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 SaaS Part 5:中国企业服务的三个挑战与三条对策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5:07
> 一、预测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关于未来的预测
春节前后,应崔牛会的邀请,我写了一篇《漫谈中国 SaaS Part 4: 中国的 SaaS 市场到底有多大?对中国 SaaS 在 2016 的 5 个预言!》,文中对中国企业服务和SaaS领域的公司今年的发展做了一些预测,当时我的预测有:
1. 到 2016 年底,中国会有 5 家 SaaS 公司市值超过 50 亿人民币,10 家 SaaS 公司市值超过 20 亿人民币。
2. 到 2016 年底,人民币结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会占据更大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公司会登陆新三板,2017 年会有公司登陆战略新兴板或者创业板,美元结构的 2B 公司会逐渐回到人民币架构。
3. 收入、毛利率、营收增速这三条会成为衡量一个公司价值的主要标准,注册用户数不再被关注,取而代之的是活跃用户数量及增长。
4. 对 CRM 市场的认知会发生变化,Marketing Automation 等领域会逐渐兴起,Customer Service & Support 取代 Sales Automation 成为炒作的热点,而 Oracle 等外企会侵入 Marketing Automation、Customer Service & Support 领域的 Large Enterprise 用户市场。
5. 安全领域是 2016 年 SaaS 行业最大的一个机会,随着云计算的兴起,Network Traffic 技术主导的局面在云端会逐渐让位于 EndPoint Security、Application Security 和 Broker 技术,云安全领域会出现多起大额人民币融资。
尼尔斯.波尔曾经说过,预测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关于未来的预测,这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很多个系统都是混沌的和复杂的,都会出现蝴蝶效应。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种现象在经济领域同样适用。但解释过去发生的事情倒是没有那么困难,从今天看来,在我的预测里面,第一条实现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在上半年融资披露的信息当中,我认为和创科技为代表的一些公司会在年内突破50亿人民币的市值,而纷享销客、梆梆安全、容联云、北森、OneAPM等公司的市值则会超过20亿人民币。第二条,除了战略新兴板已经没有了之外,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事实。第三条也猜对了,在现在的资本寒冬中,评价SaaS公司好坏的标准,早已经从用户数和增速,变成了收入、毛利率、营收增速等数据,甚至会有净利润等方面的要求和预期。第四条和第五条,应该说有一半的准确率吧,客服行业火了,但是出现了严重的市场碎片化,没有绝对的市场领先者;营销自动化并没有新兴企业崭露头角,反而是原来的老公司借助技术变革焕发了第二春。安全行业大火,但安全行业的初创公司产品化能力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强,后面会怎么发展,现在还看不清。当然时间才过去半年多,还有剩下的五个月,或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半年的时光流逝就在弹指一挥间,在这半年里,我看到了也听到了好多精彩的故事。现在我又重新坐在了电脑桌前,闭目沉思,想着自己曾经写下的这些预测,念及这半年里发生过的许许多多故事,我觉得有必要再写一点什么,对上半年中国企业服务领域发生的事情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说明。
> 二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在说中国企业服务和SaaS这个领域之前,我们先简单看一下整体的全球软件行业发展形势,以及其背后的含义。
前几天,在www.visualcapitalist.com上面出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The Largest Companies by Market Cap Over 15 Years,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不由得感到吃惊,过去的十五年里,经济起起落落,公司浮浮沉沉,有公司一飞冲天,也有千亿美金的巨头轰然倒地如SUN和Nokia,但浮光掠影的背后的事实是,Software公司已经取代了所有机械、金融、零售、能源行业的巨头,占据了市值的前五名。这不由得我们又想起了马克.安德森的名言: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8-24_57bd1c8fb0fce.png)
为什么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这个事情,第一,软件越来越多取代了人的劳动。在今天,全世界最大的书店是一家软件公司,Amazon;全世界最大的视频服务商是一家软件公司,NetFlix;全世界增长最快的电信运营商,SkyPE;软件公司比其他公司在规模化上面有巨大的优势,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另一个方面,我们越来越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今天几乎没有人再听CD和唱片,取而代之的是iTunes,Spotify和Pandora;今天,增长最快的娱乐公司和最大的娱乐公司都是以手机游戏和主机游戏为主要业务;我们人类以往是直接生活在现实中,而现在更多则是生活在现实投射的虚拟世界里。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佐证,2001年的时候,石油大约30美元一桶,当时埃克森美孚位列前五;2011年,石油100美元一桶,前五当中有三家能源公司,分别是埃克森美孚、中石油、壳牌;今天,石油40美元一桶,已经没有任何能源公司在前五之列了。大家对于一桶原油有没有概念?燃烧一桶原油产生的能量,约等于一个中等身材的男人工作8年,这是一个非常高的ROI,但为什么能源公司不再值钱,是不是我们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少?是不是软件在代替人工这件事情上有更加惊人的ROI?
> 三、中国企业服务领域为何会兴起?
2016年上半年的中国企业服务,有这么两个特点,第一,风险与机会并存,机会在于,企业服务和SaaS在中国确确实实是在兴起,很多新兴企业拿到了一轮甚至多轮融资,有几家行业地位稳固的公司挂牌新三板;风险是,大家的营收普遍都不高,并且增长速度也并不是特别快。第二是,由于2016年被公认是无风口年,又恰逢资本的冬天,而企业服务天生具有避险的性质,因此,一些并不懂行的投资者和并不具备科技公司基因的企业也在里面推波助澜,浑水摸鱼,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
不少人尝试总结这一波SaaS兴起的原因,很多将SaaS的兴起原因归结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互联网人群增加、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以及云计算的发展带来的IT成本降低,我个人觉得,这种解释肯定是有道理的,但是并不是最根本的所在。另外,还有很多人将中国企业服务和美国企业服务领域的SaaS公司进行对标,我个人也不是很认可这种做法。在这里,我想对中国企业服务和SaaS所处的阶段做一下个人的猜想。
美国这一轮SaaS公司的发展,确实是对传统软件公司的颠覆和补充,在CRM、HCM领域,SaaS形态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形成了颠覆;在其他不少领域如APM,SaaS公司以较低的价格服务中小客户,对传统软件公司形成了很好的补充。但是,我们依然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毕竟是先出现了软件公司,而后才有SaaS公司,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如果说SaaS公司是在颠覆软件公司,那么在前一波的浪潮中,软件公司是在颠覆什么?
我们知道企业客户群体是理性的群体,他们之所以购买软件,一定是因为软件本身有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应该如何去衡量?在软件行业,我们通常会用投资回报率(ROI)来衡量软件的价值,所谓的投资指的是购买软件的成本,包括License成本、硬件成本、专业服务成本和内部实施人工成本和内部持续运作成本,而回报则是包括效率提升带来的业务提升和成本降低。通常来说,以APM行业为例,APM软件的投资回报率要达到300%以上,对用户才会有比较大的吸引力。(附件是Forrester对美国某企业采购CA APM的ROI研究)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8-24_57bd1c8fe41f8.png)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8-24_57bd1c901fb56.png)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8-24_57bd1c9050aa4.png)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到,其实软件帮助企业节省的更多的是人工成本,所以我们也比较容易解释很多软件行业为什么之前不存在,像CA的APM产品的ROI在美国是300%左右,在中国,由于前几年低廉的人力成本(中国工程师在2010年之前同等水平工资不及美国的1/5),这直接导致软件的ROI低于1,也就是根本没有任何购买的价值。在2010年以后,中国的人力成本每年上升13%,9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不及80后的一半,在IT这个领域,普遍认为,中国的人力成本已经接近美国的1/2。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APM市场就会从没有需求,突然变成一个拥有巨大需求的市场,就像是藏在海面下的山脉一样,只有在海平面下降的时候,山脉才显露出来,比如说,现在,OneAPM和全球顶尖的APM公司Appdynamics一样,追求带给客户1000%的ROI。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8-24_57bd1c9074717.png)
也就是说,这一波美国的浪潮是SaaS在代替软件,上一波浪潮是软件代替人工,而在中国,很多行业和领域,之前没有软件代替人工的这一波浪潮出现,直接发展到了SaaS时代,因此,当我们说起SaaS的时候,SaaS企业并不是和软件公司在竞争,而是在和传统的人工服务在竞争。所以,和创科技的刘学臣总发明的一个词,我认为特别好,他说很多市场并不成熟,不能用蓝海来形容,称为“蓝冰”更加合适。也就是说,中国的SaaS企业需要凿冰,不仅需要产品有价值,而且能够让用户计算出来ROI。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一家软件公司或者SaaS公司,不能明确算出自己带给用户的ROI,那么这个市场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从这点上说,由于中国的人力成本上涨在各个行业分布并不均衡,很多行业依然存在的低廉人力成本是企业服务生存和发展的一大挑战。(附图:中美两国平均国民收入对比)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8-24_57bd1c90952b0.png)
> 四、中国企业服务领域主要的挑战是什么?
有了ROI这个概念,我们对中国企业服务这么多年在中国的发展格局就比较容易给出解读。比如说为什么美国从98年就有做APM的软件的公司,而中国要到14年才有?就是因为,美国的人力成本一直很高,而中国的人力成本14年之后才慢慢显得比较高。可见,中国两国的国情不同。
写到这里,想说一下关于对标的事情,在这一波企业服务SaaS发展初期,有不少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喜欢用对标的概念去看中国的StartUp企业,这样的结果有好有坏,好处是,节省了大家沟通的时间成本;坏处是,在不同的领域,中美两国的市场是完全不同的。用稍微专业的话来说,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个?主要是因为从创业初期就经常被质疑说APM市场不够大,比CRM和HCM小太多等等。我个人觉得,不能因为美国有Salesforce,就觉得中国做Sales Automation的公司的成长空间都有Salesforce那么大;也不能因为美国有Workday,就觉得中国做招聘、薪酬、HR的公司个个有Workday那么大。《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中国和美国企业服务市场的有几点显著的差异,第一,美国是小政府大企业,中国是大政府小企业,美国的企业服务公司可以把生意做到任何地方,在中国,很难想象政府和国有企业会购买新兴SaaS企业的CRM、HCM、ERP、OA等等产品。第二,中国的大型私有企业基本都已经被Oracle(PeopleSoft)、SAP等企业占据,而中国的小型企业平均生存周期不足两年,对于中国的大多数Application SaaS的Startup企业来说,真正的TAM比美国企业要小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具体数字的测算。TAM相比美国偏小,我认为这是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的第二个挑战。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8-24_57bd1c90ad876.png)
我个人观点,在中国做ITOM和Security一类的Infrastrucutre Startup,比Application的Startup要容易一些,因为Infrastrucutre Startup的TAM会更大,对于Infrastrucutre Startup,市场会变成这样: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6-08-24_57bd1c90d1086.png)
并且,由于政府在基础软件领域的很多政策,外企在中国经过了黄金十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纷纷退出中国,就拿ITOM领域来说,正在退出和已经退出的的公司包括CA、Compuware、RiverBed、NetScout、Precise等等,这些公司的退出,势必给用户的使用留下一个真空地带,这就给中国的Infrastrucutre Startup快速占领市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我们知道,在软件行业的市场竞争中,打下竞争对手的InstallBase大概需要竞争对手原有10倍的投入,这也就是美国新兴的SaaS Startup更多会选择SMB和差异化竞争的原因。
> 五、中国企业服务公司如何把收入做起来
我认为,在中国,企业服务其实不适合用风口的概念去看,因为中美两国市场不同,我们不能预先判断哪个赛道一定会有选手夺冠,我觉得,更多应该看哪个选手跑的更快,跑的更好,更快更好的达到一亿人民币收入规模,在这里,我觉得像和创、梆梆安全这些公司做的很好。而北森云,OneAPM做的也不错。
在第四部分我写了中国应用SaaS的第二个挑战是TAM比美国相对要小,另外还有一个挑战,就是在相同用户数的情况下,中国SaaS营收的绝对规模要比美国小很多,这主要是由于汇率的原因造成的。之前在崔牛会的春季论坛上,TeamBition的齐俊元告诉我一个数据,他们的一个账号在美国标准价格是249美元,在中国则是249人民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这个数字反映了,在SMB领域,中美两国企业的付费能力的比例,就是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的比例。还有很多数据可以佐证这个比率,比如说,中国的安全市场总和大概是300亿美元,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300亿美元。如果你想更多了解这一点,参见《中国 SaaS 创业者,你需要种更多的土豆》。
在美国,一个成功的SaaS企业的评价标准是,7年时间做到1亿美元年收入,当年依然有100%的年增长,这个时候去IPO,资本市场大概会给1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这个标准是根据已经IPO的45家企业平均出来的数字。最近IPO的New Relic、Zendesk、BOX、HubSpot大概都符合这个模型。然而这个模型在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大概会是7年时间做到1亿人民币年收入,当年依然有100%的年增长,如果这家公司依然没有能够创业板IPO,那么资本市场给的价格大概是10亿人民币左右。这是一个并不高的数字,这也是压在每一个中国企业服务公司头顶上的一个魔咒。
之前我也说过,要想应对这些挑战,破解收入做不起来这个魔咒,有三条艰难的路可走,分别是做大客户、做海外、做交易。这些领域都有尝试者。做大客户,并不仅仅是指要把产品卖给大型用户,准确的说,这一点指的是产品做到本行业最好,超过行业中所有竞争对手,尤其是超过本行业中的国外公司。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按照国外竞争对手的美元价格去定价,毕竟,外企也一直是按照全球统一定价在中国的大企业销售产品,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收入就不再局限于价格敏感的SMB用户群体,我们可以从大客户那里得到更多的溢价。溢价就是说,是正常客户应该支付的成本以外,因为产品的优秀而额外获得的奖励。我觉得Oralce、SAP、VMWare这些公司在中国一直是靠高产品价值获得高溢价在支撑营收。在做大客户这条路上,OneAPM一直在努力突破,从打败Compuware开始,到和HP、Riverbed (Opnet), Orcle RUEI,Splunk等企业的正面PK血腥厮杀,我们一直在成长。第二条路,做海外,目前来看,teambition、eventbank这些企业做的不错,但是我并不知道细节。第三条路,应该说是最好的路,我觉得做的最成功的是梆梆安全,他们不仅从用户的IT部门获得收入,还有更多的收入来自用户的业务部门。当然,除此之外,时势造英雄,容联云、云之讯这样的企业,在今天的收入增长势头要超过大多数的SaaS公司,他们的高收入低毛利模型,在目前的企业级市场天生会有资本层面的优势。
也就说,中国企业服务并不存在一条所有人都在走的康庄大道,也没有条条大路通罗马。反倒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做的好的公司,都找到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公司的独特的路。
经纬科幻迷俱乐部推荐的十本科幻小说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5:05
在经纬系的 CEO 群里,也不知从谁开始,就聊起了科幻,开始是一两个,后来渐渐的聊的人越来越多,话题越来越宽,后来许多人一起提议成立一个属于科幻迷的群。然后我就建了一个小群,名字就是经纬科幻迷俱乐部。
群建立起来了,大家陆陆续续的扫码进群,热热闹闹的讨论了一个星期,现在逐渐归于沉寂,然而在这一周里面,每个人都推荐了自己喜欢的小说和书籍,这是群体的智慧,因此,我一直想把大家所推荐的书单写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发生了有意思的事情,当讨论到有谁写过科幻小说话题的时候,找钢网的创始人胖猫东 (^_^) 站出来说了一些自己以往的创作经历,我也说了一下自己写过的几个小小短篇,这个时候,群里面一个从来没有说过话的同学也站了出来,说他也写过,大家定睛一看,发现这个人名字叫做潘海天。然后话题迅速就变成九州和铁甲依然在了。
就像蜜蜂收纳的创始人束航所说,科幻迷都是沉浸在一部又一部的科幻海洋里面,怎么能让大家互动起来呢?我自己也觉得,科幻迷的这种沉浸是一个人的安息,是只有自己在内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人去了远在千万光年之外的地方,看到种种奇观,欢欣赞叹。然而孤独总会袭来,当你被科幻的宏达叙事所感动的时候,你是否想找一个和你一样被感动的人?我不会告诉你,看《火星救援》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流泪,我心里想的是,我也想去啊。我觉得不只是马斯克一个人有火星梦,应该很多人都有。从有地球以来,已经有六百亿人出生并死在这个地球上,这个小小的有大气层有海洋的岩质行星上,然而在这个地球以外,有着无比广阔的宇宙,从来没有人到达过,从太阳系的角度看,甚至从来没有人出发过。面对这样一种处境,我们每一个科幻迷都想找同类交流一下,商谈一下,我们不想做《安德的代言》中那些永远被困在行星引力场中的猪仔。
说一下推荐书单的标准,在这个书单里面,我并不打算写那些非常非常的科幻迷入门必读书籍,因为我觉得,希望每一个尚未成为科幻小说迷的人,都能先读一读阿西莫夫的《基地》,这套书共有 15 本;然后是克拉克的《太空漫游》,这套书共有 4 本。我不知道是否有同学想去读科幻,然后被引导到了所谓经典的儒勒 • 凡尔纳的书上,我觉得凡尔纳的书是没有必要作为科幻小说去读的。所谓科幻经典,指的是,在任何时代去读,都能够迅速的抓住你的心,让你沉浸到一个或宏大或离奇的世界。真正的经典,魅力不因时间而衰减,科幻小说能够让你生活在过去,或者生活在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人只活一辈子,只过一种生活,科幻迷有无数次的人生,过无数种生活。我在书单里面主要推荐那些明显不一样的,一不小心就会错过的好书。
科幻读多了,也会有审美疲劳,甚至会在开始看的时候就会给小说分类,比如说,某某小说是太空歌剧,也就是说,是把舞台放大到银河系尺度的描写人类爱恨情仇为主的软科幻,那么这种书就是主要追求情节,再比如某某小说是硬科幻,作品中有大量技术实现细节,看起来非常震撼。这些类型小说里不是说没有名篇,但看多了也就失去了新鲜感。尤其是大刘三本圣经级别的书出来之后,看其他书总觉得不带感。科幻小说这种题材本身就不好写,一是写科幻需要知识面,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数学计算机,总需要都懂一点,不然会闹出笑话;第二是合理想象,需要源自科学但不能写成科普。由于这种种限制,写科幻并不太好发挥,就像写诗词,虽然中国历朝历代诗人无数,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就那么多。而且常用的词也就那么多,到了现代,计算机再加上遗传算法也能写出这样的词:
> **清平乐**
> 相逢缥缈,窗外又拂晓。长忆清弦弄浅笑,只恨人间花少。 风雨重阳又过,登高多少黄昏。黄菊不待清尊,相思飘落无痕。
> **西江月**
> 饮酒开怀酣畅,洞箫笑语尊前。欲看尽岁岁年年,悠然轻云一片。 赏美景开新酿,人生堪笑欢颜。故人何处向天边,醉里时光渐渐。
*这两首词来自知乎,作者[姚培森](https://www.zhihu.com/people/yao-pei-sen)*
因此,在这里把那些明显不一样的书挑出来推荐给大家,也算是好事一件。
推荐的第一本书是《你一生的故事》,推荐人是美甲帮创始人兼 CEO Stephen,这本书的作者是特德 • 姜。
![经纬科幻迷俱乐部推荐的十本科幻小说](http://img3.douban.com/lpic/s28033064.jpg)
这本书我是买了放在书柜里,一直没有拿出来看过,Stephen 推荐之后,我拿出来看,看完第一个故事,我的感觉是,嗯,惊为天人。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这本书放在第一推荐位置的原因,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实在是太特别了,顺便说一下,我自己总是喜欢那些一眼就能看出不一样的东西,可以用 “紫牛” 这个词来形容。特德 • 姜的作品和其他科幻作家实在是太不一样了。特德 • 姜的作品里,没有太空银河系外星人,没有战争,有的只是人类自己的故事。然而,作者浩瀚无垠的想象力并没有因为只写人类而被限制,恰恰相反,他的作品中的世界不再是我们现在这个固定的世界,而变成了一个处处可以改变的地方,这点真让我惊叹。如果把我们的现实世界看成是一个固体的世界,那么特德 • 姜笔下的世界就是流体的世界,这个世界在作者的手下可以任意塑造,异彩纷呈,让我们看到了不曾发生的种种人类可能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德 • 姜的世界是对我们现在世界的历史进行了积分。特德 • 姜一生创作数量不多,只有十几个短篇或者中篇,没有长篇,但是却四获星云奖、四获雨果奖,三获轨迹奖,作为一个华裔作家,这是唯一的一个。当然,作者另外一本书名字叫做《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同样值得推荐。
第二本书是《莱博维茨的赞歌》,推荐人是经纬的 David.Su,作者是美国的小沃尔特 • M • 米勒。
![经纬科幻迷俱乐部推荐的十本科幻小说](http://img3.douban.com/lpic/s24576594.jpg)
David.Su 有一个让我羡慕的童年,他自己说,初二的时候就在读阿西莫夫的《基地》了。唉,在我初二的时候,还在读童话大王。David 的用两句话总结了这本书,《莱博维茨的赞歌》讲的是一个发生在修道院里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组织为保存人类文明火种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在我看来,这本书也是一个不一样的书,这本书的作者米勒一生就写了几个小短篇和这唯一的一个长篇《莱博维茨的赞歌》,然而这本书却给他带来了不朽的地位。这本书不但在科幻小说界享有盛名,而且在主流文学界也被奉为经典之作。
第三本要推荐的《时间回旋》, 作者是罗伯特 • 威尔森。推荐人是束航。这是一套三部曲,分别是时间回旋、时间轴、时间漩涡,鉴于中间的时间轴这本书不是太好看,大家可以只看时间回旋。《时间回旋》这本书之所以好看,是因为这本书写的太真实了。我们往往在其他科幻小说中只看到主角数人出场,而其他大多数人类则是可以被忽略的背景,然而时间回旋这本书则主要描写了一个宏大事件背后的每一个人类群体,他们并不是可以被忽略的存在,他们有血有肉会欢笑会流泪。《轨迹》杂志说,《时间回旋》既是心理小说,又是惊险科技小说,又是描写末日景象的流浪小说,还是一部宇宙沉思之作。《书签》说,本书不只是一本科幻灾难小说,也是一本成长小说,一个爱情故事,一个文学上的胜利,以及一个生态与启示性的警告。从人性、政治、宗教、生物、医学到天体理论,在故事的各个层面都表现杰出。
![经纬科幻迷俱乐部推荐的十本科幻小说](http://img3.douban.com/lpic/s3608985.jpg)
如果你看完了这三本书觉得科幻有意思,那么下面是我列出来十本不错的科幻小说的书单:
* 天堂的喷泉
* 城市与群星
* 神们自己
* 永恒的终结
* 与拉玛相会
* 死者代言人
* 深渊上的火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5:03
## 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
在某个未知的时间里,一个超级文明更改了我们太阳系的一些参数设置,将冥王星和赛德娜的质量改为了一个太阳质量。更改发生时,没有人知道,然而我们人类文明的方向从此发生了转变。
2050 年,质量为一个太阳质量的冥王星侵入木星轨道,将后者捕获,此后直到 2150 年,木星都在以 0.3 个天文单位的超小轨道绕新的冥王星公转。新的赛德娜不知受到了什么影响,开始直线离开太阳系。2100 年后又转向,开始接近太阳系中心。
2050 年至 2150 年,太阳与冥王星共同组成太阳系的中心,这两颗恒星围绕公共的质量中心公转,距离不到 2 个天文单位,形成双星系统。地球成为双星的卫星,在距离双星至少十个天文单位的距离的地方以不稳定的轨道绕双星公转。由于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远远超过了宜居带的距离,从远远的地方望去,地球文明遭到毁灭,地球成为寒冷的固态行星。
2150 年赛德娜进入木星轨道,并未靠近太阳系中心,但地球不再绕太阳和冥王星公转,长达一世纪的恒纪元结束。此后地球的轨道再也没有稳定过。不知道地球上新兴的生物是否能够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再写出一部《三体》。
2200 年左右,海王星天体厄里斯入侵太阳系中心,近距离掠过木星轨道,收引力扰动的木星被头也不回地抛出了太阳系,以 0.4% 光速飞得无影无踪。
2200 年左右,赛德娜进入太阳系中心,三颗恒星不断近距离接触,地球时常被夹在中间。乱纪元从此开始。
2363 年,太阳和赛德娜在齐头并进持续上升中,太阳独自行动但身边聚集了最多卫星,土星和海王星追在太阳和赛德娜后面,地球在太阳前面同向而行,正在剧烈改变轨道。水星不知何时被抛出太阳系,火星和天王星失踪了。
**这一切是因何发生呢?**
## 自己动手构造一个三体世界模型
在前几期的读书笔记里面写道,我正在学习复杂学,对大学时期没好好上数学课的我来说,这门学科真的是太难了,随便一个数学概念都能让我琢磨半天,微分方程对于我来说如同天书一般,但是便利之处也有,复杂学主要研究在简单的规则下如何时间变化形成复杂的东西,而这些统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虽然我编程能力大不如前,但是写一写简单的代码还是没问题的。
在过了编程模拟分形龙、科赫雪花这些初级阶段之后,我又把目标投向了三体问题,我本来是打算写一个程序来模拟庞加莱所研究的限制性三体问题,所谓限制性三体问题指的是两个大质量天体和一个尘埃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在百度和知乎上面搜索,发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模拟程序。这个程序叫做 Universe Sandbox,在这个程序中可以轻松的模拟三体运动,一个简单的模拟如下图所示: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1.png)
后来我找到了 Universe Sandbox 的升级版本,Universe Sandbox 2。在 Universe Sandbox 2 里面,甚至预设好了各种各样的真实的宇宙场景,比如说下图就是我们的太阳系。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2.png)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修改天体的参数来看到各种神奇的现象发生,比如说,把太阳的质量修改为现在的 1.5 倍,也就是变成 1.5 倍太阳质量,那么会马上引发一场超新星爆发,于此同时,太阳系各个行星开始四散奔逃。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3.png)
如果我们想体验一下三体星人的生活,那也很简单,在 Universe Sandbox 2 里面,通过把冥王星和赛德娜的质量改成了 1.0 倍太阳质量,这样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就创造了一个三体。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程序来看到太阳系所发生的变化。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4.png)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5.png)
由于三体运动是初始条件极其敏感的运动,每一次模拟的结果都不相同,本文开头所描述的情形来自于其中一次模拟。
在另一次模拟中,在 2066 年左右,土星飞离太阳系如下
图所示: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6.png)
与此同时,海王星也已经脱离太阳系。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7.png)
但是我一直耐心的等到了 2228 年,太阳系三颗恒星的距离依然遥远,我没有耐心再等他们汇合了。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8.png)
这个时候我们地球的运动轨迹是这样的,你能否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地球上仰望星空的感觉?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9.png)
## 自己动手获取 SaaS 模型所需要的资料
当我们说起太阳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只考虑太阳和八大行星,这个时候,月亮的存在是可以忽略的,泰坦的存在是可以忽略的,一切卫星、小行星、柯伊伯带天体以及奥尔特云的冰冻物质和彗星都可以被忽略,自然,更加细粒度的地球上的动物、植物、真菌都可以被忽略,那么人类做构成的国家、民族、宗教也是可以被忽略的。我们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将太阳系这个实体做了建模,而我们只需要研究这个模型。一旦模型建成之后,我们便可以通过修改模型的参数来观察事物的演变,我们无需再考虑纷繁芜杂的实体对象。
当我们考虑太阳系的时候,我们主要考虑太阳和八大行星,当我们考虑国家的时候,我们主要考虑中美和联合国几大流氓,当我们考虑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主要考虑 BAT 和 TABLE,现在我们在谈论 SaaS,那么我们应该考虑什么?
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简单的模型,这个模型足以涵盖大多数成功的 SaaS 所表现出来的规律,这些公司因何创立,如何成长,现在如何,未来如何,把数字汇总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虚拟的 SaaS 公司,也就是我们的统计模型。对照这个模型再来看中国 SaaS,我们才能做到定量的分析。
在美国,公开上市的 SaaS 公司也不过 50 家左右,我们可以将这些 SaaS 公司的公开资料加以收集和整理,并输入到 Excel 表格,或者是保存成文本文件并用 python 语言加以分析。获取 SaaS 公司的途径很方便,因为所有的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上市公司在 IPO 之前都要提交 S-1 文件,而这个文件是可以从 [`www.sec.gov`](http://www.sec.gov/) 公开下载的。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10.png)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11.png)
S-1 文件的特点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异常精美的,所有的数字都是真实的,每一份都是凝聚着无数智慧与汗水的杰作。下图截取自 ServiceNow 的 S-1 文件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12.png)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13.png)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14.png)
## 从统计模型看 SaaS 企业的营收增长
利用第三节中学会的分析 S-1 文件的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公司几乎所有的信息。再把这些信息汇总,我们就会得到一些规律,如果我们把规律用统计学的方式画出来,我们就能得到模型,如果我们能够把模型用数学公式写出来,嗯... 这一步目前我还没有能够做到,我也没有见别人做过。
从目前总结出的数据看,SaaS 公司的增长是应该是逻辑斯蒂回归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这个名词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模型,因为这个简单到只有一个变量的模型居然隐藏着混沌。不过今天不是我们讨论复杂学的时候,你只需要知道逻辑斯蒂方程是什么就可以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一下,后面我们有机会再讲复杂学。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15.png)
逻辑斯蒂回归方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方程本身也很简单,微分方程表达方式是: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16.png)
而通解的表达方式是: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17.png)
如何选择 SaaS 模型对应的参数这一块内容我还在慢慢研究,毕竟我数学比较差,但这个方程变量极少,而且又有众多已经成功的样本可以代入,所以我感觉离真理已经不太远了。^_^ 所以在这里也邀请有兴趣的同学一起参与这项研究。本文中,我们先不考虑方程,只考虑模型本身,我们取 34 家上市的 SaaS 公司的增长数据,经过统计之后的数据是这样的: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18.png)
从图中可以看到,SaaS 公司基本遵从相同的增长曲线,但是增长率有所不同,在图中,LinkedIn 是一个明显的异类,它在创立之后的第 10 年就做到了每年 10 亿美元的收入,而 Kenexa 和 Vocus 用了 25 年才做到 2~3 亿美元的收入。
尽管营收的增长曲线不同,但是 SaaS 企业花在市场和销售的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却惊人的相同。从下面各个企业的数据看,这肯定是一个模式 (Pattern),应该同样也可以建立一个方程。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19.png)
我们可以看到,在前三年里面,市场和销售费用占到了所有公司营收的 80%~120%,到第五年的时候则降到了 50%。要知道我们所研究的都是已经 IPO 的 SaaS 公司,并不是骗子公司,因此,我们要知道,SaaS 一开始肯定是要亏钱的,并且,增长越好的公司亏损会越厉害。当然,在中国不排除有些人拿这一点来 2 VC,所以广大投资人一定要擦亮眼睛。
从销售额的角度讲,如果说我们一定要给 IPO 的这些家 SaaS 公司的营收增长总结一个通用的模式,那就是,5 年 5000 万美元,10 年 1 亿美元。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太高。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20.png)
## 从统计模型看 SaaS 企业的 IPO 前融资状况
在漫谈 SaaS 系列的第一篇中,我曾经提到美国的 SaaS 企业在 IPO 之前的融资额和融资次数,今天我们提供一些更加精确的信息。平均说来,美国的 SaaS 通过在成立的第二年获得 700 万美元左右的融资,这些有的是通过一个种子轮再加上一个 A 轮,或者是直接进行一个比较大的 A 轮;在接下来的 12-18 个月里,这些公司发展迅速,所以他们可以完成金额为 1200 万美元至 2500 万美元的 B 轮;在第五年的时候,公司会融两三千万美元的 C 轮,然后在第七年会再进行一个两三千万美元的 D 轮,D 轮一般是 IPO 之前的最后一轮。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21.png)
在上市之前,这些公司平均会亏损 6000 万美元左右,前两年一般平均亏损 500 万美元左右,第二个两年是 1100 万美元左右,第三个两年则是 1400 万美元。IPO 之前,这些公司账上平均能够剩下 2800 万美元,因此上市前平均融资总额是 8800 万美元,然后 IPO 的平均规模是融资 8200 万美元,因此,这些公司总的融资是 1.7 亿美元。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22.png)
但是,这些平均的信息恐怕会对你造成一些误导,毕竟美国公开 SaaS 公司很多都是在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里面 IPO 的,时过境迁,整个的融资环境和现在不大相同,而且平均值也不能够完全说明问题。我们可以一个个详细的来看一下这些公司的融资情况: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23.png)
这里列出了 41 家公开上市的 SaaS 企业,图中蓝色的线条代表了这些企业 IPO 之前融资中位数,这个数字是 7000 万美元。从红色条的长度我们可以轻松的分辨出来,不同的 SaaS 企业融资数额之间差异巨大,在 IPO 的公司里面,既有融资达到了 4 亿美元的公司奇葩公司 BOX,又有融资总数只有区区 400 万美元的 Veeva,而且让投资人糟心的是,后者的市值比前者还要高,所以,打造伟大的企业,并不是只有不断融资一条路。
如果我们把 1998 年到 2014 年之间 IPO 的公司按照每 4 年一个单位做一个统计,我们会得出一个有意思的表格,如下所示: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24.png)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里 SaaS 企业 IPO 的总数大大增加了;第二,SaaS 企业 IPO 之前融资总数和融资轮次增加了,从 B/C 轮到了 E/F 轮;第三,SaaS 企业 IPO 的价格变贵了。
其中,2014 年对于 SaaS 企业来说是伟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有 9 家企业 IPO。
![漫谈中国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什么体验?](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325.png)
在这 9 家企业里面,IPO 之前平均融资次数为 4 次,其中远低于平均值的 Veeva 和 Tableau,以及远高于平均值的 New Relic 和 WorkDay。
## 写在后面的话
在美国,[SaaS](http://news.oneapm.com/tag/saas/) 是一个很成熟的商业模式,从 Idea 到产品,从团队到公司,从 Marketing 到 Sales,都有一定的方法论,而且 SaaS 公司的运行指标都可以通过数字来度量。我们想要找出一条中国 SaaS 的路,我们必须先知道美国 SaaS 的路,然后才能分析这条路在中国是否能够行得通。希望本文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就像在知乎上面有人问,如果地球人生活在三体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构建模型来观察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那比实际在现实中用时间和金钱去实验要好得多,因此,我写下了这篇文章。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打算针对大家所关心的和经常争论的 SaaS 话题发表一下我的看法,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我如何看待大客户和小客户,如何看待产品的轻与重,如何看待免费和收费,如何看待中国的 CRM 市场,等等。
敬请期待。
漫谈中国 SaaS Part 2:从圆桌理论到降维打击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5:00
十年前,我是魔兽世界的忠实玩家。当时我玩的是战士,防战。
玩过防战的都知道,这个职业唯一的作用就是下副本的时候抗 BOSS,身后站着 5 个以上的治疗和几十个 DPS,一旦防战挂了,BOSS 打所有人都是瞬秒。当时对于防战的主要要求是血量,血量要能抗住 BOSS 的一个技能加一次普攻,然后治疗在 BOSS 的技能和攻击间隔会把防战的血量加满。但是,如果很不幸 BOSS 的攻击出了碾压或者暴击,那么防战肯定立躺,紧跟着也就团灭了。
那么如何避免被 BOSS 碾压或者暴击呢?当时所有的玩家都比较迷茫,随着玩家们的实践,大家逐渐摸索出了一个称之为圆桌理论的东西,这个理论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就是,BOSS 的攻击打在防战身上会有几种情况,分别是未命中、躲闪、招架、格挡,碾压以及普通击中。
顺序是,先判定是否未命中, 如果命中是否躲闪, 如果未躲闪是否招架, 如果未招架则是否格挡 , 是否被 BOSS 碾压, 最后才是普通攻击。也就是说,每次近战攻击都可能会出现未命中,躲闪,招架,格挡,暴击,碾压,除此之外将是一次普通攻击。如果未命中,躲闪,招架,格挡几率的和达到 100% 或更高,攻击的结果不仅不会出现普通攻击,还会连暴击和碾压也不会出现。也就是说,如果优先级高的各部分和超过 100%,会把优先级低的各种结果挤出桌面。即为 “圆桌理论”。对于防战来说,要做的是就是通过堆装备上面的格、闪、招和防御等级,把整个圆桌占满,从而使得碾压这种攻击方式不会被放到圆桌上。
自从我学会圆桌理论之后,我们的副本进度一日千里,我成了本服战士里面比较受欢迎的存在,这导致我一直很喜欢圆桌这个名词。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中美两个企业级服务的不同点,我觉得圆桌和优先级这两个概念,用在企业服务领域也很合适。假设我们要在圆桌上面摆放企业服务的各个公司,一定也是有优先级的,我觉得优先级的顺序一定会像这张图上一样:
![漫谈中国 SaaS Part 2:从圆桌理论到降维打击](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21.png)
在美国,虽然 SaaS 企业拿到的投资在企业服务领域占到了绝大多数,也吸引了几乎所有的眼球,但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美国企业服务领域不仅仅只有独角兽,还有更多的巨头。我觉得,中美两国企业级软件生态的差异,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关键因素的存在在美国,除了 Apple、Google、Amazon、Facebook 这些 2C 的巨头,还有 Microsoft、Oracle、IBM、SAP 这些 2B 的传统巨头,这四家公司的市值总和是 8300 亿美元,在这些 2B 的巨头下面,还有 HP、Vmware、EMC、CA 这些几百亿美元市值的传统公司,SAP 的市值是 Salesforce 的两倍。微软的市值是 Salesforce 的 8 倍。
即使是在 SaaS 领域,综合性巨头如 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 这些市值上百亿美元的新兴 SaaS 领军者,也已经不是单一垂直的产品提供商,几乎每一家百亿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现在在美国,新的企业服务领域的创业公司最后的推出途径,除了成为独角兽 IPO 以外,更多的是卖给这些巨头们。比如早先 83 亿美元卖给 Oracle 的 BEA,再比如 83 亿美元卖给 SAP 的 Concor,等等。
![漫谈中国 SaaS Part 2:从圆桌理论到降维打击](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22.png)
巨头们手握上千亿美元的现金,在收购这个事情上毫不手软,对于创业者来说,则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
![漫谈中国 SaaS Part 2:从圆桌理论到降维打击](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23-1.png)
在美国创立一个科技 startup,第一步是要有 Technical Insight,第二步是要把 Idea 做成产品,后面则是把产品推向市场,运营公司,并成为品类的代名词。这些步骤需要完全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在美国的创业者不必拥有全部的能力,只拥有一部分的能力也是可以的。诚然,能做出产品、良好的运营公司并最终成为领域佼佼者的创始人最终会赢得全世界,比如 Salesforce 的马克. 贝尼奥夫以及 LinkedIn 的里德. 霍夫曼,但,没有这么有能力的人最终也会小有所成,并最终能够在后面的若干次创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Lewis Cirne 最早在 1998 年创立 Wily,在 2006 年将公司以 3.75 亿美元卖给 CA,在 BenchMark 做了一年的 EIR 之后,Lewis 创立 New Relic,并最终于 2014 年上市;Frederic Luddy 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创办了 Remedy,后来 Remedy 卖给了 Peregrine,而后又被转卖给 BMC,Frederic Luddy 于 2005 年创办 ServiceNow,2012 年,ServiceNow 在纳斯达克 IPO,市值 29.5 亿美元,今天,ServiceNow 市值 140 亿美元,是全球第四大 Saas 公司。
美国企业服务的生态不仅仅表现在并购和推出上面,美国的大型企业软件会为次一级的企业提供生存的生态,比如 CA 和 BMC 这两家市值百亿美元的公司,他们的业务建立在对 IBM 和 Oracle 这些软件提供运维和管理的基石之上;再比如,新兴的安全 SaaS 服务公司 Netskope,他们的业务建立在 Salesforce、box、zendesk 这些 saas 公司之上。他们提供一种云端的网关和审计,使得企业可以安全的使用 SaaS,显然,要先有云和 SaaS 的大规模普及,才能有 Netskope 公司的业务基础。再比如 RightScale,这是一家 Cloud Management 公司,他的业务是以公有云和混合云的普及为前提。
![漫谈中国 SaaS Part 2:从圆桌理论到降维打击](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24-2.png)
在美国,做好一个领域的产品再卖给一个领域的小巨头,这种行为十分普遍,比如,Elastica 这家和 Netskope 做同样业务的公司,在 CASB(Cloud Access Security Broker) 领域排行第三,年收入仅 400 多万美元,在不久前被 Blue Coat 收购,作价 2.5 亿美元。这个 Blue Coat 公司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是一个在安全领域某些细分行业领先的传统企业,市值 25 亿美元左右。
所以,美国企业服务领域感觉就像是亚马逊的热带丛林,大大小小的物种组成了一个生态圈。在中国呢?
中国的只有 2C 领域有巨头,2B 没有巨头。因此,中国企业服务领域的创业者,不但失去了和用户共同长大的机会,而且需要和觊觎企业级市场的巨头们同场竞技。2C 的巨头和 2B 的创业者没有生态可言,因为 2C 的巨头并不占据市场,因此,他们不会像美国 2B 的巨头一样手握重金准备收购,他们更多的是准备收割。
对于创业者来说,怕的并不是同场竞技,但是,大多数领域的创业者恐怕无法应付降维打击。在中国,很多竞争并不是来自于直接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想不到的侧方或者后方,来自产业链的上游。降维打击的发起者拥有战略优势,使得创业者必须在战术上做出更多的腾挪才能应对,正如《银河英雄传说》中帝国对自由行星联盟的战略优势,使得后者必须做出更多战术的变化。
我个人觉得,企业服务领域的创业者必须志存高远,瞄准更大的机会,准备成为超级独角兽。因为中国的市场土壤,按照圆桌理论的说法,应该是先有超级独角兽也就是百亿美元级别公司的出现,才能容下更多的十亿美元和亿美元级别的公司,后者的生存要依赖于前者。
---
写在后面的话:许多朋友找到我,想要聊一聊企业服务领域的 Marketing 和 Sales,但是许多话不方便写在公众号上,我建了一个支付宝群,有兴趣的企业服务领域的创业者可以加入,暂定 20 人为限。入群须支付 1024 元,作为群活动经费。用支付宝扫码加入:
![漫谈中国 SaaS Part 2:从圆桌理论到降维打击](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2/25-1.png)
没有人许诺给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58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1-11_5642d2d40fece.jpg)
本来我写上一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想要明确的表达一些观点,可是思考了很久,我还是决定把一些文字删去。我删去的这些文字,是关于这个星球上的宗教和民族的,没错,上次本来想写一写伊斯兰教,写一写逊尼派和什叶派,写一写ISIS,但是我最终删去了这些文字,因为我觉得自己是杞人忧天了,因此,我把上一篇文字的题目改成了《这些书可以让你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
前天夜里发生在巴黎的事情,让大家一夜之间意识到,地球上依然充满了仇恨、暴力和流血,在我们意识中,法国巴黎是时尚之都,是西方文明的代表,然而,阴霾早已笼罩在西方文明的上空,我们的文明虽然在进步,然而隐患早已在文明的中心种下。不少人可能幻想互联网的进步会使得整个世界的文化趋向于统一,然而我们现在知道了,恐怖分子也会通过社交网络来发展信徒,这个世界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的趋向至少在局部还会持续很久;我们可能幻想科学的进步会破除封建和迷信,但是现在这个世界25%的人口都是伊斯兰教的信徒。我们可能觉得这些事情和我们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历史证明,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欧洲式的福利让文明世界的人不再生育,生育率在1附近徘徊,而中东和北非等地区的生育率却高达4以上,如果发达国家的人都变成老年人为主,而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是伊斯兰教的信徒,我们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我们虽然创造了人类这个名词,但是,除了在科幻小说中面对三体人入侵的情况下,我们从来不以这个名词自居。我们更多的对自己的界定是基督徒、佛教徒、穆斯林、无神论者、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婆罗门种姓、吠舍种姓,爪哇民族,马来民族...我还可以列出很多,我们分裂为无数个小圈子,并因此内耗不已。就像伊斯兰教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这个事情,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两周前读《李光耀观天下》时刚刚知道这两个名词,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无数阿拉伯人为这两个词已经争斗了千年,并有无数人为这两个词失去了生命。人类的行为,和生活在加拉帕格斯群岛的达尔文雀鸟没有不同,整体的名字是被外界称呼的,在雀鸟们内部,分为13个不同的物种,自然选择之手所代表的生存压力,让它们无法融合,它们自己也并不以其他物种的雀鸟为同类。我们知道为了生存,美国一年的国防费用高达数万亿美元,然而每年花在太空探索的钱只有这个数字的万分之一,这是聪明还是愚蠢?
为什么人类的生存状况是现在这样呢?我感觉,人类之所以是现在这样分裂为无数个小圈子,和自然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和自然选择深植与我们体内的、进化路上我们获得种种本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现在自然选择不再表现为对基因的留存,然而,从文化角度来说,模因代替了基因深植于我们的大脑。与生俱来的本性,以及教育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思想,让我们依然从行为上觉得我们属于某一个小圈子,而不是属于更大的人类这个群体。而这点,依然可以从《鸟喙》一书对雀鸟的行为观察得到印证。
我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我对政治也不太懂,我只是想从一个朴素的理科爱好者的角度讲一讲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想聊一下我从书中看到的达尔文的雀鸟,你的大脑中不妨想一想我们人类。
**自然选择导致进化**
1993年的一次民意测试表明,接近半数的美国民众不相信进化论,而相信现在的生命形式是上帝在一万年前创造的。即使是在大多数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眼里,进化论也是一种软科学,更加类似于是一种信仰。当前对进化论最大的迷惑其实是一种将信将疑,这主要是由于生物化石记录不连续,也由于人类的头脑天生不容易理解以百万年为单位的生物进化。摆在严肃的进化生物学家面前的任务是:拿出实实在在的进化证据。
加拉帕格斯群岛是太平洋的一个群岛,这个岛从在赤道附近,与世隔绝,是绝佳的观察进化现象的实验场所。海岛上的观察对象很难离去,外界的物种的影响也很难入侵,在进化论学者眼里,加拉帕格斯群岛是类似于天国一样的圣地。加拉帕格斯群岛有十几座大岛和十几座小岛,全是500万年前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和外界相比,群岛上的生命形式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它们的进化也像火山一样迅速而猛烈。由于每座海岛上的生命都与世隔绝,最近的大陆离它们也有1000公里之遥,因此,群岛上的生命便按照自己独有的形式进化和嬗变。加拉帕格斯群岛就像是一个刚刚形成的小小的地球。
100多年以前,达尔文到达加拉帕格斯群岛,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达尔文把加拉帕格斯群岛称为自己物种起源思想的发祥地。在这个面积狭小、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分化出了10多个雀鸟物种。众所周知,这个现象不符合生物学常识:在狭小的地理范围之内,如果这些雀鸟可以自由交配,那么它们应该归属于同一物种,绝对没有产生物种分化的可能。因此,达尔文推测,自然界必然存在着极其强大的选择压力,年复一年的迫使小岛上的雀鸟维持形态分化和生殖分离,最终导致新物种的起源。
![(图)](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1-17_564a8966b2657.png)
对于雀鸟来说,人们无法根据羽毛区分它们,一般情况下也无法根据体格或者体形的大小区分它们,只能根据喙区分它们。用分类学的行话说,雀鸟的喙才具有特征意义,主要分类特性都体现在鸟喙上。雀鸟所有的重要觅食行为和使用工具的行为都用鸟喙完成,爪子只是起到一点辅助作用,更像是人的脚。达尔文雀不能用翅膀把食物放在嘴里,也不能用爪子进食,它们只能用喙。喙的作用同人手的作用一样,是鸟类最主要的工具,用来处理搬动、移动、处理世上的各种东西。
喙的形状决定了鸟以什么为食,每只鸟的喙都是一只手,但不能和人类由许多关节连接的手媲美,鸟喙只能做一种动作。它不是一个万能工具,只限于实现几种目的。啄木鸟的喙像凿,鹭鸶的喙像矛,鹤鹕(读hu)的喙像刀,苍鹭和麻雀的喙像夹,鹰、隼和鹫的喙像钩,麻鹬(读yu)的喙像钳。
达尔文雀家族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每种雀鸟都长着坚利的喙,然而,这些喙之间却不相同,作用也不一样。今天,多数分类学家认为这13种雀鸟属于同一个科,并且可以大致分为四个群体,第一个群体住在树上,吃水果和虫子;第二个群体也住在树上,但全是严格的素食鸟;第三个群体同样住在树上,但是它们的模样和行为更像鸣禽;第四个群体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上跳来跳去。这最后一个群体的数量最大,可分为六类,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它们最容易观察,这个群体被称为地雀,包括尖嘴地雀、大仙人掌地雀、仙人掌地雀、大地雀、中地雀、小地雀。这几种地雀的喙稍有差异,也可以说界线并不分明,比如说,中地雀中的最大者和大地雀中的最小者相差无几,喙也没有什么区别;中地雀中的最小者和小地雀中的最大者同样小,喙也没有什么区别。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1-17_564a8966d4d71.png)
从1973年开始,格兰特夫妇来到了加拉帕格斯群岛,开始观察达尔文地雀,从此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的时间。他们的工具并不复杂,然而却很有效。他们给每一个雀鸟的脚上套上环子,上面有给雀鸟的编号,不同颜色的环子代表不同物种的雀鸟;他们用分离器、测颈器和弹簧秤测量每一个雀鸟,用卡尺测量每一个雀鸟喙的长度;他们对雀鸟的DNA和血液进行采样;他们对雀鸟的食物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了10多中雀鸟吃的每一种食物的丰富程度和硬度,精确到了每一平米的土地里面含有多少粒不同的种子。从第一个季节开始,格兰特夫妇就观察到,巨大的差异始于毫厘。
资源丰富时一切皆有可能,但在旱灾导致食物匮乏的年份,鸟喙上仅0.5毫米大小的长度差异就能确定雀鸟的生与死。1977年,整个加拉帕格斯群岛迎来旱季,整个年度降雨量可以忽略不计,整个群岛,一眼望去全是光秃秃的火山熔岩,植物的叶子和种子全部落光,不再抽枝长叶,地面上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多的食物,根据格兰特夫妇对其中一个岛热那亚岛的观测场统计,食物数量减少了84%。这个时候,雀鸟能够吃到的食物只剩下又大又硬的蒺藜种子。喙略大的雀鸟可以嗑开蒺藜的种子吃到食物,而喙略小的雀鸟只能饥饿至死。在1978年格兰特夫妇进行统计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个岛,达芬.梅杰岛,在旱季之前有1500只左右的雀鸟,只有不到1/7熬过了旱季。熬过旱季的雀鸟的喙比死去的雀鸟的喙平均大5%~6%,以中地雀为例,大旱之前中地雀喙的平均长度为10.68毫米,深度为9.42毫米,大旱之后,幸存下来的中地雀喙平均长度为11.07毫米,深度为9.96毫米。正如达尔文所预言的那样,微小的差异决定了谁将生存,谁将毁灭。这就是自然选择。这种现实意义上的优胜略汰,使得大喙的雀鸟在随后的年份里数量越来越多,占据优势。在幸存下来的雀鸟中,雄雀鸟和雌雀鸟的比例是6:1,这又进一步导致了性选择。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作为两种强大的力量,把生命形式东拉西拽,并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然而,自然界的发展总是令人难以捉摸,大喙的雀鸟虽然在旱灾到来时优势明显,但在水灾来临,加拉帕格斯群岛上大种子的数量相对较少时,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反转:大嘴巴成了大负担,这种题型的雀鸟吃不到足量的种子,个体数量锐减,而体型小的雀鸟则可以勉强度日,维持生存。自然选择在不同的年份恣意摆弄和操纵着雀鸟的体型与生存,这就是活生生的进化,有利于生存的变异可能代代传袭,反之,不利于生存的变异则可能萎缩并消失。尤为重要的是,观察这种进化只需要数年时间。
**进化导致物种的产生**
格兰特夫妇证明了自然选择可以导致进化,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进化究竟是怎样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虽然达尔文的巨著被称为《物种起源》,他却从未详细地论证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描述,我们知道自己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但为什么有的类人猿进化成为我们人类,有的成了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为什么不是都变成人类?我们知道现在陆地上的动物是由泥盆纪的鱼进化而来,但是为什么现在水里依然有鱼?而不是所有的鱼都上了陆地朝爬行动物方向进化?或者也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动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植物?要知道,地球上现在活着200万到300万种植物,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曾经进化、斗争、兴旺和灭绝过的动植物多达20亿种,比现存物种多1000倍。
这个问题比观察活生生的进化更难,个体的差异如何导致新物种的产生呢?达尔文给出的答案叫做趋异原理。达尔文意识到,共同生活的两种变体处于竞争状态,一种程度很高的竞争,就像格兰特夫妇在达芬.梅杰岛上看到的一样。每种变体的每一个个体都发现它在与另一变体中的另一个体追求相同的东西,因为它们太想象了,就像两只大地雀寻找同一颗蒺藜种子。在生存竞争中,一个变体必须排挤另一个变体或物种,在这种条件下,唯有与众不同的个体才能渔翁得利,逃避严酷的竞争。自然选择以这种方式作用于每种比邻而居的变异群体,不仅在海岛上如此,在整个地球上都如此。结果变异群体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两个变异群体完全分化后,竞争才趋于缓和。就像达尔文在《自然选择》中所写,显而易见,如果食肉动物能够适应环境,靠捕食大小动物为生,那么它们的众多子孙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同样,食草动物也能生存,如果它们能够适应环境,以嫩草、树叶、树皮、树根、坚硬的种子为食。换句话说,变异越多,越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
自然选择把生命组织在一起,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沿着生命之树进行,从个体推进到变异群体,从变异群体推进到种属,沿着树枝的生长放行不断前进,不断分叉,不断分化,在地球上创造出无数生命形式。个体会灭绝,一种生物会灭绝,但总有活泼的新物种产生,生命之树总在成长。自然选择就像伊甸园门口燃烧的刀剑,它既美丽又可怕,既创造又毁灭,剑光闪耀,守护着生命之树。
在我看来,趋异原理和等效原理等法则类似,是这个世界上最深层次的法则之一,它的作用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脑海,无论是我们人类还是达尔文的雀鸟,都对于特征及其敏感,达尔文雀可以轻易分辨同类的喙和歌声,我们人类也可以轻松从人群中找出自己熟悉的人。我们对别人的特征非常敏感,特征的作用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布莱斯.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写道,要是克利奥帕特拉女王的鼻子稍短一点,整个世界就可能面目全非。女王鼻子微小的变化,可能导致凯撒和马克.安东尼不会同时爱上她。现在对我们这个已经停止进化的人类群体而言,趋异原理表现在了文化领域,表现在国家、种族和宗教这些比较抽象的模因上面,而不是我们人类的基因上面。
我们在地球上的地位与雀鸟在可可斯岛(一个孤立的火山岛)上的地位一样,在生命之树上,人类与近亲最大的差异体现在大脑上,思维能力就是我们的喙,人类思维能力的变化比大脑的变化还要大。但是不断地变化并不总是意味着进步,前进并不意味着总是占据优势。达芬.梅杰岛上的仙人掌地雀就是这样毁灭了自己。在几百只仙人掌地雀中,有十几个坏蛋在觅食的时候总是折断仙人掌花的柱头,而这会让仙人掌花凋谢,无法结出果实。“创造万物的伟大上帝嘉奖傻瓜和破坏者“,十几个家伙的坏习惯每年给全岛的仙人掌地雀造成困难,甚至置它们于死地。
**进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
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的雀鸟让我们知道了进化是要适应环境,也让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进化,达尔文雀就像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囚徒》,这组著名的雕刻一半精雕细刻,另一半仍在大理石里。今天我们欣赏这一作品时似乎还能听到雕刻家刀雕锤凿的声音。雀鸟是会呼吸的活物,然而,是未完成的活物。大自然这位雕刻大师仍在加拉帕格斯群岛上工作,仍在量度和计算。
随着时间的推移,DNA分析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进化生物学中,进化论者通过观察DNA序列,窥见了生命史上消失已久的许多东西。它们使我们看清了生命之树的全貌,从树梢刚长出的嫩芽一直看到历史久远的根须。例如,研究人员通过DNA发现,乌鸦是在澳大利亚进化成今天的模样的。鹳与秃鹰是近亲,蘑菇与动物的关系较近,与植物的关系较远。DNA分析表明,各种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的雀鸟是同一颗生命之树上不同的小枝,它们99%的特征相同,就如同人类和黑猩猩之间的关系。
DNA分析技术还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令人震惊不已的东西。
不久以前,夜芽烟蛾默默无闻地生活在森林和灌木篱墙里,靠吃野草为生。1940年,棉农们开始在农田里面喷洒一种叫做二氯苯基三氯乙烷的化学药剂,俗称DDT。这种最早的杀虫剂让许多昆虫饮鸩归天,也使许多吃了虫子的鸟儿一命呜呼,用生物学的行话说,棉田就像刚刚出现的加拉帕格斯群岛,成了真空地带,于是夜芽烟蛾纷纷从森林和灌木篱墙里飞出来,有些蛾子能够抵御DDT,它们活了下来,开始在棉铃上产卵,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开始吞食棉花。
随后几年,杀虫剂制造商使用超大剂量DDT攻击夜芽烟蛾,他们还动用了同类化学毒药阿尔德林杀虫剂和氯酸杀虫剂。杀虫剂制造商以为胜券在握,完全能够控制自然虫害。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化学药剂像浪潮一样奔涌而出,每年都有数十种新型杀虫剂和除草剂进入市场,夜芽烟蛾成了众矢之的,演变成一场生化大战。然而,这种蛾子历经万劫而不死,依然依附在棉铃上。
马丁.泰勒受美国氨基氰公司委托监视夜芽烟蛾的变化,泰勒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例子,进化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进行,完全看得见。同旱灾和水灾一样,杀虫剂也是一种选择压力,由于最脆弱的个体最先丧生,毒性造成的选择压力首先把羸弱者淘汰出局。由于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最强的个体承受毒性的能力最强,所以它们能在毒性的攻击下生存下来。于是,人类在20世纪发明的杀虫剂促使全世界的昆虫一浪接一浪地进化。夜芽烟蛾只是数百种进化的一例。泰勒说,我总是感到惊讶,棉农们不得不同害虫打交道,但是产棉区各州的立法都对进化理论抱有敌意。在产棉季节,他们在田里与进化做斗争。他们要求禁止宣传进化论,可是他们的棉花却因为进化而大受损害。你们这些农民为什么仍要信奉创生论呢?
泰勒最终在蛾子体内找到了抵抗DDT和其他杀虫剂的kdr和pen突变体基因片段。
另外一种对进化的忽视是人类对于抗生素的滥用。1950年前后,西方国家的医院开始使用抗生素,仅仅过了一两年,抗药现象就出现了。现在,西方国家医院有三分之一的病人以来抗生素,由于针对抗生素的抗药现象与日俱增,以致于许多医生把这种现象称为全球性传染病。
人类内脏中最常见的细菌是E.coli(俗称大肠杆菌),它们能轻而易举的发动一场抵抗运动。实验员先把一个E.coli菌落植入培养皿。细菌繁殖的速度极快,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从早晨到下午就能繁殖出10亿个细菌来,用肉眼观察,它们就像一小撮极细的盐。实验员再往这团菌落里注入一定剂量的抗生素。随着抗生素的迅速增长,菌落很快就消失了,只有两三个细胞能活下来,但是这两三个细胞带有罕见的抵御抗生素的基因。它们的繁殖速度极快,把自己特有的基因成功地传给后代。很快,培养皿中又出现了一个新菌落,菌落里的每一个细胞都能抵御抗生素。
一个分子进化论者说,达尔文看到这个简单的实验会非常高兴,这正是他所谓的自然选择,只要一两天就可以出现。然而,我们应该知道,人类虽然多次遭受瘟疫的袭击,毕竟是幸运的,从原理上说,物种的偶发性变异或者杂交变异终归有一天会生成一种病毒,把通过空气传染的流感和长期潜伏、缓慢致人于死地的AIDS的不同品质结合在一起。这件事迄今尚未发生,但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过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它发生。地球上的人越多,介入的病毒就越多。与主宰地球的人类竞争的真正对手仍然是病毒,人类的长存久安并非上天预定的。
**上帝与加拉帕格斯群岛**
每一种生物,不仅有鸟,还有各种动物和植物,一代又一代,无休无止的从地平线走来,又消失在地平线以外,佛教经典中有一句悲天悯人的话,它们不断生老病死,周而复始,死而复生。从来没有任何生物像人类一样走过如此漫长的旅程,谁也不知道人类之路通向何方,如果人类还想再走一程的话。
达尔文雀的祖先到达加拉帕格斯群岛时,海岛上一切都是新的,它们可能是品尝岛上奇花异草、啄食熔岩上种子的第一批生灵。没有啄木鸟的海岛上才会出现树雀,没有鸣禽的地方才可能出现莺雀,没有蜜蜂没有蜂鸟的地方才能出现吸食花蜜的雀鸟,雀鸟初次到来时,面临着许多演变途径,其后代的任何微小尝试和努力都会受到褒奖,这就是它们演变的又快又远的原因:它们比所有生灵来的都早。
在非洲的最后一片热带雨林里,猩猩交给孩子们如何用石头砸开坚果。一旦受到上苍的垂爱和选择之手的关照,一代又一代猩猩就会迈出蹒跚的步伐,踏上一条与人类相似的生存之道,但很显然,此时此刻,这条路已经容不得它们染指。
现在,生物学家可以在试管中合成生命最初的分子,不仅如此,在海洋里,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海水依然是温的,海中无生命的分子比宇宙中的星星还多,说不定何时何地,少数分子就会连结在一起,一旦受到自然选择的垂爱,经过代代演变,就会变成生命,然而我们知道,实验室里的溶液需要密封,因为细菌会把溶液里的新生分子全都吃掉。海洋里的创造活动从未停止,然而,新生命需要的小生境却被其他生物占据了。
这就是我们遥望星空探索其他星球的原因,我们是第一批或唯一一批降生在宇宙空间的生灵吗?我们是唯一从螺旋体复本的变异中进化出来的生灵吗?我们是唯一具有发达意识并利用它来把握整个宇宙的生灵吗?
我们希望我们能够作为一个群体,一个物种,一个整体,在做出重大决定前,冷静和审慎的计算自己的机遇和未来,而不是像达尔文的雀鸟,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不停地趋向于分化。
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地球只是茫茫太空中的一个小小蓝点,在这个蓝点之上,我们都处于同样的选择压力之下,这个地球就像是一个加拉帕格斯群岛,我们就像是达尔文的雀鸟,我们被自然之手推来推去,在狂风暴雨中奋力前行以求生存,没有人许诺我们以种族永远的存续,没有人许诺给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人类的科技和文明水平一旦倒退,后果会如何?我觉得,如果我们不能在科技依然发达的情况下移民火星和泰坦(土卫六),或者其他小行星,那么一旦科技出现倒退,整个人类的文明将会迟早灭亡。事实上,每当思及此处,我就会想起弥漫在卡尔.萨根的书中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深深忧虑,卡尔的忧虑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想并不相同,在重大的事情上,在需要我们全人类的有识之士都伸出援手的时候,我们却很难做到齐心协力。
中国 SaaS 创业者,你需要种更多的土豆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56
## 一
最近写作的频率变低了。
我的读书笔记公众号主要是发读书笔记为主,偶尔也写一写我对于企业服务和 SaaS 领域创业的一些感悟,但后者不能长写,因为一来不能写别人的不好,二来也不敢写自己的好,如果只写别人的好,又会被认为是软文,因此只能写一些知识,但知识就那么多,一来二去大家也就会了。所以大多还是写严肃书籍的读书笔记。我写读书笔记比较慢,每一本我觉得值得写的书,我都是读三遍,第一遍速读,第二遍精读并且圈出重点,第三遍基本上是替作者重建脉络,写的时候,我不是读者,我是作者,我把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要表达的意思用三五千字再重新表达出来,期间所费功夫无数,就像同仁堂所说,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但这样写作是很累的,比如说之前写黑洞,基本上是读了十来本这个领域的书,才敢下手写。长读书的人都知道,知识是有阶梯的,书也是有阶梯的,没有前面的知识做铺垫,后面的知识就不容易理解,甚至完全无法理解。而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联系,清理其中的脉络又是非常繁琐的事情,比如说,最近的复杂科学就把我纠缠住了。我本来是想写一篇侯世达所著《集异璧之大成》的读书笔记,为此,先读了《复杂》和《走进分形和混沌》,读完之后发现自己的数学功底不够,现在又在读数学方面的书,因为之前已经恶补过一段时间的微积分,现在更多的是补数学方面的概念,因此还在读《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和《数学的意义》。照这个速度,有可能复杂领域的这几篇读书笔记是短期内写不出来了。
有人也说了,写写鸡汤吧,何必较真呢?但于我而言,我并不是要从写作和读书这件事情上赚到什么,兴之所好,难改。
## 二
既然写不了读书笔记,还是写写中国 SaaS,近来,企业服务领域的发展也算是如火如荼了,企业服务,尤其是 SaaS,和 VR、机器人等几个领域一样,现在经常被作为未来短期的方向来提起,很多投资人,之前可以骄傲的说,我们不投 2B,但现在应该是没有了,至少不常有了。但从创业者这个角度看,情况没有这么乐观,钱自然是拿到了很多,甚至于说,拿钱拿到手软,但根本的一些问题,在我看来,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今天,想和大家谈一谈我认为是比较根本的问题。
之前看到大家在朋友圈转发的一篇文章,在中国做 2B 为什么这么难,我看了看,深以为然,文中提到,2B 的产品不像 2C 那么直观,难以快速的获取用户,需要一点点的死磕,需要标杆用户,同时,由于产品难以理解,因此没有媒体和大众的关注,也没有办法做借势营销,属于需要熬死对手的苦逼生意。我非常的赞同这些观点,不是感同身受,而且,这完完全全就是自己的感受。但同时,在我看来,这些问题虽然确实存在,而且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不算是 2B 难做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美国的 SaaS 也是存在着一样的问题,全球同此凉热。但美国人的创业,却是 2B 比 2C 要火爆很多,中国 2B 比 2C 是 19 比 1,美国基本上 1 比 1,为什么呢?
所以,今天主要想谈一谈,比较美国的 SaaS,中国的 SaaS 公司会更加难在哪里。这个事情我思考了很久,得出了一些貌似扯淡的结论,之所以一直没有敢说,是怕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也怕同行骂我。直到今天企业服务已经成为了风口上的猪,我才敢把自己的想法抛出来,算是抛砖引玉。
## 三
相比较于大家对 SaaS 公司生存感觉的感性讨论,定性描述,我自己更加偏向于定量分析,因为作为一个程序员,一个理工男,我更加相信数字。从这个意义角度说,我觉得做 SaaS 就应该像《火星救援》里面的马特. 达蒙,是死是活应该用数字说了算,在有数字的基础之上,努力想办法活下去。
马特达蒙要在火星活下去,需要有氧气,需要有水,需要有食物。前两者比较好解决,在片中,栖息舱的氧合机自始至终稳定的解决了氧气的问题,而水循环系统也自始至终稳定的解决了水的问题 (除了种土豆需要的水之外)。《火星救援》电影里面要活着主要就是食物的问题。片子的后半部门从战神 3 号的 MAV 降落地出发,途径 3600 公里的火星地貌,到达战神 4 号任务预先放置好的 MAV 那里。在这个过程中,食物要足够,不能饿死。就是这么简单。
SaaS 公司的问题基本上也是一样的,很简单,从 SaaS 公司成立开始,到 Break Even,这是一段旅程,在这个旅程中需要足够的钱。我之所以这么说,前提是不需要再向你解释为什么 SaaS 这个商业模式导致的前几年的亏损,也不需要解析为什么后期会比普通软件公司有更好的增长。如果你成功的解决了从公司创立到现金流为正所需要的钱,那么你就活了,当然,反之你就死了。你可以把需要烧的钱理解为马特. 达蒙需要的食物,正是在这个点上,中国 SaaS 比美国人要难一点。
**那么,一家 SaaS 公司要烧多少钱呢?**
![中国 SaaS 创业者,你需要种更多的土豆](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1/1-1.png)
根据 TOMASZ TUNGUZ 网站一篇博客统计,在一家 SaaS 公司 Break Even 之前,烧钱数目如下所示:
图中所示的是美国 SaaS 从创立到 Break Even 现金消耗的中位数,总的来说在 6000 万美元上下,这还只是中位数。如果说像 HubSpot 或者 New Relic 这样成功 IPO 的独角兽,这些公司甚至到上市还都是亏损的状态,他们总的现金消耗应该在 1.5 亿美元以上。
话又说回来,亏损还可以上市,是因为美国一般都使用 PS 的方式来计算 SaaS 公司的市值,一般二级市场上面是按照未来 12 个月收入的 7~12 倍来给 SaaS 公司计算市值。7 倍是正常情况,只有华尔街特别特别看好的公司,才会给予更高的溢价,这样的公司全球只有几家,以 Xero、ServiceNow 和 WorkDay 为代表,是按照 11~12 倍来计算。
![中国 SaaS 创业者,你需要种更多的土豆](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1/2-2.png)
当然在上市之前,越早期计算的倍数越高,有可能到达 15 倍。反正早期投资额度有限,一般说来,中美两国 AB 轮投资差异不大,A 轮投资金额平均在 200~300 万美元,B 轮在 500 万美元左右。
![中国 SaaS 创业者,你需要种更多的土豆](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1/3-2.png)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按照 PS 来计算市值,那么一家 SaaS 公司要想成为上市的独角兽,一般来说需要做到上市后一年 1 亿美元以上的收入,按照每年 60% 的增速算 (事实上基本只有 New Relic 在上市当年依然有如此增速),在上市当年也需要有 6500 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这意味着什么呢?很简单,假如你是一家美国的 SaaS 企业,你需要收上来 6500 万美元,假如你是一家中国的 [SaaS](http://news.oneapm.com/tag/saas/) 企业,你需要收上来 4 亿人民币,你才能去美国上市。
**你觉得这两个事情难度一样吗?**
基本上,在美国做到 6500 万美元收入和在中国做到 6500 万人民币的收入难度是一样的,而做到 4 亿人民币,则是 6 倍以上的难度,在美国 6500 万美元收入的公司一般 400~500 人就够了,而在中国做到 4 亿收入恐怕要 2000 人以上,在中国向小客户收的钱往往每年很难超过 20000 人民币,而这个数字在美国是 20000 美元。
![中国 SaaS 创业者,你需要种更多的土豆](http://news.oneapm.com/content/images/2015/11/4.png)
也就是说,导致中国 SaaS 公司的收入看起来特别低的原因是汇率,当然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怪。但是对比一下 2C,2C 的主要商业模式是电商、广告和游戏,以电商为例一双在美国卖 20 美元的衣服到中国卖多少钱呢?恐怕要 120 人民币以上吧?这个时候,中国的人口优势就显现出来了,17 亿人口的购买力对于 3 亿人口的购买力,所以我觉得,在中国做电商的难度是美国 2C 难度的 1/6。两个非常宏观的数字,汇率、人口,这两个东西听起来和我们做企业服务一点关系没有,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SaaS 企业的命运。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你可以用同样的思路想一下游戏和广告行业。游戏也是典型的面向消费者,而且是主要面向价格不明感的消费者,所以中国游戏行业体量也是超过了美国。广告行业的用户是 2C 而收费是向 2B,2B 的单次付费金额应该比不上美国,但是因为 2C 的点击量要超过美国很多,所以中美两国广告行业应该大小差不多。(以上只是我个人瞎猜,欢迎大家给出准确数字)
这里说完了收入,再说一下成本,SaaS 企业的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或者说,主要是研发成本和销售成本。在硅谷,程序员的薪酬平均分布在 10~20 万美元之间,在中国,能够有产出的程序员的薪酬分布在 30~100 万人民币之间。两国顶尖程序员的薪酬是完全一样的。而中国 2C 的企业完全能够负担这些程序员的薪酬,这个时候,2B 企业必须付出同等的薪酬才能招到同等的人才。
中国 SaaS 企业收入是美国对标公司的 1/6,而成本则相差不多,这样能同时发展起来的可能性有多大?所以我觉得中国 2B:2C 市值是 1:19 这件事情一点都不奇怪。可能你觉得,那我不拿美元,拿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不就行了吗?很遗憾,估计也不行,假如你最终做到了每年 6500 万的收入,明年收入预期 1 亿人民币,而投资人只给你 10~15 亿人民币的估值,你觉得如何?而且对于投资人来说,费劲的养大了一个企业,才做到 10 亿人民币,恐怕也是心有不甘。
所以,除了极少数情况,大多数 SaaS 创业者的钱肯定不够做到 Break Even。
## 四
之所以说这些问题,是因为,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马特. 达蒙能够在火星上活下来,靠的是智慧、信念和勇气。我之所以抛出这些问题,是想让众多 SaaS 的同行想一想,我们不能一味的对标美国,毕竟国情不同,环境不同。
这段时间对于进化论的研究让我更多的对于生存竞争有了认识,从有生命以来,竞争就存在于我们这个星球之上,对于生物而言,生存的竞争能够让物种更好的适应环境,产生变化,产生进化,从而产生新的物种。SaaS 这种商业模式来到中国,就要适应中国的环境,它可能会变成全新的形式。同样,无论是 CRM Sales、Marketing Automation,还是 APM、Customer Service,它们应该有的样子应该和美国完全不同。就像我们在火星上种出来的土豆,
在没有蜜蜂的岛上,雀鸟的喙会变得更小,从而可以啄食花蜜;在没有啄木鸟的岛上,雀鸟的喙可以从树上啄出虫子来;每一个企业都要更好的适应特定的环境,从而和其他的企业变得不同。从这个角度说,任何两家企业都应该会逐渐变得不同,正是因为竞争的压力让它们逐渐分化。在今天,残酷的选择压力会迫使雀鸟向分化的方向进化,也会让 SaaS 企业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对于中国的 SaaS 创业者来说,大家都需要想一想,让我们赖以活下去的土豆在哪里?毕竟,马特. 达蒙靠着残留的食物不足够活下去,只有自己种下的土豆,才能保证自己的卡路里,才能保证自己活下去。因此,自己种下的土豆,才是真正的希望。
这些书可以让你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53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1-11_5642d2d40fece.jpg)
# 这些书可以让你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也经常观察身边其他人的读书行为,我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一是,我发现每年读十几本书的人,他们读的书大多都是相同的,他们读的更多的是畅销书,而阅读量每月十几本的人则会读的很杂,其中多数的书和其他人不相同;二是,我自己觉得,畅销书往往没有什么意思,大多数都是鸡汤,而一些很小众的书则会往往很有趣。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说不上是畅销书,比起畅销书来说偏小众,但是在某一个领域他们却很有名,可以用专业知识入门经典一类的词来形容,一般来说,这一类书又能长知识又能启发思考,读起来很有意思。
我自己在前一段时间读了很多的基础物理和宇宙方面的书,那个时候,每天思考的都是远在千万光年以外的事情,确实很有趣,也能起到放松作用。后来,我慢慢的把关注的目光收了回来,回到我们的银河系,回到我们的太阳系,回到我们的地球,回到我们人类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我读了不同作者不同领域的书籍,有趣的是,这些书籍在写作时绝不相关,然而在阅读的时候却能够时时从书中找到关联点。
我读这些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卡尔. 萨根写的有关太阳系和行星的书籍,分别是《暗淡蓝点 》《魔鬼出没的世界》《卡尔. 萨根的上帝》,第二阶段是乔纳生. 威诺写的《鸟喙》, 也就是《加拉帕格斯群岛考察记》,第三阶段是李光耀写的《李光耀观天下》。第一阶段的书大致讲了我们这个太阳系的行星和我们所在的地球如何形成,第二阶段的书大概讲了我们人类如何形成,第三阶段的书讲了我们人类现在大概是什么样子。
我们先来说一说卡尔. 萨根这个人,卡尔 · 萨根,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主持和参与美国太空探测计划,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两次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特殊科学成就奖章 (ESAM)。
看萨根写的书,字里行间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具备了深沉智慧的人,而且极度悲天悯人。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基督教信仰盛行的国家,在美国,神学和科学的关系,更多的是并存和融合,而不像在中国一样一边倒的无神论,这一点在《卡尔萨根的上帝》一书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也让我重新思考了我们现在所生存的世界,美国就是美国,而不是大洋彼岸一个环境更好科技更发达的中国 2.0 版,美国是一个清教徒建立的国家, 在此之前我无法想象宗教在人们生活中会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为了保证太空探测行为尽量少得树敌,萨根对于神学和宗教的态度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怀柔,甚至在他写的电影剧本《超时空接触》中,他将主角的恋人安排成一个神学家和牧师。萨根就像是现代的大祭司,祭司在古代负责仰观天象,参悟宇宙奥妙,建立世界观,为帝王提供天气和宇宙情报,其中多是极度智慧之人。这一工作在现代则变成了名为天文学的科学,萨根就象一位大祭司一样向我们描述了宇宙了前生今世,并且耐心的将一切告诉他的子民,即使在他的工作遭受政治家误解甚至中伤的时候,他也是更多的从对方立场出发来解读问题。
萨根首创的名词,暗淡蓝点,指的是从太空中遥望的地球。《暗淡蓝点》这本书是萨根 60 岁那年出版的,其主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该书布局大气磅礴,章法井然有序。开卷就是对人类惯于漂泊的历史回眸,继而便淋漓酣畅、丝丝入扣地阐明了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为人类移居太空创造最基本的条件。从年轻时代起,萨根便对此种前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暗淡蓝点》则用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此种心境:如“我们是在宁静的海洋上航行的水手,我们感受到了微风的吹拂。”
《暗淡蓝点》全书 22 章,其最后几段意境尤为迷人:
> 到了某一个时代,人类可以把彗星和小行星一个又一个常规地改变位置,这时我们就可以向某一个小世界移民,然后把他们送出去。在一代又一代之后,这个小世界向外快速离开,地球从一个明亮的星体蜕化成一个苍白的小点,然后就消失不见了。太阳会越来越暗,后来只是一个依稀可见的黄色光点,最终消失在千万颗其他星星之中。旅行者将会来到星际的黑夜中…
>
> 然而,即使是一颗相当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因此,从长远来说,这些人类社区必须从一个小世界迁徙到另一个小世界…
>
> 在过了一段短暂的定居生活后,我们又在恢复古代的游牧生活方式,我们再次成为了漂泊者,只是比上次更为技术化。我们遥远的后代们,安全地布列在太阳系或更远的许多世界上……
>
> 他们将抬头凝视,在他们的天空中竭力寻找那个蓝色的光点。”“他们会感到惊奇,这个贮藏我们全部潜力的地方曾经是何等容易受伤害,我们的婴儿时代是多么危险,…… 我们要跨越多少条河流,才能找到我们要走的道路。
萨根,以及智慧、悟性及志向与之相匹的科学家们,似乎已经找到了这样一条漫漫而修远的通天之途,一条人类文明的未来之路。这不由得令人联想起斯蒂芬 · 茨威格对罗曼 · 罗兰的评论:“他的目光总是注视着远方,盯着无形的未来。” 萨根正是这样的人,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对他充满着崇敬之情。
我觉得读萨根写的书,最大的收益在于,你可以从他一生的思考中感受到一种态度,一种对待人类和对待我们所存在的这个宇宙的态度。他是真正的科学家,因此能够教给我们如何以正确的姿态来对待科学。在这点上,《魔鬼出没的世界》一书可以作为典范,如果说《卡尔萨根的上帝》一书写的是科学与宗教,那么《魔鬼出没的世界》写的是科学和伪科学。但是,如果只是这样界定这本书,还是太肤浅了。我觉得萨根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人,更多的是因为,他所思考的的问题更偏向于是,我们人类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
然后我就读了李光耀写的《李光耀观天下》,一个在另一方面站到了人生顶峰的人写的他对我们这个世界的看法。《李光耀观天下》这本书看完后,让我更加感觉到卡尔萨根所思考的问题的深度。
一般来说,做到李光耀这个职位的人很难自由自在的写书,并且,由于新加坡这个国家的地缘特殊性,使得李光耀必须深入的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而经济和政治无非是人的活动,因此,《李光耀观天下》这本书写满了对人性的理解。
我自己是一个从未出过国的人,我对于外面世界的种种认识,无非来自于学生时代的课本和后面的道听途说,本书至少在很大意义上颠覆了我此前对于地球这个世界的认识。学生时代所学更多的是别人有意为之,而后面的道听途说则过于零碎。举几个例子,此前我从未深入思考过宗教、语言和种族这些属性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意义,而这本书则主要是从这些观点出发来讨论问题,书中讨论了中国的历史和未来,美国的历史和未来,这些文字我觉得大家最好自己去看,写出来不确定是否会被举报。
书中所写关于世界上一些地区关于民族和语言的事情大大颠覆了我的一些认知,我们中国 13 亿人都在说汉语,这在我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并没有想过类似于印度和印尼这样国家的情况。在英国统治者在印度建造铁路将其统一之前,印度是由不同王公、苏丹或者纳瓦布管制的多个族群,印度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印度有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种姓制度,不同种姓之间禁止通婚,高等级的种姓可以命令低等级种姓。而且,印度境内使用的语言有 400 多种,鉴于语言环境的多样化,你无法在同一时间向所有人发表演讲,印度的许多语言之间在历史上毫无关联,印度 12 亿人中约有 2 亿人能听得懂英文,印度语有 5 亿听众,然而没有一种语言可以有 12 亿听众。印尼也是类似 2.4 亿人口由 5000 公里范围内 1.7 万的岛屿所割裂,上面分散着 200 多个民族。
还有欧洲,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大陆在之前的 2000 年里发起了无数场战争的欧洲。
人类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我觉得《鸟喙》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解答。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副标题是《加拉帕格斯群岛考察记》。查尔斯达尔文曾经说,加拉帕格斯群岛是“我的全部观点的发祥地”,也就是《物种起源》的发祥地。
进化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科,一方面,现在依然有很多西方人拒绝相信进化论,另一方面,有很多人声称自己懂进化论,并且对达尔文的学说品头论足。试想这在数学和物理学里面根本就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至少没有几位仁兄敢于声称自己懂相对论并且对爱因斯坦品头论足。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拿出实实在在的进化论的证据,普林斯顿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的彼得. 格兰特与罗斯玛丽. 格兰特教授夫妇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年复一年的带领学生来到加拉帕格斯群岛,用最简单的研究工具,也就是环子和卡尺,详细记录雀鸟的谱系并测量它们的形态学指标,研究 100 多年前激发达尔文思考物种起源的那个关键科学问题:为什么在这个面积狭小、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竟然分化出了 10 余种雀鸟物种?
格兰特夫妇的研究前后持续了几十年,他们的一系列科学发现令人赞叹,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结论带有一种朴素的美感和动人心魄的残酷。
万事万物皆有联系,这正是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思考如此有趣的原因。并且,我从未见过有中国人以如此的态度写过书,所以我极力推荐大家读这几本书。这几本书不是鸡汤,我无法告诉大家结论,阅读的价值,正在于阅读过程本身。
创业当如叶良辰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51
# 创业当如叶良辰
## 一
小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角,总觉得这个世界一定会有什么任务要交给我去完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以,虽然成长的过程中有种种不如意,都当成是苦其心志。有种种挫折磨难,都当成是劳其筋骨。
长大后,才渐渐发现,你我都只是一个普通人。
这个发现让我们很伤心。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个文艺青年,我曾经写过这样的帖子发在论坛:我以为大戏将要上演了,幕布快要拉开了,我的表演快要开始了,然而人生却和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幕布永远不会拉开,大戏也永远不会上演,我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我们都不是。
## 二
书上侠客万般神通 说个成人童话美女爱英雄 你脚下踏雪无痕 我心中侠骨柔情
我喜欢读武侠小说,我喜欢郭靖和黄蓉,我们都希望自己都能够像小说中的主角一样成长,到最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们都喜欢电影,主角都像《碟中谍》上的帅汤一样,拥有不死光环,一身正气最后还能抱得美人归。
但现实往往是,当你从电影院出来,扔掉手中的爆米花纸盒,耀眼的阳光刺痛你的眼睛,你拿出手机,看看微信和短信,叹一口气,重新回到现实。
所以,当我看到叶良辰和他的故事的时候,我的感觉是,Nice。
这样一个人,他还相信他是自己世界的主角。
## 三
这几天我又把 YC 创业二十课重新刷了一遍,并且翻过了论坛上的每一篇帖子,我发现了两个让我惊奇的事情,一是 YC 创业课的观看率虽然高,20 课总的播放次数达到了三百多万,这个数字是 youtube 上原版视频播放次数的两倍,但是大概有50%的人只看了第一课,然后每课依次递减,最后一课的观看次数是第一课的 1/50。二是,论坛不少人在讨论的时候都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尤其是对彼得.蒂尔的垄断理论等,大多数人的言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不相信这个,他们仿佛在说,OK,我就想做一个小 App,我并不想真正的掌握创业所需要的技能,我到这里看这个更多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认同感。
或者说,抱团取暖。
我觉得他们都缺少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叫做使命感。
## 四
之前在看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我为书中那些本来平凡的人在特定瞬间所具有的历史使命感而感到惊奇,就像,他们感觉到历史的摄像机正在对着他们拍摄,在这一瞬间之前,他们都是极其平凡的人,但是在他们被历史选中的瞬间,他们都能够感觉得到,这点让我十分的惊奇。
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够把一天 24 小时的时间都用来创作,历史也是如此,一切独具特色又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神来之笔,往往是来自那难得而又极其短暂的瞬间。
《人类群星闪耀时》描写了一群人的特定瞬间,一共是十篇文章,写了十个人。其中有一个叫做巴尔沃亚。他是一个西班牙罪犯,他偷渡到了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并且靠着种种手段当上的殖民地的实际控制者,然而西班牙国王委任的总督带着军队正在赶来并逮捕他的路上。在这个特定的历史瞬间,巴尔沃亚发现了一个机会,一个当地的酋长告知了他关于另一个大洋—太平洋以及黄金国的存在,巴尔沃亚意识到,他必须去完成这项不朽的事业,这可以让他赎清自己的罪过,成为横跨巴拿马海峡,为西班牙朝廷征服黄金国。
如果说意识到机会并不算什么,那么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巴尔沃亚的表演让我大开眼界,在经过重重艰难快要到达太平洋的时候,巴尔沃亚对全体人员下达命令,所有人原地停止,不要再跟着他,他要独自第一眼望到这个未知的大洋,他要一个人前进,成为横渡大西洋后第一个见到太平洋的西班牙人、欧洲人、基督徒,并且因此而被载入史册。这伟大的时刻就要到了,他全身的热血都沸腾起来,心脏激动的跳动着,他左手举着西班牙的旗帜,右手握着长剑,向着山顶缓缓地攀登上去。
他终于站到了顶峰…他被这样一种意念陶醉了:他的双眼是第一双映出无垠的蓝色大海的欧洲人的眼睛。
我觉得我真的被巴尔沃亚的使命感给震惊了,亲,这不是拍电影,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想想,如果换成是我们,是不是会大家嘻嘻哈哈的跑上去,然后用自拍杆拍下一个比着剪刀手的形象,然后迅速的发到朋友圈?
作为一个罪犯,巴尔沃亚找到了一生不朽的事业,并且从中寻求到了保护。
## 五
能够在生命的中途,也就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找到自己能够肩负的使命,这真的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找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就能够像小说或者电影中的主角一样,从此不必担心被命运抛弃。
现在创业这个词已经泛滥,卖个肉夹馍卖个凉皮卖个煎饼都可以说是创业,然而,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无论是不是有着互联网思维的外包装,无论是不是有着 O2O 的名头,我始终觉得,餐饮行业都不能作为创业公司存在,在这点上,我非常认同彼得.蒂尔的观点,我觉得投资餐饮行业的 VC 犯了最基本的错误。
一家创业公司,必须是一家有使命感的公司。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创业公司属性:增长。
下一篇文章打算讲一讲增长。
> 写在后面的话:
> 写读书笔记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往往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最近几篇黑洞的文章给大家添堵了,作为一个作家,我要照顾读者的情绪,所以最近打算写一点轻松点的内容。
> 在我后面开写的 tinyfool 老兄的微信阅读量已经远远超过我了,我给自己订的超过冯大辉兄弟的目标实现起来遥遥无期,又一个文艺青年六神磊磊走红了,作为一个非知名作家,我要继续努力。
做管理不要太相信直觉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49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d1ed15950.jpg)
# 做管理不要太相信直觉
## 一
这个十一假期读了卡尔. 萨根的一些书,如《暗淡蓝点》和《卡尔萨根的上帝》,也看了一些相关的纪录片,比如《宇宙》和《宇宙时空之旅》。和前段时间沉浸在相对论量子物理的世界里不同,这次看的是关于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初高中学过的知识,比如地球不是这个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围绕太阳在转等等。
这些知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吗?是的,但是这次阅读和观看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甚至远过于前几个月的阅读,因为我把这些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科学进步,尝试用自己的大脑去想了一遍。这个过程很有趣,看的越多,我越觉得,做一个科学家,做一个思考的智者,和和做一个浑浑噩噩的普通人,完全需要不同的素质,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
就拿最简单的事情来说,即使在今天,当你我放弃掉我们被别人教育的那些知识,自己什么都不懂,是一个原始人,站在平地上远望,能依靠自己的直觉判断出地球是圆的吗?恐怕不能,或者,至少有点难,相信地球是方的恐怕才是最符合直觉的。同样,白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晚上看到月亮和星星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它们都绕着我们旋转,就像是对君王卑躬屈膝的朝臣一样,难道我们不是宇宙的中心吗?虽然我们并未预料到,也并没有接到任何神谕,但是最苍穹最基本的查看就足以说明我们是特殊的,宇宙看起来是为人类设计的,是为人类创造的。这是直觉告诉我们的最明确不过的事情。
你能够违反自己的直觉吗?恐怕不能,现在你闭上眼睛,能够想象你和地球是如何一起围绕太阳公转,而我们地球又和太阳一起围绕银河系公转的吗?现在你就可以试一下,至少我是做不到的。今天,我们依然在高唱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我们的语言已经和我们的直觉根深蒂固的纠缠在一起。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说写过很多决定人类历史的瞬间,在那一瞬间,整个人类种族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假如你是列宁,当时你是否敢冒着叛国罪的危险借道德国回过俄国?假如你是格鲁希,你是否依然会愚蠢地命令部队无视远方的炮声而远离滑铁卢战场?同样,假如你生活在十六世纪的英国,但你不是穿越者,你并没有超越时代的知识,你就是一个普通的英国公民,你能否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你能否正确的说出,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在转动?
恐怕你不能。你身边的所有正派的高贵的所有人都是天主教的信徒,圣经明白的说明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的生活经验告诉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的牧师,你的朋友,你的所有亲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那些宣扬日心说的是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值得信任。
甚至,恐怕你都不知道你为什么不能。你不具备动手的能力,你造不出天文望远镜,然而,直到今天,如果你没有天文望远镜,你都不会获得证实日心说的第一手感官资料。
1710 年,伽利略把他制造的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指向天空,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这个宇宙中存在着不围绕地球旋转的星体。从那以后,整个世界都变了。
我们的直觉并不是那么靠得住的,进化赋予我们能够在野蛮环境下生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在现在的文明世界中多少有点靠不住。所以,我们必须能够认识到,当我们使用我们亿万年进化来的直觉做出判断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首先找一找,手边有没有望远镜,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做出天圆地方的判断,我们做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判断,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够看得足够远,我们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局限的,因此,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在《创始人》这本小说里面,作者发明了一个名词叫做望远镜效应,用来描述公司的合伙人之间看自己干的活多看别人干的活少的问题,其实这个望远镜效应不仅仅是存在于合伙人之间,他存在于公司管理的每一个方面。
## 二
之前看到 caoz 写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再谈技术的价值》,写的很有趣,我想就这篇文章谈一谈我的看法。我选了 caoz 的两段文字:
总有创业者会疑惑,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背景资历特牛逼的合伙人,可是共事一段发现,也没觉得水平有多高啊,和我之前招聘网站很便宜的工程师相比也不见得高明在哪里啊。别说,这事真挺常见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优秀的技术保障往往没有存在感,其价值只有出问题的时候才会被人想起来。
某个公司业务一直发展的不错,某天老板查工资单,咦,这个运维总监怎么工资这么高,没见他做啥事啊,好像除了报预算要加硬件带宽就没见他给公司做过什么贡献,也不知道这钱都花哪里去了,hr 过来一下,找个借口什么价值观不符送走送走,我有个远房亲戚做过网管,管过几百台电脑呢, 俩月后,各种运营活动出来抱怨系统支持不住业务发展,漏洞迸发,公司开始请猎头到处挖资深运维负责人。
某个公司同时启动项目 A 和项目 B,两个项目上线后都受到市场好评,订单不断,老板开心,但 A 项目很快开始出现大量技术问题反馈,A 项目技术经理敬业又努力,天天加班救火到处跑客户现场处理问题。B 项目技术稳定支持工作云淡风轻,技术经理天天下班回家陪老婆孩子。然后 A 项目技术团队不断扩编,B 项目技术团队不断裁撤,最后 B 项目经理被勒令调往 A 项目团队做技术支持,A 项目技术经理升任总监。
以上案例纯属假设,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你说我都是无中生有瞎编的么?
在运维,技术保障等领域,没有存在感其实是技术的最高境界,但是很遗憾,因为没有存在感,所以往往无法被升职,被提拔,被认可。往往是问题越多,救火越频繁,存在感越强,越会成为领导喜欢的人才,特别是一些大公司,这种技术价值与所谓公司价值观倒挂的现象尤其突出。
caoz 这篇文章有很多精彩的论述来证明技术的价值,以及技术不被重视的无奈,但我想谈一谈我的看法,在 caoz 这篇文章中,最高管理者都是被默认为懂市场懂销售但是不懂技术,好像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老板都是这样的,我们不妨换一下,假设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是只懂技术但是其他都不太熟悉,这个老板请了两个销售经理 A 和 B,销售 A 敬业又努力,每天早出晚归,销售 B 天天看起来很懒散,不来公司坐班,并且看起来和大家格格不入,大家觉得老板最终会选择重用哪个人呢?
这个答案很简单,老板重用的肯定是给公司创造了销售收入的人,而并不去看外表的努力与否。销售收入是一个销售人员的产出,而努力只是输入,这个在管理其他团队的时候也同样适用,我们都知道用销售线索的数量和质量和衡量市场团队的产出,我们都知道用员工入职和离职的情况来衡量人力资源团队,想出这些很容易,但是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地方,比如技术管理当中,我们选择的相信直觉,选择了对输入进行管理。
我们在公司管理过程中,我们一定是要对产出进行管理,而不是对输入进行管理。不要看工作量,不要看是否加班,而要看团队的绩效是否符合预期。
所以,我觉得技术人员的最根本问题是,你有没有定义好自己的产出?对于管理者,这个问题则变成了,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应该管理产出?现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依赖于自己的本能和直觉进行管理工作,而没有接受过任何基础的管理培训。并且很不幸的是,各种无用的伪管理学书籍充斥市场,伪管理学培训由根本不懂管理的 HR 部门引入公司,这让本来就糟糕的局面雪上加霜。
YC 的第十四课讲如何运营公司,主讲人是 Keith Rabois, Khosla Ventures 的合伙人,他在课程中的一句话我非常认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本书将如何运营公司,那就是《High Output Management》,中文译名《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我强烈建议已经开始创业的同学们认真看一下这一课。
一个良好定义的公司,应该就像一辆运转良好的跑车,对于最高管理者,只需要掌握方向和油门,而不需要知道汽车的每一个零件如何运转。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41f9d3.png)
StartUp 的本质是什么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46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d1ece05b8.png)
# StartUp 的本质是什么
## 着劲奇快
这两天想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直想写出来给大家分享,但是又有点不好意思,生怕说出来被大家笑话,因为想通的这个问题,虽然困扰我多年,但并未见很多人表达过同样的困惑,说不定在我这里是问题,对于大家是常识,那么不免被大家笑话。就好像傻小子郭靖在练降龙十八掌中的亢龙有悔,对着松树练了许久,兴奋的告诉洪七公说自己找到的诀窍,诀窍就是着劲奇快,让对方来不及抵挡,书中写洪七公的反应是,洪七公白眼道,可不是么,那还用说?你满头大汗地练了这么久,原来连这点粗浅道理还刚想通,可真笨得到了姥姥家。
我觉得我自己真是笨得到了姥姥家,我创业也创了好多年,我也是刚刚想明白一个关于创业的粗浅的道理,而且这个道理说出来的描述和郭靖的描述是一样的,那就是着劲奇快,让对方来不及抵挡。
让我用商业领域的语言给大家再讲述一遍。
在中国第一代移动互联网公司中,我最为推崇的公司是猎豹移动,这倒不是说其他的公司不伟大,而是我觉得这家公司的成功路径是最简单清晰的,而且与众不同。别人的成功,比如美团、58、滴滴,都是经历了血与火的战斗,伏尸百万血流成河,而猎豹的成功是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是兵不血刃的成功。别的公司的成功是战士的成功,猎豹的成功是刺客的成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从旁观者的角度讲,猎豹的发展就如同是一个完美的阴谋,是完全预测了竞争对手动作的一场完美的谋杀。看猎豹移动的成功,就如同《杯雪. 停云》一书中,*看荆三娘子以一支木钗,搏杀文府三藏于永济堂上*。
猎豹的傅盛和徐鸣都是愿意和别人分享的人,傅盛写的文字我读过多遍,也常常思考,尤其是关于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等观点,对我启发尤多。我也对于目标、资源、路径的三段论多次推演,我也将公司的管理抽象到相当高的程度,但,创业就如同禅宗的顿悟,一个悟了的人对一个未悟的人的所有点拨,都不足以让后者醒悟,除非他自己内心的那扇门打开了。
对于我来说,在我没有想通之前,我看其他公司的竞争,看到的都是表面的浮光掠影,而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本质。我经常在想,猎豹是如何找到了那样一条完美的路的?这就如同一个修行者看到一个成了佛的人,心想,他是如何觉悟的?然而佛家法门万千条,我应该走哪一条路?
## 增长,不断增长
经营一家公司,每天要处理无数要么艰难要么苦涩要么茫然的问题,远的不说,单就说企业服务领域,大家对很多问题依然纠缠不清,到底应该服务大客户还是小客户?要标准化还是定制化?要免费还是要收费?用电话销售还是地面销售?Marketing 是做线下还是做线上?要不要在媒体投广告?拿美元还是拿人民币?上三板还是上创业板?还是等战略新兴板?老员工掉队了,是降职还是 Fire?降职的话,期权如何处理?
正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面对这种种,如果不能从所有现象中找出本质,那么失败也成为必然。幸运的是,我现在知道了,所有的路最终只是一条路,正所谓殊途同归,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创业的问题只有一个,而答案也只有一个。
> 问题是,创业 (Startup) 是什么?
答案是,创业 (Startup) = 增长 (Growth)。
是的,我知道这个公式看起来不像 `E = MC^2` 那么酷,而且有点傻,但这就是全部的答案,如果你要像洪七公笑话郭靖那样笑话我,我也没办法。
这个答案并不是我原创,而是看 YC 创业课的时候看到了 Paul Graham 的文章,而且这个公式就是他文章的题目。这是他的原文:
> *A startup is a company designed to grow fast. Being newly founded does not in itself make a company a startup. Nor is it necessary for a startup to work on technology, or take venture funding, or have some sort of "exit." The only essential thing is growth. Everything else we associate with startups follows from growth.*
>
> *If you want to start one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Startups are so hard that you can't be pointed off to the side and hope to succeed. You have to know that growth is what you're after. The good news is, if you get growth, everything else tends to fall into place. Which means you can use growth like a compass to make almost every decision you face.*
翻译成中文是:
> 一家创业公司常被定性为快速增长的公司,仅仅新创的公司还不能使其本身成为一家创业公司。对于任何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建立在什么技术上,是否拿到风险投资,或者是否具有退出机制,这些都不是必要的,其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增长。
>
> 如果你也想开始你的创业之旅,那么明白这点将非常重要。创业是如此的困难以致于你不能将其晾在一边并期待获得成功,你必须明白增长是你自始至终都需要追寻的。好的消息是,如果你获得增长了,那么其它任何事情都会自然而然的各归各位,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将增长作为你前进道路上的指南针,让你在面对所有需要时做出决策。
创业就是增长,确切的说,是你的公司中最重要的某一个数字的增长,这个数字取决于你的商业模式,对于 facebook,这个数字是留存用户数,对于 whatsapp,这个数字是用户发送的消息数,对于美团,是用户交易额。你只需要盯着这一个数字,只要这个数字按照你的意愿增长,那么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搞定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个,试图去搞定很多事情,最后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搞不定。那么,数字应该如何增长?答案是,指数式增长。人们通常对于指数式增长没有任何概念,这里简单描述一下,如果你现在有 10000 个用户,你的用户数每周增长 7%,那么一年后你将会有 33 万个用户。
如果你不相信,想想文革后的中国,百废待兴,一切问题都需要解决,状况非常的复杂,但是小平同志的智慧的只用了一个单词就解决了问题。这个单词就是 GDP,这个数字每年以 7% 增长,到现在快 40 年了,你看一下效果?如果你真的保持公司的某个数字以每周 7% 增长,那么 40 周后你公司的前景比起现在,就如同现在的中国比起文革后的中国。
| Weekly | Yearly |
| --- | --- |
| 1% | 1.7x |
| 2% | 2.8x |
| 5% | 12.6x |
| 7% | 33.7x |
| 10% | 142.0x |
Paul Graham 说,在 YC,一个比较好的增速在每周 5-7%,如果每周能达到 10%,那么你做的就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如果你只能做到 1%,那么说明你目前所做的事情是有问题的。
傅盛说,中国有一个字叫做迎刃而解,高增长率就是这个刃。这个刃找到了,很多问题就解决了,包括人的问题,思路的问题,成就感的问题,统统迎刃而解。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知道这个答案可以完美的解释猎豹移动的成长,也可以解释其他所有成功公司的发展路径,只不过对于其他公司,这个路径往往被媒体和其他声音误读罢了。正如同波尔建立的量子力学,不但可以解释氢原子的光谱,也可以解释所有原子的光谱,只是其他原子的光谱较为复杂,不容易从表面看出来罢了。人们喜欢的并不是真相,而是热闹,所以竞争和厮杀会被抬高到足以埋没一切的位置。
小说、电影和游戏中往往会有主角,而主角的经历就是所谓的主线剧情,通过主线,所有的人都会被连接起来,这点已经成为了我们太过于熟悉而不去思考的事情。但现实世界并没有主角和主线,因此,在公司成长这个故事中,我们必须人为的设置一个主线,人为的设置一个主角,使得所有的事情都能够串联起来而不是一盘散沙,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主线就是增长,这个主角就是公司的 CEO,CEO 唯一的职责,就是保证公司的增长。
## 写在后面的话
YC 的课程深浅程度不一,但无论处于创业的哪个阶段,都应该去看。中文社区的网址是:
* [http://startupclass.club/steps](http://startupclass.club/steps)
Paul Graham 的文章发表在他自己的博客上,果壳网有人翻译成了中文,两个地址如下:
* 原文:[http://www.paulgraham.com/growth.html](http://www.paulgraham.com/growth.html)
* 译文:[http://www.guokr.com/blog/347541/](http://www.guokr.com/blog/347541/)
这篇文章是为自己而写,并非为大家而写,但希望你们依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你是一个正在企业服务创业的人,你可以约我面谈,我所想到的不止是这些,但是能够写出来的也只有这么多。
欢迎你们使用 [OneAPM](http://www.oneapm.com/),你们的支持是我继续学习的动力。
The Road Not Taken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44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d1ecb494a.jpg)
# The Road Not Taken
我一度认为人类 IT 技术的发达是点错了科技树,虽然现在我已经不再这么想,但昨日种种所思所想确实比较有意思,在此期间看到一篇非常有意思的短篇科幻小说,我分享给大家。小说设定是这样的:
> 超空间引擎的技术和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的智慧生命很早都会了,于是都在宇宙中横冲直撞——但它们的整体科技水平非常低下。相反,地球人虽然始终没掌握这个技术,但是其他科技非常发达,尤其是武器技术。有一天外星人部队开着用木头和铁皮拼凑的破烂飞船来入侵美国。
> *异星歧途 (The Road Not Taken) • 哈利 · 托特达夫(Harry Turtledove) • 姚人杰 译*
## 入侵
当“不摧号” 凭借超空间引擎而凭空出现时,托格兰姆队长正在如厕。像经常发生的那样,这位罗克索兰人军官感到一阵反胃。他拿起便桶,对着它猛然呕吐起来。
吐完后,他放下了便桶,用棕灰色皮毛光滑的前臂擦拭了流淌出泪水的眼睛。“众神诅咒它!”他大声骂道,“船长们跃迁前为啥不提醒我们?”他手底下的几个士兵更加尖酸地呼应着。
这时候,门口出现一名传令兵。“我们回到正常的太空了。”年轻的士兵尖叫道,又冲向下一间舱室。他身后的人或是嘲弄,或是咒骂:“一堆废话!”“谢谢消息!”“告诉领航员——他们兴许还不知道呢!”
托格兰姆一声叹息,烦恼地挠起鼻子,担忧起自己的烦心事儿来。身为一名军官,他应该为士兵们树立个好榜样。他是低级军官,足以正儿八经地肩负起这些责任,可他服役甚久,早就觉悟到,他永远不应该指望哪个军阶比他高两级以上的长官给予他什么。高级军官能坐上那些位子,要么是老早就双手沾满鲜血,要么是新近砸下一大笔钱财。
他又一次叹息,把便桶放回墙上的凹槽内。凹槽的金属盖被滑下,依旧不能阻挡臭气。在太空中待了十六天后,“不摧号”里弥漫着屎尿、腐败的食物和陈腐躯体的臭味。罗克索兰舰队的其他任何一艘飞船里的情况都不见得有多好,或者说其他任何一支舰队情况都不比眼下好。在星际间航行,就是这个样子。忍受臭味和黑暗,是军人为了让王国蓬勃壮大所付出的一部分代价。
托格兰姆拿起一盏提灯,摇晃几下,唤醒提灯里的发光虫。发光虫受惊后耀出银白色的光芒。队长晓得,有些种族用火炬或蜡烛照亮他们的飞船,但发光虫耗费的空气更少,即便它们只能间歇地发光。
托格兰姆永远是个小心谨慎的军人,趁着光亮还持续时,查看了自己的武器。他总是把手头的四把手枪都装好子弹,时刻准备使用;等着陆行动开始后,一对手枪会挂在他的腰带上,另一对插在皮靴里。他更担心自己的剑,飞船上一直不散的湿气对剑刃不好。不出所料,他发现了一块要擦拭掉的锈迹。
他擦拭双刃长剑的时候,揣想新星系会是什么样子。他祈求这个新星系里有一颗适合居住的行星。等到飞船回到最近的罗克索兰人控制的行星时,“不摧号”里的空气可能会腐臭得无法呼吸。那是 “星辰开拓者” 要冒的一个风险。这不算最大的风险——小型的黄色恒星通常都会驭御着一两颗能孕育生命的星球——可总归还是有风险。
他情愿自己没有思索此事。担忧犹如令人疼痛的毒牙,一旦咬入你的皮肉,就甩不走了。他从一摞被褥上起身,去看领航员做得怎样。
和以往一样,兰西斯克和学徒奥格伦都在抱怨他们磨制望远镜的玻璃多么劣质。“你俩应该停止埋怨,”托格兰姆一边说,一边眯眼从门口向里面瞅,“你俩至少看东西的时候有光照着。”在长时间借助发光虫提灯看事物之后,他不得不先耐心地等待自己的眼睛适应观察舱内刺眼的阳光,才能进舱室。
奥格伦气恼得耳朵后仰。兰西斯克年纪更大,也更冷静。他把手放在学徒的胳膊上。“假如托格兰姆每嘲弄你一次,你都发脾气,那么你会没时间干别的任何事——他从蛋里孵出来的那天起,就是捣蛋鬼。托格兰姆,对不对?”
“随你怎么说。”托格兰姆喜欢这位白鼻子的资深领航员。兰西斯克不同于他的多数同行,举手投足间不像他们那么高傲,他并不认为自己做着一份重要的差事,反而使得自己在众神计划中占据着某种特殊的地位。
奥格伦突然愣住了,粗短的尾巴末梢抽动起来。“这儿有颗行星!”他呼喊道。
“让我瞧瞧。”兰西斯克说道。奥格伦让开望远镜后的位置。两位领航员一颗颗瞧看那些明亮的恒星,寻找那些显示出星系盘,表明它们确实属于行星的星球。
“确实是行星。”兰西斯克最终说道,“但不适合我们居住——那些有条纹的黄色行星无一例外空气总有毒,这类事见得多了。”他见到奥格伦沮丧的表情,又说道:“也并非一无所得——假如我们沿着一条从那颗行星到它的恒星的直线去观察,我们应该很快就会找到另外的行星。”
“试试那颗星球。”托格兰姆边说边指向一颗微红色的星球,它看上去比他目力所及的其他多数星球都更明亮。
奥格伦嘟哝了几句傲慢的话,说自己对本行当然比外行人了解得多,可兰西斯克厉声呵斥道:“队长从太空见过的星球比你多多了,小子。你应该照队长的吩咐做事。”奥格伦情绪低落地垂下耳朵,依命行事。
他的不悦随即烟消云散。“是一颗有绿色斑点的行星!”他大喊道。
兰西斯克此前一直把望远镜对准天空的另一区块,听到此话,赶紧奔了过去。他推开学徒,调整望远镜的聚焦,久久地凝视放大后的图像。奥格伦在换着脚单脚跳,灰棕色的皮毛膨胀起来,迫不及待地要听到师傅的定论。
“也许吧。”资深领航员说道,奥格伦的脸庞随之亮堂起来,可是当兰西斯克继续说后,奥格伦又变得垂头丧气。“我没看见任何像开阔水面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找到任何更有力的证据,我说我们还是试一下,再搜索一段时间。”
“我会让一只洛夫兽非常开心的。”托格兰姆说道。兰西斯克轻声笑起来。罗克索兰人把洛夫兽这种小动物带在身边,用它们测试新发现的行星的空气。假如在飞行器气闸舱的洛夫兽能呼吸星球的空气,那么该星球的空气对洛夫兽的主人应该也安全。
在一连有好几颗星球只看得见几个光点后,领航员恼怒地吼起来。接着,在用望远镜观察的兰西斯克愣在了原地。“是这儿了。”他轻柔地说道,“这儿就是我们想要的。奥格伦,过来。”
“哦,我的天啊,确实。”学徒看了一会儿后惊叹道。
“去把此事报告给斯列冯统帅,问下他,他手头的设备有没有探测我们舰队之外的任何超空间引擎的振动。”奥格伦匆匆离去,兰西斯克示意让托格兰姆过来。“你自己看看。”
步兵队长弯下腰,凑到目镜前。在漆黑太空的映衬下,望远镜里见到的星球看上去酷似罗克索兰星球:蔚蓝色的深海上覆盖着旋涡状的白色云团。一颗相当大的卫星悬挂在附近。两颗星球都差不多在半相期,比 “不摧号” 更靠近它们的恒星。
“你看见陆地了吗?”托格兰姆问道。
“看图像最上面,冰冠下面。”兰西斯克说,“那些棕色和绿色图案不是通常情况下水面的颜色。假如我们想在这个星系里找到个有生命的星球,那么你现在看到的就是。”
他们轮流观察那颗遥远的星球,试图画下地貌特征,一直到奥格伦回来。“怎样?”托格兰姆说道,不过他见到学徒的耳朵欢快地高耸着。
“整个星系里只有我们的超空间引擎的放射!”奥格伦笑着说。兰西斯克和托格兰姆都拍打起学徒的后背,好像他是好消息产生的原因,而不只是带来好消息的人。
队长甚至笑得比奥格伦更开心。这意味着那将是一次简单的征服行动,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完全赞同。如果附近没有人能够制造超空间引擎,那要么是星系里根本没有智慧生命,要么是居住在星球上的种族依然处在原始状态,对火药、飞行器和星际战争的其他方面一无所知。
他搓了搓手。他迫不及待地要着陆了。
## 接触
巴克 · 荷索百无聊赖。在太空中待了足足四个月,还有五个半月在等着他,人变得无聊一点儿也不让人惊讶。地球是 “阿瑞斯三号” 后面的一颗明亮星球,较为暗淡的月球陪伴左右,火星在前方发出红光。
“巴克,现在轮到你锻炼了。”阿特 · 施奈德喊道。在五名宇航员之中,他大概是最爱发号施令的那位。
“晓得了,伙计。”荷索叹息道。他把自己推到脚踏车上,踩踏起来,起初无精打采地,接着越来越使劲。锻炼有助于保持骨骼中的钙质,令其尽量少受失重的影响。此外,也让宇航员们有点儿事做。
梅丽莎 · 奥特正在收听地球传来的新闻。“费南多 · 巴伦斯瑞拉昨晚过世了。”她说。
“谁?”施奈德不是棒球迷,不知道这位洛杉矶道奇队的天才投手的大名。
荷索是个棒球迷,还是个加利福尼亚人。“我曾经在一次退役球手纪念赛见过他,我还记得老爸和爷爷总是说起他。”他说,“梅尔①,他享年几岁?”
“七十九岁。”梅丽莎答道。
“他总是活得太沉重。”荷索伤感地说。
“耶稣基督啊!”
荷索眨了眨眼。自打从美国太空站起飞开始,阿瑞斯三号上的宇航员从没说话如此激动过。梅丽莎正看着雷达屏幕。“弗雷迪②!”她大喊道。
飞船上的电子专家弗雷德丽卡 · 林施乔姆刚刚从促狭的浴室里出来。她扑向控制面板,身后依然拖着一串小水滴。她没有费事地用毛巾擦干身子——很久之前,羞怯心在阿瑞斯三号上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梅丽莎的叫喊甚至令克劳德 · 琼纳德从生物实验室里探出头来,他的多数时间都花费在这个小小的实验室里。“出了什么情况?”他从舱口喊道。
“雷达不对劲儿。”梅丽莎告诉他。
“什么意思,不对劲儿?”琼纳德气恼地追问。他是那类觉得自己的每分每秒都很宝贵,并认为别人也是如此的讨厌鬼。
“屏幕上有大约一百个、也许一百五十个物体,根本不应该在那儿的物体。”弗雷德丽卡 · 林施乔姆插嘴说道,她也有点儿惜时如命的毛病,“距离在两百万公里左右。”
“它们一分钟前还没在那儿。”梅丽莎说,“我想知道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当弗雷德丽卡操作起雷达与电脑时,荷索还在健身脚踏车上,觉得自己百无一用:一位地质学家在距离星球有几百万公里的地方有什么用处?他甚至无法让自己的名字被铭刻于历史书上——没人会记得第三批探险队的成员,无论他们的目的地是哪里。
弗雷德丽卡完成了检查。“我找不到任何故障。”她说话的语气像是在生自己和设备的气。
“是时候联系地球了,弗雷迪。”阿特 · 施奈德说,“假如我要登陆火星的话,不能指望一台闹故障的雷达。”
梅丽莎早已在用话筒与地球通话。“休斯顿,这儿是阿瑞斯三号。我们遇上了个难题——”
即使信号以光速传播,依然得等待好久。宇航员一个接一个地缓缓凑过来。扩音器突然发出声音时,每个人都被惊得跳了起来。“阿瑞斯三号,这儿是休斯顿控制中心。女士们,先生们,我不知该如何告诉你们这件事,但我们也见到它们了。”
联络员还在继续唠叨,但已经没人在听她讲话。荷索觉得头皮刺痛,头发出于原始反射一根根地想要竖起来。他的内心充满惊惧,他从未想到,自己会亲眼目睹人类与外星种族的接触。“梅尔,向它们发信号。”他催促道。
她犹豫不决。“巴克,我不晓得该不该那么做。也许我们应该让休斯顿来处理。”
“去他妈的休斯顿。”他冒出的粗口让自己都惊讶,“等到那里的官僚琢磨出对策的时候,我们那时早就着陆在火星上了。我们才是在场的人。你打算错过两个种族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刻吗?”
梅丽莎逐一看向她的同伴。无论她在他们的脸上见到了什么,总之是令她满意的结果,因为她把目标转向天线,开始说话:“这儿是太空飞船阿瑞斯三号,呼叫未知的飞船。致以地球人民的欢迎。”她暂时关掉了无线电发射机问:“我们共能说多少种语言?”
他们依次以俄语、汉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甚至包括拉丁语发送了呼叫。(“谁知道外星人上一次访问地球是在什么时候?”当施奈德向她投以怪异的眼神时,弗雷德丽卡如此辩护。)
假如说等待地球发来的回复耗时良久,那么这一次等得更久。延迟了好久,远远超过一个光速来回所需的十五秒。“就算他们不会说我们的任何一种语言,他们不也应该说点儿什么吗?”梅丽莎对着空气问道。空气或外星人都没有回答她。
接着,那些古怪的飞船开始背离太阳,向着地球疾驰而去。“我的天啊,它们加速了!”施奈德说,“那些不是火箭吧!”他突然间胆怯起来。“我猜想星际飞船不会携带火箭的,对吧?”
阿瑞斯三号再一次孤零零地漂泊在这一片太空中,循着它的霍曼转移轨道,毫不动摇地继续飞向火星。巴克 · 荷索不禁想哭。
## 试探
罗克索兰舰队的飞船和演习时一样,聚拢在这个新发现的行星陆地较多半球的地极上空。因为每个人都会抵达相同的地点,这套准则使得舰队的会合容易一些。很快,只有四艘飞船没有出现。一艘侦察舰赶紧绕到另一面的地极,找到那四艘飞船,把它们带了回来。
“每一次都有几个喜欢水的家伙。”托格兰姆给领航员们带来消息时,咯咯笑着说道。他抓住每一次机会溜到领航员的圆顶观察舱,不只是因为这儿阳光充沛,还是因为他和许多军人不同,对行星本身感兴趣。要是他有擅长计算的头脑的话,他也许早就尝试成为领航员了。
他有着一只擅长执笔写写画画的手,所以兰西斯克和奥格伦乐意让他待在望远镜旁,为他们正在绘制的行星草图添上几笔。
“真是稀奇的星球。”他评论道,“我从未见过哪颗星球上有如此多的林火或火山,或者黑暗那面的天知道什么着了火的东西。”
“我依然认为那些是城市。”奥格伦说道,公然与兰西斯克针锋相对。
“它们太大也太亮了。”资深领航员耐心地说道。他们的争论显然已经持续了好一会儿。
“奥格伦,这次是你第一趟异星之旅,对不对?”托格兰姆问道。
“是啊,是又如何?”
“你就是看问题还不够全面。罗克索兰星上的伊戈罗克将近有一百万人口,夜里从太空看它,几乎看不见。也没有哪个地方像这些光亮一样明亮。请记住,这是一颗原始的行星。我承认,下面看上去确实居住着智慧生命,但一个尚未意外地发现超空间引擎奥秘的种族怎么可能建造起大小十倍于伊戈罗克的城市?”
“我不知道。”奥格伦闷闷不乐地说,“但是从我借助月光依稀看见的地貌来说,那些光亮都处在建造城市的最佳地点——海岸线上、河流沿线,诸如此类。
兰西斯克叹气道:“托格兰姆,我们得拿他怎么办?他一心以为自己样样都懂,不会听我们讲道理。你年轻时也这副腔调?”
“不管怎样,得一直等到我的氏族家长们把我教训得服服帖帖。不过,无须大惊小怪。很快飞行器就会带着洛夫兽降落星球,我们那时就能知晓答案了。”他强忍下笑声,突然脑袋清醒起来,希望自己年轻时没有像奥格伦这样容易上当。
“我的雷达上显示出一艘外星人的飞船,”SR-81 侦察机的飞行员报告说,“它下降到五万米高度,依旧在降落。”侦察机已经达到了上升限度,而这只不过达到了外星人飞船进入大气层时的一半高度。
“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先别开火。”地面控制中心下令道。在他起飞前,他们已经向他下达过这条命令,但这些军队高层不打算让他忘记此事。他并不是真的责怪他们。一个爱乱开枪的蠢蛋可能永远葬送人类。
“我开始获得视觉图像,”他边说边瞥看着投射在面前的平视显示器上的画面。片刻后,飞行员问道,“我现在就能告诉你们,这是一艘长相怪异的飞船。它的机翼在哪儿?”
“我们现在也在接收图像。”负责地面控制的长官说道,“他们一定是在大气层内飞行器上运用了和宇宙飞船上相同的原理,某种反重力装置,赋予了他们提升和驱使物体的能力。”
外星人的飞船一直没理睬 SR-81 侦察机,正如所有外星人都没理睬地球向他们发送的信号。外星人的飞行器继续缓缓降落,SR-81 侦察机在下面盘旋,希望自己不必下降至空中加油机那儿要求补加燃料。
“一个疑问获得了解答,”他呼叫地面控制中心,“这是一架战机。”抱着和平意图的飞行器不会在机腹上画上那些虎视眈眈的眼睛和满嘴尖牙利齿的血盆大口。美国空军有一些对地攻击机上也画有类似的标志。
外星人的飞行器最终降落至 SR-81 侦察机巡航的高度。飞行员再次呼叫地面。“可否允许我在外星人飞行器前面飞掠过?”他问道,“也许飞行器里的所有人都睡着了,我此举能弄醒他们。”
地面控制中心沉默许久后,不情不愿地同意了。“不许做敌意的手势。”控制人员警告说。
“你觉得我会做什么,对着外星人竖起中指?”飞行员咕哝着,但他的无线电已关闭。当他控制着 SR-81 侦察机开始漫长而缓慢的拐弯,飞机的加速度使得他被压在座椅里,这一拐弯会让飞机出现在外星人太空舰队派出的那艘飞船前方五百米左右的地方。
飞机上的摄像头让飞行员瞥见了外星人飞行员的模样,对方坐在一面脏兮兮的小挡风玻璃后面。
外星生物也看见了他。毫无疑问地看见了他。外星人飞行员像只受到惊吓的幼鹿左躲右闪,完成了一连串复杂的机动飞行动作,这些动作会令 SR-81 侦察机的飞行员被紧紧地压在压力舱的舱壁上——前提是他的飞机性能能跟得上外星人的飞行器。
“我要追赶敌机!”飞行员大喊道。地面控制人员冲着飞行员厉声训斥,可坐在驾驶舱里的是飞行员而不是控制人员。飞机后燃器开启后产生汹涌澎湃的瞬间加速力,相比之下,他之前感受到的压力不过像爱人的轻抚。
他的侦察机拥有更佳的流线型设计,速度比星际飞船派出的飞行器更快,但那并没让他占到便宜。外星人飞行员每次发现他,他们的飞船就能毫不费力的轻松躲开。SR-81 侦察机的飞行员觉得自己像个想用短柄斧头杀死一只蝴蝶的笨男人。
更令他受挫的是,他的燃料警示灯亮了起来。不管怎样,他的飞机是针对接近太空的稀薄大气层而设计的,不是用来在外星飞行器所飞经的越来越稠密的大气层里运转的。他骂了句脏话,但不得不飞离了敌机。
当 SR-81 侦察机从空中加油机里吞进航空煤油时,飞行员不禁想起,假如他刚才发射一枚导弹会发生什么事。他有两次处于极佳的发射位置。他只会在自己心底里想想这事而已。上级们要是知道他有这个想法会有什么可怕反应,单单想到此处,他就不敢深思此事。
托格兰姆参加完军官会议回来时,步兵们把他团团围住。“队长,什么命令?”“洛夫兽还活着吗?”“下面什么模样?”
“伙计们,洛夫兽活下来了!”托格兰姆笑容绽放地说道。
他的连队成员大声欢呼,营房里回响起震耳欲聋的喝彩声。“我们要下去了!”士兵们呼喊起来。一些人兴奋地竖起耳朵。有些士兵在空气腐臭的房内挥动起羽饰帽。其他人的喜好则更像他们的队长,走到各自的地铺,开始检查武器。
“长官,敌人会有多么强硬?”托格兰姆走过时,一位名叫伊灵古阿的,长着灰色皮毛的老兵开口问道,“我听说飞行器飞行员看见了一些奇怪的东西。”
托格兰姆笑得更欢了。“伊灵古阿,老天在上啊,你难道经历得还不够多,不晓得在星球着陆前,比起留意这些你听到的谣言,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长官,我也希望如此。”伊灵古阿说,“但这些谣言如此怪异,我揣想也许有些实情。”见托格兰姆没有回答,老兵自感愚蠢,摇了摇头,摇晃起提灯,这样他就能检查短剑的利刃。
## 登陆
步兵队长尽量不惹人注意地发出一声叹息。他不晓得自己该相信哪种说法,而他刚才也听了飞行员的汇报。这个星球上的原住民不懂反重力技术,他们又怎么可能拥有飞行器?托格兰姆听说过有个种族在发现更佳的飞行方法前,使用了热气球,但热气球不可能抵达原住民的飞行器出现的高度,也不可能改变方向,飞行员在会议上一直坚持说那架飞行器改变了方向。
必须假定飞行员弄错了,他肯定是弄错了。但是假如兰西斯克之前嘲弄过的那种可能性是真的,这个星球人口如此稠密,只剩下一丁点宝贵的野外空间,如此庞大的城镇又该如何想象?其他飞船发来的提灯信号表明,他们派去侦察的飞行员也汇报了同样疯狂的不可能现象。
甭管了,从长远来看,即使这个种族数目像野餐时的瑞佛虫一样繁多也无关紧要。那样只会是有更多的臣民服膺于罗克索兰。
“这是白白糟蹋了机会。”比利 · 考克斯一边对众人说道,一边把帆布包甩到肩头,大步流星地奔向那辆正在等他的卡车。“我们应该张开双臂欢迎外星人,不该展示武力。”
“你跟他们说去,教授。”中士桑托斯 · 阿莫罗斯在后面窃笑,“我呢,只想尽快在哪个有空调的营房里舒舒服服地坐下,不用再面对洛杉矶的炎夏烟雾和大太阳。真可惜,你只是个一级专业军士。如果你是总统,你就能随心所欲地下达命令,而不是在这儿接受命令。”
考克斯觉得那样也不是十分公道。第二次叙利亚危机爆发后,军队招兵买马,他被招募进陆军的时候,正攻读政治科学硕士的他只是少了几个学分。
他必须把自己瘦长的身体像把折刀一样折叠起来,才能钻进卡车橄榄色的顶篷下面,在乘客舱里坐下。座位太硬,也彼此靠得太近。把人都塞进车里比他们坐得舒不舒服更重要,尽管乘客就活生生地在你面前。典型的军人思维,考克斯轻视地想道。
卡车很快就坐满了人。柴油发动机伴着隆隆声启动。一个黑人士兵掏出一副扑克牌,和众人打赌,说他能把二十五张扑克牌变成五手好牌。有两个生手和他赌了起来。考克斯以前赌输了不少钱后,才弄明白这是个骗人的赌局。黑人士兵一边暗笑,一边把扑克牌递给一个上当的蠢蛋,让他洗牌。
嘶!扑克牌撕开的声音响起,使得卡车里的所有人都转头来看。“伙计,你从哪儿学会这样玩扑克牌?”黑人士兵质问道,他名叫吉姆,但大家都喊他小吉。
“在拉斯维加斯玩二十一点的时候。”嘶!
“嘿,小吉,”考克斯喊道,“我突然想要回输给你的十块钱。”
“伙计,你的钱已经花掉了。”小吉一边说,一边郁郁不乐地看着扑克牌移动,仿佛这些纸牌具有生命。
卡车一路向北驶,卡车所在的护卫车队包括了卡车、机械化步兵战车、轻型坦克,延绵数英里。这个整编团正向洛杉矶开拔,以连队为单位,安置在洛杉矶市的不同地区。考克斯很赞同这种安排,这样他就不太可能会与那些外星人正面相遇了。
“桑迪,”他对紧挨着坐在自己身旁的阿莫罗斯说道,“就算我弄错了,外星人并非友善之辈,那手持的武器会有什么用呢?这就好比手持安全别针与大象较量。”
“教授,我早跟你讲过,他们付钱给你我不是让我们思考。思考问题也无妨,但我要执行中尉命令我做的事情,你要执行我叫你做的事情,那样就万事大吉了,对不对?”
“好吧。”考克斯这么说是因为桑迪不是个坏家伙,而且是位中士。然而,倚靠在考克斯靴子中间的那把新式步枪看起来十分无用,他的头盔和护身装甲同脱衣舞女郎的性感睡衣一样轻薄。
随着 “不摧号” 进入大气层,观察舱外面的天空开始从黑色变成深蓝色。“那儿。”奥格伦指着某个地方说道,“我们会在那里降落。”
“从目前的高度看不见多少。”托格兰姆评论说。
“奥格伦,让他用你的望远镜。”兰西斯克说,“他很快就要回他的连队去了。”
托格兰姆咕哝了起来,兰西斯克的话不那么简单,有着弦外之音。尽管如此,他还是很乐意从目镜里看看外面。大地仿佛向他冲来。他逐渐适应颠倒的映像时,有一阵头晕目眩,映像中的海洋处在视野中错误的一侧。但他对看风景没兴趣,他想要弄明白的是:他手底下的士兵和 “不摧号” 上的其余部队必须要怎么,才能打出一个滩头堡,并死死守住,对付这个星球上的原住民。
“那儿有个看上去很不错的地点。”他说,“城市东边——不,是西边——区块的建筑物中间的那块绿地。那应该能给予我们一块开阔的着陆场地,一块合适的扎营地,以及让增援部队着陆的基地。”
“让我看看你在说的地方,”兰西斯克边说边把他推攮到一边,“嗯嗯,是的,我看到你说的那片地方了。那地点也许不坏。奥格伦,过来看看这个。你能在统帅的望远镜里再次找到这个地点吗?如果行的话,就去指出给他看。我们建议把那儿当做我们的降落地点。”
学徒匆匆离开。兰西斯克再次俯身凑到目镜上。“嗯嗯,”他再一次说道,“下面的人造建筑挺高,对吧?”
“我觉得是这样。”托格兰姆说,“道路上也车水马龙。他们花费了好大一笔钱给道路都铺上了圆石,我没看见路上扬起半点儿尘土。”
“这次的征服应该能获得很丰富的战利品。”兰西斯克说。
一个仿若猎鸟的金属物体从观察舱窗口旁飞掠而过。“老天啊,他们确实有飞行器,我没眼花吧?”托格兰姆说道。虽然飞行员一直宣称看见飞行器,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并未相信过这种说法,直到他亲眼见到。
他注意到兰西斯克的耳朵在急躁地抽搐着,意识到自己确实在观察舱里滞留了太久。他拿起自己那盏发光虫提灯,回到自己的部队。
有两个士兵因为他离开太久而怨恨地看着他,可是他告知了两人着陆地点的情况,鼓舞了他们的斗志。普通士兵最喜欢的莫过于内部消息了。他们不晓得内部消息的时候,会胡乱猜测上级的心思,但是当他们对上级讨论的事情略知一二的话,这场游戏就更加有趣。
门口出现一名传令兵。“托格兰姆队长,你的连队会从三号气闸舱着陆。”
“三号。”托格兰姆复述了一遍,传令兵跑开了,去传令给其他地面部队的长官。队长戴上羽饰帽(羽毛是猩红色的,这样他的连队即使在战场上也能认出他),最后一次检查了手枪,接着命令自己的部属紧跟着他。
气闸舱内侧门前面和 “不摧号” 上的其余任何地方一样乌漆墨黑,一样臭不可闻,一样令人不舒服,但不知怎地,待在这儿容易忍受些。很快,舱门就会开启,他会感觉到清新和风吹拂在皮毛上,品味到芬芳好闻的干净空气,享受到和煦的阳光,还不受时间限制。很快,他就会在战斗中与这些新遇到的生物较量一番。
“不摧号”上的飞行器从母舰上发射出去的时候,他感觉到一点点震动。这回飞行器上不会载有洛夫兽,而是载上了火枪手,他们会从上空开火,把罐装的火药引线点燃,再从空中扔下,以此来威吓这颗星球上的原住民。罗克索兰军队总是尽全力给敌人留下凶残的初印象——恐惧能令他们的兵员翻倍。
传来了另一阵震动,与上一次的震动不同。这回是飞船着陆了。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校园被一片阴影覆盖。小吉伸长脖子,说道:“乖乖隆叮咚,看看这大家伙!”他念叨这句话已经足足有五分钟,在外星飞船缓缓降落时一直没停过。
他每次念叨时,比利 · 考克斯只能点点头。他的嘴巴干渴,双手紧握在步枪的塑料手柄和冰凉的金属枪管上。新式步枪在这艘趾高气扬地降落的庞大飞船映衬下显得不堪一击。外星人的飞行器在飞船周围飞来飞去,好似鲸鱼旁边的小鲦鱼,它们转而又令更远处盘旋的美国空军战机显得像侏儒。战机的喷气式发动机发出巨响,能刺破地面上紧张不安的士兵和平民的耳膜,而外星飞行器的发动机则安静得可怕。
外星飞船降落在新罗伊斯楼、新海恩斯楼、新金赛楼和新鲍威尔楼中间的方形空地上。飞船比周围随便哪座两层楼红砖建筑都要来得高,这儿的每座楼都是原有楼房在二○三四年洛杉矶大地震中坍塌后重建起来的。考克斯听见空地上的小树苗在外星飞船的重压下断裂的声响。他寻思着,五年前随着那些著名的老楼一起倒下的大树就算依然存在,照样会支撑不住。
“好了,它们着陆了。我们赶紧上去。”肖顿中尉下令道。他其实没能克制住嗓音的颤抖,可他依然快步向南,冲向外星飞船。他带领的排跟在他身后,经过了迪克逊艺术中心,经过了新邦奇楼。距现在还不是太久的时候,比利 · 考克斯曾赤脚走在这个校园内。此时此刻,他脚上的靴子踩踏在混凝土路面上,砰砰作响。
这个排部署在道德楼前面,向西看,能见到外星飞船。一阵柔风抚弄着小树的叶片,这些尚需壮大的小树种在这儿,是为了取代那些在地震中倒下的茁壮大树。
“尽可能去找掩护。”肖顿中尉平静地下令。这个排匍匐进花坛,蜷伏在细瘦的树干后面。外边的希尔加德大道上,装甲战车都已经找好最佳的射击位置,各就各位,柴油发动机则发出轰鸣声。
## 对峙
考克斯不悦地想着,这完全是在浪费时间。现在该做的事是与外星人友好相处,而不是一上来就假定外星人是危险的。
至少,有些事正沿着这一方向进行着。一个代表团从墨菲楼里走了出来,躲在一面白旗后面,从这栋行政楼缓缓走向外星飞船。代表团里打头阵的是洛杉矶市长——总统和加州州长正在别处忙碌着。比利 · 考克斯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只要能成为代表团成员就行,而不是倒卧在这儿,肚子贴着草地。要是外星人等到他五十来岁的时候再过来,让他有机会成为大人物,该有多好……
阿莫罗斯中士用手肘轻推了他。“伙计,看看那儿。有情况——”
阿莫罗斯是对的。好几扇之前还紧闭的舱门徐徐打开,使得地球的空气能够与船舱里的气体混合。
西风变大了。考克斯的鼻子抽紧。他说不明白这些冲他飘来的奇怪气味都是什么来路,可他嗅到味道的时候,闻出了污水和垃圾的气味。“老天,好臭啊!”他说道。
“神灵在上,好臭啊!”托格兰姆惊呼起来。当气闸舱的外侧门放下时,他本来期待着外边新鲜的空气能取代 “不摧号” 里面陈腐的臭气。这儿的空气闻起来像在用泥煤生火,烟气缭绕,要不就是灯芯尚未被掐灭的油灯气味。它还令眼睛灼痛!他感觉到瞬膜覆盖到眼球上保护双眼。
“准备战斗!”他下达命令之后,就带领着自己的连队往前走。这一步最难处理好。假如这儿的原住民够胆量的话,他们可以趁着罗克索兰人走出飞船的时候发动攻击,那样会引发各种麻烦。然而,多数未掌握超空间引擎技术的种族都会敬畏于外星访客的到来,不会尝试发动那样的攻击。假如他们不迅速发动攻击,那就为时太晚了。
这儿的人没有发起进攻。托格兰姆看见一些原住民,但他们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吃不准那儿有多少原住民。他们的皮肤斑驳——或者那其实是衣服?——很难注意到他们,也很难数清楚人数。可他们肯定是战士,从他们的举止和手里拿着的武器就看得出来。
他的连队组成了熟悉的两排阵形,第一排蹲在地上,第二排站着,手里的火枪瞄准了敌方前列部队的脑袋。
“哈,我们去那边。”托格兰姆欣喜地说道。躲在白旗后面上前的那伙人肯定是原住民中的贵族。队长瞧出来了,那色彩斑驳的其实是衣服,因为这些人的穿着独树一帜,颜色暗黑,脖子上还挂着外形怪异的狭长布条。他们比罗克索兰人更高,也更瘦,脸上也没有突起的鼻子。
“伊灵古阿!”托格兰姆大声喊道。这个老兵率领着连队右翼的小队。
“长官!”
“你的部队阵线逆时针转四十五度角。听到命令后,击倒那儿的敌方将官,那样会削弱余下敌军的士气。”托格兰姆按照标准的作战守则下达了命令。
“准备好火绳!”托格兰姆说道。罗克索兰士兵把闷烧着的火绳放落到火枪的火门上。“瞄准目标!”一把把火枪微微地移动。“开火!”
“泰迪熊!”桑迪 · 阿莫罗斯一声惊呼。同样的念头跃入了考克斯的脑海。外星飞船里出来的外星生物是棕褐色的,圆鼓鼓、毛茸茸,有着长长的鼻子和大大的耳朵。然而,泰迪熊通常可不会手持武器。
考克斯心想道,泰迪熊通常也不会住在一个闻上去像臭水沟的地方。当然,这股气味在他们闻起来可能像香水。可假如真是那样,外星人和地球人相处起来就会有麻烦了。
他注视着泰迪熊各就各位。不知怎地,他们的阵形并没让人觉得他们要构成仪仗队欢迎市长和他的随从。不过,这场景在考克斯看来很眼熟,然而他也想不明白原因。
接着,他突然灵机一动。要不是他眼下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校园里,他绝不会打通关节。他记得自己上过一门课,课上讲授了十六世纪欧洲民族国家的崛起,以及国王创建的纪律严明的职业军队的重要性。那些早期军队和眼前的外星人军队一模一样。
## 交火
这是一次滑稽的巧合。他正要向中士提起这一发现,这时突然枪声大响。
外星人的长枪突然喷出火舌,大团的烟气飘入天空。考克斯的耳畔响起了一阵响声,仿若一只愤怒的黄蜂在嗡嗡叫。他听到两边传出叫喊和尖叫声。市长代表团里的多数人都已倒下,一些人不再动弹,另一些人痛得翻来覆去。
外星飞船发出一声动静,瞬息之后,又是一声,同时一发圆炮弹击中了砖砌结构的道德楼。一块碎片打在考克斯的后脖子上。微风带来了爆竹的气味,他已经有很多年没闻到这种气味了。
“继续装填!”托格兰姆喊道,“再齐射一次,然后用刺刀和敌人肉搏!”他部下的士兵疯狂地忙活着,测量每次装填火药的量,再装入实心圆弹。
“他们想跟我们玩这个!”阿莫罗斯叫喊道,“兄弟们,把他们的皮剥下来钉到墙上!”阿莫罗斯的小手指头已经被打掉了,他似乎并没发觉。
考克斯手里的新式步枪早已在开火,吐出一连串烫手的黄铜弹壳,枪身靠在他的肩上砰砰作响。他插入一个又一个弹夹,握在手里的步枪像水管一样倾泻出子弹。假如一发子弹没有击中敌人,那么下一发子弹一定会。
与考克斯同个排的战友同样在开火。考克斯还听见校园内不同地方的自动化武器开火的声响,还有火箭推进榴弹和野战炮更为低沉的声响。人类军队产生的硝烟开始包裹住外星人的飞船和周围的外星士兵。
敌方冲着考克斯所在的排回了一两枪,然后又回了几枪,但他们的反击始终稀稀拉拉,考克斯惊讶得不敢置信,对中士喊道:“这不公平!”
“去他们的!”阿莫罗斯喊话道,“他们想要充老大,他们就得接受风险。他们干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干掉了市长。我一直以来都讨厌那个老疯子。”
在托格兰姆听来,这种刺耳的哒哒哒声一点也不像他听到过任何一种开枪声。开火太过密集,形成了连绵不绝的恐怖枪声。假如原住民在反击他的部队,那么他们阵地上火药产生的呛人浓烟在哪儿?
他不晓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只知道自己的连队会像面对镰刀的谷物一样倒下。有个士兵一次被三枚子弹击中,姿态笨拙地倒在地上,仿佛他的身体不知道该转向哪一边。另一枚子弹打掉了他的天灵盖,场面可怕至极。
队长刚才尖叫着下令齐射,可是还未实现就已泡汤。大概有一个小队的士兵勇敢地走向原住民,日光在这些擦得锃锃亮的长刺刀上闪耀。这些士兵还未踏出七八步,就已纷纷倒下。
伊灵古阿看着托格兰姆,眼睛里充满恐惧,倒伏下的耳朵紧贴着脑袋。队长知道自己也是这个模样。“他们对我们干了什么?”伊灵古阿吼叫着。
托格兰姆只能无助地摇摇头。他俯冲到一具尸体后面,拿起一把手枪对着敌人开了一枪。仍然有机会打赢,他心想道——这些疯狂的原住民怎么经受得住第一轮空中攻击?
一架飞行器俯冲向原住民。火枪手从射击孔里开了一枪,随后退回去装填子弹。
“干掉他们,这群婊子养的!”托格兰姆叫道。不过他并没有在空中挥舞拳头,因为他早已学乖了,知道这样做很危险。
“有飞机!”阿莫罗斯中士咆哮道。他的班组中还未俯卧下的战士纷纷抬起头。同袍受伤的时候,考克斯在战场的喧嚣声中听见了痛苦的惨叫。
肩扛着导弹发射器对准外星人的飞行器发射了 “水蝮蛇” 对空导弹。对方飞行员一定拥有猫一样的神经反射。他驾驶飞行器在空中避向侧面,没有一架地球上制造的飞机能完成那样的动作。结果,水蝮蛇导弹从敌方飞行器旁飞掠过去,没有造成一丁点儿伤害。
飞行器上扔下许多样子像是陶罐的玩意儿。这些炸弹爆炸时,地面都震动了。耳朵被震聋了的比利 · 考克斯咒骂开来,再也不担忧这场战斗是否公平。
可敌方的飞行员没有看见跟在他屁股后面的 F-29 战斗机。这架美国空军的战斗机在不到一英里的近距离内发射了两枚导弹。那枚红外线制导导弹没有寻找到目标,自行爆炸了,但另一枚雷达制导导弹径直冲向地方飞行器。剧烈的爆炸让考克斯把脸埋进地里,双手捂住了耳朵。
他心想着,战争就是这样:我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我的一方正在赢得战争。对于输家来说,会是什么样的呢?
当第一架飞行器被原住民的飞机击中时,托格兰姆心中的希望之火熄灭了。“不摧号”上其余的飞行器也没撑多久。它们可以躲闪,但反击能力甚至比罗克索兰地面部队更弱。而且,当他们受到来自下方或后面等盲点的攻击时,简直就不堪一击。
飞船上的一座火炮成功地进行了反击,立刻引来了那些会移动的堡垒的回击,移动堡垒在这个像公园的区域外面的街道上就位时,托格兰姆瞥见过几眼。
第一枚炮弹袭来时,这位背运的队长还有一瞬间以为这是 “不摧号” 上的另一尊火炮开火了。爆炸声一点也不像实心炮弹击中目标时的撞击声。一块炙热的金属碎片在托格兰姆手边的地面上燃烧,这令他觉得是有尊火炮被炸飞了,但飞船的上层建筑发生更多的爆炸,有些未能打中飞船的炮弹使得泥土飞扬,说明这是原住民动用了更多凶恶的武器。
一样大块的坚硬物体击中了队长的后脖子,世界天旋地转,他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停火!”命令首先下达至野战炮部队,然后是最前线的步兵部队。比利 · 考克斯推上袖口,看了眼手表,难以置信地看着时间。整场交战持续了不到二十分钟。
他看了眼四周。肖顿中尉正从一棵装饰性的假棕榈树后面爬起身。“我们去看看战果。”他说道。他开始缓缓走向外星飞船,手里的步枪仍然蓄势待发。那儿就是一处黑烟弥散的废墟。而且,周围的楼房也都毁于一旦。以前的楼房在大地震中毁坏更为严重,但波及没这么广。
草坪上散落着外星人的尸首。溅洒在碧绿色的草地上的鲜血和人类的血液一样,都是深红色的。考克斯弯下腰捡起一把手枪。手枪制作得很漂亮,枪柄的浅灰色木材上镌刻了战斗的场景。不过他认出这是把单发手枪,一件至少过时了两百年的轻兵器。他惊讶得直摇头。
阿莫罗斯中士拿起了一件圆锥形状的东西,此前它落在一具外星人尸体旁边。“这是啥玩意儿?”他问道。
考克斯又一次感到碰上了自己弄不明白的事。“这是个装火药的角筒。”他说道。
“像电影里那样?拓荒者用的那玩意儿?”
“非常相像。”
“该死的。”阿莫罗斯感触颇深地说道。考克斯赞同地点了点头。
他们和排里的其他人一道,靠近那艘被炸毁的外星飞船。大多数外星人已经死了,身体依然排成整齐的两排,他们正是以这个阵形向人类士兵开火的。
在一具尸体后面,躺着一位头戴猩红色羽饰帽的军官尸体,正是他下令发动了这次恐怖的、实力悬殊的遭遇战。就在这时,外星人发出呻吟声,翻了身,和人类苏醒时的模样别无二致,考克斯被吓了一大跳。“抓住他。他还活着!”考克斯呼喊起来。
好几个士兵扑到正苏醒过来的外星人身上,外星人身体绵软无力,无法反抗。士兵们开始从外星飞船撕裂的口子向里面张望,有几个胆大的甚至走了进去。他们依旧谨慎小心,这艘飞船庞大得不可思议,比任何一艘人类航天器都大多了,尽管它遭受过炸弹轮番攻击,里面肯定还有幸存者。
## 善后
和以往一样,士兵们没能享受快乐太久。战斗仅仅持续了几分钟,第一队专家就乘坐着直升机出现了,专家内心怀着保留意见地看着这些普通士兵,发出可怕的耳舌聒噪声,还立刻带走了考克斯所在排俘虏的外星人。
阿莫罗斯中士忿忿不平地看着专家们带走了外星人。“桑迪,你知道这事一定会发生。”考克斯安慰他,“棘手的活由我们做,一等麻烦事办妥当,官员们就来接手。”
“是啊,但是如果这次不一样呢,岂不美妙?”阿莫罗斯不带幽默感地笑了出来,“你不用告诉我:这事机会渺茫。”
托格兰姆仰躺着醒来时,他知道有些事不对劲儿。罗克索兰人睡觉时总是俯卧的。起初他寻思自己怎么会躺在这儿…… 昨晚他喝了太多生命之水?他的脑袋很痛,极有可能确实是喝醉酒了。
接着记忆涌回了脑海。那些该死的原住民用了带巫术的武器!是不是他的部下重振旗鼓,最终击退了敌人?假如那是真的,他誓愿在余生里一直为战争之主埃迪法女神点还愿灯。
他所处的房间逐渐进入他的眼帘。从他躺的床到房顶的灯,没有一样东西是他所熟悉的。灯光明亮得犹如日光,既没烟气也没见火光闪烁。不,他认为罗克索兰人没有打赢那场仗。
恐惧如同寒冰,落在他的心中。他知道自己的种族是如何对待俘虏的,也从其他人口中听到过太空人的可怕故事。他战栗了一下,想到捉住他的种族如此残暴,他们又能发明出怎样匠心独到的酷刑?
他摇摇晃晃地站起身。他在床尾找到了帽子,几块显然是从 “不摧号” 上拿来的熏肉,还有一个半透明的罐子,是用某种既非皮革也非玻璃、更不是陶土或金属的材料制成的。不管它到底是什么,它都太过柔韧,无法制成武器。
罐子里有水,但不是 “不摧号” 上拿来的水,那些水尝起来已经有股馊味了。这些水凉丝丝、新鲜又纯净,一点儿怪味都没有,这么好的水只有他喝过的两口山泉才比得上。
房门悄无声息地打开,铰链没有发出半点响声。走进来两个原住民。一个小个子穿了件白衣服——是个雌性,假如胸部隆起的两团东西是乳房的话。另一个人的装束和打赢了仗的原住民战士一样,不过这身制服在房间里没起到伪装效果。他手里拿着一把步枪,看上去极其警觉。众神诅咒他!
出乎托格兰姆的意料,管事的竟然是雌性。另外一个原住民只是个保镖。队长心想,这一定是位被娇纵惯了的公主,对异族感到好奇。好吧,比起见原住民的行刑人,他更乐于与公主打交道。
她坐了下来,招手让他也坐下。他试着在一把椅子上坐下,发现坐得不舒服——椅背太低,不是一把为他宽大的屁股和粗短的双腿而造的椅子。他转而坐在了地上。
她放了一个小盒子在椅子旁的桌子上。托格兰姆指着东西问道,“这是什么?”
他心想她没有听明白问题——这不能怪她,她对他的语言一无所知。她在玩耍小盒子,揿下这儿的按钮,揿下那儿的按钮。接着,他的耳朵向后倒,颈背处的毛竖立起来,因为这个盒子用罗克索兰语说道 “这是什么?” 片刻后,他意识到那是他的说话声。他咒骂了一句,冲着这种巫术做了个手势。
她说了些话,又摆弄起小盒子。这次它重复了她的声音。她手指着盒子说:“‘录音机’。”她满怀期待地停了下来。
她到底在期待什么,这件东西的罗克索兰语名称吗?“我一辈子从未见过这种玩意,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再看见。”他说道。她挠了挠头。当她再次让小盒子重复了他刚才说的话后,要不是想到旁边的士兵拿着枪,否则他一定会把这鬼玩意儿扔到墙上。
尽管有那些挫折,可他们最终还是在语言沟通上取得了进展。托格兰姆在冒险生涯中零零碎碎地学得了许多语言,这也是尽管他出身卑微、也无人脉,却依然能当上队长的一个原因。这个雌性——托格兰姆听见她名叫希尔达切斯塔——也有天赋,还有那个永远不会忘记的小盒子帮忙。
“你们的人为什么攻击我们?”有天她这么问道,当时她已经学会了不少罗克索兰语词汇,能够组织问题了。
托格兰姆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审讯,不管她听上去有多么礼貌。他自己也和俘虏们玩过这套把戏。他抽动了耳朵,表示与己无关。他一贯主张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那也是他至今还只是个队长的原因。他说:“为了夺走你们种植和制造的东西,占为己用。为什么所有人都想要征服其他人?”
“究竟为什么呢?”她喃喃自语,沉默了一小会儿。他直率的回答看来令这个审问的方向进入了死胡同。她再次尝试,“你们的人怎么能够以比光还快的速度行走——我的意思是旅行——同时你们其他的技术却如此简陋?”
他的毛发因愤慨而直立起来。“它们一点儿都不简陋!我们制造火药,我们铸铁,我们能冶钢,我们有望远镜帮助领航员指引我们在群星中漫游。我们不是蜷缩在洞穴里,或是用弓箭射击彼此的野蛮人。”
他的一席话自然并非那么简洁易懂。他必须重新说一遍,用详尽累赘的陈述,如同在戏台上表演,让希尔达切斯塔也能听明白。她又挠了挠头,他已经认出这是困惑时的手势。她说:“我们几百年来早已知道你提到过的这些事,但我们认为没有人能以比光还快的速度行走——该死的,我一直说错词,应该是旅行。你们的人是怎么学会那样做的?”
“我们自己发现了奥秘。”他自豪地说,“我们并不是从其他某个能够星际旅行的种族那儿学到了奥秘,许多种族都是那么干的。”
“但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她继续追问。
“我怎么知道?我是个士兵。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些事?谁知道是哪个人发明了火药,又是哪个人发现在铁匠铺里使用风箱能让火焰炙热得足以熔铁?这些事确实发生了,就这样。”
她那天早早结束了提问。
## 收获
“真丢脸啊,”希尔达 · 切斯特说,“假如这些愚蠢的外星人多等几年再来地球,我们很可能早已自我毁灭了,压根儿不晓得地球周围有更多适合居住的星球。基督啊,从罗克索兰人说的话来看,他们的种族丝毫不懂得如何制造铁质的星际飞船,也从未仔细思量过这个想法。”
“除了星际飞船没有返回母星球的时候。”查理 · 埃贝茨回答说。他的领带塞在口袋里,衣领解开,这都是因为帕萨迪纳炎热难耐的夏日高温,尽管加州理工学院的雅典娜俱乐部里的空调机卖力地运转着,也不管用。虽然这儿有许多工程师和科学家,但是要与外星人沟通的话,他最依赖的还是希尔达 · 切斯特这样的语言学家。
“我自己也不是很明白。”她说,“除了超空间引擎和反重力技术,罗克索兰人其他方面都很落后,几乎可说是原始。宇宙里的其他种族一定也一样,否则早就该有人把它们打垮了。”
埃贝茨说:“你看过一眼后,就知道超空间引擎有多简单了。研究人员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人类历史中的几乎任何一个时刻误打误撞地发现它的基本原理。最有可能的猜测是多数种族确实这样偶尔发现了超空间引擎,而一旦他们有了这一发现,哎呀,他们所有的创造能力自然而然地会都用在如何提升和改进超空间引擎上。”
“但我们错过了。”希尔达缓缓地说,“于是我们的技术往另一个方向发展了。”
“说对了。所以罗克索兰人才对电力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核能了。关键还在于,就我们目前所知的,超空间引擎和反重力技术并不像电磁学光谱那样有从属性的应用。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把物体从这儿迅速地移动到那儿。”
“在当时应该也够用了。”希尔达说。埃贝茨点点头。地球上如今差不多塞了九十亿人,一半人都在忍饥挨饿。现在,他们突然间有了可以去的地方,也有了去往那里的途径。
“我想,”埃贝茨沉思道,“我们对于宇宙里的其他种族来说,会是个天大的意外。”
希尔达过了几秒,才想明白埃贝茨的意思。“如果那是个笑话,那么一点也不好笑。距离上一场攻伐制敌的战争,已有百年的时间。”
“是啊——战争已经变得太昂贵,也太危险。但是,罗克索兰人或者其他任何同等技术水平的种族会以哪种战斗来对抗我们呢?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都相当勇猛。在抵御西班牙人时,勇猛又让他们占到多大的便宜?”
“我希望我们已经在最近的五百年内变得更聪明了。”希尔达说,她照样只吃了一半三明治,她觉得自己不再饿了。
“兰西斯克!”资深领航员一瘸一拐地走进他的小囚室时,托格兰姆惊呼道。兰西斯克的人比几个月前登上那艘名不符实的 “不摧号” 时更细瘦了。他的皮毛上有好几处伤疤,周围长出了白毛,托格兰姆不记得曾见过他身上的这些伤疤。
然而,兰西斯克超然、爱打趣的样子并未改变。“你是不是比子弹还坚强,还是地球人觉得不值得杀掉你?”
“我猜想是后者。他们有那么强大的火力,为什么要担心一个士兵的生死?”托格兰姆苦涩地说道,“我也不晓得你还活着。”
从始至终都不是我的错,我向你保证。”兰西斯克说,“奥格伦,在我身旁——”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对所有事都保持超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你来这儿做什么?”队长问道,“我并非不乐意见到你,但你是我见到的第一张罗克索兰人面孔,自从——”这时轮到他吞吞吐吐了。
“自从我们着陆起。”托格兰姆听到领航员委婉的说法后,松了一口气,点下了脑袋。兰西斯克继续说,“见到你之前,我已经见过另外好几个人。我怀疑我们被允许见面,那样地球人能偷听我们相互之间的谈话。”
“他们怎么能办到?”托格兰姆刚问出口,就想到了答案。“哦,对了,当然是靠录音机。”他这儿必须用英文词汇,“那么,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
他开始用奥雅格语说话,这是罗克索兰人五十年前征服的一颗星球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兰西斯克,我们会有什么遭遇?”
“罗克索兰星球上的人到现在会意识到出事情了吧。”领航员同样以奥雅格语回答。
这个回答让托格兰姆乐呵不起来。“舰队失踪有许多原因,”他阴郁地说道,“就算最高统帅派遣了另一支舰队来找我们,他们的运气也不会比我们好。这些该被众神诅咒的地球人拥有太多战争机器。”他停了下来,心情忧郁地喝了一大口伏特加。原住民酿造的有味道的饮料令他反胃,但伏特加让他很喜欢。“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多战争机器,我们却一样也没有,我们知道的任何一个种族也没有。他们一定是巫师,把他们的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换取知识。”
兰西斯克抽动了鼻子,表示他并不赞同。“我问过他们之中的一位学者同样的问题。他回复了我一首诗歌,作者是个叫冰雹或雪之类名字的地球人。那首诗讲的是有个人站在岔路口,最终选择走那条较少人走的路①。那就是人类干的事。多数种族发现了超空间引擎,遨游于星际。人类从未发现超空间引擎,于是他们对知识的探索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不是的!”托格兰姆回想起那场短暂而可怕的战斗,浑身哆嗦,“那些枪不用重新装弹就能发射出几十枚子弹,火炮装在带盔甲的平台上,平台还可以移动,自己能跟踪目标的火箭…… 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地球人都会谈起的东西——能够摧毁一整座城市的炸弹,只需一枚炸弹。”
“我不知道该不该去相信。”兰西斯克说。
“我相信。地球人说起那些炸弹时听起来十分害怕。”
“好吧,也许是那样。但地球人不单单有厉害的武器。他们有机器能让他们从遥远的地方看见另一个人,并和他交谈;还有机器能为他们做计算;他们有录音机,还有许多相关的东西。从他们说起机器的话语来看,我几乎要相信你的说法,认为他们是巫师——他们确实知道是什么引起了疾病,知道如何治疗,甚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还有他们的农业,这颗星球比我见过或听说过的任何一颗星球都拥挤得多,然而星球上种植的庄稼足以喂饱所有这些地球人。”
托格兰姆悲伤地摇摆起耳朵。“这十分不公平。他们拥有所有这些技术,只是因为没有碰巧发现超空间引擎的奥秘。”
“他们现在拥有了超空间引擎。”兰西斯克提醒他,“多亏了我们。”
两个罗克索兰人惊骇地看着彼此,异口同声地说道:“我们造了什么孽啊?”
自那天起,被诸神束缚着在蓝色地狱之中的魔鬼被愚蠢的罗克索兰人释放了出来,战火燃烧了整个宇宙 —— 宇宙史
## 读后感
不知道说什么了,放一首美国诗人写的诗吧
>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
>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
>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
>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
>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
>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
>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
>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
>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
>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
>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
>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
>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
>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
>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
>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n
>
>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
>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
>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
>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The Road Not Taken • Robert Frost*
>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
>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
>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
>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
>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
>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
>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
>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
>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
>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
>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
>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
>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
>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
>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
>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
>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
>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 • 罗伯特 · 弗罗斯特*
一个创业者怎么看待读书和写作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42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d1ec92bae.jpg)
# 一个创业者怎么看待读书和写作
> 你哪里来的时间读书呢?
昨天一个上海的朋友来找我,见面她就问了这个问题。
她不是第一个问这个问题的人,我理解她的意思。作为 [OneAPM](http://www.oneapm.com/) 的创始人,我应该很忙,公司的未来需要规划,公司的产品需要打磨,公司的员工需要管理,并且还要每天各种突发事件,我哪里来的时间来读书和写作?
想想也是,我每天起得也不是很早,虽然通常是 7 点钟起床,但是也有时候会赖到八九点,然后到公司上班,各种会议各种邮件,然后还有外界的一些事情需要处理,到晚上下班到家,总要八九点钟,陪一陪孩子,我家是两个孩子。孩子睡了要 10 点多,也该休息了,哪里来的时间读书呢?
确实如此。
但每个月下来,我总能读到 10 多本书,我自己并不能够清楚的说明都是哪些时间用来读书了。但我内心清楚的知道,读书对于我来说,属于时间占用的默认选项,只要没有任何明确规定的 DeadLine 的事项需要处理,那么我总是在读书。读书对于我,就像宇宙的背景辐射,打开电视机,只要没有台,总是一片雪花,而不是一片漆黑。读书就是我的雪花,只要没事做,就读书。
我是一个不做时间管理的人,我通常并不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我不用各种时新的时间管理 App 和效率工具,甚至简单的日历都不用。我用来保证读书时间的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那就是把生活本身变得简单,甚至是单调。比如说我最近一个月我每天中午都去公司附近的东方宫吃拉面,每天吃的都一样,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无谓的时间消耗。
很多人觉得创业应该每天都很忙,尽可能的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这点我能够认同和理解,但是我也知道创业是一个单向的时间箭头,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因此,我觉得,对一个创业者而言,创业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创立一个伟大的公司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十年之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概要占去一般左右,因此,创业是一个不见得需要太着急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读书是心灵上最好的陪伴。
但读书对于绝对不仅仅是陪伴,从更加积极的角度说,读书已经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如同创业这个事情仅仅只不过是一个说法,事实上每个创业者的领域都不同一样,读书也是如此,每一本书都不同,驱使我阅读这些书背后的动力,是我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这也可以说是天性使然,就如同 Paul Graham 写随笔一样,Paul Graham 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写随笔的时候说道,要么从事枯燥的事情,要么自然而然的做感兴趣的事情,他的每一篇随笔,都是在闲逛的时候自然在脑海中形成的。
读书也是我学习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主要的一种方式。前几天我们一位同事问我关于读书的问题,她说自己大概每个月最多读一两本书,然后又记不住其中的含义,所以感觉根本坚持不下去。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不太了解读书的人来说,都存在这个问题。关于如何读书这点,我之前已经有过阐述,但最近又有新的理解。原来我只是告诉大家,读书首先要追求数量,在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任何阅读方法都是无效的。最近因为天天在研究如何把 Log Insight 产品和 [OneAlert](http://110monitor.com/) 产品做的更好,做的更加智能,因此接触了一些机器学习方面的知识,我觉得用机器学习来解释这个问题其实更加容易。我们知道在机器学习领域,无论是有监督学习还是无监督学习,训练材料,或者说语料都是第一要素,足够的材料才能训练出足够好的智能结果,在缺少材料的情况下,任何算法都不能保证最终的结果。而人类的大脑本质上和深度学习是完全一样的,人类的大脑是一个经过了长久进化的精密机器,这个机器内置了一些知识和算法,然而更多的知识都是要经过训练才能获得,所以,要想产生智慧,或者说是智能,必须保证充足的训练材料,对于人类而言,这个过程就是读书。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类大脑的思维过程依赖于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在没有外界环境刺激的情况下,神经元的连接方式不会发生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此稀缺的原因。然而,很明显的是,读书是一个让神经元以不同方式来进行连接的有效手段。在人类意识中,这会把原本不相关的事物关联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些全新的东西。
我最近读了好多物理学方面的书,甚至包括专业教材《费恩曼物理学讲义》(这一套书是从 Log insight 办公室 nzinfo 老兄那里拿来的), 我觉得这一段时间的阅读对于我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有极大帮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史蒂夫. 温伯格写过一篇短文《关于粉笔屑》,在这篇短文中,温伯格说,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不停的问为什么,解释的箭头终归会将我们带到粒子物理范畴。比如说,为什么粉笔是白色的?好的,我们就用粉笔的光吸收性质来解释就行,那么为什么粉笔有特殊的光吸收性质呢?恩,这个问题和组成粉笔的分子情况有关。我们就这样不停的 追问为什么,解释的箭头最终将把我们引向粒子物理,最终是粒子物理未解决的前沿问题。关键在于,对于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不管我们从什么问题开始提问,最终解释的箭头都会讲我们引到粒子物理。那么,你可以想到,物理学关联了整个世界。物理学是对于创业者是好的科学,一方面它要求自洽的理论,另外一方面它又要求这个理论能够解释现实的世界,因而物理学在不断的进步。创业也是一样的,产品和市场的匹配永远是对创业者的第一道考验,具备朴素思维的创业者有更大的机会。
Paul Graham 说他很想回到大学去学一下物理学,我觉得自己也是一样。我现在对于大学没有好好学习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学科很是后悔,昨天晚上和几个朋友一起谈论产品,从 Log Management 的日志解析和 [OneAlert](http://110monitor.com/) 的告警合并开始,我们一路谈到了事件的聚类,谈到了有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谈到了均值、方差、熵,谈到了矩阵和张量,谈到了智能的进化,谈到了低像素条件下的无监督学习。是的,我们是在谈论 [OneAPM](http://www.oneapm.com/) 即将在 SaaS 平台上线的产品,然而,我确确实实需要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从更大的角度讲,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事物都是简单的,然而他们以异常复杂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读书会让你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这种联系,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如果你能用自己的逻辑把领域中所有的细分市场、公司和产品关联起来,你总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大的机会。从某些意义上说,[OneAPM](http://www.oneapm.com/) 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从种种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将所有信息关联起来,然后找出异类。
对于我来说,读书也是我思考的方式,我思维的起点是我看到的文字,我思维的锚点是我从事的事业,在这两者之间,种种信息被关联了起来,让我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最后,推荐一下我最近看的书中的精品,他们分别是:
* 《群星,我的归宿》
* 《繁星若尘》
* 《光逝》
*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
* 《看不见的世界》
* 《黑洞战争》
* 《星际穿越》
* 《黑洞与时间弯曲》
* 《人类群星闪耀时》
* 《M 型社会》
《黑洞战争》读后感下篇:我们的世界是一副全息图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39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d1ec4898b.png)
# 《黑洞战争》读后感下篇:我们的世界是一副全息图
## 洞穴预言
> 告诉他们,我说,按字面的意思理解
>
> 真实不是别的,而是想象的影子
*柏拉图,《理想国》(The Republic)*
伟大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著名的《对话录》中讲了下面这个理想实验。
假设有一群被锁在一个洞穴中的囚犯,他们无法扭头,他们所能看到的一切,自从他们有知觉以来所见过的一切,只是洞穴的墙壁而已。囚徒的后面有看守和一个火堆,火堆正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供人行走的台阶,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和木偶走动,火光将物品和木偶变幻不停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
在这样的条件下,囚徒们能看到些什么呢?
囚徒们可以在洞穴的墙壁上看到他们自己的影子,他们也能看到某个操纵木偶的人投下的影子,囚徒们还可以看到操纵木偶的人举起的任何东西的影子。也就是说,囚徒看不到任何 “真实” 的东西,他们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他们看不到的真实物体投下来的二维影像。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313114.png)
囚徒们完全不知道这些影子的真正成因,所以他们就会将影子当作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柏拉图论证道,在这种氛围下,囚徒们不可避免的误解真实世界的外貌。囚徒们只能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二维空间之中。
仔细观察墙上的影子,囚徒中的物理学家就会发展出一套理论,用以解释它们的二维世界中的物体是如何运动并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理论必然会有一些不自洽之处,所以囚徒物理学家就会想到,能否找到某种终极理论来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这个 “世界” 中的一切,他们几乎不可能会想到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三维的。即使这些囚徒中的某个人打破枷锁,纵观了整个洞穴的一切,他也将会发现很难使他的同伴相信他所说的一切。甚至,某些人可能会取笑嘲弄这个发现了真相的人,将他说的一切说成是疯狂的想法。
尽管理论物理不是柏拉图的思考范畴,但是他所讲述的这个语言故事在某种层面上却反映出了当今的现实,物理学家们所研究的事实越来越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现代物理学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自身可能就处在柏拉图讲述的那些被锁住的囚徒的境地,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而真实的世界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有趣也更加美妙。比如,我们的理论暗示,空间维度或许并不仅仅是我们感受到的三维,还可能是更多,而且,这些额外维度的大小可能比物理学家们以前认为的要大得多,甚至可能是在毫米尺度。这意味着,引力在毫米尺度就可能不再服从平方反比定律,而有可能是立方反比定律;另外一些物理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只是众多的平行宇宙中的一个,或许我们的宇宙就是形成于另外两个宇宙的碰撞;最神奇的是,现代物理研究进展中的某些迹象表明,柏拉图语言的字面意思可能是真的,或许我们日常所感受到的真实性只是一个更高维度时空的墙上的 “影子”。
这些想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如此之远,以至于大多数人会死心塌地地认为物理学家搞错了。不过或许物理学家就是那个挣脱了枷锁看到的洞中镜像的人,而我们其他人还是被锁在那里看墙上的影子。
霍金是其中一个挣脱了枷锁的囚徒,他看到了我们用以解释这个世界的理论中无法解释的东西,他用最大的声音叫醒了其他的人,其他的物理学家。
## 物理学的乌云
20 世纪初,大量的直觉观念失效,比如,当速度快到可以与转瞬即逝的光的速度相比拟时,我们就需要在自己的大脑中重新装备速度的概念。聪明如爱因斯坦也不是顿悟者,他在困惑中苦苦思考了 10 年来取代牛顿的装备。后来爱因斯坦又奋斗了 10 年来统一狭义相对论和牛顿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诞生了,它深刻的改变了关于几何的所有观念。另外一方面,量子理论也在深刻的改变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量子力学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个新法则,它改变了任何心智正常的人用来推理的经典逻辑规则。
但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创世伊始,就是一对勉为其难的伴侣。当它们被迫结合在一起时,冲突发生了,物理学家提出的所有问题,数学上都给出了令人烦恼的无穷大。经过半个世纪,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之间的矛盾被调和,数学上的不一致性被消除,量子场论诞生了。但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依然是无法调和的。
20 世纪后半叶,许多物理学家认为对统一理论的追求是毫无价值的,只适合于怪人和哲学家。而且,引力理论被众多物学家认为是没有研究价值的领域。20 世纪 70 年代是粒子物理学的天下,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在还原论竞赛中,正向更为精细的结构迈出巨大的步伐,原子早已让位于原子核,原子核早已让位于夸克。粒子物理学家们发现了中微子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是电子的伙伴,像粲夸克这样的新粒子先被假设存在,并在以后的一两年的实验中发现。原子核的放射性最终被掌握了,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已经大功告成,基本粒子物理学家都认为自己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不值得在引力方面耗费时间。
这种对引力的蔑视,显然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观点,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物学家中强有力的领导者们,这些人类勇敢的先驱们对引力没有好奇心呢?答案是,他们认为引力引力太弱了。
更有远见的思想者认为,存在两种不相容的,甚至是矛盾的自然理论,对他们而言是无法忍受的。他们相信引力必然在研究物质最小构成砖块的性质时产生影响,问题是物理学家们还没有探测的足够深入,他们确实是正确的:到达物理学的基石时,距离太短以至于无法探测时,自然界最小的物体之间存在着强大的引力。
1981 年,在杰克. 罗森堡的旧金山公寓的顶楼的 EST 会议上,霍金发射出他的第一颗炮弹,打响了战争的第一枪,而战争的阴云,已经在人们的头顶聚集了 80 度年。
## 反派大 BOSS 霍金打响了第一枪
在《黑洞战争》一书作者萨斯坎德看来,霍金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反派大 BOSS。他写道,霍金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奇观。他身体瘦小,但这瘦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异常的智力和同等强大的自我。尽管他的面部肌肉不动,但是他那浅浅的微笑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与魔鬼的笑容共存,透射出一丝神秘的乐趣。与霍金交谈是极为困难的,他要花很长时间来回答问题,而且他的回答通常十分简短,这些简短的,有时甚至是一个字的回答和他的笑容,以及他超凡的智力令人感到不安,如同和古希腊的神谕者对话一样。当有人向霍金提出问题时,他的最初反应总是绝对沉默,最终的回答经常是不可思议的。但他那会心的微笑表明,你可能没有理解我说的是什么,但是我知道我是正确的。
全世界都认为矮小的霍金是一个强大的人,一个有着非凡勇气和毅力的英雄。那些熟悉他的人看到了另一方面:幽默和大胆的霍金,在 EST 会议期间,物理学家们出门到布雷克博斯汀小山去散步,当他们到达最陡峭路段时,霍金突然显现出魔鬼般的笑容,他毫不迟疑的开动动力轮椅以最快的速度冲下山坡,其他人被他震惊了,大家追赶着他,害怕最坏的事情发生。当物理学家们到达山下的时候,发现他坐在那里笑着。他说他想知道有没有更为陡峭的山坡可以尝试一下。斯蒂芬. 霍金,物理学的不死天王。
事实上,霍金是一位富有冒险精神的物理学家,但也许他最大胆的行为就是在 EST 会议上投下的炸弹。霍金声称,信息在黑洞蒸发中丢失了,并且他已经完成了证明。萨斯坎德和特霍夫特意识到,如果霍金是正确的,那么物理学的基础将被破坏掉。
人们常常说宇宙学家经常犯错但是从不怀疑,如果是这样,那么霍金只是半个宇宙学家,从来不怀疑但几乎从不出错。霍金过去一贯如此,不过,霍金这次的“错误” 是物理学史最具创新型的一个,它最终导致了空间、时间和物质本质的思考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霍金的演讲是 EST 回忆当天的最后一个,霍金演讲完毕一个小时之后,特霍夫特仍然还站在那里,盯着黑板上的彭罗斯图,其他的人都已经离去了。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32c92b.png)
黑板上画着一个彭罗斯图,它是代表黑洞的一种图。视界 (黑洞的边缘) 是一条虚线,黑洞中心的奇点是一条看起来有不祥之兆的锯齿线。通过视界指向黑洞内部的线代表穿过视界并落入奇点的少量信息。没有出来的线,按照霍金所讲,那些少量的信息永久地消失了。更为糟糕的是,霍金证明了黑洞最终会蒸发至完全消失,落入的信息了无踪迹。霍金的言论听上去好像无害,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信息守恒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因此这件事情极不寻常。
从那一天起,黑洞战争开始了,这场战争的开始,很少有人关注。将近 20 年的论战在很大程度上默默无闻的进行着。萨斯坎德和特霍夫特组成两人小队,而斯蒂芬. 霍金和他的相对论学家小队是另外的一派。黑洞战争是一首歌,它赞美了人类心智及其发现自然界法则的非凡能力。它对世界的解释,比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还要远离我们的判断。量子引力处理的是质子万亿亿分之一的物体,我们从未体验过如此小的东西,或者永远无法体验。
## 矛盾重重的黑洞
我们重新把关注的重心转回到黑洞上来,经过上一篇文章的铺垫,大家一定会对黑洞有过一定的了解,根据广义相对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简单的关于黑洞的描述
### 描述 1
质量大于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在燃料耗尽后必然形成黑洞,无自旋恒星形成无自旋黑洞,是为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史瓦西解;自旋恒星形成自旋黑洞,是为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克尔解。
### 描述 2
黑洞是简单的,恒星本身带有无数细节,但是在形成黑洞的时候会丢失所有细节信息,任意两个黑洞,如果质量相同,角动量相同,那么黑洞就是相同的,与坍缩成黑洞之前的物质的性质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有名的 “黑洞没有毛”。
### 描述 3
黑洞是黑的,黑洞周围存在连光都无法逃脱的范围,这个范围被称为视界。任何越过视界的东西,包括光线,都无法逃离黑洞的引力。因此,视界又被称为一去不返点。但一去不返点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点,落入黑洞的物体在越过一去不返点的时候,任何事情都不会发生。
### 描述 4
黑洞是简单的,因而黑洞的熵应该为 0。
### 描述 5
黑洞状态不随时间变化。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被霍金的思考所打破,霍金所做的第一个思考是关于黑洞视界面积的思考,这个思考我们在第一篇文章中介绍过了,我们简单描述如下:霍金证明黑洞的视界永不减小。当然永不减小这个说法可能不能引起你的重视,更加形象的说法是,对于黑洞的视界面积来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事实上这个证明用非数学语言也比较容易解释,对于黑洞质量,1+1=2,对于黑洞的视界面积,1+1>=2。
事实上霍金思考这个问题是从黑洞视界的光线出发的,就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样,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更远或者更近都不能让地球保持稳定的轨道,更近会被太阳吸引过去,更远会越来越脱离。光线也是一样的,视界内的光线注定会撞上奇点,视界外的光线会远离黑洞,只有黑洞视界上的光线会永远绕着黑洞运动。这些光线必须互相散开或者平行,而不是相撞。那么,因为事件视界上的光线必须保持互相散开或者平行的状态,因此黑洞的视界面积永不减小。
霍金在《时间简史》一书中说到,事件视界面积的非减性质给黑洞的可能行为加上了重要的限制,他非常激动的马上打电话告诉了彭罗斯。霍金意识到,黑洞已经终止了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从黑洞面积的非减行为联想到被叫做熵的物理量,熵是测量一个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并且,当将两个系统连接在一起时,其合并系统的熵大于单独系统熵的总和。
和其他科学定律不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概率的科学,例如,它只是在概率情况下成立而不是绝对成立,比如说地球上的所有空气分子是否会突然都跑到同一个密集的区域,比如跑到中国来,从而使得日本人民全体窒息而亡?是有这个可能性,然而这一事件发生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我们宇宙的寿命,因此还没有发生。但是,如果某些事情发生在黑洞附近,似乎会非常容易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比如,只要将一些具有大量熵的物体,比如一盒热气体,抛到黑洞里,黑洞之外物体的熵的总和就会减小,,当然,我们可以说,包括黑洞在内的总熵没有减小,然而因为没有任何办法观察黑洞,我们不知道黑洞的熵是多少,根据以往的观点,黑洞的熵应该为 0,但这显然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普林斯顿大学一名名字叫做贝肯斯坦的物理学家提出,黑洞视界的面积就是黑洞的熵。熵总是与能量联系在一起,熵与某种东西的排列有关,熵计及了能量比特所有可能的排列方式。然而对于黑洞而言,黑洞的熵是什么东西的排列呢?如果黑洞与可以想象的光头一样毫无特征,或者说,黑洞没有毛,那么黑洞的熵会是什么呢?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33c463.png)
假如我们有 100 万个白点和 100 万个黑点可以使用,我们可以将它们拼成上面那种黑白分明的图案,也可以拼成下面那种灰色的图案,不同的是,上面图案的熵很低,下面图案的熵很高。均匀的灰色有无穷多的方式。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看到了高熵常常与均匀的,无毛的表面联系在一起。
表面均匀性和高熵的组合暗示了某些重要的东西,它意味着,无论什么系统,必须由非常多的微观物体组成,所谓的微观物体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A. 太小而看不见
B. 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重组而不改变系统的基本特征。
贝肯斯坦注意到黑洞必须有熵,换句话说,尽管他们表面光滑,然而拥有隐藏的信息。这个简单而深刻的观测,一下子改变了物理学前进的方向。贝肯斯坦的证明非常优美,我们在这里重复一下这个思想的实验:
想知道一个已知尺寸黑洞隐藏的信息的比特数,我们可以通过考虑单个比特信息掉入黑洞时候黑洞尺寸的变化来得到。如何加入单个比特呢?最好的策略是添加一个基本粒子,比如光子。通过合适选择光子的波长,比如使得光子的波长等于黑洞的史瓦西半径 Rs, 这个光子将仅仅运送单个比特的信息。
这个光子的能量是:
`E=hc/Rs`
这个光子给黑洞增加的质量可以通过爱因斯坦质能公式换算得到:
`E=mc^2`
可以求出 m 的数值。一旦质量的改变为已知,可以通过史瓦西的方程来计算史瓦西半径的改变:
`Rs=2MG/c^2`
最后我们可以确定视界面积的增加:
`视界面积 = 4 πRs^2`
我们把一些常数代入进去,得到一个惊人的结果,将单个比特信息加入到一个具有太阳质量的黑洞中,将使得它的质量有一个极小的变化,质量的增加约为 10^-45 千克,因此黑洞视界面积的改变是 10^-70 平方米。它不仅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事物,而且是某种非常特殊的事物,10^-70 平方米恰好等于 1 平方普朗克单位。
我们尝试用更重的黑洞和更轻的黑洞带入方程,我们发现,无论原来黑洞的尺寸大小是什么,我们总能得到下面的规则:
加入 1 比特信息所导致的任何黑洞的视界面积的增加为 1 普朗克面积单位或者为 1 平方普朗克单位
现在我们可以一点一点的构建黑洞,每次增加单个比特的信息,视界面积增加 1 个普朗克单位,当黑洞形成的时候,视界面积等于隐藏在黑洞中的信息的总比特数。这是贝肯斯坦的伟大功绩,总结在下面这条格言中:
以比特来衡量的黑洞熵,正比于普朗克单位衡量的视界面积
或者,更为简洁的说:
信息等于面积
仿佛视界是被差不多是不可压缩的信息密密地覆盖着,几乎与桌布被硬币覆盖的方式相同。将另外一个硬币加到这一堆硬币中,会使得面积增加一个硬币的面积。这个图景唯一的问题是,视界上没有硬币。根据广义相对论,视界是不可见的一去不返点,视界上铺满硬币之类东西的可能性,与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直接冲突。
由比特材料密密地堆积在一起的视界,与作为一去不返点的视界表面的不一致,这是黑洞战争的宣战原因。
自贝肯斯坦的发现之后,物理学家感到困惑的另一点是,为什么熵会正比于面积,而不是正比于体积呢?
## 黑光
1974 年,萨斯坎德在贝尔福学校听到了令他这辈子最震惊的演讲。但是他自己当时并不知道,因为堵车他迟到了,当他到达的时候,演讲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所以他不知道前面讲的是什么,他只看到黑板上写着一个方程:
`T=(hc^3)/(16π^2GMk)`
演讲者是霍金的老师西雅玛,他讲述的正是他宝贝学生霍金的发现。在 5 分钟内,萨斯坎德已经破解了这些符号的含义,事实上,这些都是物理学上常见的标准符号,因此,萨斯坎德断定,这个公式要么非常深刻,要么非常愚蠢,但是由于他迟到了,他不清楚来龙去脉,这个公式描述的是什么呢?
统领引力的牛顿常数 G 位于分母上,它出现在这个位置可真奇怪;光速 c 表明涉及狭义相对论;普朗克常数 h 暗示着量子力学;接下来还有玻尔兹曼常数 k,这个常数离它该出现的场合实在太远,它究竟在那里做什么呢?玻尔兹曼常数和热量以及熵的微观起源有关,那么热量和熵在量子引力的公式中起什么作用?而数字 16 和π^2 又是什么呢?字母 M 常常用来表示质量,从西雅玛的话中推断,M 应该代表黑洞的质量。黑洞、引力和相对论这是有意思的,不过加入量子力学就很奇怪,黑洞非常重,而量子力学确实为小物体,比如原子、电子和光子准备的。为什么要引入量子力学来讨论像恒星那样重的东西呢?
最令人迷惑的是,方程左边代表温度 T,是什么的温度呢?
西雅玛演讲的最后 20 分钟里提供的信息,已经足够萨斯坎德将所有的信息片段连接在一起,西雅玛的学生霍金发现,量子力学赋予黑洞以热力学性质,即热量和伴随它的温度。黑板上的方程就是黑洞温度的公式。一个已经耗尽燃料的没有丝毫活力的恒星,居然有一个不同于绝对零度的温度,这是多么奇怪啊,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想法。
在研究这个有趣的公式时,萨斯坎德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黑洞的温度反比于它自身的质量,质量越大,温度就越低,如同恒星一样大的黑洞会有微小的温度,然而,如果微小黑洞存在的话,它们就会非常的热,
然而西雅玛给出了一个更大的惊喜,黑洞会蒸发。因为黑洞是一个黑体,而且是具有温度的黑体,所以他们必然向外辐射电磁波。黑体指的是完全不反射光的黑色物体,比如我们的黑铁锅,当我们加热铁锅到几百度的时候,铁锅会变红变黄最后变青白色,这就是它们在向外辐射电磁波,黑洞也一样。这就将我们带到了西雅玛的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辐射电磁波意味着损失能量,根据 E=mc^2,黑洞同样损失了质量;因为黑洞的视界半径正比于质量,因此黑洞在辐射电磁波的时候,半径会减小,黑洞会收缩,直到它的尺寸不大于一个基本粒子为止。那时它已经一去不返了,用西雅玛的说法,黑洞就像夏天的池水一样蒸发完了。
就是说,黑洞不是全黑的,它们会发光。
## 霍金的论证
霍金比贝肯斯坦思考的更远,首先,他看出了贝肯斯坦错过的东西,就是黑洞的温度,虽然让黑洞具有温度是一个很荒谬的观点,我们至今不知道是什么促使霍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但他确实这样做了,利用他娴熟的量子场论的数学技巧,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黑洞辐射能量。霍金利用量子场论的数学计算出,对黑洞的量子涨落的干扰将导致光子的发射,黑洞的视界仿佛是一个热的黑体一样,这些光子被称为霍金辐射。但霍金比贝肯斯坦走的更远,他的方法非常精确,以至于他可以计算出黑洞的精确温度和熵。贝肯斯坦宣称,在普朗克单位下,熵正比于视界面积,霍金的计算是,在普朗克单位下黑洞的熵,精确的等于视界面积的 1/4。
我们以一个质量为太阳 5 倍的恒星为例,它最终坍缩成黑洞。它的质量用千克表示是 M=10^31,将这个质量带入霍金的公式,我们发现这个黑洞的温度是 10^-8K,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温度。但是我们可以仔细分析小得多的黑洞,比如质量为月球的温度约为 1K。黑洞迟早会变热,当它的质量为鹅卵石大小时,它的温度会上升到 100 亿亿度,当它的质量是普朗克尺度时,温度会上升到 10^32 度,这是大爆炸开始初期的温度。
霍金的论证是才华横溢的杰作,我们相信,当它的影响被充分理解时,物理学家会认识到它是伟大革命的起源。准确的了解这个革命将如何进行到底,尚言之过早,但它会触及深层次的东西:空间和时间的本性、基本粒子的意义和宇宙的神秘起源。物理学家们不断地问,霍金能否位于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列,以及他在等级中的级别,为了回应这些怀疑霍金是伟人的人,我建议他们回头去阅读霍金在 1975 年的论文《由黑洞引起的粒子产生》。
然而,无论霍金有多么伟大,至少在一种情况下,斯蒂芬. 霍金失去了他的比特的踪迹,这是引起黑洞战争的原因。
## 黑洞信息悖论
霍金关于黑洞辐射的论证是如此的完美,然而关于信息丢失的推论却让萨斯坎德觉得荒谬,萨斯坎德认为,信息守恒是物理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并且,信息的丢失意味着熵的增加,而熵的增加导致了热量的产生,量子涨落会变成热涨落,这几乎会在瞬间将这个世界加热到不可企及的高温。
萨斯坎德相信,当黑洞蒸发的时候,原先落入黑洞的信息会被存储到组成霍金辐射的多个粒子中。特霍夫特相信这是正确的,然而,所有熟悉黑洞的人都不相信这一点。是不是他们太过于愚昧呢?并不是这样,至少霍金不是。尽管霍金很年轻,但是关于黑洞的知识,霍金知道的远远超过了其他人。他非常深入的思考了这种可能性,并且以强有力的理由舍弃了它。
在相对论学家的内心深处,被反复灌输的两个重要事实是:
1. 视界处不存在阻止任何物体进入黑洞内部的障碍
2. 任何事物,包括光子在内的任何信号都不能从视界后面返回。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347de5.png)
## 互补性原理
物理学家们知道,现实的宇宙中不存在正在蒸发的黑洞,恰恰相反的是,它们都是正在吸收能量而增长,即使最孤立的黑洞也被热量环绕。宇宙中最寒冷的区域的温度是 3K,而最温暖的黑洞温度只是它的亿分之一。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到低温物体。所以,在几十亿年后,我们的宇宙空间才会比黑洞更冷。但是到了那个时候,黑洞周围还有人类在观测它们吗?而且蒸发过程是缓慢的,至少需要 10^60 年才能探测到黑洞质量或者尺寸的改变。
如果是这样毫无现实意义的事情,为什么这个问题吸引了如此众多的物理学家呢?答案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关于宇宙的运作方式,以及物理定律如何组成的好奇心。霍金非常中肯的指出的原理之间的冲突,可以与过去最伟大的几个佯谬相匹敌。某种东西与我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最基本概念严重的偏离。
考虑电影《星际穿越》的一个镜头,Cooper 从空间站落向黑洞卡冈图雅,而布兰德博士留在空间站上,那么 Cooper 在穿越视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36652a.png)
现在正确的说法是由萨斯坎德提出的:
1. 对于任何黑洞外部的观测者,比如电影中的布兰德教授,黑洞的延伸视界看起来就像是由视界原子构成的炙热表层。它吸收了掉在黑洞表面的每一比特信息,并且把它们最终发射出去,以霍金辐射的方式
2. 对于一个自由下落的观测者,比如电影中的主人公 Cooper,视界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空无一物的地方。虽然对他们来说那是一个一去不返点,但是他们在视界附近并没有发现任何特别之处。视界只是一个数学曲面。
3. 1 和 2 都是正确的,而且这个表面的矛盾并不是真实的。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391809.png)
互补性原理的科学描述比这个要复杂的多,而且要考虑到量子不可复制原理等等,但这个原理现在已经得到公认,比起互补性原理,全息原理更加烧脑。
## 全息原理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3b8af3.png)
约翰惠勒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由比特信息组成的,他用一句格言来表达这个观点。
> 万物源自比特(it for bit)
大多数物理学家的头脑中都有一副图景,认为空间可以被分为微小的普朗克单元,考虑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样一座建筑,它能够容纳多少信息的问题,传统上做的应该讲图书馆的体积,即 14 亿立方英寸分成普朗克单元,答案约是 10^109 比特。但是,很不幸这个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不能超过 10^74 比特。
1993 年,特霍夫特提出了他的全息原理:
> 一个量子引力体系的自由度可以由其边界上的自由度所描述。
这句话看起来极其平常,远不如 E=mc^2 之类的公式看着过瘾。但它能够被看成一个原理而非定理、定律,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绝对刚性无质量球形房间,我们可以往里面扔火柴。用火柴把房间装满了,房间里面的自由度还没达到最大。如果此时硬往房间里再加入火柴,火柴可能就折断了,变成粉末。越加越多,粉末中的纤维素分子都断裂了。再往里加火柴,最后原子中的电子都被压进质子,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了中子。继续增加火柴,中子都支撑不住... 最终坍缩成了黑洞(也就是进入量子引力的范畴)。此时,整个房间里的自由度达到了最大,和它的表面积成正比。*
有人问,凭什么说房间里的自由度达到了最大?如果再往里加入火柴呢?这个时候,房间里黑洞的自由度确实会增加。但是由于黑洞的自由度和面积成正比,黑洞的面积增大,黑洞视界的半径也增大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此时的黑洞比房间还要大。房间被黑洞整个吞进去了,我们也就无法讨论房间的自由度了。所以,在黑洞吞掉房间之前,房间所能够容纳的自由度和它的表面积成正比。
定量的来说,如果把普朗克长度看做时空中最基本的长度,那么黑洞熵就等于 1/4 的黑洞面积和普朗克长度平方之比。这样看来,量子引力中的黑洞,表面上看是一个 3 维的物体,但从动力学自由度的角度看,怎么看都是 2 维的。
## 天使与魔鬼
荷兰物理学家德西特发现了爱因斯坦方程的一个四维解,并用他的名字给这个空间命名,德西特空间是一个加速膨胀的宇宙,其膨胀方式和我们的宇宙很相似。德西特空间的曲率为正,这意味着它的三角内角之和大于 180 度。但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反德西特空间,“反” 表示空间曲率是负的,意味着内角之和小于 180 度,比如马鞍面就是一个具有负曲率的面。反德西特空间被称为 AdS。
AdS 可以有多种维度,我们可以使用只有 2+1 维的 AdS 空间,其中 2 维是空间,1 维是时间,那么你可以把 AdS 空间看成是一个由下面这幅画堆叠成的圆柱体。这幅画是埃舍尔著名的《园的极限》,在这张画中,每一个存在于体空间的天使和魔鬼都同样大小。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3d6808.png)
AdS 中的空间以一种离奇的方式弯曲着,在广义相对论中,不同位置上的时钟走的速率是不同的,在 AdS 中,时钟也表现的很怪异,就像在黑洞附近一样。设想每一个魔鬼都戴着它们自己的手表,最接近中心的魔鬼会发现自己向外一些的邻居的手表走的速度是它们手表的两倍。
AdS 时空的曲率产生了一个引力场,将所有的东西都推向中心,即使那里什么都没有。这个引力场的一个诡异的表现是,如果一个有质量的物体被移向边界,那么它将会被推回来。这样我们就造出来一个边界永远不会被触及的盒子。
在盒子中加入很多质量,会形成一个黑洞,这个黑洞具有普通黑洞的几乎所有特点,比如视界里面藏着一个奇点;比如增加质量会增加黑洞尺寸,并把视界推向边界。但是与普通黑洞不同的是,AdS 黑洞不会蒸发。视界是一个无穷尽的热源,不断的辐射光子,但是这些光子没有地方可以去,它们又会再一次掉进黑洞,而不是蒸发到外部的空间中。
AdS 的用处不止于此,1997 年,马尔达西纳发现,2 个看起来并不相似的数学世界实际上是相同的,我们的 (3+1) 维世界和某一个 (4+1) 维的 AdS 空间是完全等价的。而某一个平面国 (2+1) 维和一个 (3+1) 维的 AdS 相等价。
换一句话来说,一个 (2+1) 维的包括了所有其他力而不含引力的世界,等效于一个 (3+1) 维的带有引力的宇宙。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个只有二维的世界,会与三维的那个完全一样呢?那个额外的空间维是从哪里来的呢?关键在于反德西特空间的形变使得边界的物体看起来比在空间内部的物体要小。形变不仅仅会影响这些想象中的魔鬼,而且也会影响穿过空间的真实物体。例如,如果一个人把 1 个 1 米大小的字母 A 投影在边界上,那么这个图像会随着物体靠近或远离边界而缩小或者放大。
这是一个令人意外的数学联系,在对偶的二维空间上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与三维空间上的第三个方向的来回移动完全一样。每一样发生在 AdS 空间的事情,是一副全息图,一张关于在遥远的二维面上的关于现实的图像。
一个三维的带有引力的世界等价于一副空间边界上的量子全息图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402310.png)
2 个月之后,威腾发表了他的经典论文,题目就是《反德西特空间和全息原理》。
## 伟大的失败
虽然这场黑洞的战争应该在 1998 年早些时候结束的,但是斯蒂芬. 霍金就像一个在丛林中游击多年,却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的不走运的士兵。这个时候,他成了一个悲剧式的人物。56 岁,智力不再处于巅峰,与外界几乎不再能交流,霍金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力局限。从萨斯坎德和霍金在 1998 年之后的一些接触中,很明显发现他的脑子依旧极其敏捷,但是他的生理能力恶化得非常严重,他几乎完全被锁进了自己的脑袋,他不能写一个方程,与他人合作也非常困难,他一定知道,他无法去做物理学家们为了解不熟悉的新理论通常要做的事情。
从霍金开始,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联系,最近被建立起来了,一个连接黑洞、量子引力、全息原理和实现核物理,这些一直被认为无法被科学验证的理论之间的联系被建立起来了。物理学家们开始在我们能过企及的空间和能量尺度上去研究这些东西,这是一扇探究量子引力世界的至关重要的窗口,在这里尺寸被放大了,频率被减缓了,普朗克距离不再比质子小很多。黑洞战争导致了物理学定律的一次疯狂的重建,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它已经在那些天天都要用到的普通的物理学中起到作用,就像先前许多次的革命性的想法一样,全息原理正在从激进的方式,渐渐转变成核物理学每天都要用到的工具。
霍金带给我们的财富是非常巨大的。在他之间其他人也意识到了。引力和量子理论的不匹配会在某一天被消除,但是贝肯斯坦和霍金是第一个进入这个遥远国度,并带回了金子的人。我希望将来的科学史专家们会说,是他们开始了这一切。
> 一个从未尝试过失败的人是不会有伟大的成就的
*赫尔曼.梅尔维尔*
## 宇宙视界
黑洞战争已经结束,但是,自然界这个伟大的好事者又公布了另一个诡计,物理学家开始确信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非零宇宙学常数的宇宙中。宇宙学常数的数值大约是 10^-123 普朗克单位,这是一个小得出奇的自然常数,比任何物理学常数都要小,但是它主宰了我们这个宇宙的未来。
宇宙学常数,也被称为暗能量,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在这个膨胀的宇宙中,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足够远,那么我们会看到有一个点,那里的星系正在以光速远离我们。在我们的宇宙中,大约在 150 亿光年远的地方的物体是以光速远离我们,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将永远以这种方式在退行。
这些东西听起来挺熟悉但是又略有不同,它使我想起了第二章黑洞的视界和一去不返点,类似的事情现在发生在一个极大的尺度上面。我们向每一个方向观察,星系正在穿越那个点,在那个点上面它们远离我们的速度将超过光速。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个宇宙学视界所包围,这个视界是一个球面,其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以光速退行,因为没有任何信号可以从这个面之外的地方传到我们这里。当一颗恒星穿越这个一去不返点的时候,它永远的消失了。现在看来,约在 150 亿光年的地方,我们的宇宙学视界正在吞噬着星系、恒星,还可能有生命。这就好像我们生活在我们自己的隐秘的黑洞里面向外看一样。
会不会存在着这样的一些世界,它们很早之前就穿越了我们的视界,又与我们的视界类似,而且他们与我们所能观测的任何东西都无关?更糟的是,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宇宙的大部分区域?
有一种哲学认为如果某些东西是不可观测的,那么它将不属于科学范畴,以这种标准来看,宇宙中的大部分区域都不存在真实的科学,只存在我们通过想象来臆造的东西,然而,可能有一个更好的答案,宇宙视界的这些特性看起来和黑洞很相似,例如一个加速宇宙的数学暗示着当有东西靠近宇宙视界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它们变慢;如果我们可以送一支温度计到这个宇宙视界附近,那么我们会发现温度不断地上升,直到在视界面上趋向了无穷大。难道这意味着所有生活在遥远行星上的人们正在被烧烤?答案就是跟他们在一个黑洞附近一样,对于一个随着膨胀穿越宇宙视界的观测者来说,这只是一个数学上的一去不返点。但是我们的观测会显示,他们正在靠近一个温度高得难以置信的区域。
那么它们的信息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霍金用于证明黑洞辐射黑体谱的论证,同样可以告诉我们宇宙视界也在辐射。但是在这里,这种辐射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就像我们生活的房间的墙壁正在做热辐射。以我们的观点来看,当东西想视界运动的时候,它们可能会被加热,并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回来。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宇宙学互补性原理呢?
对于一个宇宙视界内部的观测者来说,视界是一个由视界原子组成的炙热表层,这些视界原子吸收、蒸发。而且退还所有信息;对于一个穿越了宇宙世界的自由运动的观测者来说,这种穿越没有什么异样的地方。
然而,现在我们对宇宙视界知道的非常少。关于视界后面的物体的意义 - 他们是否真实,他们在我们对宇宙的描述中占什么样的地位 - 可能会是宇宙学最深刻的问题。
《朝闻道》:斯蒂芬 • 霍金提出的终极问题 | 上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37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d1ec0bcc9.jpg)
# 《朝闻道》:斯蒂芬 • 霍金提出的终极问题 | 上
《黑洞战争》读后感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1dfb22.png)
## 刘慈欣和他的《朝闻道》
刘慈欣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朝闻道》的短篇小说,《朝闻道》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人类建造了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名字叫做爱因斯坦赤道,当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去探寻宇宙大统一模型的时刻,一个自称为宇宙排险者高级文明出现了,并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高级文明代言人告诉科学家们,大统一模型的证明会带来宇宙的毁灭。因为知识密封准则,他们无法告诉人类大统一模型的真相。于是人类科学家们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 的办法,让高级文明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自己,代价是获得知识之后的科学家个体的毁灭。排险者答应了,并且在戈壁滩上制造了一个 “真理祭坛”,科学家们在上面得到自己要知道的真理,然后就被毁灭。
在小说的最后,斯蒂芬. 霍金代表人类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21927b.png)
最后一个上真理祭坛的人是斯蒂芬 · 霍金,他的电动轮椅沿着长长的坡道慢慢向上移动,像一只在树枝上爬行的昆虫。他那仿佛已抽去骨胳的绵软的身躯瘫陷在轮椅中,像一支在高温中变软且即将熔化的蜡烛。
轮椅终于开上了祭坛,在空旷的圆面上开到了排险者面前。这时,太阳落下了一段时间,暗蓝色的天空中有零星的星星出现,祭坛周围的沙漠和草地模糊了。
> “博士,您的问题?” 排险者问,对霍金,他似乎并没有表示出比对其他人更多的尊重,他面带着毫无特点的微笑,听着博士轮椅上的扩音器中发出的呆板的电子声音:“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天空中没有答案出现,排险者脸上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双眼中掠过了一丝不易觉察的恐慌。
>
> “先生?”霍金问。
>
> 仍是沉默,天空仍是一片空旷,在地球的几缕薄云后面,宇宙的群星正在涌现。
>
> “先生?”霍金又问。
>
> “博士,出口在您后面。”排险者说。
>
> “这是答案吗?”
>
> 排险者摇摇头:“我是说您可以回去了。”
>
> “你不知道?”
>
> 排险者点点头说:“我不知道。”这时,他的面容第一次不仅是一个人类符号,一阵的悲哀的黑云涌上这张脸,这悲哀表现得那样生动和富有个性,这时谁也不怀疑他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最平常因而最不平常的普通人。
>
> “我怎么知道。”排险者喃喃地说。
## 斯蒂芬. 霍金:物理学的不死天王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241320.png)
斯蒂芬 · 威廉 · 霍金(英语: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 年 1 月 8 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瘫痪,不能发音。 1979 至 2009 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是英国最崇高的教授职位。霍金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还被称为 “宇宙之王”。他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 3 根手指,其他地方根本不能动。
不过,在今天,有很多所谓的精英分子对于世俗民众对霍金的推崇不屑一顾,不少人认为对于霍金的推崇是言过其实,这些人认为,让霍金出名的并不是他的学术成就,而是他的病。在知乎上搜索一下霍金,有不少类似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赞同数都挺高。
无论是精英分子还是世俗大众,要去对霍金的学术成就进行评价,都无疑是痴人说梦。我们知道霍金被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还有他输掉的三次打赌。但同样的,大多数人对于霍金三次打赌所代表的含义一无所知。
在东野圭吾《嫌疑人 X 的献身》中有一段经典的对话,发生在数学家石神和物理学家汤川之间:
> “很有意思。” 石神说,“之前你问过我一个问题:设计别人解不开的问题,和解开那个问题,何者比较难——你还记得吗?”
>
> “记得。我的答案是,设计问题比较难。我向来认为,解答者应该对出题者心怀敬意。”
在霍金打赌这个事情上,霍金永远是那个出题的人。霍金出的最难的问题在物理学界被称为 “霍金佯谬”,而《黑洞战争》这本书的作者则是解决了“霍金佯谬” 的伦纳德. 萨斯坎德。《黑洞战争》这本书揭开了斯蒂芬. 霍金与伦纳德. 萨斯坎德、赫拉德. 特霍夫特关于黑洞本性论战的深层内幕,而这一论战关系到我们对整个宇宙的根本认识。
在《黑洞战争》的封底写道,在 30 年前,一位年轻的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 霍金宣称落入黑洞的事物确实消失了。大多数科学家没有意识到这种观点的意义所在,不过美国物理学家伦纳德. 萨斯坎德与荷兰物理学家赫拉德. 特霍夫特意识到,如果霍金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必须抛弃以往所有关于宇宙的基本定律。
也就是说,如果霍金是正确的,那么从爱因斯坦到奥本海默,再到费曼的所有人都全错了,物理学本身也将处于危机之中。
## 我们都是物理学家
>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
>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
>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 屈原,《天问》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25dc04.png)
在东非稀树草原的某个地方,一头年迈的狮子正在寻觅它的美餐,它很想捕捉年老体弱、行动迟缓的猎物,但眼前只有一头年轻而健康的羚羊,是它唯一可能的选择。羚羊的双眼非常适合巡视四周,它用谨慎的目光搜索着捕食者危险的活动区域。捕食者的目光正视前方,极其适合于锁定它的猎物以及测量距离。羚羊这次的大角度扫描漏过了捕食者,它漫步到了被捕及的范围之内。狮子强有力的后缩,然后猛然冲向那惊慌的猎物。永恒而经典的比赛重新开始了。
尽管狮子已经被年龄拖累,但这头大型的猫科动物依然是出色的短跑运动员,它们之间的距离开始接近。但是狮子强有力的快肌纤维渐渐变得缺氧,不久羚羊天生的耐力取胜了,在某一刻,狮子和它的猎物之间的相对速度变成了负号,距离从起初的渐渐缩短,到慢慢开始拉大。好运稍纵即逝,狮子意识到失败了,它灰溜溜地回到灌木丛中。
5 万年前,一个疲倦的猎人发现了一个被大石块挡住的山洞口,如果他能移走这个沉重的阻碍物,那么这个洞口将是一个安全的休息场所。这个猎人直立着,这不同于它的猿人祖先。他站在那里用力地推石块,石块不动。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角度,他移动双腿,调节与石块的距离。当他的身体几乎处于水平时,所施的力在有效的方向上,有一个很大的分量,大石块被移走了。
距离?速度?符号的改变?角度?分量?猎人未受教育的头脑中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的计算,狮子的头脑中也同样如此。我们通常是在高中的物理课本上首次遇到这些专门概念的。狮子从哪里学会测量猎物的速度以及更为重要的相对速度呢?猎人学过物理课程中力的概念吗?他了解三角学中计算正弦和余弦的方法吗?
当然,事实上所有复杂的生物物种都有内在的、天生的物理概念,这是通过进化灌输到它们的神经系统的。如果没有这些预编的物理程序,它们就无法生存。变异和自然选择使我们甚至是动物都成了物理学家。对人类而言,大尺寸的大脑使得这些本能进化成我们意识层次上的概念。
事实上,我们都是经典物理学家。
## 重新装备自己
> 吾欲知神甚多,神予吾者太吝。
—— 罗伯特. 安森. 海因莱因,《异乡异客》
我们都是经典物理学家,我们可以在很浅显的水平上感觉到力、速度和加速度。我们天生内置的触觉可以通过冷和热来感觉物质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我们内置的听觉和视觉可以接受一定频率内的声波和电磁波,但我们也就仅此而已,没有更多的能力。在《异乡异客》这部科幻小说中,罗伯特. 海因莱因创造了一个专用词汇 Grok 来表达对现象深层次的直觉,以及近乎本能的理解。我 Grok 力、速度和加速度,我 Grok 三维空间,我 Grok 时间和数字 5,一块石头和一支矛的轨迹是可以 Grok 的,但是对于我的 Grok 能力而言,标准的 Grok 用到十维时空,或者数字 10^1000 时就失效了,当用到电子世界和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时会更糟。
20 世纪初,大量的直觉观念失效;物理学在完全陌生的现象面前显得不知所措。假设我出生的时间早了 100 年(也就是假设我出生于 1882 年),那么,当 1887 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发现地球在假设的以太中的轨道运动不可观测时,我正好 5 岁;1897 年汤姆逊发现电子的时候,我 15 岁;1905 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的时候,我 23 岁;1927 年海森堡发现不确定性原理的时候,我已经 43 岁了。进化的压力也不可能使我对于这些根本不同的世界产生本能的认识。因此,我们的神经网络, 至少是我们中的某些人的, 事先为装备自己做好准备,这使得但可以去询问这些晦涩的现象,而且可以创造精确的抽象概念,用新的、非直觉的深刻概念来处理和解释它们。
霍金是做好准备的人群中最优秀的一个。
## 黑洞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28848d.png)
> 霍雷肖,天地间的奇事很多,远超越你的理性
—— 威廉.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在人类头脑的所有概念中,最奇异的应该就是黑洞,黑洞是空间中有一定边界的洞,任何事物都可以落进去,但没有东西能够逃出来;黑洞是一个引力强大到能够将光牢牢抓住的洞;黑洞是一个能令空间弯曲和时间卷曲的洞;它经常出现在科幻小说里,我们在真实宇宙却无法直接观测它的存在。不过,经过了很好检验的物理学定律坚定地的预言,黑洞是存在的,仅仅是在我们的银河系里,可能就有几百万个,但它们太暗了,我们看不见;天文学家想发现它们也很难。
最早关于黑洞的概念出现于在 18 世纪的晚期,那个时候我大天朝正处于乾隆皇帝七下江南,纪晓岚智斗和珅的时候,当时的法兰西物理学家拉普拉斯和英格兰牧师米歇尔同时产生了一个惊人的想法。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都对天文学有着强烈的兴趣,而有关天体的所有了解都来源于他们发出的光。在米歇尔和拉普拉斯的时代,尽管牛顿已经去世半个世纪了,但他在物理学上依然有着最强大的影响力。牛顿坚信光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光微粒必然会受到重力的影响。拉普拉斯想知道,是否存在着一种大质量大密度的恒星,以至于光无法逃离它们的引力。如果存在这样的恒星,那么它们不是全黑以至于不可见吗?
诸如一块石头、一颗子弹,这样的抛射体能够逃脱出地球的引力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能也不能。一个有质量的引力场永远不会终止,它永远延续着,并随着距离的增加越来越弱,。例如,一个抛射体永远无法彻底逃脱地球的引力。但是,如果以极大的速度向上快速扔出一个抛射体,那么它将永远持续它向外的运动,随着距离增长引力越来越弱,无法使其回头回到地面,这就是抛射体逃脱地球引力的本意。
最强壮的人也无法将一个石头扔向太空,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手枪向上发射的子弹大约能达到 3 英里的高度。存在一个特定的速度,恰好足够发射一个物体到达一个永久的外轨道,这个速度被称为逃逸速度。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宇宙中的任何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吸引的,引力正比于它们质量的乘积,反比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
`F=mMG/D^2`
如果你的高中物理知识还有印象,你可以算出,逃逸速度的公式为
`V=√(2MG/R)`
这个公式清楚的表明,质量越大,半径 R 越小,逃逸速度越大。
逃离地球表面的初始速度大约是每秒 11 千米,相比较之下,半径为 1 英里的小行星的逃逸速度大约是轻易能够达到的每秒 2 米;太阳表面的逃逸速度比地球表面的逃逸速度大 50 倍左右,依然比光速慢很多。然而,太阳注定不能永远保持相同的尺寸,当恒星的燃料消耗殆尽时,由内热产生的向外的压力消失,引力就像一个巨大的钳子一样,使恒星坍缩为它原有尺寸的一小部分。大约 50 亿年后,太阳将会枯竭,坍缩成白矮星,它的半径和地球相当。从它的表面逃离需要的速度为每秒 4000 英里,快极了,但依然只是光速的 2%。
如果太阳再重一些,即大约是现在质量的 1.5 倍,那么增加的质量会更好把它挤压过白矮星阶段。恒星内的电子会被挤压到质子里面,形成一个稠密得难以想象的中子球。中子星表面的逃逸速度大约是 80% 的光速。
如果坍缩的恒星更重的话,即达到太阳质量的 5 倍,那么即便是密集的中子星也无法承受向内的引力,它最终会探索到一个奇点。奇点的逃逸速度远远大于光速,暗星,也就是今天我们称为黑洞的东西诞生了。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2bf1ac.png)
想象你正在一个黑洞附近,但是距离奇点尚有一段距离,你想开动飞船以光速逃离黑洞,你能成功吗?答案依赖于黑洞的质量和你开始旅程的精确奇点。一个被称为视界的假想球面将宇宙分为两部分,从视界内发出的光不可避免被拉回黑洞,而从视界外发出的光能够逃脱黑洞的引力。如果太阳被变成了黑洞,世界半径大约是 2 英里。
视界的半径被称为史瓦西半径。它的计算公式为 `RS=2MG/c^2`。质量和史瓦西半径成正比是物理学家知道的黑洞的第一件事,地球的质量是太阳的百万分之一,因此它的史瓦西半径大概是一个乒乓球大小。相比之下,有一个超大尺寸的黑洞,潜藏在银河系中心,它的史瓦西半径是 1000 万英里,与地球环绕太阳的轨道大小相当。
就在今天,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哈伯太空望远镜,发现距离地球 6 亿光年拥有类星体的 Mrk231 星系有两个互相公转的黑洞。专家估计,双重黑洞的主黑洞质量是太阳的 1.5 亿倍;另一个黑洞的质量则是太阳的 400 倍,由于它们距离很近,因此轨道周期仅 1.2 年。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两个黑洞产生的能量,让 Mrk231 星系的星体产生率是银河系的 100 倍。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2d9f61.png)
## 黑洞的熵
有相当一段时间,物理学家认为黑洞是异常简单的怪物,因为黑洞的一切性质,包括它的引力作用强度、它对星光轨道的偏转、它的表面形状和大小等等,仅仅只由三个参数决定,分别是黑洞的质量,黑洞的角动量,还有黑洞的电荷。而且黑洞不能带太多的电荷,假如电荷太多,它会很快从星际气体中吸引相反的电荷来中和自己的电荷。黑洞旋转的时候,会带动空间一起旋转,而空间又带动周围的物质一起旋转。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2efe64.png)
知道了黑洞的质量和角动量,又知道它的电荷一定少的可以忽略,那么可以根据广义相对论公式来计算黑洞应该具有的一切性质,比如引力作用强度、相应的星光偏转能力以及更有意义的,黑洞的形状和大小。
黑洞的熵的想法相当深奥,熵的概念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大量物理现象中,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热力学的初创时期,1850 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将一个系统无法获得的能量称为系统的熵。并且,任何一个封闭系统的熵总是随着时间而增加的。19 世纪 90 年代,玻尔兹曼从更加基本的定律中推得热力学第二定律,玻尔兹曼论证道,如果你同意气体是由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原则上你就可以使用概率的方式计算出各种感兴趣的物理量,甚至熵。根据玻尔兹曼的观点,系统的熵可以被认为是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熵越高,意味着系统的混乱程度越高,随机性越强。对于一副扑克牌来说,还没有开封的时候熵最低,因为这个时候扑克牌处于最有序的状态,洗牌之后,扑克牌的熵变高了,因为扑克牌的顺序被打乱了。同样,处于接近绝对零度状态的气体的熵非常低,升高稳定,气体分子开始运动,系统处于各种各样的状态中,熵随之增加。
让我们做一个思维体操,想象你自己正在围绕黑洞运动,你拥有一个装满热气体的容器,显然它具有大量的熵,接着你把容器抛向黑洞,按照标准的思维方式,容器会简单的消息在视界之后。实际上,容器最终会从可见宇宙中消失。这可有点不妙,按照流行的观点,黑洞是一个简单的东西,它的视界是一个极为规则无特征的球面,除了它们的质量和旋转速度,任何一个黑洞都和其他黑洞是一样的,这样的视界无法隐藏任何的信息,那么我们把容器扔进去之后,这个宇宙的熵减小了。
这显然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
## 霍金佯谬
熵是永不减小的,还有一个东西和它类似,也是永不减小的,这个东西就是黑洞的视界。20 世纪 60 年代,霍金证明黑洞的视界永不减小。事实上这个证明用非数学语言也比较容易解释,想象一个黑洞,它的史瓦西半径正比于质量,而视界面积则正比于半径的平方,因此视界面积正比于质量的平方。假定我们将一个质量为 M1、视界面积为 A1 的黑洞和质量为 M2、视界面积为 A2 的黑洞接合到一起,新黑洞的质量是 `M1+M2`,新的视界面积正比于 `(M1+M2)^2`, 这个数大于 `M1^2+M2^2`,也就是说大于 `A1+A2`。也就是说,黑洞的面积是永远增加的。
1974 年,霍金对物理学做出了他这辈子最大的贡献,他证明了黑洞的视界就是黑洞的熵,并且精确的给出了黑洞的温度公式
`T=(hc^3)/(16π^2GMk)`
用霍金这个公式能够得出什么呢?这个公式说明了黑洞的熵非常大,即使是天文学上最小的黑洞的熵也是非常巨大。一个质量为太阳质量的黑洞,它的熵高达 10^10^16,这个数字大到难以想象,黑洞是一个混乱度极高的研究对象…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如果黑洞真的处于无序当中,那么支配这种无序状态的微观态又是什么呢?广义相对论说黑洞具有质量、电荷以及自旋,还有什么能够让黑洞中存在无序?也就是熵呢?
直到 23 年之后,科学家们才能够开始回答霍金提出的这一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改变了我们对于宇宙的最根本的认识。
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我们的宇宙其实是一副全息图。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是 [OneAPM](http://www.oneapm.com/) 创始人何晓阳,开发者最好的朋友
关于《三体》、黑暗森林、费米悖论和我们所不知道的一切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35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d1ebafd9d.jpg)
# 关于《三体》、黑暗森林、费米悖论和我们所不知道的一切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036893.png)
## 《三体》
8 月 23 日,在美国西雅图举办的 2015 年 “雨果奖” 结果最终揭晓,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不负众望,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三体》此次获奖是中文作品和中国作家第一次在国际科幻作品大奖中获得奖项。“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自 1953 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年会上颁发。“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 “星云奖” 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
《三体》众望所归夺得 “雨果奖” 最佳长篇小说奖,这说明中国科幻已经具备世界级的影响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称:“祝贺大刘为中国科幻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雨果奖堪称科幻领域的诺贝尔奖,而且比诺贝尔文学奖更专业,更纯粹,更关乎文学的核心要素:想象。荣耀属于大刘,属于所有热爱科幻的人们,也属于雨果奖与科幻本身。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在东方也找到了沃土,这是科学与想象超越国界的人类意义的最好证明。”
在获奖之前,《三体》在中国的流行就已经超越了科幻小说读者的群体而被社会大众接受,尤其是在互联网圈早已备受推崇,小米的雷布斯就是典型的粉丝代表,雷布斯去年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就是《三体》,他说这本书是号称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没有之一。在他看来,《三体》不仅仅是本科幻小说,本质上是本哲学书,主要讲宇宙社会学,其中提到的黑暗森林、降维攻击尤其深刻。三体》的资深粉丝中,还包括百度李彦宏、联想柳传志、游族林奇、360 周鸿祎等互联网大佬。
我自己是一个科幻小说的忠实读者,读过上百本长篇科幻,《三体》是我近几年读过最好看的科幻小说。就像你所知道的,《三体》的故事围绕半人马座三星文明和地球文明之间的战争展开,三体人的文明令地球人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向地球发射了封锁科技的智子,并且派出以百分之一光速飞行的太空舰队,这支太空舰队之后还出现了可以直接进入光速飞行的第二太空舰队。可是,三体人的技术与宇宙中其他文明相比还只是小巫见大巫,三体文明被光粒毁灭,而地球文明则毁灭于 “二向箔” 的攻击。之所以《三体》让我觉得读起来爽,是因为大多数小说都是个人尺度的,而《三体》描写的是人类乃至整个宇宙智慧文明最终的结局和命运。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056c00.png)
## 黑暗森林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084de2.png)
黑暗森林法则是大刘在《三体 2 - 黑暗森林》引入的法则。在书中,主人公罗辑在人类当前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状况下,受到叶文洁启发,从两条不证自明的基本公理出发,借由引入两个重要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从理论上建立起的一套关于描述当前宇宙社会大图景的大体系的一门学科——宇宙社会学。宇宙社会学基本公理和重要概念:
1.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 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 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3. 猜疑链:宇宙中的不同文明会猜疑对方会采取各种手段毁灭自己;
4. 技术爆炸: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文明在宇宙尺度中很快可以通过技术大爆炸超越自己。
黑暗森林法则为其结论。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我非常喜欢大刘的这个解释,但是真正让我进行了深入思考的,并不是大刘的黑暗森林法则,而是费米悖论本身。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0bbe3d.png)
## 关于费米悖论
我出生于河南的一个农村,在我的时候,夏天我们喜欢睡在屋顶上,仰望着漫天的星辰。今天,我住在北京,我已经不再能够看到星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忘记仰望星空的经历。任何一个人,在一个晴朗无月的晚上,在一个适合观星的地方,抬头望见满天星星,总是会心有所想: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0dc8ed.png)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10c8fc.png)
有些人被星空的壮美所感动,有些人被宇宙的辽阔所震惊,还有人像大刘一样感到存在危机,然后脑洞大开一会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而物理学家费米的感受是:
> Where is everybody?
满天星星的夜空看起来非常壮观,但是我们只是在看看附近的地方罢了。在最适合观星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大约 2500 个恒星,这大概是银河星里恒星数量的一亿分之一。这 2500 个恒星中的绝大多数都距离我们不到 1000 光年,大约是银河系直径的百分之一。所以我们看到的星空其实只是下图中的红圈那么大的地方罢了: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134ce6.png)
当讨论恒星和星系的时候,一个能挑战几乎所有人类神经的问题,就是:“地球之外是否还有智能生命存在?”让我们用数字来讨论这个问题。
虽然银河系里面有 1000 亿 - 4000 亿个恒星,并且在可观测的宇宙内有几乎同样数量的星系。对应每一个银河系的恒星,就有一个巨大无比的星系。也就是说,可观测宇宙内的恒星数量大概是在 10^22 到 10^24 之间,这个数字写出来是这样的: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1557f4.png)
据估计,地球上沙子的数量是 7.5x10^18 粒,也就是说,对应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宇宙中都有 10000 颗恒星。科学界对于恒星中有多少是和太阳类似(大小、温度、光度)的还没有定论,通常的观点是 5% 到 20%。我们采用最保守的估计(5%), 以及对于恒星数量估值的下限(10^22),那么就是说有 5x10^20 个恒星是和太阳类似的。
而这些和太阳类似的恒星里有多少是拥有一个和地球类似(允许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来支持类似地球生命)的行星的呢?这个科学界也没定论,有些观点认为这个比例高达 50%,也有比较保守的研究认为应该在 22% 左右。根据我们已经知道的恒星形成过程的天文学知识,科学界现在比较确定任何一个非双星的恒星都应该拥有至少一颗行星 (详见德国科学家鲁道夫. 基彭哈恩所著《千亿个太阳》),结合前面采用的 5% 类太阳恒星的假设,就是说宇宙中有至少 1% 的恒星,拥有一个类似地球的行星,也就是说存在 10^20 个类似地球的行星。这个观点之前只是推论,但是 Kepler-452b 的发现让这个结论变得令人信服:
对应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宇宙里就有 100 个类似地球的行星。
再往后推算,我们就只能瞎蒙了。假设经过数十亿年的时间,这些类似地球的行星中,有 1% 出现了生命。再假设,那些出现了生命的行星中,有 1% 的行星上的生命的智能发展到了类似地球的程度。这就是说,可观测宇宙中存在一百万亿个智能文明。回到咱们银河系,运用同样的算法,和对于银河系恒星数量估计的下限(1000 亿),我们可以算出来,银河系里可能有 10 亿个类似地球的行星,和 10 万个智能文明。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1639b7.png)
SETI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地外文明搜寻计划) 是一个以收听来自地外智能文明信号为目的的组织。如果银河系里存在 10 万个智能文明,哪怕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对外发射无线电波或者激光束或者其它联系信号,SETI 的卫星阵列应该会收到各种各样的信号。但是,SETI 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的信号,一次都没有。那么问题来了:
> Where is everybody?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地方。我们的太阳是个很年轻的恒星,也就是说存在着年纪比地球大很多的类地行星,理论上来说他们的文明程度应该远比我们发达。我们的地球是 45.4 亿年,假设我们把地球和一个 80 亿年的行星 X 对比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172552.png)
如果行星 X 的经历和地球类似的话,他们的文明应该比我们领先 34.6 亿年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180b6f.png)
比我们领先一千年的文明所能带给我们的震撼,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的世界能给一个中世纪人的震撼一样。一个比我们领先一百万年的文明和我们的差距,可能和我们与大猩猩的差距那般。而行星 X 上那个比我们领先了 34.6 亿年的文明会是怎样呢?
卡尔达肖夫指数是根据一个文明所能够利用的能源数量来量度文明层次的指标。它有三个类别:
* I 型文明:有能力使用所在行星的全部能源。人类还没有达到 I 型文明,按照卡尔萨根的算法,人类可以算作 0.7 型文明。
* II 型文明:有能力使用母恒星的全部能量。我们还没有办法理解这样的事情要怎样才能做到,但是人类还是尽量使用想象力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一种可能是戴森球,这是包围母恒星的巨大球形结构,它可以捕获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恒星能量输出。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195b88.png)
* III 型文明把前面两张都甩在了后面,它能够动用相当于整个银河系那么多的能源。当然,这一型的文明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别忘了,前面的行星 X 上的文明可是有 34 亿年的时间慢慢发展的。如果行星 X 上的文明和我们类似,并且成功生存到了 III 型的话,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星际旅行的方法,甚至开始对整个星系的殖民了。
对于恒星际殖民的方法,以银河系为例,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复制,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一种能够航行到别的行星的机器,然后用利用新行星上的材料花 500 年左右的时间自我复制,然后将两个复制品送向下一个目标,即使用比光速慢的多的速度航行,这个模式也能用 375 万年的时间完成整个银河系的殖民。当计量单位是 10 亿年的时候,375 万年不过是一眨眼而已。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1ac9b4.png)
回到我们我们之前的推算,如果银河系里 1% 的智能文明成功的达到了具有星际殖民能力的 III 型文明的话,光银河系就应该有至少 1000 个 III 型文明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些文明的存在应该很容易被留意到才对。但是我们至今为止,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 也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 Where is everybody?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我写到了 NASA 宣布发现 Kepler-452b 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背后的深刻含义恐怕并没有被深入思考。之前一直有一个论点认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有可能很少,地球是万里挑一的幸运儿。现在看来,只怕不是。人类用很不精确的观测手段,观测了几百颗恒星,就轻易找到了一颗宜居行星。如果不是碰运气碰上了,那这件事情说明仅仅银河系里,宜居行星的数量级可能在千万甚至亿这个级别上,而且这颗行星比地球早开始 15 亿年。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1c397b.png)
距离只有 1400 光年,即使造出光速 1/100 的飞船就可以在 14 万年到达。这种飞船不需要太科幻的技术,完全在人类现有理论的框架内,人类可以在几百年内造出来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即使不造飞船,建一个瞄准这个行星的发射站,只需要 1400 年就可以让对方收到地球的问候。然而,地球至今都没有收到任何来自这颗早进化 15 亿年的兄弟的任何信息。人类都可以这么轻易就发现宜居星球,难道外星文明就发现不了地球吗? 可事实上,整个宇宙对地球都是彻底的沉默。
> Where is everybody?
## 我们所不知道的一切
《三体》之后,无书可读,现在的科幻小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一方面我对作者的文笔和阅历有要求,另外对作者的科学背景有要求,因此,除了阿西莫夫和克拉克最近翻译出版的小说之外,我现在更多的是看科普和科学方面的书,甚至在有些我自己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领域,比如化学方面,我是直接看相关的大学和研究生教材。我注意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们人类现在科学越来越发达,但是学科的分类也越来越垂直,很少有人能够从更高的高度去描述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界处,出现了明显的断层,有些还有明显的不相容。比如我们知道化学这个学科的底层是基于电子在量子物理的泡利不相容原理约束下的在原子核之间的运动,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所有的细节,比如我们不知道 X 射线和其他辐射是如何引起有机分子同分异构的转变;我们知道生物学和化学的边界是基因,基因具有生命的一切特征,因而和非生物不同,基因同时和遵从一般化学定律的分子有关,但是我们现在无法精确的知道每一个生命行为下所对应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我们不知道每一个有机分子同分异构体的转变所对应的生物学和遗传学上的影响。在更大的尺度上,我们虽然知道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但是我们至今不知道太阳系和其他恒星是如何从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形成的,为什么太阳系的角动量都给给了行星而太阳自身则保存了绝大部分的质量;我们虽然知道这个宇宙有亿万颗恒星,而且每一个单星都应该有行星,但是我们依然不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外星文明和我们联络。从我熟悉的计算机专业的角度讲,我们知道信息、比特和熵,但是如果考虑一下把一比特信息放入黑洞中,那么会发生什么?每当我有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去思考这些问题,虽然身体无法脱离地球,但是我的精神可以悠游太虚,这是我的休息和生活方式。
对于我来说,读完《三体》之后,再也没有科幻小说可以满足我的想象力,因而我恐怕只能自己思考,我是一个有很强好奇心的人,我努力想要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个了解不仅仅为了知道人类是否会飞向其他恒星,也不仅仅是想知道人类在未来是否会遭遇其他文明,我更想知道的是,我们人类是否有能力认识世界的终极规律,宇宙是怎么来的,宇宙的未来如何?意识乃至智慧是宇宙发展中的偶然还是必然?我们是有唯一的宿命还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
由于我懂得太少,我努力在大脑的思维过程中装进去了一些锚点,这些通常是我思考的出发点:
1. 我们这个宇宙中存在着 10^80 个基本粒子,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在与接近光速运动,而且,根据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我们要么无法确定它们的速度,要么无法确定它们的位置。我们人类,以及我们体内的 10^28 个粒子这种缓慢的运动速度是自然界的特例,我们为什么这么慢?
2. 信息永存和熵增加是这个宇宙的规律,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个世界每 10000000000 比特的信息中就有 9999999999 比特是与黑洞的世界相关的,我们直接的每一个星系都是围绕不断吞噬恒星与行星的黑洞形成。如果说信息就是这个世界最根本的存在,为什么我们拥有的信息这么少?
3. 我们所知道的物质,包括原子、行星、恒星、星系以及 iPad、奥利奥、钻戒和我们,只占我们这个宇宙的质量(也就是能量) 的 5%,绝大部分的质量是以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方式存在,而后两者是看不见的,它们和光子不发生作用。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所知甚少,对于暗物质,我们只知道它不是由质子、中子、电子这些粒子构成,它和光子不发生作用,它不是星际气体,不是星际尘埃,不是黑洞,它可能是由奇异粒子构成的物质;对于暗能量,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宇宙学常数。我们能确认他们存在,主要是暗物质和暗能量都和引力发生关系。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
短短一篇文章,难以道出心中所想,权当抛砖引玉。
*本文关于费米悖论的部分来自 waitbutwhy 网站,并参考知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在有生之年到达并开发 Kepler-452b 行星的商业计划书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32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d1eb500f9.jpg)
# 关于在有生之年到达并开发 Kepler-452b 行星的商业计划书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de80ff.png)
昨天晚上的微信朋友圈,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都被 NASA 和开普勒 - 452b 刷了屏,然后果壳网又站出来给出了一个 “不过如此,并没有用” 的结论,在看大家发朋友圈的过程中,我一方面为身边有这么多人在奔波于生计之余依然关心我们整个人类前景而感到喜悦,另外一方面对众多朋友表现出来的对于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方面的知识欠缺感到担心。我看很多朋友说到达开普勒 - 452b 需要 5 亿年,我只能说,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么我们人类的科学和教育水平就真的堪忧,我们可能 5 亿年后也未必能够到达,甚至 5 亿年后我们未必会选择出发。
今天之所以要用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并不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在我心中我认为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是在你我有生之年就可以实现的事情。开发 Kepler-452b 行星,这件事情并不是痴人说梦,而其中需要用到的技术,其实并不神秘,而且有很多关键技术我们已经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里的我们指的是整个人类群体)。
用一句话来简单叙说我的计划那就是,根据狭义相对论,1400 光年的距离,如果我们驾驶飞船以略低于光速的速度抵达,虽然从留在地球上的人的角度看,我经过的时间要超过 1400 年,但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经过的时间是远远少于 1400 年的,可能只需要 14 年,甚至是 1.4 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违背现有的物理学规律,甚至,基本上不需要物理科学理论上大的突破,不需要弦轮膜理论 11 维度空间等玄之又玄的东西,只需要把现有物理科学工程化就可以做到,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可以作为一个公司的商业计划。
## 市场现状和用户需求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e12e96.png)
迄今为止,所有的人类都出生和死亡在这个半径为 6371 km 的行星上。
现在,在这个被我们称作地球的行星上,生活着大约 10 亿只绵羊,10 亿只猪,10 多亿只牛,超过 250 亿只鸡,以及 70 亿人类。地球上没有任何可以和人类抗衡的生物,几千年来,人类砍伐森林、抽干沼泽、水漫平原、再铺上总长数万公里的铁路,并且兴建城市。整个地球被塑造成越来越适合人类需求的样子,但其他物种的栖息遭到破坏,大量物种迅速灭绝,地球曾经是一篇蓝天绿地,但现在已经成了混凝土和塑料包围的商场。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污染猖獗,使得地球对于人类自己也越来越不适宜居住,人类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来对抗自然,然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无法预期的副作用。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人类有机文明面临选择。由于攀登物理学科技树需要耗费的金钱越来越多,建造一个大型粒子对撞机需要的预算动辄十亿美元,所以很多人尝试攀登其他的科技树,比如生物工程、仿生工程、无机生命技术。其中发展最快的技术要数无机生命技术中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就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在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 + 的概念出现。
现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一个科技节点已经解锁,这个科技被称为虚拟现实技术,这个领域涌现出很多代表性公司,比如美国的 Oculus VR 等,中国的暴风等公司也在进行相应技术的研发,我担心,这个技术引发的最坏的后果就是人类整体生活在计算机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而地球则改为无机生命统治的世界。从某些意义上来讲,这和玛雅人把宗教、整容术和迷幻剂三个科技发展到顶峰的愚蠢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们的世界正在很糟糕的向这个结果滑去,并且没有什么力量试图阻止这样的结果。
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想要离开地球,向外太空迁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并没有走的太远,有些东西制约了我们迈向太空的脚步,现在的人类最远只到达过 384400 km (1.281 光秒) 外的月球上,而且只有 1969 年至 1972 年间的 12 人而已,从此再无人类登上任何地外星体。目前距离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旅行者一号,经过近 38 年的航行终于来到太阳系边缘附近,距地球约 0.002 光年。现在速度最快的人造宏观物体还是旅行者一号,速度大约为 62136 km/h (0.0057% 光速),以这样的速度,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 4.24 光年)需要超过 70000 年,到达银河系中心需要近 5 亿年,到离银河系最近的仙女座星系需要 450 亿年。
更为致命的是,我们现在用于太空探索的人才和金钱并没有变多,而是变得更少。从一篇名为《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文章中看到,美国总统的年度预算共有 2000 亿美元,这些钱将用于医疗、教育、福利、城市建设、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海外援助、国防、环保、科技、农业以及其他多项国内外的工程。预算中的 1.6% 将用于探索宇宙,这些花销将用于阿波罗以计划、其他一些涵盖了天体物理学、深空天文学、空间生物学、行星探测工程、地球资源工程的小项目以及空间工程技术。为担负这些太空项目的支出,平均每个年收入 10,000 美元的美国纳税人需要支付约 30 美元给太空,剩下的 9,970 美元则可用于一般生活开支、休闲娱乐、储蓄、别的税项等花销。
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正在变得越来越慢,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每个人类个体都依然会在某些时候仰望星空,仰望星空,人的肉眼理论上可以看到几千颗恒星,但不幸的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恒星随着雾霾的增加而越来越少,作为整个人类群体,几十年以来,我们没有太大的作为。今天,各种迷信、反智、反科学仍然四处横行;科普得不到重视,没有被当做一个独立学科进行研究;教育几乎人见人欺,经费往往谁都能挖走一块;NASA 已经做得够好了,但经费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已连续二十年下降,现在只有登月那几年的八分之一左右;人类的整体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政治结构似乎更有利于低效的内耗而非科技发展,人类把大把大把的精力和金钱投资在如何更好的享受生活以及如何获取更多的金钱上,这点尤其以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为甚。但是,近年来泛滥的金融衍生品并不能给人类带来任何福音,我觉得,当初如果本拉登没有选择把世贸中心的那些金融家干掉,而是选择干掉人类最精英的物理学家,那么说不定他毁灭人类的理想已经实现了。
失去了这些物理学家,我们的科技水平会倒退很多,我们不再会去想探索宇宙,失去了那些想要探索宇宙的人们,我们终将会被圈养在这个地球上,并且死在这里。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e33266.png)
## 目标
北京时间 7 月 23 日晚间消息,美国宇航局发布消息称,天文学家们发现了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一颗围绕恒星 Kepler 452 运行的行星,并且其距离适中,因而允许其地表存在液态水。加州 “搜寻地外智慧生命” (SETI) 研究所的天文学家道格拉斯 · 卡德维尔 (Douglas Caldwell) 表示:
> 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颗围绕一个与太阳相似的恒星运行,且位于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
这颗系外行星编号 Kepler 452b,其直径约为地球的 1.6 倍,与恒星之间的距离与日 - 地距离相近。恒星 Kepler 452 距离地球大约 430 秒差距 (约合 1400 光年),位于天鹅座。其本身亮度稍高于太阳,而相比之下,美国宇航局在去年以及今年 1 月份公布的另外几颗当时宣称与地球最为相似的系外行星则都是围绕质量更小,温度更低也更加黯淡的红矮星运行。因此,围绕恒星 Kepler 452 运行的这颗行星显然相比前者更加接近 “另一个地球”。
我个人看完这个新闻之后,我觉得有一些重点数据是要简单加以说明的。
Kepler 452b 距离地球 1400 光年。处于宜居带,也就是说其表面可以有液态水形成。宜居带的概念可以参考下面这幅图。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e5d581.png)
Kepler 452b 的恒星是 Kepler -452,比太阳大 10%,亮 20%,而且年龄更老一些。它到这颗恒星的距离,只比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大 5%。Kepler 452b 所接受到的来自恒星的能量也与地球很相似,Kepler -452 和太阳一样都是一颗 G 型恒星,发出黄色光,由于恒星的颜色和光度本质上代表了恒星的温度以及年龄,因此,Kepler 452b 是我们找到的第一颗位于 G 型恒星宜居带的类地行星。关于 G 型恒星以及主星序的概念可以进一步参考下面几幅图: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e7712c.png)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e99937.png)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eb1c36.png)
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就是 Kepler 452 和太阳是一颗几乎一样的恒星,Kepler 452b 是一颗和地球几乎一样的行星,Kepler 452b 到 Kepler 452 的距离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也几乎一样。况且,Kepler 452b 已经在宜居带待了 60 亿年, 甚至比地球还久,这意味着如果大气等条件也具备的话,它有足够的时间孕育生命。
今天早晨,我看到周鸿祎在微博上说了一段话,非常值得玩味:
> 穷整个地球之财力,聚所有人类之精英,花三十年制造发射一艘曲率飞船,装上各种基因分子,朝着那颗地球出发,十万年后到底目的地,所有的基因倒入大海,开始新一轮的进化。十亿年后,人类再次出现,几千年后,互联网再次被发明,有一天 nasa 发表声明在 1400 光年之外的银河系发现一颗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可能适合人类居住,当天晚上无数人发微信微博朋友圈表示感慨,没有人记得这是几十亿年前的故乡家园,只有每个生物体内的基因时不时引导每个生物仰望星空,看着陌生而清冷的星光触动基因记忆深处的回忆。
## 关于恒星际旅行的可行性报告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eca640.png)
关键点一:光速是绝对的,而时空是相对的
亲爱的朋友们,假如你身边有一个物理学家朋友,你问他如何制造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他一定会皱起眉头,说不定还会向你说起外祖父悖论,是的,物理学禁止任何静质量不为零的物体超越光速,因而,没有任何技术能够让你回到过去你杀害你的外祖父,但是,如果你只是想要更快的到达未来,用更加准确的话来说,让你的时间比别人更慢(时间膨胀),那么在物理学家眼里,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更快的到达未来,实在是太简单了,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提供给你。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诺兰导演的电影《星际穿越》,Cooper 带领团队去了一趟位于黑洞卡冈图雅附近的巨浪星(黑洞本身不可见,图中明亮的部分是黑洞的吸积盘),Cooper 他们本来只打算在巨浪星上花费 20 分钟,结果却耽误了 3 个多小时,等他们回到空间站,空间站上的黑人宇航员已经孤独读过了 23 年之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ee7f39.png)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f08e69.png)
也就是说,Cooper 从空间站出发到巨浪星,他们经过了三个小时的时间,黑人宇航员叔叔呆在空间站度过了 23 年的时间,然后他们又见面了。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f2f898.png)
很多人把这部电影当成毫无科学依据的大片去看,殊不知这部影片背后有一位非常伟大的物理学家基普. S. 索恩,索恩是加州理工大学费曼物理学教授,《黑洞与时间弯曲》的作者,为了这部电影还专门写了一本科学著作《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按照索恩书中的一些提示,我们大概解读一下为什么 1 小时等于 7 年。
根据广义相对论,黑洞周围时间膨胀的公式为: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f510c3.png)
上面公司只计算了广义相对论的效应,也就是引力对时间的改变。考虑空间站相对于巨浪星的运动,公式变为下面的公式: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f5ba50.png)
也就是说,巨浪星附近因为黑洞引起的巨大引力,以及巨浪星自身超快的运动速度,都导致了时间的膨胀效应,而且膨胀的倍数可以分别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来。所以,基普给出的解答是,巨浪星是在黑洞卡冈图雅的 1.5 倍是瓦西半径处,这个时候依然可以有稳定的轨道,而且依然在洛希极限之外,不会被黑洞的潮汐力撕碎。
如果我们想要抵达 1400 光年外的 Kepler 452b,在不考虑虫洞这种理论上存在但是谁也没有见过的东西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不需要花费 1400 年之久,其原因和上面所说的原因是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借助和操纵引力让时间膨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获得理论上来说可以获得的速度来让时间变慢。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f69f41.png)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即使是在物理学上这句话也是对的,对于一个跑步的人和一个在路边休息的人来说,跑步的人的时间流逝的更慢一点。如果你开车在高速公路上以 150 公里的速度行驶,那么你经历的时间流膨胀和空间收缩大约是一百万亿分之一,是的,这个太小了,你明显感觉不出来。我相信很多富二代飙车都是为了想要感觉时间流的膨胀,他们想要比别人活的更长一点,但是很不幸,持有这种想法的人通常导致他自己比别人活的短。
但是我们如果能够把速度加速到光速的 87%,那么时间膨胀效应和空间收缩效应就明显的是可以感觉到的了,这个时候的时间流比静止的时间流大概慢两倍左右。1400 年的时间在我们这里只需要 700 年就可以读过。随着我们进一步的获得速度,那么时间流膨胀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到达 Kepler 452b 的条件并不是像很多朋友想的那样到达了光速还需要花费 1400 年,我们只需要接近光速,比如 99.99% 的光速,然后我们就可以以我们能够接受的时间, 也就是 20 年抵达 Kepler 452b;如果我们达到 99.9999% 的光速,我们可以用两年到达;如果我们达到 99.999999% 的光速,我们可以用两个月到达;当然,物质加速越是接近光速,需要的能量越多,而且会有更多的能量用来增加物质的静质量而不是速度上,但是这毕竟是一条路,这毕竟是把这辈子不可能到变成了这辈子可能能到,而且并不违背科学定律。 大家可以自己代入洛伦兹变换的公式来自行计算: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f87d27.png)
关键点二:加速回归定律
从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来看,人类整体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技术的力量正在以指数级别的速度在增长。如果我们去看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我们会发现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科技很多比当时人类想象的科技还要先进,这点尤其表现在计算机技术方面。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fa9b20.png)
在 2050 年前后,人类的科技将到达巅峰,接近奇点,这在我们每个人有生之年都是可以看到的事情,其中有几项已经诞生并在快速完善的科技对于我们到达 Kepler 452b 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注意,我这里并不需要像小说《三体》中所写的那样制造时空曲率发动机,制造时空曲率发动机需要理论物理领域重大突破,而我下面所写的技术只是需要很多钱。
第一是冬眠技术,冬眠技术和我们的动力技术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我们能够达到的速度越高,我们对于冬眠技术的要求越低;如果我们不能达到更高的速度,我们就必须要求更高的冬眠技术。有两个方向,分别是传统冬眠技术和冷冻技术,传统冬眠是类似熊一样的冬眠,体温保持在 10 摄氏度左右,人体新陈代谢减缓,已有技术能促使人的冬眠。冷冻技术就是急速冷冻人体,已经在动物身上有了成功的尝试,不过技术上仍有难度。难点主要在冷冻与解冻过程中细胞和组织器官的破坏,但是原理上已经是行得通。现在已有商业公司提供冷冻服务,但他们目前暂不能提供解冻服务。但是其实这点来说问题不大,我们可以先冻起来,然后把冷冻的人扔在飞船上,然后等科技进一步发达之后再行从地球获得解冻技术。这一思路的核心在于我们人类已经掌握了恒星际生存的大杀器—安塞波技术(注意,是已经掌握)。
第二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也称毫微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 1 纳米至 100 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的一种技术。1981 年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诞生了一门以 0.1 到 100 纳米长度为研究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因此,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射程物质的技术。纳米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科技的广阔领域。我们需要纳米技术制造更轻的飞船材料以及能够代替人类工作的机器人。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fc32fe.png)
第三是常温核聚变发动机以及反物质发动机。常温核聚变技术目前已经有很多商业公司在进行研究,YC 甚至投资了一家初创期的常温核聚变技术公司,相信很快可以投入到商业使用,但是常温核聚变发动机不足以将飞船加速到接近光速,因此核心技术依然是反物质发动机。
1928 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存在反物质的假说,认为存在和构成普通物质的基本粒子质量相等但电荷相反的基本粒子,并有由这样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反物质。仅仅 4 年后,这个假说就得到验证,加州理工的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即电荷为正的电子的存在,反物质和物质如果相遇,将会湮灭,正反物质的质量将全部转化为能量,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 E=mc2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就目前所知道的所有物理反应而言,这是效率最高的燃料。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每公斤星际飞船发动机燃料的效果,很理想的化学反应可以产生 1×107 焦耳的能量,核裂变产生 8×1013 焦耳,核聚变产生 3×1014 焦耳,而反物质的湮灭能产生 9×1016 焦耳,是氢氧化学反应的 1 百亿倍,太阳核心热核反应的 300 倍。这种飞船的比冲量将是最高的,而推重比也是最高的,一片阿司匹林那么大的反物质同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足以让一艘飞船巡弋数百光年。此外,反物质发动机的一个好处是反物质的湮灭可以自发产生,不需要象核发动机中的核反应那样需要许多条件,所以就不需要很大的反应堆,可以减轻飞船重量。不过,若想把理想变为现实,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首先是制造它太消耗能量了,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其他制造反物质的办法,所以只能把湮灭过程反过来,使用粒子加速器,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从能量中制造出反物质(以基本粒子的形态产生)。由于这个原因,现在全球每年才能制造出 1 百亿分之一克的反物质,这点反物质还不够加热一杯咖啡。虽然如此,制造更多的反物质,毕竟是一个量变的问题,不是质变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主要是一个钱的问题。
## 我们手握的核心技术 — 安塞波 (Ansible)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fe0a15.png)
我第一次听说安塞波技术是在《安德的游戏》这一篇小说中,当时人类的英雄安德通过安塞波超距通讯指挥数千光年外的人族远征舰队,分分钟把虫族老家给灭了,如果把当时小说中写到的几种技术中和现在人类掌握的技术进行比较,我们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远胜,飞船动力技术稍有不足,但是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安塞波技术,全书整个情节布局围绕的整个人类赖以打败虫族的安塞波技术,我们现在的人类全掌握了。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技术经常被商业人士评价为:并没有什么用,在中国国内则沦为股民超过概念的工具,OMG!
安塞波技术的核心就是实时量子超距通讯,即使相隔几千光年,我们依然可以实时通讯。这点在地球上看来确实没什么用,在周长仅为四万公里的地球上,电磁波通信技术已经完全够用了,但是如果我们飞到了 Kepler-452b,我们如果依然用电磁波通信的话,信息的每次来回都需要 2800 年。安塞波技术看来是如此的不可思议,毕竟,相对论禁止超距作用,毕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跑得比光还要快,但是,神奇的量子力学让这一切变成可能,而我们人类早就实现了安塞波技术这一点,尤其让我感觉到神奇。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800dc35.png)
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三体人制造的智子,智子随时可以微观展开成一张包围地球的大网,也可以变成一个不大不小的球体和人类沟通,后来,智子一直以一个日本女人的形象出现。在三体文明另外一边,还有一个对应的智子,三体星(三体飞船) 上的智子和地球这边的智子构成了一个量子纠缠态,这样,如果地球这边的智子看到或者感知到什么,那边的智子也会看到相同的东西,这样,瞬间的量子通信就完成了。
当然本文短短的篇幅,我们无法解释量子通讯的众多根本原理,只是简单的加以说明。首先要说的第一个概念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可以用 “薛定谔的猫” 来帮助理解:当把一只猫放到一个放有毒物的盒子中,然后将盒子盖上,过了一会问这个猫现在是死了,还是活着呢?量子物理学的答案是:它既是死的也是活的。有人会说,打开盒子看一下不就知道了,是的,打开盒子猫是死是活确实就会知道,但是按量子物理的解释:这种死或者活着的状态是人为观察的结果,也就是人的宏观干扰使得猫变成了死的或者活的了,并不是盒子盖着时的真实状态,同样,微观粒子在不被 “干扰” 之前就一直处于 “死” 和“活”两种概率状态的叠加,也可以说是它既是 “0” 也是“1”。由于人们对纠缠态粒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直有所怀疑,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一直试图验证这种神奇特性是否真实。
1982 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 · 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现象确实存在,这一结论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从笛卡儿、伽利略、牛顿以来,西方科学界主流思想认为,宇宙的组成部份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时空的限制(即是局域化的)。 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幽灵——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的存在,它证实了任何两种物质之间,不管距离多远,都有可能相互影响,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在量子纠缠理论的基础上,1993 年,美国科学家 C.H.Bennett 提出了量子通信(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概念。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态携带信息的通信方式,它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纠缠原理实现保密通信过程。量子通信概念的提出,使爱因斯坦的“幽灵(Spooky)” ——量子纠缠效益开始真正发挥其真正的威力。1993 年,在贝内特提出量子通信概念以后,6 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基于量子纠缠理论,提出了利用经典与量子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量子隐形传送的方案,即将某个粒子的未知量子态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把另一个粒子制备到该量子态上,而原来的粒子仍留在原处,这就是量子通信最初的基本方案。在贝内特的方案中,由于有经典通信的部分,因此,这种实现方法的量子通信依然有时间上的延迟,然而,随着技术本身的进步,我们离彻底掌握超距通信技术的那一天并不遥远。
## 商业计划
我们可以确定未来的技术进步,但是我们无法确定那一项技术会率先取得突破,在我们需要的关键技术中,动力技术,也就是常温核聚变技术以及反物质发动机是关键之一,超距通信技术是核心之二,而冬眠技术则是核心之三,根据这三者技术进步速度的不同,我们制定了两个不同的计划。当然,我们对动力技术的进步肯定必须有一些基本上的要求。
Plan A
假设动力技术率先取得突破,我们可以将飞船加速至光速的 99.99%,这样我们到达 Kepler 452b 的时间大概需要 20 年,这样我们无须人体冷冻技术,只需要常规人体冬眠技术就可以到达。在这个方案中,对于量子通信技术的进步要求也不是很高,只需要实现量子超距通信即可,并不需要量子计算技术的进步。在这一方案中,我们依然需要宇航员,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常规的方案。
Plan B
如果我们最终未能掌握反物质发动机技术,我们手头可用的动力技术只有常温核聚变,那么恐怕我们无法将飞船加速到接近光速,最好的可能性也恐怕只是光速的 20% 左右,那么我们必须依然另外一种技术,就是量子计算机技术。如果我们不但掌握了量子通信,并且研制出了量子计算机,我们就可以把飞船本身当做一个实时更新的软硬件一体化的机器人来对待。 量子计算机加上量子通信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飞船不是一升空就再也无法更新技术的单机状态,而更加类似于互联网时代的云 + 端。我们任何在地球上研发的新技术,可以源源不断的更新到飞船上。这样,我们最终到达的时间也并不会拖太久。
我不知道未来会如何,我只知道未来技术会越来越先进,曾经在《星球大战》电影中出现了通过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传输人类的技术,从原理上来说也并非不可实现,只要我们到达了 Kepler 452b,只要我们到达的飞船上有一台量子计算机,我们就可以再制造并传出过去无数台量子计算机,而这些彼端的计算机群体可以把整个人类群体瞬间移民过去,到那个时候,我们向每一个想要移民的人类个体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这是不是一个良好的商业计划?
从 eBay 和 Paypal 的分拆来谈谈私募基金及 LBO | 《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30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d1eb1c492.png)
# 从 eBay 和 Paypal 的分拆来谈谈私募基金及 LBO | 《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d7b318.png)
北京时间 7 月 20 日晚间消息,刚刚同 eBay 分离的 PayPal 周一重返纳斯达克。开盘后 PayPal 股价一度上扬 11% 至 42.55 美元,市值约 520 亿美元。相比之下,eBay 股价下滑 4.7%,市值约 320 亿美元。
2014 年 9 月,eBay 宣布了将 eBay 和 PayPal 分拆成两家独立上市公司的计划。今年 6 月,eBay 董事会批准了该分拆计划。7 月 17 日,eBay 和 PayPal 正式分拆。7 月 20 日,PayPal 股票正式挂牌交易。在 2002 年被 eBay 以 15 亿美元收购前,PayPal 曾使 “PYPL” 代码在纳斯达克交易。
2014 年,PayPal 处理交易总金额达 2350 亿美元,营收 80 亿美元。其中移动支付交易量为 460 亿美元。目前,PayPal 在全球 203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 1.69 亿活跃用户。
之所以想要写一写 eBay 和 Paypal 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前几周阅读了《支付战争》这本书之后,我写了一篇关于 Paypal 的文章,对这家创立 18 个月就被收购的公司有过深入研究,我还了解到,这几年来,eBay 越来越显出龙钟之态,而 Paypal 则发展迅速,我个人觉得 Paypal 这样一个已经得到非常良好发展的公司分拆并且独立上市会更加符合华尔街投资者的利益,但我并没有去查阅相关的新闻,不知道早有这方面的计划,另外一方面,我最近阅读了不少金融方面的书籍,对于美国金融市场的行事风格,尤其是对华尔街的贪婪和狡诈有了一些零星的认识,也想向大家做一个初步的介绍。我个人没有人任何金融背景,我只是试图将金融领域发生的事情用我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一下,我的理解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甚至是可笑的,这点希望大家能够给与宽容。
看到 eBay 的新闻之后,我个人的感觉是,eBay 作为一个市值巨大、现金流稳定而又缺乏增长的公司,恐怕是华尔街上的豺狼的又一个猎杀的对象,毕竟,华尔街的豺狼们非常擅长从分拆公司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就像 AT & T 和朗讯的拆分,惠普和安捷伦的拆分让华尔街攫取了巨大利益一样,eBay 和 Paypal 这一对业务明显可以分开发展的组合又一次让华尔街之狼嗅到了血腥的气息。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da2bed.png)
从公开资料中看到的是,本次的华尔街之狼是激进投资者卡尔 • 伊坎 (Carl Icahn)。伊坎持有 2% 的 eBay 股份,他公开表达了自己对快速增长的 PayPal 被囚禁在行动缓慢的老牌公司 eBay 的强烈不满。PayPal 的移动支付业务相比去年增长了 40%,相比之下,eBay 仅有个位数的增长,并且正在为了避免被行业领头羊亚马逊进一步蚕食而苦苦挣扎中。伊坎老谋深算,堪称拆散企业的专家。他一定程度上是奥利弗 • 斯通(Oliver Stone) 执导的《华尔街》中的超级资本家的原型。伊坎通过猎食最脆弱的那些公司 “掠夺” 了数十亿美元。eBay 的原管理层团队本来是反对本次分拆的,只不过 eBay CEO 约翰 • 多纳霍 (John Donahoe) 后来被赶出了公司。多纳霍任职期间,虽然要处理文化冲突、高层纷纷离职等棘手的难题,但多纳霍却奇迹般地扭转了公司的命运,成功让 eBay 扭亏为盈,使得它的股价上涨到 66 美元左右——为他刚出任 CEO 时的五倍多。在伊坎出现在舞台上之前,很少人会给多纳霍的表现差评——或者给他递出解雇书。“eBay 做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却没得到什么赞誉。”一位前 eBay 高管抱怨道,“它成功地扭转乾坤,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它的确卷土重来了,多纳霍居功至伟。”但是,不管怎样,伊坎最终赢了。多纳霍将携 2300 万美元的黄金降落伞 (即高管遣散金) 下台。而伊坎则将从分拆中获利更多。
eBay 分拆的交易方式对于华尔街上持有 eBay 股票的机构来说十分有利,具体条款是,截至 7 月 8 日,股东每持有 1 股 eBay 股份,即可获得 1 股 PayPal 股份。PayPal 随后将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PYPL”。PayPal 股票将从 7 月 6 日开始形式交易,并于 7 月 17 日被发放至股东,随后于 7 月 20 日开始正常交易。eBay 股东无需任何操作即可获得 PayPal 的股份。从本次分拆中,伊坎至少获利 1.8 亿美元。
华尔街对于本次分拆讲的故事,或者说是接口,听上去还算有道理,管理层说将 eBay 和 PayPal 捆绑在一起已不再具备经济上的合理性。他们说,eBay 和 PayPal 是两家独特而优秀的公司。在分拆后,由德文 · 维尼格(Devin Wenig)领导的新 eBay,以及由丹 · 舒尔曼(Dan Schulman)领导的 PayPal 将更加专注,并有着更好的灵活性,在全球商务市场和支付市场寻求各自未来的成功。eBay 和 PayPal 都有着合适的管理团队、战略、架构、运营纪律,从而为股东创造可持续的长期价值,给全球用户带来更好的机会和体验。但从真正的意义上讲,这只不过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故事戴上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此外,eBay 董事会在发布会上否认了激进投资者卡尔 · 伊坎(Carl Icahn)在幕后对此次分拆的操纵,在我看来这也是欲盖弥彰。
但是,在我看来,本次分拆远远不是故事的终结,我觉得从华尔街的行事风格来说,好戏才刚刚开始,区区 1.8 亿美元怎么能满足贪得无厌的胃口?后面,eBay 恐怕会被一步步剥离核心资产,市值将会越来越低,最终,会有另外的一些私募机构发行垃圾债券完全买下整个 eBay。从现在发生的故事看,华尔街连掩饰都懒得做,这从他们廉价贱卖 eBay 的某些业务就可以看出来。北京时间 7 月 16 日上午消息,《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eBay 即将把 eBay Enterprise 企业业务出售给由私募股权公司 Permira 以及另一家私募股权公司 Sterling Partners,价格为 9.25 亿美元。eBay Enterprise 此前名为 GSI Commerce。eBay 于 2011 年以 24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GSI Commerce,而此次出售价格不到当时的一半。根据 eBay 的财报,去年 eBay Enterprise 营收为 1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6%,占 eBay 179 亿美元总营收的约 7%。
廉价贱卖资产的用意很简单,操纵交易的华尔街人士不会管交易对 eBay 来说是否划算,让盘子变小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而盘子变小的唯一用途,就是为了方便最终的公司债券化,或者说是杠杆收购(LBO)。大家此前华尔街的认识可能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方面,但是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债券市场才是华尔街真正意义的主营业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次级抵押债券和垃圾公司债券让每一个华尔街投行的从业人士都赚的盆满钵满,抵押债券的发明者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交易师刘易斯. 拉涅里,大家对于 2008 年让美国经济几乎完全崩溃的次贷危机一定不陌生,次贷危机就是由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背后衍生的次级贷款担保债务权证、夹层担保债务权证、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的复杂操作而形成,最终成为万亿美元级别的巨大危机,而垃圾债券的发明者则是德崇证券公司的米尔肯,垃圾债券市场的规模,并不比抵押贷款小多少。虽然我不是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士,但我觉得今天在市场上流通的垃圾债券规模也应该在几千亿美元的级别。
现在在市场上供应的垃圾债券的主要用途是就是用来收购定价比较低的科技公司,因为科技公司往往有比较好的现金流。做法也很简单,就是以公司的资产为低价发行垃圾债券,大型企业的收购活动意味着出现高达几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的垃圾债券市场。我以我自己熟悉的两家公司为例,来简单说一下 LBO 以及对应的垃圾债券市场。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db942f.png)
BMC 公司是全球十大软件公司之一,在去年年初的时候,BMC 被 Bain Capital 和 Golden Gate Capital 私有化收购,整个收购金额是 69 亿美元,但是,请大家记住一个常识,既然收购的名字就叫做杠杆收购,那么收购方一定使用了极高的杠杆,事实上,收购方 Bain Capital 和 Golden Gate Capital 仅仅支付了 18% 的现金,而其他的钱则是以债务的方式借来的钱。你可能会认为这笔债务会算在收购方这些 PE 机构头上,不,恰恰相反,这笔债务是算在公司头上的,也就是说,对于 BMC 公司而言,从被私有化那天起,他就背上了一笔大约 50 亿美元的债务,并且需要按时向借款方支付利息,这个数字每年高达接近 2 亿美元。而债权方也无须等待,他们早就通过垃圾债券的方式,把贷款的收益化整为零,出售给其他机构,整个操作手法和次级抵押贷款如出一辙。整个过程中,金融业的人都是受益方,而科技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命运则操纵于他人之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从我自己了解的信息看,高科技软件领域,比如 APM 领域就是杠杆收购和垃圾债券的重灾区,APM 领域 LBO 泛滥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私募基金的大鳄 Thoma Bravo 在这个领域投入重金,TB 在过去的几年里陆续收购了五家 APM 领域的上市公司,分别是 Keynote System、InfoVista、Network Instrument、Compuware、Riverbed,并且大刀阔斧的进行整合。在 TB 收购之前,Keynote System 这家做 Synthetic Monitoring 的公司全球有 4000 名员工,但市值只有区区 3 亿美元,TB 收购之后,Keynote System 被裁员至 100 人,并且正在和 Compuware 进行整合,Compuware 原有员工 1500 人,据说要裁到 600 人左右,用以和日渐强大的 Appdynamics 竞争。有不少原 Compuware 加入了 OneAPM,他们说起 Thoma Bravo 是一脸的愤怒:原来承诺私有化是为了保护公司不收股价波动的影响,怎么能这么阴险的背信弃义?但是,我个人觉得,本来金融活动就毫无道德可言。
迈克尔. 刘易斯在《说谎者的扑克牌》一书中写道,收购市场中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26 岁,野心勃勃,精力旺盛,受雇于一家大型美国商业银行,满面笑容的打电话。三十年过去了,美国私募领域的形象并未发生改变: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dcbf89.png)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全世界的财富聚集已经从金融领域逐渐的向科技领域转移,年轻人也更多的选择在科技公司写代码而不是在投资银行做交易师,在三十年前,一个无名之辈要想每年赚几百万美元,唯一的可能是在投行做交易师或者掌管大型基金上百亿美元的资产,在今天,更多的年轻人从科技公司的期权中每年获取百万美元,但科技领域和华尔街也有相同之处,就是岁月不饶人,任何一个年老色衰的科技公司都会在资本和竞争的绞杀之下迅速的死亡。
华尔街的游戏一般总是零和游戏,在一场游戏中,总会有人扮演傻子,有人扮演骗子,有的时候兼而有之。华尔街的人喜欢玩一个叫做说谎者的扑克牌的游戏,游戏规则是,如果你身处一场游戏中你不知道谁是傻瓜,那么你很可能就是那个傻瓜。
站在最好的时代重新想象一切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28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d1eacf79c.jpg)
# 站在最好的时代重新想象一切
大约在 135 亿年前,经过所谓的大爆炸,宇宙的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才成了现在的样子。宇宙的这些基本特征,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物理学”。
在这之后过去了 30 万年,整个宇宙逐渐变冷,整个宇宙中能量的存在方式中物质所占比重超过了辐射,物质开始形成复杂的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原子,原子进一步构成分子。至于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它们如何互动,就成了 “化学”。
大约 38 亿年前,在这个叫做地球的行星上,有些分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别庞大而又精细的结构,称为 “有机体”。有机体的故事,就成了 “生物学”。
到了大约 7 万年前,一些属于 “智人(Homo Sapiens)” 这一物种的生物,开始创造出更复杂的结构,称为“文化”。而这些人类文化继续发展,就成了“历史学”。
在历史的道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约 7 万年前,认知革命 (Connitive Revolution) 让历史正式启动; 大约 12000 年前,农业革命 (Agriculture Revolution) 让历史加速发展;而到了大约 500 年前,科学革命 (Scientific Revolution) 可以说是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局。《人类简史》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三大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和其他生物,但我今天不打算详细介绍这本书。我想要写的只是关于书中的一些概念和观点,以及这些概念和观点对于我带来的启发。
## 灭绝之路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c3d663.png)
地球上发生过许多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它们似乎相当神秘。然而,其中最著名的那一次事件 -- 恐龙灭绝,其起因在最近二三十年终于渐趋明朗,6500 万年前,一颗彗星或小行星冲向地球,在墨西哥湾的尤卡坦半岛北海单撞出一个巨大的陨星坑,同时造成环境的剧变,二氧化碳的和硫酸被撒入大气,将地球罩上一道暗幕,这最终致使大批动植物物种完全丧失继续生存的条件。食物链在陆地和海洋中瓦解,驱使一半动物灭绝,在这场灭顶之灾中,最著名的牺牲品当属身躯巨大形貌凶恶的恐龙。恐龙灭绝后,一些哺乳动物因为体型更小,而且能够在废墟中寻找食物而活了下来,这其中包括了人类的祖先。
后来是持续了几千万年的干旱,在两百五十万年前,在赤道,在以后将以非洲而闻名的大陆上,求生之战的凶残,已沸腾到了新的高点,胜出者则尚未见到踪影。在这篇干枯的不毛之地上,要想繁衍下去,或者起码有点存活下去的希望,就得要小,要快,要狠。猿人没有这些条件,更多时候,他们是嚼着各种浆果、水果和树叶,顶过饥饿的痛苦。就在他们周遭,和他们争夺相同草料的,就是他们想都没有想到的食物来源。然而,千千万万吨多肉多汁、徜徉在疏林草原和灌木林里的动物,不只非他们能力所及,也非他们想象所及。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我们以为,有比较大的大脑,会使用工具,有超凡的学习能力还有复杂的社会结构,都可说是人类巨大的优势,而且似乎不证自明,正是这些优势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生物。然而,人类早就具有这些优势,但是在整整几百万年里,人类一直就只是一种弱小、边缘的生物。大约在 100 万年前,虽然人类已经有了容量较大的大脑和锋利的石器,却还是得一直担心害怕食肉动物的威胁,他们维生主要靠的就是采集植物、挖找昆虫,还有跟在一些更强大的动物后面吃些剩下的腐肉。早期石器最常见的一种用途,就是把骨头敲开,人类才能吃到里面的骨髓。
长久以来,人类只是一直稳定居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直到最近才有改变。在先前长达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有自己的食物,人类也是更大型食肉动物的事务。直到 10 万年前的智人崛起,人类才一跃而居于食物链顶端。在之前的时间里,那种不经过多代演化不足以出现的智能,随时面临灭绝的危险。
## 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c8b19e.png)
这场从中段到顶端的跳跃,造成的影响天翻地覆。其他在金字塔顶端的动物,例如狮子、鲨鱼等,得要花好几百万年的时间,才终于通过演化站上顶峰,相比较之下,人类转眼就登上了顶端,不但让生态系统猝不及防,就连人类自己也不知所措。
在 15 万年前,人类仍然不过是种边缘生物尽管已经学会使用火,能够通过使用火得到可靠的光源和热源,能够用火把狮子吓走,偶尔还能够引火焚烧森林得到大量的食物,但就算把所有人种都加起来,从印度尼西亚群岛到伊比利亚半岛,所有人数加起来依然不足百万,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来说根本微不足道。这个时候,我们这个物种—智人,已经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但我们仅仅是呆在非洲的一个小角落而已,当时东非智人的外貌和我们几乎一模一样。大约 7 万年前,智人从东非扩张到阿拉伯半岛,并且很快的席卷了欧亚大陆。
智人来到阿拉伯半岛的时候,欧亚大陆已经住着其他的人种,比如,智人在中东和欧洲遇上了尼安德特人,这些人的肌肉更发达,脑容量更大,也更能适应寒冷的气候。他们会用工具,会用火,打猎的技巧高明。另外,其他的地方还有丹迪索瓦等其他人种,但是,到了今天,这个世界上,人类只有智人这个种类存在,而尼安德特人、丹迪索瓦人以及其他人类物种都已经被智人赶尽杀绝,现存历史离我们最近的梭罗人遗迹大约是 5 万年前,丹迪索瓦人在那之后不久也已绝迹;至于尼安德特人,是在大约 3 万年前退出了世界舞台;而到了 12000 年前,像小矮人一般的人类也从弗洛里斯岛永远消失。他们只留下了一些骨头、石器,以及许多悬而未解的谜团。他们的离去,也让我们智人成为人类最后的物种。
DNA 的监测表明,黑猩猩与人的基因相似程度,比它和大猩猩或猩猩的相似程度更近,但为何一个在基因上和其他动物相比并没有特别之处的群体能够这么快的攀上食物链的顶端?究竟智人胜出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能够如此迅速抵达各个遥远而生态各异的栖息地然后落地生根?我们是怎么将其他人类物种赶出世界舞台?为什么就连强壮、脑部发达、不怕寒冷的尼安德特人,也无法挡住智人的屠杀?目前最可能的解答是: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
## 想象现实
虽然智人早在 10 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东非,但一直到大约 7 万年前才开始迁往其他地区,造成其他人类物种的灭绝。而在先前的几万年间,虽然智人的外表与我们十分神似,大脑容量也差堪比拟,但他们与其他人类物种相比却不占任何优势,没什么了不起的工具,甚至也没什么特殊表现。大约 10 万年前,几群智人向北迁移到地中海东部,侵入了尼安德特人的领土,爆发了尼安德特人的第一次冲突,最后赢家是尼安德特人,智人黯然离去。这些智人乏善可陈的表现,让后世的人有理由推测,这些智人的大脑内部结构很可能还是与我们不同。虽然看起来和我们一样,但认知能力却仍然十分受限。然而,等到大约 7 万年前,智人仿佛脱胎换骨,大约在那个时候,智人第二次从非洲出击,这一次,他们不但把尼安德特人和其他人类物种给赶出了中东,甚至还赶出了这个世界。没多久,智人的领地就到了欧洲和东亚。大约 45000 年前,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他们越过了海洋,抵达了从未有人类居住的澳大利亚大陆。在大约 7 万年前到 3 万年前,智人发明了船、油灯、弓箭,甚至还有缝制衣物的针,同时,也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已经出现了宗教、商业和社会分层。
大多数研究人员相信,这些前所未有的成就,是因为智人的认知能力有了革命性的发展,当年的他们,已经和现在的我们一样聪明、有创意、反映灵敏。大约就是在距今 7 万年前到 3 万年前,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也正是所谓的认知革命。我们无从得知认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普遍认可的理论是,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内部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
智人的语言并不是世界上的第一种语言,每种动物都有语言,就算是蚂蚁或蜜蜂,也有极其精密复杂的沟通方式,能够告知彼此食物所在;甚至,智人的语言也不能说是第一种有声的语言,许多动物,包括所有的猿类和猴类都会使用有声语言,例如,动物学家已经确定,青猴就有不同的喊叫方式,传达不同的信息,比如某种叫声代表 “小心,有老鹰”,而只要稍微调整就会变成“小心,有狮子”,那么,智人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够传达关于人或者狮子的信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听过的事物,而且讲的煞有介事。不管是智人还是其他动物,都能大喊“小心,有狮子”,但只有在认知革命后的智人能够说“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讨论虚构的事物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特点。
你可能觉得这个能力毫无用处,然而,正是这个能力让智人变得不同。“虚构” 这件事情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不管是《圣经》的创世纪,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梦世纪,甚至连现代所谓的国家,也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虚构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
在历史上,智人创造出了有数十万居民的城市,有上亿人口的帝国,关键就在于虚构的故事。例如宗教的根基就在于宗教故事,就像是两个天主教徒,就算从未谋面,但是依然能够一起参加十字军东征或者一起筹措资金盖起医院;两名互不相识的塞尔维亚人,主要都相信塞尔维亚主体、国土、国旗确实存在,就可能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彼此。至于司法制度,也是基于法律故事,从没见过对方的两位律师,能够同心协力为一个陌生人辩护,也是因为他们都相信法律、正义和人权的存在。然而,以上这些东西,其实都只存在于人类自己发明并互相讲述的故事里,除了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象之外,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cd1821.png)
想象一下 “公司” 这个名词,然后和你心目中的名词联系起来,比如特斯拉公司,它在哪里存在?路上的 TESLA 汽车只是它的产品,不等同于它;中国的专卖店、经理人不等同于它;公司的总部以及埃隆. 马斯克本人也不等同于它。它不是一个实体的对象,它只是以法律实体的形式存在。它虽然可以开设银行账户,拥有自己的财产,要纳税,然而,这一切都不过是多个故事的堆叠而已,银行是一个故事,钱也是故事,税也是故事,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之上,埃隆. 马斯克又讲述了一个新的故事。从根本意义上说,埃隆. 马斯克创立特斯拉的故事和天主教会所传送的基督降生及死亡的故事并无不同。如果天主教的神父穿着圣袍,庄重的在对的时间说出对的话语,再平凡不过的面包和葡萄酒,就会变成神的身体和血,同样,只要经过认证的律师遵守所有适当的礼仪和仪式,在一张装饰的华丽的纸上写下种种必要的咒语和誓言,那么新公司就宣告成立。在 2003 年,埃隆. 马斯克的确执行了这一切的仪式,于是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想买电动汽车的和想创业的人都表现的特斯拉公司确实是一个存在的个体一般。
所以,在人类历史上,讲故事不是一个稀奇的事情,难点在于如何让人相信故事。我们的历史也就围绕这个问题不断的打转:究竟某个人是如何说服百万人去相信神、民族或者有限公司这些故事的?然而,只要把故事说的成功,就会让智人拥有巨大的力量,因为这能使数以百万计的陌生人合力行事,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近在这件事情上地球东方做的最好的人是一位英语老师。
多年以来,人类已经编织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网络,或者说,从认知革命以来,人类一直生活在双重现实之中,一方面,我们有河流、树木和狮子这种的确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像是神、国家、企业这种想象中的现实,随着时间流逝,想象现实越发强大。
想象现实还有另外一种特点,因为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是以虚构的故事为前提,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因此,自从认知革命以后,智人就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迅速调整行为,这等于开启了一条采用 “文化演化的” 快车道,而不再停留在 “基因演化” 这条总是堵车的路上。走上这条快速路之后,智人发展一日千里。动物和远古人类的行为模式可能维持几万年不变,而对现代智人来说,只要十几二十年,就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结构、人际交往方式和经济活动。在 1789 年,法国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相信的故事就从 “天赋人权” 变成了 “人民做主”。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cf0d38.jpg)
## 无招胜有招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武侠小说,现在记忆犹新的是读《笑傲江湖》的传剑一节,书中写道:
> 令狐冲一颗心怦怦乱跳,手心发热,喃喃的道:“根本无招,如何可破?根本无招,如何可破?” 斗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生平从所未见、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新天地。风清扬道:“要切肉,总得有肉可切;要斩柴,总得有柴可斩;敌人要破你剑招,你须得有剑招给人家来破才成。一个从未学过武功的常人,拿了剑乱挥乱舞,你见闻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剑要刺向哪里,砍向何处。就算是剑术至精之人,也破不了他的招式,只因并无招式,‘破招’二字,便谈不上了。只是不曾学过武功之人,虽无招式,却会给人轻而易举的打倒。真正上乘的剑术,则是能制人而决不能为人所制。”他拾起地下的一根死人腿骨,随手以一端对着令狐冲,道:“你如何破我这一招?”令狐冲不知他这一下是甚么招式,一怔之下,便道:“这不是招式,因此破解不得。”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d21265.png)
当时读此一节时,不但令狐冲学得了上乘剑法,就连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懂得了人生至理,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人生至理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直到今天早晨,我在构思本文情节的时候,又想起了这段话。
其实每一个故事,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一个招式,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需求下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故事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但是因为并没有人去讲一个新的故事,因此老的故事还继续存在。我们看一代移动互联网新的这些故事,你会发现它们越来越不再掩饰自己是一个故事的本质,比如 Uber,比如 Airbnb,它们就是覆盖在那些真实存在的人、车、房子上面的一个故事,但是,每个人都相信这个故事,因此它们就取代了老的故事。同样的人、同样的车、同样的房子,故事不同了,一切都不同了,财富以新的方式被重新组织。
现在回头看看现在这万众创新,万民创业的大戏,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老的故事不再适应新的变化,因此,一切都需要被重新想象。以我熟悉的技术领域为例,同样的搜索引擎技术,在美国的故事和中国的故事不同,在消费者市场和企业市场的故事也不同,因此故事可以是 Google、Baidu、DuckDuckgo、360,也可以是 Splunk、Sumo Logic,也可以是 Elastic.co。
站在这最好的年代,作为一个略懂技术粗通编程的作家,我每天在做的,就是重新想象这个世界的一切。
彼得 • 蒂尔和埃隆 • 马斯克的首次交锋 |《支付战争》读书笔记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25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b6e018.jpg)
# 彼得 • 蒂尔和埃隆 • 马斯克的首次交锋 |《支付战争》读书笔记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b5ec7b.jpg)
## 10倍速
自从提出要做中国的 Oracle,要做千亿美元级别的公司,我就常常去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研究硅谷的往事,毕竟在中国的企业级服务领域尚未出现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我发现,带着问题去阅读,从一个求知者的角度,往往可以看到很多旁观者看不到的东西,正所谓,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虽然被众多自媒体说我是 IT 界的考古专家,我依然乐此不疲。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b6e018.jpg)
今天还有朋友调侃我说,虽然 [OneAPM](http://www.oneapm.com/) 想要做成中国的 Oracle,但是 OneAPM 和 Oracle 中间,还差100个 New Relic。我大概算了算,我发现他是对的,Oracle 今天的市值是1961亿美元,差不多是 [OneAPM](http://www.oneapm.com/) 的1000倍,或者是 New Relic 的100倍。不过,对于成为中国 Oracle 这个事情,我有自己的逻辑,如果我们能够以每年10倍速的速度去发展,大概4年后我们应该就能成为中国的 Oracle,所以我吹牛说5到10年的时间成为中国的 Oracle 也不算是特别离谱。当然我也知道自己的想法很疯狂,在过去的世界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我相信在现在这个时代可以产生奇迹,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以这种思维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但我坚信未来和过去是完全不同的,变化,尤其是技术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技术的力量正在以指数的速度在增长。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ba50e9.png)
10倍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看上图就知道,整个生物界的历史以10倍为单位连成了一条直线,这张图出自《奇点邻近》,这本书认为未来和过去的根本不同在于未来的一切都是以10倍的速度在加速;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安迪 • 格鲁夫把某些不同寻常的变化称为10倍速变化,每一个战略转折点都表现出10倍速变化,而每一个10倍速变化都会导致战略转折点的出现,当企业面临战略转折点的时候,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过去截然不同。另外,据说安迪 • 格鲁夫还有另外一本书,叫做《10倍速》时代,我一直没有能够买到这本书。
在《Zero To One》中,彼得 • 蒂尔也提到10倍这个数字,他认为要拥有垄断优势那么公司的产品必须比竞争对手好10倍以上。真正能够经历10倍速变化的人并不多,彼得 • 蒂尔是其中的一个,他后来把对于10倍速变化的感受写入《Zero To One》这本书里面。
有一本书让真正对10倍速有深刻体会,这本书就是《支付战争》,彼得 • 蒂尔是其中的一个主角,另外一个主角是同样如日中天的埃隆 • 马斯克,《支付战争》这本书就是有关这两个如今的创业者偶像当年相杀相爱的故事,但这本书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故事,这本书描写了 Paypal 飞速发展的历史。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 Samantha 在硅谷工作多年,前不久刚刚加入 [OneAPM](http://www.oneapm.com/) 负责台湾研发中心,我知道她2001年就加入了 Paypal,我也知道 Paypal 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但是她很少提起从 Paypal 走出的大佬们,她自己说唯一比较熟悉的就是创立 Youtube 的陈士骏,和其他人工作接触都不多,我开始还有点奇怪,知道看完出我才知道,虽然 Paypal 是2000年初才开始,但是到2001年底 Paypal 已经有将近600名员工,这是一个何其疯狂的速度!《支付战争》的作者是 Paypal 早期团队成员之一,《支付战争》这本书真实还原了 Paypal 在2000年到2001年短短两年里飞速发展的历史,包括 Paypal 这个产品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后来的发展壮大之路上,如何应对恶劣金融环境下的融资,如何突破增长瓶颈,如何在竞争者的凶猛围剿与平台厂商霸王条款的夹击之下,逆境求生并最终完成 IPO 的故事。
后来,从 Paypal 走出了许多取得商业成功的英雄,他们被统称为 Paypal 黑帮。当然,在今天 Paypal 黑帮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了,除了彼得 • 蒂尔和埃隆 • 马斯克,大多数人都知道 SpaceX 和特斯拉,知道里德.霍夫曼和他的 LinkedIn,知道陈士骏和查得 • 赫利的 Youtube。但是,商业领袖对于上班族和创业者这两个身份的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上班族,这家成功者顶多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对于我这样的小小创业者,关心的则是这些商业领袖如何成为了今天的他们,是哪些。在读《支付战争》之前,我希望有所收获,读完之后,我觉得我找到了想要找的东西,那就是速度。我希望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能有这种感觉。
> 孙子兵法有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 长坡
要想获得速度,有两个因素很重要,巨大的推动力和长长的赛道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像巴菲特在《滚雪球》一书中所说:
>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同时,要想能够很顺利的在长长的赛道上奔跑,开始的时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彼得 • 蒂尔显然发现了这个很长的坡,在《支付战争》这本书的作者埃里克 • 杰克逊入职的几天后,彼得 • 蒂尔发表了一个即兴演讲,他认为,Paypal 做的是一个大项目,人们对 Paypal 的需求非常巨大,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钱,人们支付报酬,进行贸易,日常生活都需要用到钱,而纸币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技术,支付不便,你可能碰巧手头拮据,可能把他们磨破了,也可能丢失或者被人偷走。在21世纪,人们需要一种更方便、更安全的货币形式,只要有一台掌上电脑或者网络连接,就可以从任何地方获取。随着 Paypal 逐渐满足用户方便的用钱需求,Paypal 的用户会越来越多,同时,对美国用户仅仅是提供方便的东西,对发展中国家的用户来说,Paypal 是一种革命性的产品,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朝三暮四,就像俄罗斯和几个东南亚国家,他们有时让通货膨胀,有时又让货币升值,利用这些手段把财富从百姓手里抢走,但最终 Paypal 会改变这一点,随着 Paypal 把服务开展到地球上每一个国家,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处于所有经济阶层的人都可以使用 Paypal,处于腐败国家的百姓可以随时使用 Paypal 把手头的财富换成美元这样稳定的货币。
最后,彼得 • 蒂尔说,他毫不怀疑这家公司有机会成为支付领域的微软,成为世界金融的操作系统。从今天看来,我们知道 Paypal 最后并未完成这一梦想,这一事情最后应该会由中国的蚂蚁金服这样的公司完成,Paypal 虽然发现了这一长长的跑道,但是起跑过早,领先了这个世界将近10年的时间,Paypal 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和挑战,都和环境以及周边设施的不完善相关。
Paypal 创造一个名词,叫做统治世界指数,这个名字指的是使用 Paypal 的用户数,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个图片看一下统治世界指数变化的过程,以及变化过程中 Paypal 所发生的事情: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be56f4.png)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c15e92.png)
* 1999年第四季度
彼得 • 蒂尔的 Confinity 推出产品 Paypal,这个产品可以让任意用户在知道对方电子邮件地址的情况下向对方转账,而此前这种交易只能通过手写的支票。6个星期之后,埃隆 • 马斯克创立 X.com。
* 2000年新春
新春钟声敲响的时候,Paypal 有了第10000个用户,它获取用户的手段是通过病毒营销,首先,Paypal 会给所有新注册的用户账户打10美元,同时,如果某用户推荐了新的用户,那么推荐人也会获得10美元的奖励。2000年1月末,通过让 eBay 的买卖双方使用 Paypal 来支付,Paypal 的用户数到达10万。
* 2000年2月
Paypal 与 X.com 合并,事实上这个合并意义重大,而且显示出交易双方创始人的不同寻常之处。合并之前的 Paypal 与 X.com 各有大约20万用户,Paypal 在 eBay 货物陈列上的份额是8%左右,而 X.com 在5%左右,但 X.com 比 Paypal 有更多的现金储备,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彼得 • 蒂尔在《Zero to One》这本书的第四章中写道:
> 我们公司的办公大楼在 Palo Auto 的大学街上,和 X.com 的公司隔了4个街区,X.com 的产品和我们的极为相似,到了1999年末,我们陷入了全面战争。Paypal 许多员工周工作时间达到了100小时,毫无疑问,结果不尽如人意,因为我们关注的不是客观的生产效率,而是打败 X.com 公司。我们公司的一个工程师甚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还设计了一枚炸弹……
彼得 • 蒂尔说,处理合并之后的竞争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有时你不得不投入战斗。需要的时候,你不仅要战斗,还必须得赢,没有中间选择:要么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要么暴风骤雨速战速决。合并之后的新公司仍然维持着两边原有的产品和系统架构,Paypal 每天都有1.2万的新用户注册,而 X.com 由于取消了每个用户20美元的补贴,注册人数急剧下降。从现在看来,Paypal 与 X.com 合并不但让这两家公司摆脱了恶性竞争,而且给十几年后的中国互联网市场带来了可参考的范例,后来,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生了多起这样的合并。
* 2000年3月
在线支付真正成为一个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多家公司从不同方向进入这个市场,比如雅虎通过 dotBank 进入这一领域。对于 Paypal 来说,他们的好消息就是,他们在纳斯达克崩盘之前完成了1亿美元的融资。但是不幸的是,有了一些重量级的玩家,比如 eBay,也通过收购进入市场。eBay 是通过收购 Billpoint 进入这一市场的,由于在线支付的主要用户群体集中在 eBay 上面,因此,eBay 拥有无与伦比的主场优势,这个优势就如同在淘宝和天猫上的支付宝的优势一样。
* 2000年4月初
Paypal 用户达到100万,当月新增用户为50万,每天平均支付金额为200万美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第一个问题是客服问题,每天都有将近几千封电子邮件如洪水猛兽一般涌来,由于 Paypal 处理的是用户的金钱问题,因此用户的耐心非常有限,这给 Paypal 的客服工作造成了极大压力,4月初的时候,Paypal 积累未回复的客户邮件数量是10万封,当时还没有 Zendesk 这样的非常方便的客户关怀系统,Paypal 不得不自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应用性能问题,从4月份开始,Paypal 的网站变得越来越慢,也更加不稳定,网页的加载时间变长,用户在登录账户的时候经常会遇见错误信息,在这种情况下,Paypal 不得不停止统计统治世界指数来给业已超负荷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带啦更大的压力,当时还没有 SaaS 方式的 [APM](http://www.oneapm.com/ai/feature.html) 服务(第一个 SaaS APM 服务商8年后才会创立)。同时,Paypal 和 X.com 使用的技术栈也有不同,Paypal 是 UNIX 和 Oracle,而 X.com 则是基于 NT 的技术栈,两家公司的工程师为扩容使用什么技术争执不休。第三个问题则是业务模式问题,由于当时的 Paypal 是一个纯烧钱的模式,每一个新用户的注册都要发奖金,每一笔交易都要向信用卡协会交2%的手续费,导致公司每个月都要烧钱上千万美元,每一笔交易都要亏损3.5%。在这三个问题的挑战之下,合并之后的公司大部分部门陷入瘫痪状态。
* 2000年5月5日
彼得 • 蒂尔因为筋疲力尽而辞职,埃隆 • 马斯克成为新的掌舵人。埃隆 • 马斯克和戴维 • 萨克斯组建了新的产品团队并命名为「生产者」,作者埃里克 • 杰克逊被任命为唯一的市场营销人员。生产者团队组建以后,积极推动业务模式的改变,努力推动向卖家收费的策略,同时,积极减少信用卡交易在所有交易中的比例,通过这一方式,虽然公司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但是每笔交易的交易利润开始从-3.5%逐渐回升。
* 2000年7月
Paypal 一直凑活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几乎到达容量上限,因而引发了升级到2.0系统的话题。X.com 的工程师一直坚持2.0系统要建立在 Windows NT 系统之上,而埃隆 • 马斯克支持这一决定,并暂停了所有新功能的开发以尽快完成2.0版本。在这一要命的时刻,公司又遭遇了诈骗危机,最大一笔单笔诈骗金额达到570万美元,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生产者团队虽然想出了应对烧钱的办法,但是由于2.0版本的事情无法获得任何开发资源的支持。同时,埃隆 • 马斯克又打算移除 Paypal 品牌,统一使用 X.com 品牌。
* 2000年9月
埃隆 • 马斯克被扳倒,彼得 • 蒂尔归来。彼得 • 蒂尔重新掌权后,2.0版本计划被束之高阁,公司努力改变居高不下的亏损状况,升级战略初步奏效,很多个人用户升级为企业用户。
* 2000年第四季度
Paypal 注册用户达到500万,每天的总支付金额达到600万美元,这些交易中有2/3来自企业账户,为公司带来了740万美元的收入。虽然仍然有2540万美元的赤字,但前一季度的收入只有100万美元,而运营损失高达3670万美元。
* 2001年开始后
Paypal 开始了一系列产品的创新,使得第一季度的用户数达到720万,每天的总支付金额达到700万美元,为公司带来了1320万美元的收入。
* 2001年第三季度
Paypal 收入3020万美元,第三季度,收入4010万美元,并首度实现盈利。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这些神奇的变化,是发生在短短的两年里,如果 Paypal 后来没有卖给 eBay,如果能够保持同样的发展速度,可能现在整个世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格局会完全改变。
## 战争
《支付战争》这本书的英文版标题是《The PayPal Wars: Battles with eBay, the Media, the Mafia, and the Rest of Planet Earth》,这本书也完完整整的描述了每一场战争,对于想知道一个如何企业成长的读者来说,关注 Paypal 的前两年足够了,但是 Paypal 在2002年之后的一些经历还是让我大开眼界,那是一场场真正的战争。除了 eBay 这样的商业竞争威胁以外,还有很多的非竞争性威胁,监管者的反复无常,投机取巧者的集体诉讼,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和延迟的执法,Paypal 都遇到了,而且每一个威胁都非常的棘手。
在 IPO 的路上,Paypal 感觉到,全世界都在与他们为敌,一家名为 CertCo 的咨询公司向 Paypal 提起诉讼,控告 Paypal 的核心支付技术侵犯了他们的专利,这个诉讼使得 Paypal 不得不推迟 IPO;在 CertCo 事件之后,路易斯安那州通知 Paypal 停止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服务,理由是 Paypal 没有办理转账许可证;另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官员职责 Paypal 可能违反了《美国证券法》关于 IPO 静默期的管理规定;
作者在书中写道,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经济体系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它创造了一系列新产业,摆脱旧产业,与此同时,不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了这个国家在全球经济的竞争力。但是如果我们不去解决 Paypal 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这种势头是否还能持续?如果我们允许监管制度变得更加迟钝,法律环境变得更加争强好胜,资本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法律执行更缺乏效率,那么迟早有一天,这些因素的合理将压倒最聪明的企业家们。
距离作者写本书已经过去了10年,西方的资本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商业竞争环境变得更加恶劣,与此同时,东方开始崛起。
从惠普的衰落看科技企业管理之难 | 《勇敢抉择》读后感
最后更新于:2022-04-01 04:54:23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d1ea47661.jpg)
# 从惠普的衰落看科技企业管理之难 | 《勇敢抉择》读后感
、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a5bb34.png)
今年被称作是中国企业级服务的元年,今年,一众苦熬多年的企业级服务公司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机会,广阔的市场、众多的用户、热情的 VC、适时的政策,让企业级服务领域的创业者无不欢欣鼓舞,一家家的公司终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
然而,企业级服务领域的公司在中国本来就样本稀少,大多数公司以前都是小团队苦苦支撑,多数管理者缺乏对大团队和混血型组织的管理经验,我认为,创始人和管理者自身能力的不足,将成为制约企业级服务领域大多数公司发展的一个瓶颈。
随着 [OneAPM](http://www.oneapm.com/) 的发展,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个人的能力的成长会带动公司的成长,但也有很多时候,我是被飞速发展的公司推着走,甚至拉着走,不光是我,管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如果自己停步不前,都会迅速被飞速发展的公司远远抛下,这个时候,身边的每一个战友都能够感觉到你的痛苦、无奈与挣扎。我越来越感觉到,在新的时代,学习能力将会是对每一个管理者的第一要求,每天 GET 新技能将会是一个新常态。
我感觉,企业级服务领域公司 (2B) 的管理,和面向消费者公司的管理 (2C) 有极大的不同,至少,在企业的高速发展期是有所不同的。2C 的公司,要么可以用极少的员工获得极高的管理杠杆率,比如口袋购物、陌陌、猎豹移动,要么需要大量的蓝领和地推人员,比如美团、饿了么、58 赶集,或者可以用社会化雇佣的方式,比如滴滴快的,这三者,从管理难度上说,都属于相对简单可控的范畴,而 2B 的公司,尤其是基础软件领域的公司,其管理难度则相对较大。如果把 2C 公司的成长比喻为农民起义,则 2B 公司的创业就像是秀才造反。2B 公司因为需要大量的知识工作者,这些人在内部的沟通与协作成为了考验管理者的一大难题。我个人职业生涯过程中所经历的公司,无论是东方通还是 BEA,在这个问题上都有过无数的教训。所以,我现在将自己读书的目标,以及研究的标的,从创业公司换成了 Intel、Google、IBM、HP 这样的公司。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原惠普 CEO 卡莉. 菲奥莉娜的自传《勇敢抉择》,当然,对于卡莉这个人,大多数人不知道不了解她,少数知道的人应该对她的印象都应该是 “嗤之以鼻”、“恶评如潮” 这样的字眼,因为印象中惠普这家公司就是在卡莉手上走向衰落的,我之所以会买会读这本书,一来是因为我买书都是一买一堆,上次买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的时候,顺便把中信十年管理经典系列全买了,第二是我这个人向来不追求最优解,我总是觉得那些做的不太好的人的经验往往才是值得借鉴的,因为这些人往往有那些「一招鲜吃遍天」的招数可供学习,所以,卡莉是被我作为一个不太好的榜样来学习的。不过读完书之后,我又对照阅读了一下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关于惠普的相关章节,我对于惠普这家公司的衰落,对于科技型公司的发展路径,以及对于菲奥莉娜这样的空降型 CEO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关于惠普
没有任何公司比惠普更能代表硅谷的神话了,长期以来,惠普、硅谷、斯坦福这三个名字都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休利特和帕卡德,以及他们最早工作的车库,则成为了创业的象征,为了纪念这个车库以及车库所代表的创业者精神,在惠普公司成立的 70 年之后,远在遥远东方的一个以创业为主题的咖啡馆将自己命名为车库咖啡。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a876c6.png)
惠普公司是斯坦福工业园的第一批公司之一,到 20 世纪 90 年代,惠普的业务稳步发展,步入高峰,他主要的业务是电子仪器、医疗设备、计算机和打印机四项业务。从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个重点电子仪器到昂贵的医疗设备如核磁共振机等,惠普都是质量和技术的卓越代表,在计算机领域,惠普主要生产小型机和 PC,在打印机领域,惠普的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几乎垄断了市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惠普是硅谷最有名的公司,是许多斯坦福学生工作的首选,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大型外企。
今天的网络小说中有很大一个种类是穿越小说,我觉得如果有人写一本《穿越到惠普去做 CEO》一定很有意思,从今天的任何一个互联网公司创业者的角度看,也就是从穿越者的角度看,惠普当年的业务组成都是今天的夕阳产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软件这些名字才是代表了未来,而电子仪器,电子设备这些行业,已经和今天创业者口中的 TMT 没有了任何关系。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90 年代后期以及后面的时间里,惠普经历了很不成功的转型,这个曾经辉煌的硅谷巨星渐渐黯淡了下来。惠普是硅谷当年以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为核心时代的代表,但是在今天的硅谷,半导体已经越来越不重要,惠普虽然依然是全世界营业额最高的计算机公司之一,但是,他如今的市值只有 600 多亿美元,已经无法和苹果、微软、Google、Amazon、阿里巴巴这些公司比肩。即使是 Intel、思科这样的公司,现在的市值也只有巅峰时期的几分之一。这一切,都和一个趋势有关,这个趋势就是软件的崛起和硬件的衰落。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aab8fc.png)
A16Z 的合伙人马克. 安德森对此市场变化的评论是:
>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看,对于任何一个硬件公司的 CEO 来说,他能够看到的趋势一定是硬件及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持续增长,但是正如我们在《黑天鹅》一书中所看到火鸡的生活一样,每天准点喂食的幸福生活后面伴随的是感恩节的宰杀,TMT 中任何一个细分行业的环境都是随时在变化的,尤其是技术领域,任何一个变化都有可能成为 10 倍速的变化,从而导致竞争格局发生改变,这些内容,安迪 • 格鲁夫写在了 1996 年出版的《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一书里面,可惜惠普的菲奥莉娜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在看完了卡莉的自传之后,我觉得卡莉本人远不是外界评价的那么傲慢自大平庸无能,她关于管理和经营的认知确实很深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也非常强,她的缺点,正如她在出任惠普 CEO 之前一再询问惠普董事会提名委员会的问题一样:「一个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人能否胜任惠普的 CEO?」
## 关于卡莉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ac1539.png)
菲奥莉娜被《商业周刊》评价为巧舌如簧,钢铁意志 - A Silver Tongue & An Iron Will,我简单整理了一下她在书中的年表,发现菲奥莉娜的经历真的好耀眼,她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用今天中国人的话来说叫做学霸,不过从自传中看到,学霸君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也颇多坎坷,她在理发店打过工,在工作中介公司当过文秘,在类似于链家这样的房地产中介公司当过前台,后来,学霸君申请了马里兰大学的罗伯特. 史密斯商学院,并且在商学院里,初步接触到管理相关的学问,并且初步奠定了她后来管理的理念,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菲奥莉娜一生崇尚的管理理念居然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她自己在书中多次引用:
>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我觉得这段话和我崇尚的《反脆弱》一书有颇多的相通之处,弘一大师在《说佛》一书中也说道,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这段话我一直用作自己的 QQ 签名好多年。
菲奥莉娜在 1980 年进入 AT & T,其后的经历可以说的上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她鉴于她最近成为共和党唯一的女性总统候选人,说不定以后还要写在美国历史书上,所以我们就不对卡莉个人做太多评价了,我们还是简单描述一下菲奥莉娜的升迁历程:
* 1980 年,菲奥莉娜加入 AT & T 的政府通信部,AT & T 是个有 100 万员工的庞然大物,菲奥莉娜的职位只是一个小销售,负责印第安人事务管理局、美国地质勘探局等政府客户。卡莉工作认真负责,在美国地质勘探局,敏感的嗅到项目机会,并和 AT & T 其他分部合作,推动了 Dimension 2000 电信交换机系统的研发,因此获得 AT & T 的全国性质奖项,并在 1982 年被提升为销售经理。
* 1982 年,菲奥莉娜是 AT & T 卫生与福利部门的销售经理,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对 AT & T 全面强制拆分已经全面开展,AT & T 只保留长话业务,其他本地网电话业务被分拆成了 7 家小贝尔,整个 AT & T 乱成了一锅粥,菲奥莉娜在 84 年 1 月去了最乱的工程部门准入能力管理中心,并通过认真的工作,发现了其中一家小贝尔,也就是大西洋 AT & T 和 AT & T 之间的账单费用问题,为 AT & T 节省了数亿美元,因此,在 85 年 3 月,菲奥莉娜被提升为地区经理。
* 1985 年,菲奥莉娜回到政府通信部,负责综合服务局这个政府行业最大的客户。综合服务局是联邦政府负责民用机构设备采购的职能部门。菲奥莉娜甚至通过起诉客户的腐败交易等方式,为 AT & T 赢下了 FPS2000 这个高达 250 亿美元的项目的 60% 的份额。通过这个项目,菲奥莉娜第一次接触到了 AT & T 的绝大多数高层人员,并赢得了信任。因此,1988 年,卡莉被送到麻省理工学院的 MBA 课程参加培训。
* 1990 年,菲奥莉娜成为 AT & T 网络系统公司的国际战略与业务开发部主任,向国际战略副总裁汇报。从这个职位开始,卡莉开始展现才能,在和意大利、日本、中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业务合作中,菲奥莉娜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 1992 年,菲奥莉娜成为 AT & T 网络系统公司战略与营销部副总裁。 1994 年底,菲奥莉娜担任分拆后朗讯科技的运营执行副总裁,工作职责包括从战略到信息系统的各项内容,并负责筹备 IPO 事宜。卡莉设计了朗讯科技的新 LOGO,如下所示: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af10a4.png)
*这个 LOGO 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但是在菲奥莉娜的坚持下依然得以保留,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卡莉的性格明显是非常强势。*
* 1997 年,菲奥莉娜转任朗讯科技消费品部总裁。菲奥莉娜主导了消费品部和菲利普电子的合并案,合并后的新公司迅速失败了,双方 60 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
* 1999 年,菲奥莉娜被《财富周刊》评为全世界商业界最有全力的女性。
* 1999 年底,菲奥莉娜出任惠普 CEO。
## 最有争议的 CEO
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这本书中写道,很多人认为卡莉 • 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差的 CEO,这点我不敢肯定,但是,毫无疑问,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有争议、也是最爱出风头的 CEO。作为一位职业女性,在 5 年内拆掉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科技公司「AT & T 和惠普」,又主持了两次巨大的商业合并「朗讯和菲利普的合资,惠普和康柏的并购」,菲奥莉娜的功绩或者是罪过已经是任何职业经理人难以比拟的。
在菲奥莉娜执行惠普的五年里,惠普完成了众多大动作:
* 首先是将电子仪器和医疗仪器部门分拆成为安捷伦公司,并独立上市,市值达 200 亿美元,而惠普持有安捷伦大多数股份,从而得到了大笔现金;
* 第二,惠普完成了对康柏的并购,这个并购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结果来看都比较失败;
* 第三,菲奥莉娜改变了惠普公司很多一直以来的价值观和经营准则,比如永不裁员等等。
我觉得从比较中立的角度讲,菲奥莉娜众多激进的措施没有能够挽救惠普,但是惠普自身的衰落也并非因为菲奥莉娜,菲奥莉娜可能不是起死回生的妙手,但是也并非司人性命的庸医,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经理人,而她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了一个大型公司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和期望。
从公司管理的角度讲,惠普在硅谷也是一个另类,戴维 • 帕卡德在《惠普之道》一书中阐释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包括公司的价值观、公司宗旨、规划和具体做法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套独特的经营管理之道。惠普对卓越企业的理解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追求不断成长和健康的财务绩效,其次是要以创新的想法做产业的领导者。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年的创新早已变为后来的随意,菲奥莉娜在就任惠普 CEO 之后,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 第一,组织和领导架构困境。惠普当年做产品颇有今天 360 的风范,普通工程师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业并在初步验证之后得到资源组建自己的团队,这在初期当然是非常具备竞争力的好事情,可是发展到菲奥莉娜主政期间,惠普已经是一个在 130 多个国家有 8 万名员工的大公司,这样的一个大公司,有四条独立的业务线,每个业务线都有自己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这些人都是各自为政。此外,惠普旗下共有 87 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人力资源部、信息科技部、财务部、营销部和市场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行事方式。大多数部门我行我素。菲奥莉娜曾统计过,内部仅仅用于员工培训的网站就有 1500 多个,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任何人都无法做出有效的管理。
* 第二,信任和沟通困境。惠普的董事会可以说是比较奇葩的董事会,当然,从某些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上了年头的科技公司的董事会都比较奇葩,比如当年 IBM 的董事会里面的盖茨妈妈。在美国,像惠普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的董事会主要是体现股东的利益,大股东是创始人的家族基金以及华尔街的机构投资者,董事会则是由创始人家族成员「也就是太子党」和其他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组成「依据萨班斯 · 奥克斯利法案」,而且这些董事必须和惠普没有关联和竞争关系。在惠普公司的董事会里面没有惠普公司的任何高管人员,除了 CEO 菲奥莉娜。但是董事会拥有比较大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菲奥莉娜,还是她之前的约翰 • 杨、路 • 普莱特,都处于董事会的阴影之下。
* 第三,文化和发展的困境。惠普有很多老的公司文化,比如强调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强调不加班,强调海量的培训费用等,但是这些和新的时代发生了冲突,在其他新的科技公司夜以继日冲刺的时候,惠普则是每天下午 4 点半的时候就早早的人去楼空。在科技泡沫的时代,每家公司都在为钱发愁的时候,惠普依然在大把的把钱花在给员工奖励钻戒上。
我个人能够理解菲奥莉娜选择并购康柏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因为从某个意义上说:
> 一家公司就如同一辆开足马力狂奔的车,但这辆车能够走的方向已经确定好了,车的唯一方向就是当年创始人走的路的方向的直线延伸,后面上车的职业经理人基本上只有踩油门或者刹车的权力,但是没有转动方向盘的权力,当路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任何职业经理人基本上都是无能为力。
## 管理之难
![](https://docs.gechiui.com/gc-content/uploads/sites/kancloud/2015-10-29_5631c57b2be51.png)
很多年之前,高建华写了一本书叫做《人性化管理:笑着离开惠普》,当年看这本书学到很多管理学方面的技能,同时也记住了书中多次吐槽的的终结了这一切人性化管理的卡莉女魔头,今天重新翻开了看看,不禁百感交集,高建华写到卡莉的地方有这么几点:
1. 惠普是不从外面招聘空降兵「但是进入卡莉时代后改变了」做管理人员的,每个人进来都是从头开始,大家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一旦公司从外面招聘空降兵来担任重要领导岗位,内部员工晋升的路子就给堵死了,希望在惠普长期发展的员工的积极性就会被挫伤。
2. 在卡莉主政前,公司财务管理的责任和权力下放到最基层,给各级管理者充分的授权,避免了大家都对结果不负责任,拼命到上司那里要资源,希望多给几个人员的名额,希望多一些预算和费用指标,结果是决策者不了解申请者的情况,无法辨别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哪些需求是不合理的,要么采用拖延战术,要么采用平均分配,总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而在惠普,在过去相当长的年代里,一直把财务管理的责任下放到最基层的部门经理身上。这样的话,部门经理就有了用人权和财权,责权利就统一起来了。如果一个人没有权力决定招谁,也没有权力决定把钱给谁,怎么花钱,那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
3. 在卡莉主政之前的几十年里,惠普一直强调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工作生活两不误,不希望员工因为工作而失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个人爱好。
4. 在惠普每年一度的年终大会上,还有一个特别的奖项:惠普员工工龄满 5 年的人会发一个带有惠普标识的礼品,礼品有很多种,员工可以看样本自己选;工龄满 10 年的时候又有一个更高价值的礼品,依此类推;等到为惠普工作满 30 年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个带有惠普标识的钻石戒指,价值非常高,以此来感谢老员工对公司长期的服务和贡献,非常有纪念意义。我在惠普得到过两个礼品,一个是 5 年的时候,一个是 10 年的时候。但是这项传统在卡莉上台后基本上停止了。
5. 一年下来每个人花在培训上的钱是多少大家都心中有数,员工知道,员工的上司也知道,有时候员工一年的培训费比工资还要高。可以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我加入惠普直到卡莉上台」惠普一直是这样的运作模式。每个部门在年初就要制订好年度预算,里面就包括员工培训的费用。
6. 司并不鼓励员工加班加点,而是希望员工寻求最省力的方式来完成工作,所以在各种培训中都反复强调,希望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工作技能,从而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那些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的人,上司可能会问他们为什么?是什么方面出了问题无法在工作时间内把工作做完?所以员工加班得到的不是鼓励和表扬,而是质疑,这样员工就不会把加班加点当作好事来看待。因此在我长达十几年的惠普职业生涯中,加班加点的次数不过几十次而已,只有遇到重大活动、重大会议,才有可能出现加班加点的现象,平均下来,一年也就是几天的时间,直到卡莉时代这一传统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中国古代有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做《长短经》,我几年前曾经读过,记得其中一段话,《人物志》曰:
> 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诈施似惠而无终,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有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得其实也?
## 勇敢抉择
借用菲奥莉娜在《勇敢抉择》末尾的一段话以结尾。
> 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我一直都在大公司浮沉。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诚然,我犯过错,但是我也让世界发生了改变。我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我所在的公司和自己的信念。我做出了许多艰难的抉择,我也能够平心静气的对待抉择的结果。我对无法再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感到遗憾,但是我问心无愧。
2005 年,菲奥莉娜被惠普公司董事会解雇。