进入该领域也是可以预见的。这些公司做消费金融有着天然的优势,包括海量的用户数据和贴近用户需求的场景闭环,这是创业公司难以具备的,尤其是后者。所以对于大公司已经涉足的场景和业务,创业者最好不要再直接进入。 目前,在消费金融领域涌现出了很多垂直型的创业公司,分布在电商分期、租房分期、蓝领分期、学生分期、旅游分期、教育分期等多个细分市场。但其中大部分的公司仍然依靠线下进行风控,运营成本较高。量化派理论上是一个针对多场景的消费金融平台,平台所筛选出来的优质信用用户是适用于多个消费场景的。并且随着接入场景的丰富,数据也会越来越丰富。这种线上风控的思路意味着将大大降低边际成本。 总的来说,风控能力和整合行业资源的能力是创业公司涉足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风控环节,更是要兼顾人的风险、行业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处理数据时需要“know how”。 ## 关于作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d6b6aa.png) [周灏](http://tech.qq.com/original/zhinangtuan/z071.html) > 量化派创始人&CEO > 北京大学物理学士、莱斯大学物理博士。曾供职摩根士丹利、Capital One、巴克莱银行等金融机构,负责量化系统搭建、风控模型搭建等工作。
';

介绍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7:24:34

本专栏内容整理自 腾讯 [企鹅智酷](http://re.qq.com/)的开放平台栏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开放平台是由业内领袖智慧经验分享内容汇聚而成。 ## 关于智酷智囊 关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跨界趋势走向的前瞻,关于跨界行业和产品改进的洞察,跨界一线实战经验的无私分享,决策参考,富有营养的智识尽在其中。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1-18_569cc50d3c28b.jpg) ## 免责声明 本文由作者授权腾讯科技发表,腾讯科技拥有本文的独家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腾讯科技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